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睛:正气
署书:乔新民(水运专家)
导读:国土名片网编研员李新宇
读书养正气
文/姜风平
读书养正气
文/姜风平
人们常把读书与做人联系起来。培根说,读书在于造就完全的人格;雨果说,书籍是改造灵魂的工具;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笔者以为,读书不仅能增长知识,开启人类走向未知世界的大门,而且能培养人性的正气。
《黄庭坚文集》中载有“士大夫三天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的名言。荀子则说得更明白:“不学问,无正义,以富利为隆,是俗人者也。”俗吏,眼光短浅,不学无术,正如汉贾谊抨击的“俗吏之所务,在于刀笔筐箧,而不知大体”。成天蝇营狗苟,为一己之利而钻营,与贼何异?
由此可见,读书可以消除愚昧,滋养正气。正气,即正大光明之气,激浊扬清之气。从孟轲的“浩然之气”,到韩愈的“文贵有气”,都是崇尚的“正气”。正气是一种精神生态,是一种人生境界,它可以使“贪者耻,庸者志,懦者立”。正气也是一种舆论氛围,是一种感化力量,它可以使“鬼神泣壮烈”“沛乎塞苍冥”。胸中有正气,脚下能生根,胸中有正气,立秉苍天。
在我国几千年的文明长河中,正气一直为中华民族所崇尚,并树起了一座座璀璨的丰碑。这种正气在外敌入侵时,表现为强烈的爱国精神;在邪恶势力面前,表现为坚持真理,不屈不挠的精神。在当今它又赋予新的内容,那就是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精神,勤政廉政为民,敢于同一切腐恶行为和歪风邪气作斗争的精神。
近日读书,看到这样一则记事。1960年9月,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陶铸来到广东省化州县(现化州市)龙首乡,看望抗旱救灾中有功的农民群众和乡村干部。那时,人民群众穿衣吃饭都成问题,广东省委明确规定不准大吃大喝,不准用公款请客,领导干部半年内不准吃猪肉。可是,陶铸同志一下车,村口就是密密麻麻的欢迎人群,并爆发出一阵阵“欢迎陶书记前来视察”的口号。陶铸的脸色一下子变得铁青,但在群众面前,他强忍怒火,谁知道绕道走进乡村公所,只见办公桌上摆满了香蕉、柑橘、糖果、点心。看到这些,陶铸扭头就走,根本不进屋,他站在院子里,县乡干部围了一圈,满腔怒火的陶铸终于大发雷霆:“同志们,现在是困难当头,省委号召共赴国难,准备吃苦。你们这样搞,劳民伤财,不符合省委精神,像你们这样搞,会亡党亡国的……”陶铸说完拂袖而去。由此,陶铸同志在湛江地区工作近一个月,去了10多个县,再也没有列队、设宴之类的事发生,这就是共产党人的正气所在。
讲正气,是我们党的性质和使命决定的,是共产党人应有的品格。而讲正气,须要“养”正气 。只有养成一身浩然正气,才能面对各种腐败现象,自觉抵制,勇于斗争;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坚持原则,旗帜鲜明,毫不含糊;才能面对凶恶的歹徒,挺身而出,奋勇搏斗;才能自觉地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才能心底无私,以大局为重,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才能面对各种困难,勇于探索,知难而进;相反,如果不努力培养自身的正气,那么讲正气就可能只出现在口头上,或有人监督就讲,无人监督就不讲等现象。为此,我们每个领导干部一定要注意在“养”字上下功夫,通过不断努力,“养”出一身浩然正气,率先垂范,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营造出一个充满正气的小环境,再逐步形成一种“正气扑面”的大气候。
“气”是可以“养”的。“养气”是一个循序渐进“集义所生”的过程,又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只有这样,才会使“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充满天地之间。
如何“养”正气?毛泽东曾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人的境界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学习实践中培养和塑造的。因此,要“养”正气,就要读书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共产党人读书养廉,是以读书积淀为底蕴的。因为书读得多了,自然就少了俗气多了正气,少了媚气多了骨气,少了霸气多了和气。较之有的人,不学无术,铜臭袭人,投机钻营,猥琐鄙啬,举手投足浸淫着一股浊气,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因此,古往今来,很多优秀的领导干部同时也是好学者,他们不但做官前勤奋好学,入仕后依然手不释卷。
举世公认,毛泽东的一生是清廉的一生,也是充满正气的一生。他八岁启蒙读《三字经》《增广贤文》,到逝世前半年还在读《容斋随笔》,一生博览群书,孜孜以求。在条件艰辛的长征路上,毛泽东因病躺在担架上,还读《反杜林论》,直到逝世时,在他身边还放着战争年代出版的《共产党宣言》。毛泽东视读书为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生命活动的一部分,须臾不可或缺。正因为如此,他的一生始终保持着中国共产党人那种廉洁奉公、艰苦奋斗、一身正气的高贵品质和高尚情操。
据悉,日本的“经营之神”,世界超级财阀松下幸之助,从不涉足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娱乐场所,何也?是因他喜爱读书,研究政治经济,修养清廉的人格。他不惜花百亿巨资创办了“松下政治经济研究所”。他一生出版了六十部著作,发行总量一千万册。试问,这样的总裁巨富,哪有心思和精力去寻求奢侈享乐?
人生在世,诱惑我们的东西太多了,有些人穷其一生,忙忙碌碌为了攫取、占有这些东西,头发熬白了,眼睛瞅昏了,直至弥留之际,仍旧两手空空,甚至于“因嫌官帽小,致使枷锁杠”。而一些深谙生命要义的人,潇潇洒洒,“阅世长松下,读书秋树根”,在不断的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了阅读带给自己的另一个世界。这种人也许很卑微,也许“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但他们的精神世界是广阔无边的,他们是人生的智者与福者,因为他们活出了生命的真正意义。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鼓舞了我的智慧我心灵,它帮助我从腐臭的泥潭中脱身出来,如果没有它们,我就会溺死在那里面,会被愚笨和鄙陋的东西呛住。”
“除却读书都让人”,这是一种睿智的人生选择。时至今日,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都愿意静下心来读书,培养自己的正气吗?情况恐怕不容乐观。有人总把“忙”字挂在嘴边。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的当下,领导干部忙是客观事实,但许多领导干部不读书绝不是因为忙。一些领导干部不妨扪心自问:这“忙”中是否包含了文牍主义的文山会海和形式主义的迎来送往?有人一说读书,总是强调“忙”,而一说上饭局、进茶馆、搓麻将,则眉飞色舞,急不可耐。由于忙于应酬,工作起来不免讲的是一些“模棱两可的含糊话、缺乏新意的陈旧话、人云亦云的重复话、不解决问题的原则话、不懂装懂的外行话、脱离实际的吹牛话”,于是,自觉或不自觉地陷入物欲与功利、浮泛与忙乱的怪圈之中。
领导干部的形象如何,直接影响党风、政风、民风。读书可知义、知理、知法,故而能鄙利崇义,洁心自守。不读书则恰恰相反,常常是见利忘义,一有机会,就会控制不住干一些见不得人的丑事、坏事。胡长清在狱中说:“我不学习,迷失了政治方向。由于学得少,学不进,头脑空虚,思想也就贫乏。”这类不读书的人或许能风光一时,但绝不能风光一世。
我们党历来倡导读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真正把读书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境界要求。”我们每个干部都应该有这样一种境界,不断加强学习,充实自己,尤其是领导干部,正气要“讲”,更要重“养”。书籍是一泓浸润人心的清泉,潺潺不绝地给人以精神的动力与养料,使人心胸豁达、目光高远,内涵丰富,耐人品味。读书是一种精神沐浴,只要我们持之以恒,“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正气也就蔚然而兴了。
总之,读书对于每一个党员干部来说,是一种修养,一种情操。不读书,不学习,坚定的政治原则从何而来?人格的正气如何培养?倡导读书,已是一个紧迫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更应该带头多读书,读好书,把读书当作一种事业,一种责任,一种追求。唯如此,我们的党风、政风才会如春风温暖人心。
(责编/刘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