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名片】学习用典|申 婷 张 允:论习近平用典的翻译

2023-03-29 10:00 长江丛刊  主页 > 趣旨 > 文化地理 > 学习用典 >

打印 放大 缩小

    国土名片网 “学习用典”
    栏目合作:北京典院(用典读书院筹备组  地址:北京石景山区模式口大街19号大院)
    主持人:陈宗泰
    栏头署书:乔惠民(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研究室主任)
    插播导读:国土名片网小编芬儿、李新宇、李浩、张杨



论习近平用典的翻译

 
长江丛刊 2020年14期

 

申 婷 张 允/天津商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一、引言

在一系列国内国际重要讲话、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大量援引中国古代典故,以古喻今、言之寓意,大大拉近了与民众的距离。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话语的一大特色,其用典灵活、精妙,意蕴深厚又极富亲和力。

本文以《平“语”近人—— 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习近平用典》、《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为数据,通过对习近平用典英译的研究,传播好中国声音,“自塑”中国形象,让外国人感受到博大的“中国智慧”。

二、习近平用典的特征分析

典故,在《辞海》中解释为“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适当用典可使文章内容深刻隽永、引人入胜。

(一)将政治、历史和文化相结合

典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智慧,也是漫漫历史长河下的积淀,每一个典故都是一则故事、一段历史的凝练。习近平用典借古喻今, 注入时代精神, 用典源出历史, 却也照进现实, 体现典故在时政图书出版中的“时政”价值。无论是谈治国理念,还是阐述国际间中方的观点立场,习近平总书记都广泛采撷历朝历代文人墨客、政治家的华章佳句,活用活现,赋予其鲜活的时代价值(人民日报评论部,《习近平用典》)。同时增强文章的历史感,彰显了大国领导人的博古通今、以古御今的大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史记· 殷本纪》 中“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同‘否’)”,以及清代万斯大的“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要求每个党员干部心里要装着百姓,主动接受人民监督,时刻想着为人民多做实事,不利于人民的事再小也不能做。

(二)古典新说,转换创新

中国典源广泛,内容多样。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典故中恰如其分地援引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三、影响典故翻译的因素

(一)文化的差异

有源头可追溯便是典故的特点之一。一般来讲,典故有三个来源:第一,来自传统习俗、传说、历史事件、神话故事、地名等;第二,来自史书或文学作品中引用的人名、书名篇名、称呼、典籍中的名言名语等;第三,来自书上或典章制度的故事、人物、传说等。

从来历上看,典故需要足够数量的文化积累和特定的历史发展才得以形成。它带有丰富的语言精髓和浓厚的文化气息,根植于华夏文明遗产的土壤,延续中华上下五千年传统优秀文化的记忆。每一则典故涵盖着浓厚的社会文化信息,或彰显精神气节,或突显崇高品格,或凸显国风民俗等。翻译活动就是要有文化自觉。因此典故的翻译应考虑文化因素,明晰典故的来源、历史文化背景,考虑文化间的差异,灵活翻译。

(二)意义的变化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不断前进,文化随之更繁荣,典故也由此负载着更为多彩的含义。一个典故至少包含三个层面的意义:一是典故初义;二是在历史进程中典故逐渐被赋予的意义;三是当下使用的意义。前两层意义要求准确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第三层含义则要求考虑典故的时代性。新时代有新特点,新时代有新意义。所以,对典故的深层次理解是离不开生成语境、时代传承语境及即时运用下的语境。语境是翻译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典故的翻译既需要知晓典故的生成与传播过程中意义,也需要考虑在最新的话语空间中重赋的意义(即运用典故时的具体语境)。

四、习近平用典翻译方法

在处理方式上,由于典故具有自己独有的特征,又具有信息、表达功能,最好的翻译策略应当是能同时保持意和形。

(一)直译法

例1:一花独放不是春, 百花齐放春满园。

译文:A single flower does not make spring, while one hundred flowers in full blossom bring spring to the garden.

这则典故释义为一支花朵独自开放就不算春天,只有百花都开放时,万紫千红才是春天。习近平总书记援引该则典故意在主张世界各国在谋求自身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不断扩大共同利益汇合点。

尽管东西方民族文化背景不同,但对一些事物有着相似的认知和共通点,这使得翻译时译者应将文化共性考虑在内。这则典故蕴藏的表层意义在中西方文化中有着相近的理解,隐含的时代意义简单直接。所以采用直译既能使原意直白化,又能保留原典形式,还能被读者轻松理解和接受。

(二)意译法

当不可能用直译法去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和文化内涵时,可以采用意译法,保证信息传递为第一位。意译法不需要逐字逐句地翻译,它可将词义的引申与隐含之意表达出来。

例2:行百里者半于九十

译文:A thing is yet to be done until it is done.

该典故意思是:一百里的路程,走到九十里与走到一半,半斤八两而已。比喻接近成功时,愈要坚持到底。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

准确是翻译的第一要素。所谓准确,既要语法准确,也要使典故承载的文化内涵准确传递,比如隐含的喻义、弦外之意、情感色彩、政治立场。这则典故没有相对应的英文表述,且具有修辞效果,所以直译是行不通的。译文使用…until…这样地道的英文句式,采取意译法,使这则中国典故译文既达意又表达精练,做到了翻译古典引语时应简洁、尽可能保持原文结构特征、语境一致性的原则。类似的有:“自知者英,自胜者雄”译为:Heroes are those who know themselves and can surpass themselves. 典故意思是能正确认识自我的人是优异之人,能战胜自我缺点和不足的人是杰出之人。而此句言外之意是英雄贵在能够自知自胜。主席借用该则典故告诫当今我们要成为英雄之人,也必须做到“自知”、“自胜”。采用意译法能很好地将这则典故当前语境下的含蓄之意表达出来。“hero”一词补充为主语,舍弃汉语中的结构并列,准确传达典故意思和内涵,使外国读者能清晰理解这则典故表达的对象以及他们具备的品质。

(三)注译法

例3:以韦编三绝、悬梁刺股的毅力,以凿壁见光、囊萤映雪的劲头……

译 文:… as related in stories of Confucius, Sun Jing and Su Qin, Kuang Heng, and che Yin and Sun Kang…

Notes: Confucius is said to have read The Book of Changes (Yi Jing) so many times that leather strings binding the bamboo slips upon which the book was written broke three times.

一些典故深受我国历史社会文化风俗、价值观影响,它所蕴含的信息在外国文化中是空缺的。所以在直译或意译了典故之后,再加上注解,解释说明典故所表达的内容、涉及的人物地名、原文典故的背景知识以及在所处特定时代的文化观念与含义。外国读者由于对例3 的几则典故缺乏背景知识,进而领悟不到作者为什么选用它们。所以译文“韦编三绝”等四个典故均采用注释法详细解释。

五、结语

中国历来有用典的传统。国家领导人讲话善于用典,有利于传递中国独特的文化魅力、治国执政理念、政治立场和观念。习近平总书记对典故巧加点化,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所以在英译这些典故时,既要精确传达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又要体现它们的时政与时代价值。在处理方式上,在准确传达信息的前提下,可以采用直译法保留原文的形。但是如果不能,可以采用意译法以保全信息为主。当典故蕴含的信息在外国文化空缺时,如典故中涉及的人名、地名等,可以采用注释法适当增加介绍,帮助读者明晰作者表达的意思。

总之,对典故恰当的翻译有利于展现我国领导人的外交魅力和个人风格,最大程度上使原汁原味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文化价值,提升中国国家形象。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