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学问 必有我师
署书点睛:乔惠民(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研究室主任、国土名片网总编辑)
插播导读:国土名片网小编芬儿、李新宇、李浩、张杨
解读商洛文脉密码
秦沣
汉唐时期,从全国的政治中心长安,经商洛通往中国东南的商於古道上,无论是升迁的官员,还是被贬的官员,又或者是赴京赶考的学子们,在这条路上都留下了诸多诗文,故这条路被称之为“诗歌之路”。
现代商洛,不仅因商洛花鼓而誉为“戏剧之乡”,更活跃着一个以贾平凹为代表的商洛小说作家群。
在商洛采访,遇见的当地人都会说一句“商洛经济落后,文化却很发达。”
2013年,陕西各地的GDP排名中,商洛倒数第三,尽管年增长率排在全省第三;人均GDP是全省倒数第一。这些数据的确说明商洛经济的不发达。
商洛对自己的定位是“生态商洛、文化商洛”。秦岭山区的商洛,打生态牌固然有地理上的优势,但同时打文化牌,依据又何在呢?
古道诗意
商洛境内的商於古道自古闻名于世。“商於”为古地名,原指“商邑”与“於邑”。春秋时期,商於之地属楚国,为楚文化发源地之一,战国时期被秦国占领,成为商鞅封邑。至汉唐年间,商於古道增设驿站,棣花、武关、龙驹寨、富水等都成为古道上有重要影响的历史文化名镇。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商洛诗人远洲带记者去丹凤新打造的文化景点棣花镇参观的途中,吟诵了韩愈的这句诗。
52岁的韩愈,一封奏折引发了皇帝对他的不满,从刑部侍郎被贬为潮州刺史。从长安去8000里之遥的潮州途中,在蓝关,车陷深雪中无法前行。正当无奈之际,遇到侄孙韩湘来接。他写下《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诗,虽交代“好收吾骨瘴江边”,但更是对皇帝表明心迹“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实际上,这已经是他第二次被贬。
36岁那年,关中大旱,韩愈上书皇帝请缓征百姓赋税。这惹恼了唐德宗,被贬连州阳山。去阳山时,他已经在这条路上走了一遭。
被贬潮州的韩愈,才离开长安,便有卒吏登门,逼其妻子与儿女随他一起去潮州。当时12岁的女儿卧病在床,惊恐中病情加重,在层峰驿站命丧黄泉,只好草葬于岩下。
唐宪宗崩,唐穆宗立。从潮州调任袁州的韩愈,获诏任国子祭酒。返京的韩愈,过层峰驿站时,寻找到女儿墓冢,写有一首诗:“数椽藤束木皮棺,草殡荒山白骨寒。惊恐入心身已病,扶舁沿路众知难。绕坟不暇号三匝,设祭惟闻饭一盘。致汝无辜由我罪,百年惭痛泪阑干!”
“商山名利路,夜亦有行人。”这是五代元贞白诗句中对这条古道的描述。
所谓商山名利路,指的是从蓝关至武关穿行于秦岭之中的山路。有人考证,蓝田关、峣关、牧护关都被称之为蓝关;武关位于陕西丹凤武关河的北岸,春秋时期称少习关,是秦国的南门,出关后东行即达河南的南阳。
此路至少在战国时期,已经是秦楚之间的交通要道。汉唐时期,从长安往东南方向去,即今天的湖北、湖南、广西、广东、贵州,以至海南,惟此道可走。大陆东南和岭南一带的人,到长安城来求官、赶考、经商,也走的是此道。
出生于湖州的孟郊,屡屡沿蓝武道奔长安考进士,46岁才终于登科。
李商隐久陷窘境,在长安出头之日渺茫,只好依傍地方官员。有一年,他由桂州郑亚幕府返京,脚踏商於道,心中的期盼是:“六百商於路,崎岖古共闻。蜂房春欲暮,虎阱日初曛。路向泉间辨,人从树杪分。更谁开捷径,速拟上青云。”
大诗人李白,大约30岁时,过武关,入长安,以求职位,未遂,于是过黄河东去;43岁因谗言被迫回安陆,也是要穿蓝关而过的。
白居易两次左迁(古人对降职的叫法),无论是江州之行,还是杭州之行,都失意于此道。
这条“诗歌之路”,写尽了文人仕途的通畅与挫败。宋以后,此道历经朝代变迁,有过数次整修,直至民国时期修的长坪公路,今312国道,大抵没有突破其基本脉络。诗歌之路对当地人产生了深远影响。
历代名家诗作,不仅给商洛人留下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还孕育了众多的诗人。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商州农民作者房成华的民歌《唱得幸福落满坡》,就被收入郭沫若、周扬主编的《红旗歌谣》。
2008年成立的商洛诗歌学会,设在丹凤县,而非商洛市,就说明诗歌在此地基础的深厚。五年来,发展了130多名会员,不少会员多次在《诗刊》《星星》《绿风》《诗歌月刊》等国内有影响的杂志发表作品、获奖。诗歌协会的会刊,《商洛诗歌》分别被《中国诗歌》《诗歌月刊》列入民刊选粹。
戏剧之乡
2006年5月20日,商洛花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商洛花鼓民间通称花鼓子、地蹦子,流行于陕西省商洛地区。清光绪三年湖北郧阳遭受水灾,大批灾民进入商洛地区,带来了郧阳流行的花鼓戏。后花鼓戏逐渐改用商洛地区方言演唱,并吸收了许多商洛的民歌小调,最终形成了商洛花鼓。
新中国成立后,商洛首次排出了一出花鼓传统剧《夫妻观灯》。该剧在陕西省的文艺会演中获得了一等奖,还走进中南海,为毛泽东、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后来被拍成电影,走向了全国。
上世纪70年代,创作演出的古典花鼓戏《屠夫状元》红遍大江南北,被盛赞为“商山明珠”,先后被10多个剧种、200多家剧团移植演出,并被拍成电影,列入“中国戏曲精典系列”。
上世纪80年代创作的商洛花鼓戏《六斤县长》进京演出,并获全国优秀剧目创作奖、全国剧本创作金奖。
2002年,现代花鼓戏《月亮光光》在陕西省第三届艺术节上一炮而响,荣获优秀剧目、最佳编剧等十项大奖。2003年,代表陕西省参加第八届中国戏剧节荣获曹禹戏剧文学奖、特别奖和优秀编剧等七个单项奖,同年,荣获陕西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2004年该剧又获得文化部第十一届中国戏剧“文华新剧目”奖,并被确定为参加第七届中国艺术节重点剧目。
冀福记和陈彦,是从商洛走出的著名剧作家。
冀福记不仅是剧作家,还是表演家。他16岁那年,在商洛道情《一文钱》中演谭财,那是他的第一次登台演出。后来又在《屠夫状元》《六斤县长》等戏中均有精彩表演。
上世纪90年代,冀福记创作演出的《山魂》,获第二届“金三角”表演一等奖,古装花鼓戏《商君开关》荣获建国五十周年优秀剧目奖;大型革命题材花鼓戏《泉水清清》被评为省“五个一工程”优秀戏剧作品,《山里姑娘》《花嫂招郎》《农家媳妇》《糖是酸的》等走红陕西剧坛。他创作的大型历史剧《秦俑魂》,是首部取材于重大历史事件的陕西戏剧曲目。
陈彦,商洛镇安人,原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现任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他创作的眉户现代戏《迟开的玫瑰》在第六届中国戏剧节上获曹禺编剧奖和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新世纪创作演出的花鼓现代戏《月亮光光》,也是获奖无数。
2009年5月公演的秦腔现代戏《大树西迁》,是他的另一部作品。相继入选“2007-2008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优秀剧本”;奉调进京为共和国六十大庆献礼演出;相继亮相第十一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厦门第十一届中国戏剧节,荣获“中国戏剧奖·优秀剧目奖”;在第九届中国艺术节上,获第十三届“文华新剧目奖”,并荣列2008-2009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第三名,陈彦因该剧再度荣获“中国戏剧奖·曹禺戏剧文学奖”。
2011年,陈彦创作的《西京故事》再次在全国引起轰动。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全国优秀现代戏展演”活动中收获好评无数,文化部部长蔡武称“这部戏是目前现实主义题材戏剧创作发展的方向”。陈彦因“西京三部曲”—《迟开的玫瑰》《大树西迁》《西京故事》而荣获“中国戏曲现代戏突出贡献奖”。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六十多年,商洛市获省级以上奖项的戏曲剧目多达百余个,商洛遂被誉为“戏剧之乡”。
文学摇篮
72岁的黄治全,是丹凤县庾岭镇黄坪村的一名老村医。他用十多年时间,写成了一部爱情小说《一对鸳鸯梦》。书名看上去很古旧,但人物故事却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这一时段。最为奇特的地方是,两万多字的小说,均用七字诗的形式写就。
“我很小的时候就爱看书,喜欢写点东西。”黄治全平时除了给人看病、做农活外,剩下的时间就写这部小说,几乎花了十年的时间。
现在的人,用电脑写作。老爷子不仅用笔写,还是用毛笔小楷来写。另外,他还创作和整理丹凤当地的民间小调、孝歌、顺口溜等近千余条。
写在纸上的东西,不好保存,也不便于和别人交流。他听年轻人说可以转为“电子版”,但他年纪大了,不懂电脑,想请人帮他。
丹凤县文联得知后,联系了一家打印店,半月后手稿的电子版诞生了,老人的心愿也了了。
仓颉造字的古迹在商洛,“商洛四皓”被商洛人不疲的传颂,这些文化基因渗透在商洛人的血液里,于是就有了一群热爱写作的人,诞生了一批作家,尤以贾平凹为代表的小说家更具影响力。
商洛作家群概念,诞生于二十二年前的一篇报告文学。
商洛作协常务副主席鱼在洋介绍说:“1992年9月20日,《商洛日报》策划发表了一个整版的长篇报告文学《举世瞩目的商洛作家群》,并被《陕西日报·周未版》《文艺报》转载,在文学界和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
随后,陕西省文联和商洛市文联在半坡博物馆举办的商洛作家群研讨会,媒体不吝版面的报道,叫响了商洛作家群这一品牌。
商洛作家群的领军人物贾平凹的看法是:“有自然环境山水即风水的因素,商洛的风水比较好;再一个是文化环境,即商洛处于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的过渡地带、交汇区;还有就是商洛人的性格适宜于搞这个行当;再是经济不发达很多人把搞文学创作当作一种生存手段;最后当地的人文环境比较好,各界领导都很重视。”
有人这样说:各地都有或大或小的作家群,但商洛作家群的一个特点是,作家之间有学习、借鉴及相互影响的自觉意识,并体现在行为上。
孙见喜,被人誉为商洛作家群的军师。他认为“熏染是相互的”。尽管各自的文学选择差异性很大,但公共能源和财富是一样的—童年的贫寒;虽说创作上各自取独立姿态,但审美趣味上也有共同偏好,如书法、民族民间艺术等,在题材素材的使用和取舍上,也互有借鉴,最主要的是互相激励。
显然,商洛作家群受贾平凹的影响更多、更大。
1990年,贾平凹回商州采风,在商洛报社遇见鱼在洋,鱼在洋对贾平凹说:“一帮子文学青年早就嚷着要听你讲说文学,这次回来咱们好好聚一聚。”
现任陕西省作协副主席的方英文曾说过这样的话:在我们商洛作家前面横立着一个伟大的小个子—贾平凹,使我们难以超越。在这句话里,既充满了对贾平凹的尊重也有对其的不服和无奈,同时更把他当作奋斗的目标。
商洛小说家中,除贾平凹之外,比较有成就的还有京夫、孙见喜、方英文。
1980年,京夫与贾平凹一同获得了全国短篇小说奖,后来长篇小说《八里情仇》又是陕军东征的作品之一,2000年有过再版,《鹿鸣》是他最后一部小说。
孙见喜,本职是文学编辑,也是陕西文坛的实力派作家之一。他写过的书中数量最多的,是关于贾平凹及其创作的,仅《贾平凹前传》三大本就128万字,另有与人合作的《贾平凹评传》等,他还出版了小说集《望月婆罗门》《孙见喜散文精选》,以及长篇小说《山匪》。
方英文的小说精选在1995年就与王蒙等大作家一起入选中国实力派作家大系,并获首届陕西省青年文艺创作大奖,他的散文集《种瓜得豆》获得北方十五省优秀图书奖和陕西作协双五文学奖。后来又出版了长篇小说《落红》《后花园》。有人对方英文的评价是“灵敏的、机巧的,称他才子最合适不过。”
他们的共同之处是,离开商洛在西安发展的作家。
商洛本土作家中,在小小说领域是拥有一席之地的。芦芙荭、陈毓、陈敏等作家,上世纪80年代就从事小小说的创作。2003年全国小小说二十年最佳成就奖中芦芙荭、陈毓两人名列前20位,陈毓还获得了小小说领域的最高奖:金麻雀奖。
儿童文学作家中,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有宁有志。他撰写了大量的童话、寓言、故事、儿歌等,他的寓言《积水与溪流》入选知识出版社出版的《百年儿童文学精品库·寓言卷》,该书收录了1900-1999年间我国近150名作家的寓言作品,其中包括鲁迅、茅盾、老舍、艾青等多位著名作家的寓言作品。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儿童文学作家中有了鱼在洋。他的小说《撵走的和撵不走的》获1983年《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奖;小说集《我们那片树林》获陕西省首届儿童文学奖一等奖。
商洛作家中,生于1969年的谭易是一个与网络距离最近的作家。1995年,他就在《十月》等期刊发表过文学作品。2004年,他在天涯贴出了他十年磨一剑的作品《红纸伞》,并引发了“红纸伞”现象。被誉为“伞兵”的读者从天而降,蜂拥而至。后来,由贾平凹题写书名,同名小说出版,首印11万册。
2007年,他的新作《龙凤驹》又贴至天涯舞文弄墨频道上,他获得了一个褒贬不一的称号“谭百万”。据说他以百万元的价格,转卖了电视剧本。
2008年,对商洛作家群而言,是一个暗淡的年份。
此前一年,陕西14个作协副主席中,商洛作协没有一席之地。被一个笔名为秦豫的80后诗人,讽刺为“筷子里拔不出旗杆”。后来,陕西扶持的十大文学青年中,没有一个商洛籍的作家;第一届陕西作协的签约作家中,惟独缺了商洛籍作家。
《商洛日报》总编辑刘少鸿分析说:“浮躁浅薄,急功近利,是真正阻碍商洛文学水平提高的一个致命缺陷。”他开出的药方是“抓精品”。毕竟文学创作,是一种极端个性化的劳动,有关部门能做的就是给作家提供和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三年后,对商洛作家而言,算是有了好消息。
商洛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李育善,同时是商洛市副秘书长,成为了陕西第二届、第三届签约作家,而且还获得了第三届柳青文学新人殊荣奖。这是继方英文、孙见喜之后获得该文学奖的又一商洛作家。
是年,第三届陕西作协99个签约作家中,有6个是商洛作家。
商洛文联党组书记王良说:“毕堃霖或许是商洛本土最有潜力的一个作家。”
毕堃霖大学时期,就创作了长篇小说《花殇》。工作两年时间里,诗歌、散文、小说均有涉猎,已写了四部长篇小说。勤奋,加上有才情,她从一个教师转行为山阳县《天竺山》杂志的编辑。
商洛文联等单位,也在尽力为本土作家创造好的环境,但能不能出大家,尚需时日以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