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惠民书:锦言 天下口碑插播
疫情下对“十四五”发展规划的几点思考
现在新冠疫情仍在变动。在变化过程当中思考“底线思维”,思考“十四五”规划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不要低估这次疫情的影响。需要做好世界经济萧条的准备,一般性的经济萧条是可以预见的。现在IMF不断地下调自己的预期。再过两三年可能是低增长可能是1%的增长,发达国家仍然是0增长,发展中国家可能是1%—2%的增长,和过去比,都是萧条的状态。“十四五”期间,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我国怎么做的更好,怎么继续发展,在外贸、外资等都受到影响的情况下,如何能够充分发挥大市场的潜力,充分发挥我国企业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能够形成良性的自我循环,能够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仍然保持一定的增长等。这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笔者想强调的一点是,“十四五”规划不追求高增长,但一定要追求保持好各种平衡关系,供给与需求、产业之间、金融和实体、区域之间等,保持一个比较平衡的关系,我国就可以持续发展。所以,制定规划,要以平衡为重点,一方面提高质量,一方面要有速度,在世界不平衡的状况下保持一定平衡。
第二,疫情之后世界产业链如何调整的问题。美国政府官员要美国企业撤回,特朗普在讲话中说:“我们不能再这样依靠中国了,我们要有独立的产业体系,美国要再次伟大就要再次建立起独立的产业体系”,美国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库德洛说补贴美国企业回本国,声称全部计入免税的费用,资本支出等都可以免税。日本也提出,要帮助补贴日本企业的分散化。它不是说要撤离中国,它指的是过去太集中,要分散化,一些生产能力要转移到其他国家去。现在企业界也都看到这个问题,供给链不能太长,面对紧急情况要运都运不过来,又不能太遠。企业也意识到供给链会断,称之为“双链管理”,至少有两家供应商才有保证。当企业界意识到这个问题,产业链会发生调整,而调整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是今后五年甚至十年发生的情况,“十四五”规划要充分考虑到这些问题。
这样的产业链转移需要澄清几件事。关于“去中国化”的这种说法,需要澄清的是,不必太悲观,不必把这个作为完全排斥中国的趋势。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产业链调整的问题。一是“去中国化”强调不要依靠中国的出口,并不是说所有企业都要迁出中国,企业也不会这样选择,中国有市场,中国有比较好的基础设施条件。二是“去中国化”也不是不允许中国企业到其他地方投资,现在出于政治目的、出于打压中国的目的,部分西方国家采取了很多措施,在审查中国的投资等一些领域以国家安全为理由拒绝中国的投资,拒绝中国加入他们的产业链。但是,很多产业,各国仍然欢迎中国企业投资创造就业。不能说中国企业不能出去了,也不是说他们的企业都要撤出中国。
从未来长期发展趋势来看,也许将来中国做得好,中国继续增长,各方面条件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可能会有更多外国企业要到中国来,有些企业要做中国的生意就得到中国来,所以不否定我国今后可以吸引更多的外资,同时这要求我们做得更好。
在“十四五”期间和今后的很长时间里,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通过网络基础设施等来提供其他国家提供不了的好的投资环境、投资条件,会吸引更多企业来中国。但与此同时,也要面对全球产业链的调整,这是“十四五”一个重要的问题。
初步分析,今后可能会出现产业链“板块化”的新格局,仍然是全球化,但全球会区域化。世界三大板块:美洲一块,欧洲北非一块,亚洲亚太一块。从时区来讲,三大时区形成三大板块,这三大板块相对自成体系,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这当中有市场,美洲是美加大市场,欧洲是欧洲大市场,亚洲是中日韩大市场。从要素来讲,美洲有高科技,南美板块又有一些低端劳动力,美洲是南美,欧洲是中欧北非,亚洲是中国内陆和东南亚国家仍然有相对便宜的劳动力,成本能够控制。产业链的物流相对比较短,调整起来比较容易。
在每个板块中,产业相对完整。上文提到的“双链管理”,即两个供应链管理,也许一个供应链仍然采购中国货,性价比高。但不否认,在离它比较近的地方,有第二个供应链。对中国亦如此。中国既要采购美国的产品,如果美国不供货了,我国要有其他来源。这是一个大致的趋势。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国应该怎么做?第一,要自主研发,加大补短板。如果有一个供应链是在国内,有一个供应链在国外甚至远一点的地区,相对来讲,这就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如果能实现“双链管理”,那产业链安全就会更有保障。因此,怎么补短板,怎么加强科学研究、技术研究,才能形成更加独立的、完整的产业体系,是需要思考的问题,以保证自己的产业链安全。
第二,美国主张“去中国化”,其实中国“补短板”,某种意义上,是“去美国化”,我国也要保证产业链安全。美国要跟中国脱钩,一定程度上,我国无法避免,就必须更多地自主研发、更多地补齐短板。与此同时,仍要吸引外资,短期内,“补短板”在很大程度上是吸引外资到中国来,成为产业链组成的一部分。不是说中国企业做所有事情,依然要吸引国际企业到中国来做各种事情。这些都是我国发展规划的一部分,要求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加大建立更好的营商环境,使基础设施环境更好,来吸引全世界的企业更多地到中国来,吸引更多的人才到中国来,包括吸引更多的华裔回国,为中国的发展做贡献。
“十四五”期间,很大程度上要面对产业链的调整,需要随着疫情的发展与更多的外部变化做更多的分析。要防止最坏的事情发生,即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联合起来跟我们硬脱钩,甚至对我们封锁。这就要求我们维护好国际关系,推进多边主义全球化的发展,以避免最坏的情况发生,我国不想有“新冷战”,更不希望有“热战”。
第三,关于城市化。作为“十四五”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柱,我国要发展国内市场,国内本身形成一个好的循环,现在的发展阶段就是城市化进一步深入的阶段。这个阶段城市化的特点就是城市群的形成,通过城市群的发展能够推动整个城市化进程和中国经济的发展。现在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些城市群,在“十四五”期间,国家的政策应该鼓励这些城市群进一步发展,包括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城市群、京津冀,甚至以省会城市为核心的小一级别的城市群,都有大的发展潜力。城市群的一个好处是把一个区域里的大中小城市实现优势互补,打破了过去所谓大城市、特大城市的局限。城乡一体化发展潜力巨大,而且能够解决很多瓶颈问题。最近深圳房价又起来了,如果大中小城市能够协同发展,轨道交通能够互联互通,相当于周边的中小城市甚至农村的土地、住房等都可以成为大城市的供给,很多瓶颈问题就能迎刃而解。纵观世界各国的城市化的经验,都是大城市群的形成,最终解决了城市发展的瓶颈。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城市群,现在需要投资,需要发展经济,能不能将更多地投资用于城市群基础设施,为下一阶段发展奠定更好的基础。
(本文摘自作者在2020年宏观经济形势与改革走势座谈会上的发言,内容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