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观中国)习近平刷新中国政坛“三观”
中新社北京7月4日电 题:习近平刷新中国政坛“三观”
作者 钟三屏
五年一次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7月3日至4日在北京召开,布局中央对组织人事的“顶层设计”。其实,梳理此前作为,新时代习近平选人用人、管党治党的观念,已有可寻之迹。
今年年中,一场“绿色冲击波”震动中国地方官场。在首批中央环保督察杀出的“回马枪”下,10个省区皆被通报批评。
有分析认为,本轮环保“督政”是对官场绿色执政理念的一次“体检”,旨在校正部分领导干部的政绩观偏差。
——政绩观:“显功”与“潜功”并重
环保动真碰硬的时代背景,是绿色发展成为政绩考核的重要标尺。
在5月举行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指出,“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
十八大以来,中国官员的综合评价体系更为科学化、多元化,不止强调绿色,还重视“显功”与“潜功”的关系,强调以民意为基准。
早在2013年6月举行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就指出,要改进考核方法手段,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再也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了。
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言及“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时又说,“既要做显功,也要做潜功,不计较个人功名,追求人民群众的好口碑、历史沉淀之后真正的评价”。
分析人士认为,这种在“长链条”上所作的辩证思考,反映出执政党所追求的政绩强调“接续价值”,而非一时一域之功。
6月底,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关于适应新时代要求大力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意见》,对“高素质专业化年轻干部队伍”提出具体要求。
会议所指示的“接续奋斗”,与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意涵相似,都有在“接力跑”中考察政绩单之意,为新时代标注了施政坐标。
——政德观: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政绩乃施政之果,政德乃施政之本。
国学大师钱穆曾对“以政为德”解释说,“德,得也。行道而有得于心,其所得,若其所固有……为政者当以己之德性为本”。
对于率领现代执政团队的中国领导人来说,涵养政德不仅像过去一样重要,还要注入时代要素。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在重庆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就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政德”。他还详细阐释了“政德”的核心要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明大德,即要铸牢理想信念、锤炼坚强党性;守公德,即要强化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严私德,即要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
时政观察人士指出,以上重要论述,是对新时代领导干部政德思想外延和内涵的一次系统阐述,对新时代党建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在今年中共迎来97岁生日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举行第六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在主持学习发表的讲话中再次指出,“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做廉洁自律、廉洁用权、廉洁齐家的模范”。
有评论认为,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的政德建立,有利于形成“头雁效应”,营造出良好的干事氛围。
——政风观:浚其源、用其贤、干其事
政风藉由政德形塑而成,外显于政治生态。
在近日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指出,营造良好政治生态是一项长期任务,必须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基础性、经常性工作,“浚其源、涵其林,养正气、固根本,锲而不舍、久久为功”。他还指出,要把树立正确选人用人导向作为重要着力点,突出政治标准。
“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在2013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就曾强调选人用人的重要导向作用。
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的最新精神,未来将进一步创新理念、创新思路、创新模式,以大力发现培养为基础,以强化实践锻炼为重点,以确保选准用好为根本,以从严管理监督为保障,“健全完善年轻干部选拔、培育、管理、使用环环相扣又统筹推进的全链条机制”。
中央不仅对选拔优秀年轻干部作出系统性部署,还多次为敢干事、能干事的干部撑腰打气,并建立制度性保障。
从十九大,到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旗帜鲜明为那些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成为中国领导人口中的高频话语,释放出营造实干风气的重要信息。
政绩、政德和政风之三观,折射出的是权力的使用逻辑,而民众的评价和历史的检验将是最重要的“试金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