雷雅婷等】世界茶叶贸易与发展趋势分析

2019-12-24 00:07 现代农业科技  主页 > 趣旨 > 口碑赢天下 > 口碑夸奖 > 天下茗品 >

打印 放大 缩小



 

 

 原载:现代农业科技 2018第1期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 茶叶在世界饮品中是一种古老且重要的饮品,其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过去的5 000年间,其作为文化的载体,源于中国,走向世界。本文详细介绍了茶叶的起源、由来、传播以及分类,同时也分析了茶叶在全球的种植现状以及贸易情况,并且通过对茶叶在全球的分布、种植面积、产量、出口量和出口额的分析总结了国际茶叶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茶叶;起源;种植;贸易;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F323.7;F7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01-0284-03

Analysis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Tea in the World

LEI Ya-ting 1 HU Han 2 WANG Cui-xian 3 YIN Fang 1 WANG Chang-mei 1 ZHAO Xing-ling 1 WU Kai 1 ZHANG Wu-di 1

(1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Kunming Yunnan 650500; 2 Honghe Prefecture Agriculture Energy Station; 3 Yangbi Forestry Bureau)

Abstract Tea is an old and important drink among the world drinks,it has a long history.As a carrier of culture,it has come from China and gone to the world in the past 5000 years. In this paper,the beginning,origin,propag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tea were introduced in detail.At the same time,its cultivation and trade status in the world were also analyzed,through the analysis of distribution,planting area,yield,export amount and export volume of tea in the world,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trend of tea was summarized.

Key words tea;begining;cultivation;trade;development trend

茶[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屬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原始花被亚纲、山茶目、山茶科、山茶属。山茶属有280余种植物,本文所说的茶是指山茶属的茶树。茶树原产于中国,现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现如今全球约有71.4%的国家和地区全球约有1/3的人在饮茶。因此,茶被称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1]。

1 茶的起源与由来

茶作为一种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的饮品深受全球人民的喜爱。野生茶树的起源更是源远流长。茶树最早是被中国人发现并利用的,中国是茶叶的原产地[2],且“茶”的音、形、义都是由中国最早确立的[3]。茶有许多别称,如槚、蔎、茗、荈、葭、诧、选、槁、皋芦、瓜芦、水厄、过罗、物罗、姹、葭荼、苦荼、酪奴等[4-5],亦有很多雅称,如“不夜侯”“瑞草魁”“兰芽”“清友”“香乳”“余干氏”“绿玉”“森伯”“清人树”“涤烦子”“嘉木”等[6],这些别称或雅称都是在茶文化漫长的发展史中形成的。

茶的留存约是在冰川时代,期间由于环境原因大部分的亚热带植物都无法存活,但由于中国滇、贵、川地区特有的温湿地理环境,使得这一区域包括茶树等许多植物得以幸存,才有了之后人们对野生茶树的利用以及培植。中国对野生茶树的利用是在5 000多年前的神农时代开始[4],《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着神农利用茶叶解毒的事情,由此推测茶是药用起源的[7]。茶叶还曾作为食用,后才逐渐发展为饮用。对茶树的人工栽培是在3 000多年前[8];茶园栽培约是在公元前1 100年周武王伐纣时期,巴蜀开始栽培茶园,而后茶的栽培从巴蜀地区到云贵一带,再到楚湘、粤赣闽、浙江以及淮河流域,形成我国广阔的茶区[9]。茶类的发展也是有先后顺序的,最先是绿茶,其次是黄茶、黑茶,再次是白茶、红茶,最后是青茶[10]。“茶”字并不是随着茶的发现和利用就存在的,大多数专家、学者认为“茶”字是出现在中唐时期,而之前是用“荼”代表茶的意思,亦读“cha”。而国外一些国家茶的读法都是音译于闽南语茶的发音“te”,如英语“tea”,德语“tee”,法语“the”等[3]。

2 茶叶的传播

2.1 国内传播

在国内,茶是在秦朝到两汉时期逐渐传播开的。在秦统一巴蜀之后开始有了饮茶的习惯,而在西汉时期,饮茶已经成为风尚。在饮茶的同时,茶业也在不断的扩大、发展。秦汉时的茶业从巴蜀逐渐扩到了湘、粤、赣;三国时期茶业主要在苏、皖、赣、卾、湘、桂的一部分和广东、福建、浙江的全部陆地区广为传播,此时的茶叶种植和传播发展较快,且茶的饮用也开始流向北方;西晋时长江中游或华中地区的茶业得到发展,并且成为茶业中心,而巴蜀独冠全国的优势已不复存在。东晋和南朝时,茶叶在长江中下游发展起来;唐朝中后期,长江中下游的茶区已经成为茶叶生产和技术的中心;宋代时,茶叶重心由东向南边的闽南、岭南转移,此时的茶区已经和现代茶区基本相符;到了明清时期演变出制茶技术和茶的种类[4,11]。

2.2 国外传播

茶叶传向世界可概括为“两条路,三个阶段”:“两条路”指16世纪到19世纪末,世界上有2条“茶路”将茶叶从中国运向别国。一条向北,为陆地传播,由陆路(茶叶之路)穿越蒙古和西伯利亚到欧洲;另一条向南,为海洋传播,由中国南部贸易港口沿海路运到欧洲[12]。“三个阶段”指中国的茶叶传向世界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茶叶传向亚洲: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茶叶就传入朝鲜半岛。随着中国茶叶文化的形成,茶叶在国内兴起的同时也大量向周边国家传播。在唐朝时期,中国的茶叶开始大量传入朝鲜,即在公元632—645年,新罗王将中国饮茶的习俗引入新罗(现朝鲜)[13]。在隋朝时期581—601年,也就是日本的民德太子时期,茶叶开始流入日本。元朝时,茶叶传入东南亚各国。第二阶段是茶叶传向欧洲:1607年荷兰人首次将绿茶从澳门运至巴达维亚(现今的雅加达),又于1610年将茶叶运至欧洲其他国家[14]。在169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始将中国的茶叶大规模输入欧洲。在18世纪末,茶已经深入英国人的生活。第三阶段是茶叶传向非洲:在19世纪随着欧洲一些国家对非洲进行殖民统治,茶叶也随即传入非洲。美洲、澳洲的茶叶传入也是欧洲人通过移民、殖民等形式实现的[15]。

3 世界茶叶的分类

关于茶叶的分类每个国家有各自的分类标准,如欧洲将茶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日本将茶分为不发酵茶(绿茶)、半发酵茶(白茶、乌龙茶)、全发酵茶(红茶)和后发酵茶(黑茶)几类[16]。中国将茶分为绿茶、红茶、黑茶、乌龙茶、白茶、黄茶和再加工茶。而国际上通用的茶叶分类标准是绿茶和红茶两大类,绿茶包括绿茶和花茶;红茶包括红茶、乌龙茶和普洱茶[17-18]。

绿茶又称不发酵茶,指采取茶树的新叶或芽,未经发酵,经杀青、整形、烘干等工艺而制作的饮品[19],其制成品的色泽和冲泡后的茶汤较多地保存了鲜茶叶的绿色格调。世界上知名的绿茶种类有铁观音、碧螺春、龙井、毛峰、太平猴魁、华顶云雾绿茶等[20]。目前主要饮用绿茶的国家有中国、摩洛哥、日本、美国、韩国、巴基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塞内加尔、阿尔及利亚、多哥、毛里塔尼亚、德国、加纳、喀麦隆、马里、利比亚、冈比亚、贝宁、突尼斯、阿富汗、尼日利亚等。

红茶(black tea)属于完全发酵茶,指采取茶树的一芽二三叶经过萎凋、揉捻(切)、发酵和干燥等工艺制作而成[21],其制成品的色泽和茶汤皆为红色基调[22]。世界知名四大红茶种类有祁门红茶(产于中国)、大吉岭红茶(产于印度)、锡兰高地红(产于斯里兰卡)、阿萨姆红茶(产于印度)[23]。主要饮用红茶的国家有英国、土耳其、印度、美国、德国、缅甸、澳大利亚、俄罗斯、蒙古、波兰、巴基斯坦、泰国、孟加拉、尼泊尔、加拿大、法国、马来西亚、越南、新加坡、乌兹别克斯坦、新西兰、斯里兰卡、伊朗、埃及、布隆迪、莫桑比克、津巴布韦、厄瓜多尔、秘鲁、巴布亚新几内亚、南非等[24-25]。

4 全球茶叶的种植与贸易现状

4.1 种植现状

全球种植茶叶的国家和地区有56个[26],产茶区主要集中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的茶叶种植占世界茶叶种植的90%以上,其他洲茶叶种植仅占世界茶叶种植的3%左右。亚洲的主要产茶国家有中国、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土耳其、越南、孟加拉国、日本等;非洲的主要产茶国家有肯尼亚、马拉维、乌干达、津巴布韦[27];拉丁美洲的主要产茶国家有阿根廷、巴西、秘鲁、墨西哥、玻利维亚、哥伦比亚、危地马拉、厄瓜多尔、巴拉圭、牙买加等。其中全球十大产茶国分别为中国、印度、肯尼亚、斯里兰卡、越南、印尼、土耳其、阿根廷、日本、孟加拉国。

由表1、2可知,全球茶叶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从2010年的314.52万hm2逐年增至2015年的452.00万hm2。同时全球茶叶产量也稳步增长,从2010年的417.0万t增至2015年的528.1万t。

由表3可知,各主要产茶国中,2015年茶叶产量位居全球茶叶产量第一的是中国,产量为223.0万t,占全球茶叶总产量的42.2%;位居第二的是印度,产量为119.1万t,占全球茶叶总产量的22.6%;位居第三的是肯尼亚,产量为39.9万t,占全球产业总产量的7.6%;茶叶产量位居全球第四、第五的是斯里兰卡和越南,产量分别为32.9万、16.5万t。

全球茶叶产量的持续增长主要原因之一是茶叶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其中中国和印度茶叶种植面积共占全球茶叶种植面积的65%左右,茶叶产量占全球茶叶产量的60%以上,中国和印度对全球茶叶的种植有很大影响。

4.2 全球茶叶贸易现状

4.2.1 茶叶进出口量。全球茶叶进口量从2010年的161.4万t到2011年的163.6万t,增长了1.4%;从2011年163.6万t到2012年159.9万t,进口量减少了2.3%;2012—2013年茶叶进口量从159.9万t到170.7万t,增长了6.8%;从2013年的170.7万t到2014年的166.3万t,茶叶进口量减少了2.6%;再从2014年的166.3万t到2015年的168.9万t,茶叶进口量增加了1.6%。而茶叶出口量从2010年的179.8万t到2011年的170.8万t,减少了5.0%;从2011年的170.8万t到2012年的174.1万t,出口量增加了1.9%;从2012年的174.1万t到2013年的186.5万t,出口量增加了7.1%;从2013年的186.5万t到2014年的182.5万t,出口量减少了2.0%;从2014年的182.5万t到2015年的175.7万t,出口量减少了3.7%(表4)。2010—2015年的茶叶进、出口量呈现出不稳定性,这与近几年国际市场对茶叶要求更高以及绿色贸易壁垒的出台有关,同时也表明茶叶市场的需求疲软。

在2010—2015年的茶叶出口中,红茶出口量占全球茶叶出口量的70%~80%,绿茶的出口量占全球茶叶出口量的17%~19%。红茶出口量从2010年的130万t增长到2015年的153万t,红茶、绿茶的出口量虽然都不稳定,但红茶依然以绝对优势占有国际茶叶出口市场的主导地位。

2015年全球五大茶叶出口国分别是肯尼亚、中国、斯里兰卡、印度和越南,肯尼亚出口量位居世界第一,为44.3万t,占全球茶叶出口量的25%;中国位居全球茶叶出口量第二,为32.5万t,占全球茶叶出口量的18%;斯里兰卡茶叶出口量位居全球第三,为30.7万t,占全球茶叶出口量的17%;度和越南的茶叶出口量分别位居全球茶叶出口量的第四、第五位,茶叶出口量分别为22.1万、12.3万t,占全球茶叶出口量的12%和7%。这5个国的茶叶出口量共占世界茶叶出口量的79%(表5)。其中肯尼亚、印度、斯里兰卡主要出口红茶,中国、越南主要出口绿茶。

世界茶叶进口大国有巴基斯坦、俄罗斯、美国、英国、阿联酋、埃及等国,2015年俄罗斯进口量为15.5万t,占全球茶叶进口量的9.2%;巴基斯坦进口量为15.2万t,占全球茶叶进口量的9.0%;美国进口量为13.0万t,占全球茶叶进口量的7.7%;英国进口量为11.3万t,占全球茶叶进口量的6.7%;埃及进口量为8.6万t,占全球茶叶进口量的5.1%(表6)。五大茶葉进口国主要进口红茶,俄罗斯红茶的进口量约占总进口量的90%,俄罗斯进口的红茶主要来自斯里兰卡、印度、肯尼亚;巴基斯坦的茶叶进口主要来自印度;美国的茶叶主要进口自阿根廷;英国的茶叶进口主要来自肯尼亚;埃及的主要茶叶进口国是肯尼亚、斯里兰卡。

4.2.2 茶叶消费量。2015年全球茶叶消费量达到494万t,与2015年的茶叶产量基本持平。全球排名前十的茶叶消费量大国主要有2种,一种是产茶大国,如中国、印度、土耳其、印度尼西亚、日本。中国的茶叶消费量为182.2万t,占中国茶叶产量的81.7%;印度茶叶消费量为94.7万t,占印度茶叶产量的79.5%;土耳其的茶叶茶叶消费量为25.4万t,占土耳其茶叶产量的98.4%,印度尼西亚的茶叶消费量为8.4万t,占印度尼西亚茶叶产量的65.1%;日本的茶叶消费量为10.8万t,占日本茶叶产量的131.7%。另一種茶叶消费量高的国家同时也是茶叶进口大国,如巴基斯坦、俄罗斯、美国、英国、埃及,其茶叶消费量依次为15.1万、13.0万、182.2万、10.3万、8.8万t(表7)。

5 国际茶叶的发展趋势

未来国际茶叶市场以肯尼亚、中国、斯里兰卡、印度、越南等国为主导的茶叶出口垄断竞争格局将会继续,且这个格局在短期内不会发生变化;而茶叶进口国家也还会以俄罗斯、巴基斯坦、美国、英国、埃及等国为主。

根据2010—2015年茶叶种植面积和产量的情况看,未来全球茶叶种植面积还会不断扩大,产量也会继续逐年增加,且为了迎合国际茶叶市场,未来各国茶叶的品质也会不断提高。

根据茶叶进出口资料分析显示,欧美发达国家更偏爱红茶,而发展中国家则更偏爱绿茶,绿茶在发达国家发展的限制将会使红茶继续在出口市场中独占鳌头,而肯尼亚在世界茶叶出口第一的位置在未来几年内还会继续。

6 参考文献

[1] 陶德臣.茶叶由文化到技贸传播世界的历程[J].农业考古,2016(2):13-22.

[2] 李璠.浅析茶叶名字英译的影响因素与策略[J].福建茶叶,2016,38(9):331-332.

[3] 胡晓榕.中西茶文化的内涵与翻译[J].福建茶叶,2017(3):294-295.

[4] 吕飞,赵亚男.中国茶的起源学说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6):131-133.

[5] 王懿之.云南普洱茶及其在世界茶史上的地位[J].思想战线,1992(2):84-88.

[6] 欧阳浩.关于茶的雅称、戏称和贬称[J].茶:健康天地,2009(7):59.

[7] 徐思煌.跨国贸易中茶叶专有词汇英语翻译的若干探讨[J].福建茶叶,2017(5):315.

[8] 马秀平,孙秀芬.中国茶对世界文化的影响的探究[J].福建茶叶,2016(9):330-331.

[9] 陆羽.茶经全集[M].北京:线装书局,2014:7-10.

[10] 陈椽.茶叶分类的理论与实际[J].茶业通报,1979(增刊1):48-56.

[11] 薛德炳.茶的原始语音与茶在国内的传播[J].贵州茶叶,2015,43(4):34-36.

[12] 王国梁,逯砚秋.中国植茶技术的地理扩散与世界四大茶叶产区[J].世界地理研究,2014,23(1):151-157.

[13] 王建荣,冯卫英.探索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茶的传播[J].农业考古,2014(2):209-214.

[14] 刘馨秋,朱世桂,王思明.茶的起源及饮茶习俗的全球化[J].农业考古,2015(5):16-21.

[15] 陶德臣.中国茶向世界传播的途径与方式[J].古今农业,2014(4):46-56.

[16] 杨崇仁,陈可可,张颖君.茶叶的分类与普洱茶的定义[J].茶叶科学技术,2006(2):37-38.

[17] 吴平.茶叶分类进展研究:兼论六堡茶的归属[J].茶叶科学,2014,34(4):408-416.

[18] 张娟.中国茶叶产品出口贸易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5.

[19] 苏纪迅.音乐与茶(下)[J].长寿,2016(9):38-39.

[20] 周灿.绿茶的种类及功效[J].林业与生态,2013(3):38-39.

[21] 贾洪信,王会然.中国及域外国家红茶产业发展现状 前景及对策浅析[J].农产品加工,2016(23):58-61.

[22] 庄琳璘.18世纪英中红茶贸易及其对英国社会的影响[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6.

[23] 嵇东明,卢葳.中西红茶的不同[J].书摘,2016(1):113-114.

[24] 林兰.红茶文化对英美文学的影响探析[J].福建茶叶,2017(2):383-384.

[25] 邹灿,向敏.简析红茶文化对英美文学的影响[J].福建茶叶,2016(8):362-363.

[26] 赵菁雅,朱克西.中国茶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当代经济,2015(1):40-41.

[27] 夏世华.非洲其它产茶国茶叶概况[J].茶叶经济信息,2005(1):16.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