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亚楠:时空社会学发展方兴未艾

2019-03-29 01:33 中国社会科学报  主页 > 趣旨 > 国土经济 > 宏观看台 >

打印 放大 缩小
时空社会学发展方兴未艾
2019年03月20日 16:5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3月20日总第1656期 作者:黄亚楠字号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时空社会学于20世纪末引入中国后发展十分迅速,从经验和理论两个方面开展了日益广泛的研究,引起了学界的持续关注。随着网络社会的来临,时间与空间的意义发生了重要变化,时空特性对于认识和分析网络社会也日益重要。

  刻画和解释中国社会发展

  时空社会学是一门从时间和空间,特别是社会时空的特性与视角出发,运用时空分析方法,研究社会结构和过程的社会学分支学科。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景天魁认为,时空社会学在中国的蓬勃发展,得益于其刻画和解释中国社会发展所具有的独特优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最大特色”就是迥异于西方的时空特性。时间性方面,不同于西方的二元对话结构,中国社会转型面临着传统性、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大汇集、大冲撞、大综合,三者高度压缩在当代中国的时空之内,对话结构由二元变成了三元,也是时空社会学发展的最大优势所在。在空间性方面,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从中西部地区向东南沿海地区流动,规模庞大,社会流动的加速以及社会结构的转型与变化,给予了时空社会学无限广阔的发展机遇。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文军认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空间维度在西方社会学研究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社会学研究出现了“空间转向”,更注重从社会主体的角度来重新审视时空的本体论意义。借助国际社会学研究趋势的转变,中国时空社会学也进入了迅速发展时期。

  不断创新拓展研究领域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时空社会学在借鉴吸收西方社会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拓展研究领域,从经验性研究进入到系统的学理性研究。

  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教授高和荣认为,时空社会学研究的转向,首先体现在由译介西方时空社会学著作转变为自主发展中国时空社会学,努力形成中国时空社会学概念、范畴和理论体系。其次,由关注西方转向中国自身问题研究,积极回应中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再次,由总结传统社会时空特征转向积极回应并归纳现代社会时空特征,并以此关切和解释整个社会的文化、心理和行动。最后,实现研究方法的整合,由以往的逻辑演绎、理论综合转向积极运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何健告诉记者,近年来,时空社会学的研究热点从社会点面研究转向了社会整体研究,越来越关注中华文明的历史命运,关注社会在“时段”上的不同表现,时空社会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有关生产和行动的研究日益升温。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刘少杰认为,近年来,中国时空社会学研究主要表现为,借鉴芝加哥学派的城市时空社会学,对中国城市社会的时空变迁开展了调查研究;也有学者接受了福柯关于身体、知识和权力,布迪厄关于场域社会以及吉登斯的时空抽离化等时空社会学理论的影响,开展了一些深入的研究。

  文军表示,时空社会学研究不断突破传统学科界限,呈现出跨学科研究的特点。与此同时,对于社会实践也给予了高度关注,在具体时空下开展经验性研究也是一大研究热点。

  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紧密结合

  对于时空社会学未来的发展前景,景天魁认为,时空社会学学科发展必须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紧密结合。“一带一路”建设、经济转型升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均涉及时空性问题,这些丰富的社会实践,让中国学者大有可为。

  同时,景天魁谈到,时空社会学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时空社会学需要大量吸纳新的理论知识,当前在知识储备、学科知识体系构建方面亟待强化。此外,社会学研究离不开数据支持,相关统计数据公开化的不足以及数据库平台建设的滞后成为学科进一步发展亟待突破的瓶颈。

  在刘少杰看来,中国社会的时空现象呈现出日益复杂的新变化,提出了很多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当前中国社会的时空变化表现在传统、现代和未来的时间过程的回溯性、延伸性和预期性,呈现为地理空间、社会空间、网络空间和心理空间变化的综合性。尤其是同社会分化、不平衡发展和网络信息化等问题交织起来,中国社会的时空变迁就显得更加复杂,时空社会学研究的任务也更加艰巨,这也为中国时空社会学的视野扩展和理论创新提供了重要机遇。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