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名片网 “学习用典”
栏目合作:北京典院(用典读书院筹备组 地址:北京石景山区模式口大街19号大院)
主持人:陈宗泰
栏头署书:乔惠民(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研究室主任)
插播导读:国土名片网小编芬儿、李新宇、李浩、张杨
《习近平用典》中的民生观内涵及意义
摘 要:“政治之要在于安民。”民生问题是一个国家发展必须解决的关键。自十九大以来,习近平“忧民之忧”通过多种渠道来改善民生的措施,都可以看出“人民”在他心中的分量。人民日报评论部于2005年将习近平的讲话及文章中使用频率高、影响深远的历史典故编辑而成的《习近平用典》一书,深刻阐释了习近平对治国理政、社会民生、为官做人等问题的深切思考,表现出一位伟大的执政者忧国忧民的真挚的情感。只有深入理解《习近平用典》中敬民爱民、恤民抚民的真情,才能为解决民生问题提供原动力。
关键词:习近平用典 思想教育 政治教育 民生观念
一、习近平的民生观
1、“政之所兴在顺民心”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 是习近平重民的观点的重要指向。他在各个重要场合的发言中不断强调要以“百姓之心为心”。要求领导干部在工作中要切身体会民心所向、民瘼所在、民生疾苦。在实践中以维护人民利益作为其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除此之外,他还进一步强调对待民疾民忧要像对待“腹心之疾”一样,必欲除之。[1]只有如此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2、“但愿苍生常保暖”
他在《习近平用典》中提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 具体讲的是杜甫在逃亡过程中,面对被暴风雨中的满屋狼藉,他心中担忧的却是天下的寒士的境遇。 与杜甫一样,习近平也是一位关心民生疾苦,将百姓冷暖放在心上的执政者。为了使人民过上美好生活,他接过前辈手中的重担,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的富国、富民之路。更重要的是,他提的“富民”不仅仅指粮食、金钱方面的富足,同时还追求精神、文化上的富足。 认为只有文化之富,才能带来向心力,得到世界其他国家的尊重和折服。
3、“利民之事,丝发必兴”
除了从中国传统文化汲取了“重民”、“富民”的精华外,习近平还善于联系党的光辉历程中的伟大经验教训。 在《习近平用典》中,他谈到: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 厉民之事,毫末必去。 ”从革命时期井冈山“三项纪律八项注意”等宝贵的历史经验中,他深刻意识到群众利益无关大小都应该放在心上。 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支持的关键就是党为群众解决了许多关于他们切身利益的小事。 事情虽小,如果得不到解决,便会给群众带来不便,甚至可能慢慢积累变成失去民心的大事。只有“忧民之忧”,帮老百姓解决生活中很小但影响切身利益的问题,才能赢得群众发自内心的拥护和支持。 对此,习近平特别重视一些民生小问题还有基层干部的作用,認为这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
二、《习近平用典》中民生观的意义
《习近平用典》从重民、富民、群众利益无小事三个方面谈了习近平关于民生问题的观点。朴实、真挚的“习式文风”及其背后蕴含的忧国忧民、执政为民的思想深深打动了我们。在吸收传统文化精华及共产党伟大历史经验中,习近平的民生观结合世情,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当今中国正在进行深刻变革,学习《习近平用典》中民生观的丰富内涵,有以下几个意义:
1、增强领导干部的责任感
现实中,一说到扶贫,一些干部就提着油和米到贫困户家里去,做个花架子。但是却没有落实到群众的根本需求上,只是从表面上扶贫,并未让他们真正脱贫。习近平批评这些空谈现象,强调工作要落到实处。还指出“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否。”他把人民比作治乱的水,突出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要求领导干部多照照群众这面镜子,用他们的反应作为自己的工作衡量标准,真正回答好“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习近平用典》中习近平对党员领导干部的要求,有利于激发其责任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构建新时期的鱼水情
百姓最关心什么?无非是柴米油盐等关系到切身利益的小事。正如井冈山上,毛主席指定的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规定让当时的共产党凝聚了民心一样。民心正是在小问题中逐渐积累的。今天改革正进入深水区,各种矛盾问题突出,尤其要汲取革命时期的经验。《习近平用典》提醒领导干部要关注关乎民众的大事小情,甚至应该细致到“丝发”和“毫末”的程度,这样才有利于重构新时期的鱼水情。
3、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入新动力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只有将百姓挂在心头,知民意,顺民心,办实事,才得到百姓的拥护和爱戴。翻开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党旗上始终镌刻着“人民”二字,这是我们党不竭力量的源泉。从推出淮海战役胜利的手推车到白山黑水间“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激情,人民群众推动着共产党不断壮大发展。新时期,只有顺应民意,才能获得人民的支持,使人民成为建设和改革的动力。阅读《习近平用典》有利于引导广大党员领导干部看到民众的作用,正视人民群众的力量,积极到群众中去,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3]力量在人民。”这是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来伟大历史经验的总结,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作为共产党员,应该始终谨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宗旨,扎根在“人民”这片土地,从中国优良传统汲取营养和力量,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走出中国道路,创造中国奇迹。
参考文献
[1] 李杨,黄晋太.《习近平用典》中人民主体地位思想与意义[J].人民论坛,2015(23):186-188.
[2] 孔德明. 学用典 提精神[N]. 人民日报,2015-07-06(007).
[3] 《习近平用典》[J].中国纪检监察,2015(05):31.
作者简介:张梓瑶(1997.3-)女,汉族,广东汕头人,本科,韶关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