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睛:三牛号
署书:乔惠民(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研究室主任、国土名片网总编辑)
导读:国土名片网小编芬儿、李浩、张杨
原标题:践行“三牛精神”贡献国企力量
牟菲菲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2020年12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强调:“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永远保持慎终如始、戒骄戒躁的清醒头脑,永远保持不畏艰险、锐意进取的奋斗韧劲。”2021年2月10日,农历腊月二十九,在中共中央、国务院举行的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继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之后,再次提出要大力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这“三牛精神”。这既是对全党同志提出的要求,也是向全国人民发出的号召,更是对党历经百年沧桑依然风华正茂的精神力量的高度总结。
“三牛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建七局)作为施工行业的排头兵,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将为民服务、创新发展、艰苦奋斗的“三牛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铸就了砺进争卓越、共赢创一流的优良企业品格,为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应该有的力量。
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和宗旨,这一宗旨也是贯穿百年党史的一根红线。中建七局作为中央企业的骨干成员之一,始终以听党召唤、为民服务作为企业使命之一。从企业溯源来看,中建七局始终流淌着薪火传承的“铁军血脉”。其前身是东北工程管理局第二建筑公司五处,历经工改兵、兵改工两次跨越转换,如今是中原地区最大的投资建筑企业。69年来,历经“卸甲从建”、从部队到企业,中建七局炼就了“难中愈显勇、困中必有我”的品格。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建七局儿女曾深入深山老林参與三线建设,也曾奉命急调唐山执行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任务,建成了震后唐山全优小区。面对工程子弟兵交出的满意答卷,唐山人民深情地称呼他们为:“钢铁的长城,英雄的兵;穿云的海燕,破雾的鹰!”千禧年之后,中建七局在积极贡献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以积极践行央企社会责任为己任。2008年,汶川大地震突然来袭,中建七局三公司第一时间奔赴灾区援建汶川映秀镇,28名优秀管理人员被山洪泥石流吞噬失去生命,在巨大的压力和风险之下,中建七局仍不辱人民使命完成了建设任务。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袭,正值凶险。在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人都谈“疫”色变、避之不及的时候,有这么一群逆行的无名英雄。他们有的人一门三将、有的人夫妻双双、有的人相携父兄。其中有党员、有群众,为了共同的一个目标,他们来到修建“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现场,抛出自己热血、挥洒自己的汗水,24小时昼夜不息地为救命工程的修建而努力。这些人就是头顶“中国建筑”的工人们,他们用磨满血茧的劳动双手和挑起钢筋的瘦弱双肩,彰显了央企职工勇担责任的本色。最终,用10天建成武汉“火神山”医院、12天建成“雷神山”医院,突破了人力、物力的组织极限,创造了听党召唤、为党分忧,为民筑造、不畏牺牲的奇迹。在这个筑造生命工程的过程中,中建儿女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在不自觉中锻造了“两山”精神和“两山”速度,这是央企与共和国、与人民风雨同舟69载,形成的“力承军魂,赢在奉献”“听党召唤,敢于牺牲”的铁军企业精神的外化。
系生民休戚,关国家盛衰。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体制下的重要经济支柱,是担负着国民经济发展、人民群众立命之本的重要企业形式。中建七局作为施工类国有企业,长期以来一直担负着中央企业的历史使命,竭力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贡献应该有的力量。从改制以来,中建七局随同中国建筑集体上市,市场经济的厮杀无情袭来。以“敢于走出去、乐于引进来”作为解放思想要点,七局人于1984年中标河南省首个公开招标项目——河南财经学院工程,并实现“当年开工,当年竣工,当年招生”的目标。1985年,七局人不畏人言、不惧风险,承建埃及玛丽娜旅游新村工程,这是中建七局第一个海外工程。再到后来的福州世界金龙大厦,七局人首开国内逆作法的先例,填补了国内软土地基条件下采用逆作法施工技术的空白,是技术攻坚的又一突破。
进入21世纪,中建七局不断深度改革、转型发展,创新投资模式和运营模式,逐渐形成了“成为最具国际竞争力的投资建设集团”宏伟企业愿景。近年来,中建七局在超高层建筑领域,南京世茂G11、长沙绿地 V 岛星城光塔等项目不断刷新城市天际线;在新基建领域,数字福建云计算中心、郑州鲲鹏数字小镇等项目为多个省市“最强大脑”夯实基础;在地铁领域,厦门地铁 4号线、郑州市轨道交通 6号线等项目书写“地下长龙”的奇迹;在大型公建领域,山东临沂蛟龙通用机场、汉中汉文化博览园等项目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再次加码。七局人不仅在核心技术上不断突破,也收获了较高的行业声誉,逐渐形成了“建设专家、城建伙伴、共赢典范”的健康企业形象。
中建七局在立足国内市场的同时,抢抓共建“一带一路”重大机遇。2016年,中建七局海外业务再度扬帆远航。成功签约“中巴经济走廊”最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巴基斯坦PKM 项目,以优质履约为新起点,业务拓展至12个海外国别市场,承接了尼泊尔道路项目、肯尼亚内罗毕公园路保障房项目等多个重点项目,累计新签合同额超200亿元,逐步形成南亚、东南亚、中东三个“稳定产出区”。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涌现出了无数的典型和模范,他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中流砥柱。中国建筑旗下企业作为施工类的排头兵、领头羊,始终坚持以打造“大国工匠”为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了兢兢业业、锱铢累成的工匠精神。
众所周知,中建七局有着“铁军”血脉,早在立业之初,就萌芽了“极至匠心、立业为国”的工匠精神。1955年的冬天,中建七局前身奉命承建“一五”计划重点工程——渤海造船厂。没有先进的技术指导,职工们就没日没夜地边施工、边学习研究;没有大型机械,职工们就用铁锨、瓦刀、小推车;没有稳定的资金来源,职工们就自己拓荒、造船和捕鱼。就是这种苦干实干、任劳任怨的朴素的乐观革命主义精神,使中建七局前身提前圆满完成建设任务,筑成了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的诞生地。
时至今日,中建七局各子企业以季度“劳动竞赛”、属地化“安康杯”竞赛、“中国梦·劳动美”等系列活动、以“十大工匠”选拔、评选农民工友行为安全之星等丰富多样的形式,不断夯实历练工匠之心。以“导师带徒”为传承纲要,越来越多的建筑蓝领人才,在体系内获得了高度的自我价值认同感。在多年的施工经验打磨中,中建蓝的安全帽之下,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劳动模范”“知名工匠”,为铸造精品工程、示范工程打下了良好基础。其中,有20世纪40年代就被称作“上海师傅”的公司第一代工人杨金初、郭留根,他们以基层工人出身,通过努力成为上海市收入最高的匠人群体。还有近来颇为闻名的中建七局工匠学院院长许纪平,原来只是一名建筑劳务公司的农民工,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夺得了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砌筑工决赛冠军。
就是这样的精心钻研、干一行爱一行的老黄牛式的努力,使得中建系统越来越多的人成长为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中的精英,为中国施工行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站立在新时代的潮头,中建七局人有了更大的底气和勇气,同时也增加了更多的责任和担当。职工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必然要求我们要争当为民谋福的“孺子牛”;面对行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挑战,我们需要更多默默耕耘、勇于奉献的“老黄牛”;为了实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还有更多的领域等待“拓荒牛”的攻坚。“块块荒田水和泥,深耕细作走东西,老牛亦解韶光贵,不等扬鞭自奋蹄”,这首诗中的精神深深烙印在每名中建七局人的心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三牛精神”言犹在耳,践行和锻造“三牛精神”是中央企业永葆核心竞争力的源泉。
(责任编辑:马成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