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名片网 “学习用典”
栏目合作:北京典院(用典读书院筹备组 地址:北京石景山区模式口大街19号大院)
主持人:陈宗泰
栏头署书:乔惠民(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研究室主任)
插播导读:国土名片网小编芬儿、李新宇、李浩、张杨
习近平用典在高校思政课程中的应用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
苏天从
(福建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福建 福州 350117)
0 引言
典故作为一种独特的历史教育资源,具有极强的教育意义及普世价值,由于其具有浓缩性、概括性及传承性等特点,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也具有重要作用。[1]将习近平用典与高校思想教育结合是对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的又一全新尝试,对于我国高校思政教育质量的提升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习近平用典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结合,可使学生深化对该课程知识的认识,提升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了解,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推进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及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2]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部分高校由于师资力量不足、课程评价模式单一及教学环境不理想等原因,导致习近平用典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结合并不紧密,对提升我国高校学生思想素养及课程教学质量效果不明显。因此,高校还要进一步加强本校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思政课程评价模式,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作为隐形课程在学生成长发展中的作用,从而进一步推进习近平用典在高校思政教育中作用的发挥。
1 习近平用典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结合的重要性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我国高校思政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科目之一,对于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习近平用典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将优秀传统文化典故加以合理运用,生动形象地诠释了党的创新理论。[3]习近平用典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结合在高校学生成长发展及高校党政建设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对于高校各项思政工作的开展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1.1 有助于高校学生成长发展
习近平用典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结合,有助于高校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提升以及全面发展。习近平用典丰富了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的形式,有助于提升高校学生实际的课堂学习质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培养有理想、有能力、有文化、有担当的复合型人才,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人才基础。[4]教师将习近平用典贯穿于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还可以进一步提升我国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为学生了解其在大众传媒中的运用提供了多种方式,有助于学生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知识学习与现实生活建立密切联系,促进高校思想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1.2 有助于高校党政建设
习近平用典在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运用,对我国高校党政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将习近平用典同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结合,有助于提升高校学生的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引导高校学生对于本校党政工作的配合,推动高校各项党政工作的顺利开展,促进高校党政工作质量的提升及党政措施效果的持续性与稳定性,保持高校基层党组织的纯洁性,强化高校各项党政工作措施作用的发挥。[5]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以及互联网技术的飞跃发展,网络多元文化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渗透到高校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各个角落,对学校主流文化教育造成一定冲击,这需要高校加以足够的重视,进一步提升习近平用典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程度,牢牢抓住学生思想意识形态教育主动权,强力推动意识形态建设工作质量的稳步提升。
1.3 有助于高校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
习近平用典在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运用,对我国高校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具有鲜明的导向价值。教师将习近平用典有机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有利于拓展思政教师的授课思路,为课堂教学提供崭新素材,提高思政教育的趣味性和知识面的广阔性,加强思政教育课堂教学的时代性和时效性。习近平用典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运用是对思政教育灌输式教学的挑战,将促使教师一改传统的思政教育教学模式,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性和时代性,实现教风学风优化。
2 习近平用典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应用的现实困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很多场合都多次提到了大力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并在讲话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名句及典故做了生动形象的阐释。习近平用典涵盖内容广泛,对传统文化赋予了新的时代寓意。[6]但部分思政教师由于受自身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不足、课堂教学方式单一等诸多因素影响,不能很好地将习近平用典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结合,使教育教学工作质量和效果大打折扣。
2.1 专业能力有待提升
思政教师作为高校思政课堂教学工作的主导者,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关键性作用。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加入习近平用典相关内容,不仅对教师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对教师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能力提出了更多挑战。习近平用典中的内容涵盖儒、释、道、法家等的文化精髓,[7]所以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思政教师不仅要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知识有全面透彻的理解,同时还需要深入了解和正确把握习近平用典与课程教学内容的契合点。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思政教师的教学能力还存在一定不足,专业知识储备也不够充分,对于二者之间的联系了解不足、不深、不透,无法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知识结构与习近平用典进行有效嵌套,导致习近平用典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结合不够密切,继而造成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点的理解较为浅显,教学效果难达预期。
2.2 教学方式方法单一
习近平用典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结合,是推进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方式创新、深化高校学生思政教育认识的有效途径,需要以多样化的方式方法实现其教学效果。通常,思政教师大多主要采用讲授方式开展教学,对于习近平用典的讲述与运用多停留在陈述层面,未充分挖掘其背后的深层意蕴及与思政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也难以充分发挥其在提升课堂趣味性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优势,使实际教学效果与预期存在明显差距。同时,较为单一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造成课堂教学师生互动不足、沟通不畅,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和问题难以形成有效反馈,进一步造成教师难以对自身教学做出及时有效的调适。
2.3 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
科学完善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有利于教师科学有效地把握习近平用典同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融合发展的建设成效和对学生的教育实效。目前的高校思政课程评价体系多沿袭传统模式,指标设定不完善,缺乏时代性和科学性,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仅仅停留在卷面考核这一层面,考察不全面,导致学生难以将所学理论与现实生活有效衔接,阻碍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养成。日常过程考核评价过于注重作业正确率,对学生实际的思政实践水平和内在素养提升缺乏必要的关注,也无法形成对教师课程教学效果的全方位评价,不利于学生成长和教师教学水平提升。
2.4 教学环境创设不理想
习近平用典内容涵盖范围广泛,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结合不仅需要高校教师的努力及学生的配合,[8]对高校思政教育环境创设也提出了较高要求。习近平用典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需要有与之相应的校园文化环境和课堂教学氛围,营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内外环境。在现实教学中,部分教师对习近平用典的重视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将其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结合过于偏重思政内容,对于相关优秀传统文化及习近平用典相关内容一带而过,或仅限于要求学生对知识点背诵的层面,缺乏对习近平用典“古为今用,以古鉴今”思想的良好教授和有效引导,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3 习近平用典在思政教育课程中的应用策略
习近平用典在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运用,是对我国高校思政教育课程建设的创新和完善。针对现实中的不足和问题,高校要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同时,高校还要进一步鼓励教师完善思政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关注度,推进学生思政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此外,高校还应进一步优化课程评价体系及教学环境建设,推进习近平用典与思政教育的密切契合。
3.1 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
习近平用典同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结合,对思政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高校首先要对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师资培训机制,确保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最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促进教师全面深入系统了解习近平用典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结合方式,改进自身教学理念,提升自身教学能力。高校还要积极聘请相关思政教育专家,鼓励思政教师就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他们深入交流沟通,进一步拓展自己的眼界,提升教学实践能力,推进习近平用典同思政教育结合程度的提升。此外,高校还应进一步优化思政教师内部交流沟通机制,除定期开展思政教师校内交流研讨外,还可在校园网站建立专门的思政教育意见反馈模块,收集学生所反映的问题并及时反馈给教师,形成有效的良性互动反馈机制,推动教师根据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式方法。
3.2 丰富教学方式方法
习近平用典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公开出席各项国际国内会议和活动的讲话及其文章、著作中根据实际情境而引用的经典诗词、名句。[9]推动习近平用典与高校思政教育的结合,需要高校教师根据实际学情优化教学理念,采取学生易于接受的多样化教学方式方法。因此,思政教师可以通过故事讲授法开展教学,将思政教育内容与习近平用典中的传统典故相结合来讲授,在浓厚的故事性、趣味性氛围中开展学生思政教育。思政教师还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法将具体案例、思政教学内容与习近平用典密切结合,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此外,思政教师还要以加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为目标,进一步拓展相关思政知识点与习近平用典在实际教学实践活动中的运用方式和范围,凸显课程的实践性,推动学生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3.3 完善思政课程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体系是课程教学实施方向的指挥棒。习近平用典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结合,需要有科学完善的课程评价模式和体系来保障和引导。首先,高校要丰富思政课程评价指标,对习近平用典在思政课程课堂上的运用要给予足够重视,对教师教学方式及学生反馈给予充分考量,进一步提升习近平用典在高校思政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出现频率和二者的密切联系。其次,高校要进一步优化课程评价标准,对思政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课程设计、教学思路、教学组织过程中对习近平用典的运用制定详细的评价标准,[10]帮助其进一步明确自身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对运用习近平用典开展教学的方式方法给予明确的引导和指导。最后,高校还要进一步丰富思政课程评价方式,针对不同课程内容及不同的教学方式,采取科学的评价手段与评价模式,帮助教师了解自身的优点及不足,在实际工作中扬长补短。
3.4 优化思政教育环境建设
思政教育质量的提升需要良好的教育环境。在思政教学中融入习近平用典相关内容,需要高校进一步完善思政教育环境建设,充分发挥校园环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隐性作用。高校领导及思政教师要善于充分运用相关媒体,充分发挥校园传播媒介及网络传媒在思政教育上的优势,加强对习近平用典的宣传,帮助师生深刻认识思政教育与习近平用典的内在逻辑关系,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思政教育的影响力,深化学生对思政教育内容的认同感,从而进一步将思政教育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深刻体悟其中的真理。
4 结束语
将习近平用典融入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是对我国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教学思路的优化,对高校思政教学质量提升及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同时我们也看到,思政教育在师资队伍、教学方式方法、考核评价体系、环境建设等方面问题依然突出,对高校思政教育质量提升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高校要不断优化思政教育保障条件,帮助教师深刻领会习近平用典与思政教育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升高校思政课程评价的客观性与全面性,促进思政教育水平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