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名片】视听杂志|方雅轩:电视节目《平语近人》的创新路径分析

2023-04-04 18:38 视听杂志  主页 > 趣旨 > 文化地理 > 学习用典 >

打印 放大 缩小

 主旨点睛:金言  平语近人
    栏头署书:乔惠民-国土经济学会研究室主任、首届全国十大社会公益之星入围奖获得者、国土名片网学典小组1号研学员
    插播导读:国土名片网编研员芬儿、李浩、张杨
    栏目合作:北京典院(用典读书院筹备组  地址:北京石景山区模式口大街19号大院)
    主持人:陈宗泰



电视节目《平语近人》的创新路径分析

 
视听杂志 2020年4期 

 

□ 方雅轩

近年来,基于中国文化类综艺节目的蓬勃兴起,有学者提出“新主流综艺”的概念。“新主流综艺”在美学层面所冀望的是代际转型的实现,是对新生代年轻人所喜爱的修辞方式的兼收并蓄;而其在文化层面所冀望的,则是通过对新生代年轻人个体认同和国家民族认同的双重建构,完成为当代中国社会塑造合格青年角色的深层目标①。央视《百家讲坛》栏目于2018年10月推出的系列专题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无疑是新主流综艺的代表文本。该节目采用国家话语的民间表达、精英话语大众表达的叙事策略,改变了理论节目高高在上的电视语态,使观众从熟悉亲切的文化形象转移到对严肃的治国理政思想的感知,完成了国家意识形态的日常化表达。

一、国家话语的民间表达

平民化成为《平语近人》显著的电视语态特征。一方面,节目选取百姓密切关注的主题,结合新时代的发展变化,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进行历时和共时两个方向的解读。另一方面,节目挖掘故事细节,塑造出鲜活的人物形象,使观众从熟悉亲切的文化形象转移到对严肃的治国理政思想的感知。节目还借助文化符号,唤起深藏在观众心底的民族文化记忆,实现民族认同和价值传播,从而实现国家话语的民间表达。

(一)巧选主题,彰显核心价值观,传递真善美

立德、修身、平天下等儒家思想是根植于每个国人内心深处的文化记忆与民族情感,节目主题紧紧扣住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传统价值观念,聚焦了为民、家风、孝道、廉政、天下等十二个主题。第一期节目以总书记用典“一枝一叶总关情”引出“为民”主题,第二期以“治国有常民为本”呈现“仁政”主题,第三期以“国无德不兴”切入“立德”主题,这些主题兼具民族性与世界性,融合了传统价值与当代价值,探讨了个人价值与集体价值,为节目找到了中国价值与人类共有价值契合的突破口。节目将传统文化作为连接思想理论与观众的情感桥梁,诠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实践,揭示了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一脉相承的关系。

整体上,《平语近人》实现了真善美的统一。“真”体现在国家领袖的真实故事以及主持人、思想解读人、经典释义人与观众互动的真情实感流露中;“善”体现在时代楷模的道德故事、古代杰出人物事迹中,核心价值观通过故事内核彰显出来,展现出中国人民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美”则体现在艺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中,包括主持人和嘉宾的形象美、节目的意境美等。

(二)挖掘故事细节,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建构国家形象

“故事曾经是人类了解历史、熟悉自然、感悟自身的通俗方式,它构成了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原型文化,在人类的血脉中播下了讲‘故事’、听‘故事’、爱‘故事’、迷‘故事’的基因。”②节目每一期都以一个明确的主题为线索,串联起习近平总书记、时代楷模和历史人物的故事,并挖掘大量的故事细节。比如节目第一期讲到了“在浙江工作时的习近平受到焦裕禄精神的感染,曾用笔名‘哲欣’写了232 篇关于民生问题的短论短评”的故事细节,呼应“为民”主题。节目第五期讲到习近平总书记与母亲的往昔生活片段,通过描述习近平总书记陪母亲散步、母亲在钱包上绣上“娘的心”等细节,用情理相容的方式向观众传递了百善孝为先的价值观,表达“孝道”主题。细节描述稀释了理论的抽象度,有利于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这些细节展现的不是高高在上的国家领袖形象,而是与普通百姓有着共同情感的亲切形象。

在消费文化和全球化的双重语境下,电视节目应该成为展现国家形象的文化名片。《平语近人》用生动的电视叙事机制向世界传达了中国国家领袖治国理政的思想,无疑是对国家形象的有力建构。节目第一期讲述总书记在陕西工作的事迹时,屏幕上穿插着总书记与当地百姓交谈的画面,梁家河村民张卫庞来到节目现场讲述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时在他家搭伙吃饭、临走前与村民凑钱照相的趣事。张卫庞用质朴真实的语言评价总书记:“再糙的饭他都咽得下,再穷的人他都看得起。”一个有血有肉的亲民的总书记形象呈现出来,正如康辉所说的:“他始终是黄土地的儿子。”

(三)运用文化符号,建构电视崇高感,彰显中国气质

节目运用文化符号建构了现代与古典相结合的文化空间,通过诗词歌赋、文字书法、音乐等文化符号营造了宁静祥和的家园感。主持人与思想解读者身着具有时代质感的服装,与红色的节目舞台背景交相辉映;经典释义人身着充满古典韵味的旗袍,与书画、剪纸等中华文化标志性元素相得益彰。现代文化符号与传统文化符号的结合,营造出古典与时尚交融的文化氛围,在视觉和心理两个层面强化了观众的审美感知,思想理论的精神内核借助传统文化的魅力显现出来。

此外,节目还通过经典朗诵环节等仪式传播唤起受众心理上的崇高情感,文化仪式感重新唤醒或激发或加深这些潜藏于观众心底的文化记忆,观众在参与过程中获取了情感的共通。无论是节目内容设置还是形式包装都与“用典”相吻合,透出中国气质。古典韵味的舞台设计与现代舞台科技的结合营造了庄严典雅的节目气质,技术美学赋予电视理论节目视听上的新观感,全息影像技术、巨型环幕等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增强了节目舞台视觉上的空间纵深感和层次感。

(四)加入新元素,吸引年轻受众,增强节目青春感

不同于传统课堂对理论枯燥的讲解形式,节目吸收年轻人所喜爱的修辞方式,用微视频来传播总书记治国理政的用典论述,符合新时代碎片化的传播特征。比如第一期节目中,总书记的讲话原声配上具有中国水墨画风格的画面,十分形象地引出了郑板桥清正廉明的为官故事及其“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思想。主持人康辉对微视频中总书记讲话背景的详细阐述,则增加了节目的时政性、生动性和纪实性。

当下年轻人更容易接受短视频的传播方式,其有助于节目锁定新生代年轻人这一目标群体。整个节目的形式像一个开放性的课堂,青年学子为节目注入了青春活力,增强了节目的青春感。此外,节目在故事选择上也更倾向于年轻人感兴趣的话题,比如最后一期节目中关于非洲旅行的话题,也从侧面表现出节目对青年进行价值传播的诉求。

二、精英话语的大众表达

《平语近人》通过建立思想理论、经典价值与现实生活的关联,缩短了观众与传统文化的时空距离。主持人康辉亲切自然的主持风格、专家精辟生动的讲解方式拉近了观众与思想理论的心理距离。互动问答环节则增加了观众的参与感,体现了精英话语的大众化表达。

(一)将理论内涵与现实生活结合,拉近观众的心理距离

节目通过主题的选择,挖掘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当下意义,讲述中国价值与人类共同价值的最大公约数。节目最后一期以“天下”为主题,用古代新罗国人崔致远来中国求学做官的历史故事和一对新婚夫妇与非洲的当代故事来传达国家的外交思想,将中华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内涵通过故事化的阐释变得具体形象。

节目各环节之间既相互独立又互相嵌套,逐层揭示节目的主题思想,观众对主题内涵的理解也随着环节的推动层层深入。主持人康辉亲切自然的主持风格和专家精辟生动的讲解方式拉近了观众对思想理论的心理距离,实现思想理论、经典价值与现实需求的巧妙对接。以第一期“为民”主题为例,主持人康辉在节目开场用简练的语言引入“为民”的时代背景与思想内涵,接着由思想解读人、北京大学郭振宁教授对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中的“为民”思想进行解读,用总书记在陕西梁家河的真实故事有力地阐释了“什么是为民”“为什么为民”以及“怎么样为民”。除了思想解读环节,节目还请了高校老师作为经典释义人。第一期节目的经典释义人、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十分生动深入地对郑板桥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进行了阐述,观众通过郑板桥“解决百姓没有粮食吃”的故事更加深入理解了这首诗的中心思想。

(二)增强与观众的互动,把握受众的基本心理需求

经典释义人用文学的方式向观众生动讲述传统文化的内涵,其对典故进行逐字逐句的通俗化释义满足了现场青年观众的信息需求,让观众能够身临其境般感受这些诗句的形式美与内涵美。思想解读环节通过领袖故事这一小切口生动地表现了国家治国理政思想的大主题,满足了观众听伟大人物的平凡故事的精神需求。主持人与时代楷模的现场交流环节则满足了观众听平凡人物的伟大故事的精神需求。

节目现场的观众由大学生组成,青年学子与主讲人的互动提问则增加了观众的参与感和代入感。“为民”主题的互动问答环节中,观众提问对青年学子就业问题与节目主题紧密相联,对现实具有强烈的观照意义。“家风”主题的互动问答环节中,观众和主讲人分享了各自的家风,通过两代人的真实对话反映出当代青年学子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折射出当代青年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体现了家风文化的当代价值。十二期节目以讲为主,与观众的互动占比较小,节目互动环节还有可完善的空间。

三、结语

在全球化语境下,作为文化产品,电视节目的创作与传播应该自觉成为文化生态良性循环中的一环,为全球文化生态圈注入活力,从而反哺国内文化生态。《平语近人》集思想性、艺术性与观赏性于一身,体现出新时代中国电视节目传播核心价值观、塑造国家形象、传递中国声音的责任意识和民族意识,无疑是一次主流文化主动寻求的与大众文化的良性互动。作为中国电视节目展现文化自信的新物种,其创新路径拓展了新时代电视节目的文化内涵与价值空间,对电视节目的文化价值导向及当代思想理论的大众化传播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注释:

①盖琪.“新主流综艺”: 个体认同与集体认同的双重建构[J].中国电视,2018(07):35-39.

②高鑫,贾秀清.21世纪电视文化生存[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6:6.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