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名片网 “学习用典”
栏目合作:北京典院(用典读书院筹备组 地址:北京石景山区模式口大街19号大院)
主持人:陈宗泰
栏头署书:乔惠民(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研究室主任)
插播导读:国土名片网小编芬儿、李新宇、李浩、张杨
【学讲话 品典故】
虽有智慧,不如乘势
【讲话原文】
推动科技发展,必须准确判断科技突破方向。判断准了就能抓住先机。“虽有智慧,不如乘势。”历史经验表明,那些抓住科技革命机遇走向现代化的国家,都是科学基础雄厚的国家;那些抓住科技革命机遇成为世界强国的国家,都是在重要科技领域处于领先行列的国家。
——习近平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2016年5月30日)
【出处】
《孟子·公孙丑上》
【原典】
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
【释义】
“虽有智慧,不如乘势”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有一次,孟子的弟子公孙丑问孟子,假如孟子当政于齐国,能否取得像管仲一样的成就?孟子批驳说,齐国人只看到管仲有本事,但是忽略了研究各国的形势,最终是不能治理好国家的。孟子认为,即使如武王、周公那样的明君贤相,如果不研究和结合当时的形势,也很难治理好国家。这就是“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意思是即使有智慧,也不如很好地运用形势;就算是有好的犁锄,也不如等待农时再耕作。“乘”和“待”都是依靠、凭借的意思,这两句话都是强调抓住时机的重要性。
“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这里的“智慧”,自然是指人的知识和能力结合而形成的聪明才智,而所谓“势”,就是客观事物运动的基本趋势、方向等,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就社会来说,“势”就是社会的发展趋势。换言之,所谓社会大势,也可以说是一种时代潮流。孙中山先生曾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国家民族需要顺势而为、时代发展需要顺历史潮流而动,就如同古诗说的“百川东到海”,河流一脉汇入汪洋、水势一流回归大海,那是“地势使之然”的顺其自然,是大势所需发展而至的自然而然。而人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真正有所作为。
传统文化中,古人一直很强调对“势”的把握。《孙子兵法》中说,“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商鞅在变法时,也强调乘势的重要性,“飞蓬遇飘风而行千里,乘风之势也……故托其势者,虽远必至”;《唐李问对》中也有“善弈者,谋势;善谋者,顾全局”。很多生活中的小事,也证明了这一点:一些看似“错事”,只是因为没有把握好“势”,没有在合适的时机去做,导致了“不合时宜”。比如,“秋扇见捐”,是因为扇子送风在秋天不合时宜,才无用武之地;而“雪中送炭”,是因为炭火在冰雪中正合时宜,才让人倍感温暖——究竟是相得益彰、锦上添花,还是事与愿违、雪上加霜,全在于对形势的判断、在于对时机的把握。汉朝初期,天下初定,士卒疲于征战,为了安定人民、发展国力,西汉朝廷面对匈奴的武力威胁,选择了和亲政策,此时的形势需要,是以采取守势为自保之法、以抓紧发展为首要原则;而汉武帝时期,国力充足、兵强马壮、将才辈出,面对匈奴的威胁,便开始进行反攻,终令匈奴边患问题基本解除,此时的形势需要,是以采用攻势为安国之法、以主动出击为对敌战略。《韩非子》曰“随时以举事,因资而立功,用万物之能而获利其上”,根据时机来办事,依靠条件来立功,方能有所成就。
当然,“虽有智慧,不如乘势”并不是在否定人的智慧的价值,而是说,应该更高明地运用自己的智慧。“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这里的“时也”、“机也”,就是时运、机遇:从小处看,是时间流转的一个节点;从大处看,是历史使命的一种赋予。对于个人来讲,一步错过,可能就步步落后,甚至终身遗憾;对于国家来讲,唯有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才能创造历史、成就未来。从这一角度来说,对势的把握,正恰恰显示出了更高的智慧。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今天,“虽有智慧,不如乘势”,更意味着一种大势的把握、历史的担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40年改革开放给人们提供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启示,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把握历史规律、认清世界大势、顺应时代潮流,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郝思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