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名片】学习用典|郝秀丽:习近平用典艺术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启示

2023-03-29 22:14 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  主页 > 趣旨 > 文化地理 > 学习用典 >

打印 放大 缩小

    国土名片网 “学习用典”
    栏目合作:北京典院(用典读书院筹备组  地址:北京石景山区模式口大街19号大院)
    主持人:陈宗泰
    栏头署书:乔惠民(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研究室主任)
    插播导读:国土名片网小编芬儿、李新宇、李浩、张杨




习近平用典艺术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启示

 

 

郝秀丽

(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不断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习近平在会议讲话、国事访问等实践中常常引用我国古代典籍与经典名句,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元素。”[1]我们要学习习近平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善于从历史典故中发掘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引导大学生从历史文化底蕴中汲取精神力量,体悟理论精髓,在新的历史维度下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1 典故:传统文化与现实映照的辨证统一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典故是一个汉语词汇,大致有三层意思:一是指典制和掌故;二是指诗词中引用的一些古代故事和有来路的用语;三是指那些有一定教育意义且为大众所熟悉的公众人物和事件。在新的时代语境中,典故意指“在诗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出处的词语”[2]。作为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典故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精神力量,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有益启示。

1.1 典故承载传统文化而具备历史厚重感与文化感染力

中华民族以其独有的精神和智慧创造出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中,典故与其他文化形式相比有着独特魅力。一方面,历史厚重感是典故源远流长的内在底蕴。“从其产生来看,典故起源于历史,是在持久的历史积淀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文化符号,”[2]所谓“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3]用典是一种援古证今、借古抒怀的方法,寥寥数语却往往包含着深刻的哲理,能够从历史中体悟理论,升华思想。另一方面,文化感染力是典故生生不息的内生灵魂。典故能够穿越心灵、凝聚共识。在每一个典故背后,或许是一个精彩绝伦的故事,或许是一位令人敬佩的先贤,无不透过其独特的文化感染力浸润人们心田,从而传递一种崇德向善、砥砺笃行的力量。此外,典故具有深层的历史底蕴和丰厚的文化内涵,是一种持久的内生力量。这种力量能够超越时空的限制,惯四时而不衰,历风雨而益固,在时代的嬗变中不断传承,更具鲜活性与生命力。

1.2 典故映照现实生活而具有思想现代性和教育启发性

典故承载着深切的人文关怀,能够“以古探今、以文化人”,与今天的现实问题相契合,从不同的角度给予现代人精神鼓励和智慧启迪。一方面,典故具有思想现代性,这体现在其对客观真理的包含中,而真理经过实践的检验是永不过时的。典故本质上反映了人们对客观对象某一方面内在规律的准确把握与运用,包含着客观真理,因此,它能够跨越时空距离,保持本真,给予部分现代性问题借鉴与启示。另一方面,典故具有一定的教育启发作用。典故具有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等特征,作为一种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给予人们价值选择上的启示、行为示范上的引导、审美意识上的启迪,从而促进人的思想道德及人格修养的提升,发挥其潜移默化的文化育人功能。

2 习近平用典艺术的方法创新

“用典”是通过古籍中故事或诗词的运用来传达现代的内容与思想。在新时代语境中,如何进行典故的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习近平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范例,让这些经典重新走入大众视野,为我们带来教育启迪。

2.1 灵活化用典故

作为传统文化发展的产物,典故有其产生的特殊背景与适用范围。在今天的运用中,如果不假思索,照搬照抄,非但不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因此,需要与时俱进,灵活运用。习近平善于以典故传道育人,充分展示了其深厚的理论功底与高超的用典艺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决定典故运用效果的要道在于“精”与妙用。习近平用典既坚持原典意义又不失时代内涵,从现实生活出发赋予典故时代意蕴,使其与现实问题相契合,让传统典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绽放新光芒。譬如,谈到今天的价值观问题,习近平提到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4],强调了价值观的时代性和重要性。现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深入人心,但其践行还有待提升,借典故进行点化与升华,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再如,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讲到“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此典故毛泽东同志曾用来回顾党的风雨历程,而习近平针对不同的历史环境灵活化用,来展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征程,恰到好处。

2.2 明引暗引融合

典故的运用有其方法,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地点、针对不同的群体,要选用的用典方式也不尽相同。明引,顾名思义是在引用时直接点明出处,暗引则是不直接指明出处,将其不留痕迹地运用到讲话及文字当中,这需要十分扎实的理论功底。习近平勤于用典,但不是刻意为之,而是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表达方式,展现出精妙的语言艺术。例如,习近平在河南兰考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提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思想的口子一旦打开,那就可能一泻千里。不论干部大与小,都要争取做到慎独慎初慎微。接下来又提到,历史上有一个有名的清官叫张伯行,他专门写了一篇《却赠檄文》,其中说道:“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5]这简短的一句话,采用明引暗引相结合的方式,除了《却赠檄文》外,“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出自《国语·周语下》,亦为明引。而慎独慎初慎微等皆为暗引,连续引用以起到加强效果,适时提醒党员干部需为政清廉。

2.3 赋予时代要求

典故的运用要与时代背景相结合,贯通古今、情理相融,着眼于当下的问题意识,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习近平在引用典故时坚持尊重本来与面向未来相结合,从现实生活出发,舍弃原典中一些不合时宜的内容,结合时代情境,赋予典故时代新意与更高的思想境界。例如,在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发表有关中阿关系发展的演讲时,习近平引用了“未之见而亲焉,可以往矣;久而不忘焉,可以来矣”。[6]此原典是讲君主与百姓的关系,修德行善的圣君,即使是素未谋面的人也会觉得亲切,愿意投奔他,因为其德行而被记住的圣君,天下人都愿意赶来。习近平在引用时抛却君臣关系,着眼于时代背景,将二者之间的关系引申为国家之间的友好往来,借此表达中阿两国人民的友好之情,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但仍然有着天然的亲近感。正如习近平所说“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7]中国始终坚持义利相统一的外交理念。当传统典故被赋予了时代新意,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新时代的精进提供了借鉴。

3 习近平用典艺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青年时期习近平就养成了博览群书的习惯,拥有扎实的各学科背景知识,加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术背景,他对典故有着独到的见解,其用典艺术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极大丰富。

3.1 有利于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素材的选择与运用

历史典故不仅是治国理政的重要资源,更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智慧启迪。习近平用大众化的语言呈现典故,让古代优秀思想闪耀现代的光芒。其一,以理服人,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素材。习近平在谈到青年学生的守正创新观念时提到“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8]这对我们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同样适用。在现实生活中,出现新问题,我们往往习惯于从历史中寻找答案,用历史的思维审视新问题,力图从中得到求证。习近平用典艺术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历史融合新方法,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以说理的方式娓娓道来,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中素材的选择与运用。其二,以文化人,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情感与精神的丰厚养料。典故一个独特的地方就是能够以艺术的方式来展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底蕴之美。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与技巧,更要做好教育对象的心理疏导、心智启迪、心力培育等工作,这需要深入打动受教育者的内心。例如,习近平十分重视青年工作,曾多次引用典故来勉励青年,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6]激励青年不怕苦难、勇担使命;以“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5]勉励青年珍惜时光、不负韶华。总之,典故以其简约的语言风格、隽永的文化韵味,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方法。

3.2 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和亲和力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提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9]。在新时代,大学生的成长特点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期待,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学习更加接地气、更有艺术性。一方面,典故情感昂扬,可以引发教育对象情感共鸣。习近平善于在特殊的场合运用典故来凝神聚力,提振精神。例如,针对党员干部及青年的理想信念及自身修养等问题,曾多次运用典故,以“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10]激励新时代干部与青年怀揣理想;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5]劝戒青年加强自身道德修养,这有助于激发青年斗志,培养青年一辈家国情怀,增强青少年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另一方面,典故富有趣味,可以激发教育对象学习兴趣。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习中,讲清楚典故背后精彩绝伦的故事往往能拉近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距离,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例如,习近平在勤政为民方面亦善于用典故来引导领导干部,早在菏泽市座谈时曾提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通过该典故我们可以探寻它背后的故事,了解郑板桥做县令是如何为民谋福祉的,寓学于趣,转而引申到今天的政治理念。

3.3 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深厚的人文底蕴

典故植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历史文化的沃土,是在长久的历史累积中渐渐形成的文化符号,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习近平用典艺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有利于实现其传统文化与现实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是育人的学科,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作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做到立足现实并借鉴传统智慧。通过认真解读与体会典故,可以充分体悟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生命力,为育人汲取思想灵感与精神力量。例如,针对读书问题,习近平说到“腹有诗书气自华”“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出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5]等,来强调读书学习的重要性。透过这种以文化人的教育方式,敦促青少年奋发进取,增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习。此外,在课堂改革中融入适宜典故的学习,可以融情于理,促进理论思想入脑入心,厚植青年一辈的人文情怀[11],亦能够促使广大青少年了解历史、坚信历史、热爱历史,从而不断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与理论自信,勇做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新人。

4 习近平用典艺术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启示

习近平“善于用典、精于用典,堪称用典大家”。[12]习近平以典故育人的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运用带来重要启示。

4.1 精准把握典故坚持以人为本基本理念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资源,习近平以典故传道育人具有方法论意义上的启示。“事必有法,然后可成”,[6]习近平意在说明任何事都要遵循其客观规律,而思想政治教育意在培育人,因此,在以典故育人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与问题意识,充分挖掘典故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首先,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指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要注意所引典故的方向性,使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内容保持一致。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增强自身知识素养,通过不断阅读专业书籍提升自身知识领悟能力,选择合适的典故,灵活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中。例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学习人生观及理想信念等章节时,可融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位卑未敢忘忧国”等典故引导学生。其次,以鲜明的问题意识为导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经据典不是为用典而用典,而是不拘泥于语义的辨析,从现实出发,针对具体问题运用恰当的典故加以引导或予以警醒,破解教育对象心中的疑惑。最后,以教育对象的发展为旨归。典故的应用不只是课堂上的故事与诗词,更是通过这种方式让典故走进人们的内心与灵魂深处,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教育对象提供源源不断的成长力量。

4.2 精心设计典故坚持精益求精教学原则

在习近平历次讲话中可以看出,他所运用的每个典故都在恰当的时机与场合出现,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精心设计、精益求精。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丰富多样的典故,其中不乏有一些是不合时宜的,如果不加精心设计,反而弄巧成拙。因此,对于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言,如何严谨细致地将用典艺术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是一门重要学问。因此,一方面,精心设计典故,使其与教学内容相融合。习近平常说“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6]在思想教育中理论教学内容十分重要,教师首先要吃透典故,精心做好备课内容。通过备课查阅原典,对其深入分析与高度提炼,在课堂上信手拈来,通过经典重现、角色扮演、角色辩论等引入,不留痕迹地将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习当中。另一方面,注重内涵引领,使其与情感教育相契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对教育对象的人文关怀,正如习近平所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坚持精心设计才能以情动人,激发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激情与热爱。因此,要精心提炼典故承载的感情,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情理交织,更加关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疏导与情感培育,帮助其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与社会主义信念。

4.3 精妙化用典故坚持与时俱进创新思维

新时代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带来挑战与机遇,典故的运用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方法,注入新活力。但是,需学习习近平高超的用典艺术,因地制宜,巧妙化用典故。其一,立足当下实际,把握用典时机。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认真钻研教育内容与典故的契合度,用最恰当的典故把道理讲清楚,在相关立德、修身、笃行等内容节点及时穿插用典;还要认真把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场合与时机,例如重大革命事件及时间节点,辅之以恰当的用典艺术,以典故为引子举办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等。如习近平在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上用典故“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13]等来勉励青少年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在五四运动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用典故“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10]来勉励青年不怕艰难,勇往直前。其二,紧随时代趋势,发挥网络思想教育优势。习近平用到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5]来强调要基于时代的需要及时做出选择,这启示思想政治教育也要把握现实脉搏、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抢占网络舆论阵地、整合网络资源优势、更新教育传播手段,不断增强其育人功能。

5 结束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有重要价值。”[14]作为中国历史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典故借其历史传承性与思想现代性在新时代焕发新

的光彩。习近平以独具特色的用典艺术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探新带来了启示,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效果。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