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六大争议 为爱负重前行这一年
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个人网络求助现象不断增多,超出了社区、单位等特定范围。相关网络服务平台呈现规模化发展,在帮助大病患者筹集医疗费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乱象,引发公众质疑和负面舆情,对整个行业的公信力甚至慈善事业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各方面普遍认为亟须在法律中对相关活动作进一步规范。
●未兑现1100 万捐款被母校起诉,合法但合情吗?
中国矿业大学90 后校友吴幽因没能履行1100万元捐赠承诺,被母校基金会告上法庭,成为失信被执行人,坐不了飞机,住不了宾馆。3 月14日晚,当事人吴幽在网上为自己做了辩解。吴幽称,自己最早向学校提出,是否可以捐赠当时价值1100 万人民币的比特币,学校说没法接收比特币。于是决定捐赠1100 万人民币给学校,并签订了捐款合同。吴幽称,之后他的比特币合约爆仓,亏损严重,数字资产几乎归零;同时,近年实体及资本行业整体景气度下降,业务艰难维系,“个人也陷入了巨大的困难”。之后,网上对吴幽的风评有了分化。有人坚持认为吴幽是自作自受,当初有多大能量做多大事,不沽名钓誉就不会有如今的尴尬;也有网友觉得矿大过于无情,“母校给这个肄业生上了最后一课”,“矿大这格局太小,今后还有哪个校友敢捐款?”
澎湃评论为此展开“合法,但合情吗?”的讨论称,就法律谈法律,普通赠与合同不是“诺成合同”,也就是说,做出的赠与承诺,只要还没有交付相应财物是可以随时撤销的,撤销了也不用承担违约责任。但是,公益性质的赠与合同是不可以撤销的。《民法典》第660 条规定,依法不得撤销的具有救灾、扶贫、助残等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赠与人不交付赠与财产的,受赠人可以请求交付。
之所以法律明确规定“公益性质”的赠与合同不能撤销,就是为防止有人利用捐款承诺,在赈灾、扶贫、助残活动中沽名钓誉,举了牌子,亮了相,赚了名声,骗取了社会荣誉之后又不兑现捐款,这种诈捐行为之前出现过不少。
校友向学校捐款,被认为是具有“公益性质”的赠与合同是不可以撤销的,作为受赠人的矿大是可以起诉请求交付这1100 万的,法律上是完全站得住脚的。但是,法律之外还有情理,校友的捐款1100 万不到位和欠了矿大1100 万元,在情理上不是一回事。对于校友来说,捐款是情分,不捐是本分。而且最近几年,不少企业也的确遭遇了很大的经营风险和困难,特别是遇到现金流紧张,一时难以筹措出1100 万巨款也是正常现象,但是,被母校这么一起诉之后,校友成了“老赖”。闹到目前的局面,双方都是输家。其实,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之下,企业家基业常青的能有几个?春风得意时,向母校豪掷千金;人生蹇滞时,“一分钱逼死英雄汉”。母校一手拿着赠与合同,一手拿着民法典,要求校友兑现,于法是有据的,可是于情于理呢?
●筹款项目被质疑平台“背锅”,义务职责咋划分?
“我的心愿是要一个平板。”“我的心愿是想为打篮球的弟弟买一双球鞋。”“想给哥哥买双球鞋”……7 月31 日,有网友在微博上反映,支付宝公益平台上的“助力山娃娃放飞梦想”公益项目筹款页面展示的是一张女生图片,但项目实际被资助人都为男生。该网友质疑:“如果捐助人没有点开详情的话,是不是就会被骗?”
与此同时,支付宝公益平台上线的另一个筹款项目“用爱伴你成长”,也受到网友类似质疑:展示图片为女生,介绍的却是受助男生情况;项目为受助学生筹集高额学杂费生活费,疑似存在过度帮扶情况……对此,支付宝公益平台介绍,该项目执行与收款机构为北京市行远公益基金会,上线筹款343 天,超135 万人次参与捐赠,筹款超116 万元。平台显示,该项目也被暂停筹款。
事实上,随着互联网筹款所占比例越来越高,公众对公益项目的关注度和参与度也越来越深。而由于项目描述不清晰、受益人信息不一致、筹款文案有违常理等问题导致的项目被质疑事件也时有发生。
对此,上海复观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上海复恩社会组织法律研究与服务中心理事长陆璇表示,慈善组织是项目执行主体与项目审核把关第一责任人,“民政部门相当于裁判员,互联网公开募捐平台则是提供服务的体育场馆,后者要遵守验证义务,对慈善组织的登记证书和公开募捐资格证书按规定进行查验,并配合民政部门履行监管义务。”他同时指出,互联网公开募捐平台不是慈善组织,也不是政府部门,在功能、责任与能力等方面并不具备响应能力,在项目管理上也存在很多现实难题。
●信息不透明,爱心救助真实性引发网友质疑
8 月26 日,东营市爱心救助中心发布的一则资助贫困学生视频,引发网友质疑。
视频中穿着东营市爱心救助中心红马甲的工作人员称补助金额为10 个月生活费共14666 元,另外此前已发放过资助金额7000 元。该工作人员还表示救助资金由111 位爱心人士捐款所得。而从视频中可以看到该受资助学生家中装修精致,家具家电也相对齐全。视频发布后迅速引起网友质疑,随后记者又看到有网友发布一张疑似受资助女生日常照片,生活照中背的包、戴的眼镜是名牌,手腕上戴金镯子和苹果手表,手机是苹果14promax 香槟金。
大皖新闻记者在东营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网上查询到,东营市爱心救助中心成立于2015 年2 月2 日,是山东省第一个拥有领取公益事业捐赠票据资格的非营利性民间组织,其业务主管单位是东营市民政局,主要业务包括青少年学生救助、困难优抚对象家庭救助、特困生一对一帮扶,除此之外,东营市爱心救助中心还服务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如智障人士等。自成立以来,志愿者参与人数高达600 余人,志愿者来自不同岗位、不同年龄,他们牺牲休息时间去福利院看望孩子,去敬老院关爱孤寡老人,慰问革命老人、慰问老党员,下乡核查需要帮助的困难家庭等。
据@ 九派新闻,8 月30 日,东营市爱心救助中心发布情况说明:东营市爱心救助中心成立于2015 年,是由一些热心公益的市民自发成立的民间公益组织,所用捐助资金为中心内部热心人士提供的自筹资金。8 月26 日,爱心救助中心到杨某某家庭进行了现场救助。自2021 年开始,已累计向该家庭捐助资金36666.66 元。此次救助,信息来源是水滴筹,并经过爱心救助中心相关人员实地调研。被救助对象基本情况是:家庭离异,母亲带着一儿一女生活,其中小儿子于2021 年4 月发生车祸,脑部受伤生活无法自理,前后花费30 余万元。大女儿目前在读大学。该母亲仅靠打零工挣钱养家,无固定收入。该单亲家庭所居住的房屋,是2018 年购置的村盖二手房,原房在购买时已装修。东营市爱心救助中心表示,衷心感谢社会各界的监督和指导。下一步,东营市爱心救助中心将进一步加强对救助对象的审查把关,做好信息公开,确保爱心人士的捐赠用到实处。
●“公益爆雷”、“配捐”骗局,儿慈会再陷漩涡
9 月12 日,一则“儿慈会地方项目主任柯善孝卷走千万善款”的爆料流传全网,涉事项目为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9958儿童紧急救助”项目。
9 月13 日,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发布“关于有关网民反映我会9958 儿童紧急救助项目的声明”,多家媒体跟进报道此事件,自媒体的质疑声集中爆发。
9 月27 日,民政部派出调查组入驻该基金会开展全面调查,同时发布消息:“针对群众举报和媒体反映的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9958 儿童紧急救助项目及其他有关问题,民政部高度重视,约谈督促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切实负起责任,依法依规维护所涉家庭的正当权益。近日,民政部已派出调查组入驻该基金会开展全面调查,坚决查处和纠正违规违法问题。调查处理情况将及时向社会公布。”
在本起事件中,柯某孝已超出配捐初衷,牵涉套捐、骗捐等问题,儿慈会作为公募机构在多个环节难辞其咎。事实上,这并非儿慈会首次陷入舆论漩涡。从2012 年的“小数点事件”,到2020 年的“吴花燕事件”,再到今年的“配捐”骗局,一次次“公益爆雷”使儿慈会面临信任危机的同时,更反映出中国公益慈善在监管规范与平台责任上的模糊,社会组织管理透明度有待加强。
●恶犬咬伤女童家属筹款200 万引争议
10 月16 日,成都2 岁女童遭罗威纳犬撕咬至重伤。女童被咬后,其家属在轻松筹平台发起筹款200 万元,5 小时18 分钟内,超过8.7 万人次捐款,捐款目标达成。然而,此次筹款由于陷入救助金额与资金用途的争议,上千名捐款者发起退款申请。该事件最后以全额原路退回未使用善款告终。
近年来,个人求助网络服务平台在帮助大病患者筹集医疗费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伴随不断增长的求助数量,与网络个人求助相关的事件也屡屡成为舆论焦点,实践中存在的一些乱象,在引发争议的同时更造成公众信任危机,影响了平台公信力甚至慈善事业发展。
为此,修改后的《慈善法》统筹考虑各方面意见,在附则中专门增加一条,一方面对个人因疾病等原因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向社会求助的行为作出规定,要求求助人和信息发布人应当对信息真实性负责,不得通过虚构、隐瞒事实等方式骗取救助;另一方面,明确从事个人求助网络服务的平台应当经国务院民政部门指定,对通过其发布的求助信息真实性进行查验,并及时、全面向社会公开相关信息。
● 2.2 亿彩票巨奖考验彩票行业公信力
12 月2 日,江西南昌一彩民花10 万元购买彩票中2.2 亿巨奖引发广泛关注。由于触发风险控制,该彩民更成为中国彩票史上首位中亿元奖金且无需缴税的彩民。随后,事件也面临幕后操作、开奖时间和投注数量不同寻常等质疑。12 月7 日,江西省民政厅称已对该事件展开调查,但截至成稿时仍未得到有效回应。根据相关统计,2023 年我国彩票销售额达5796 亿,同比增长36%,发展势头迅猛。作为彩票资金组成部分的彩票公益金也能从中获益,进而对公益慈善事业进行更大力度的资金支持。然而,近年来多起彩票造假事件和彩票管理机构腐败案件接连发生,本次“2.2 亿彩票巨奖”事件更将外界对彩票销售监督以及信息公开机制的讨论推向高潮,中国彩票行业公信力亟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