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傩文化元素在文创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作者:邓剑锋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8)
为落实响应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的要求,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振兴传统工艺”“制定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具体任务,我们可以借助非遗文化协同创新平台,推动传统工艺振兴。从中挖掘创造性手工的价值,激发“因材施造”的灵感,并进一步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倡导专注坚守,追求卓越,树立质量第一意识,推动品质革命。广西傩文化是广西民族文化的瑰宝之一,通过对其深入研究,能培育和形成具有广西民族特色的优质文创品牌,促进广西非遗文化以及民族工艺美术的传承。
一、广西当代文创品的发展
提起文创产品,很多人将其与旅游纪念品混为一谈,文创产品与旅游纪念品同属于产品的范畴,都有面向市场及为消费者提供消费体验的特性。文创产品包含文化旅游纪念品、办公用品、家居日用品、科技日用造型设计、工艺品等,而旅游纪念品则是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购买的精巧便携、富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工艺礼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旅游纪念品只是文创品的一种。
在广西,当代文创品在高新技术的助推下,科技含量明显提升,并且在人工智能日益发展的当下,文创作品设计、创作呈现多元化的风格特征。有些文创作品将智能交互技术、新型材料合成以及民族文化元素融合一体,这无疑是文创品设计上的巨大进步。近年来,广西文创作品大赛中诞生了以三江牛腿琴为原型的U盘、智能化的绣球灯、铜鼓音响等,一改从前只注重元素以及装饰纹样等提取的创作方法,说明广西的文创品设计正在朝着与时俱进的道路发展。
二、广西傩文化元素文创品现状分析
纵观广西傩文化发展史,虽然历史悠久,但是其主要特色还是体现在宗教祭祀上。在当代广西,傩文化传播逐渐由娱神向娱人转变。当今社会,精神文明发展日新月异,国家把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作为文化战略的重要举措,文创品的发展借助这一形势呈现出扶摇直上的势态。广西的文创品发展也不例外,以铜鼓、绣球、花山壁画、壮锦、风雨桥等非遗文化元素来进行文创作品开发的不在少数,但利用傩文化元素进行文创品设计开发的却屈指可数。
笔者经过五年的调研发现,目前广西利用傩文化元素进行文创品开发的区域集中在桂林、环江、北海地区。桂林地区的傩文化文创作品面向相对较窄,主要是在“妈祖节”的节日上以傩面具的样式出售,有的用特殊纸张来代替木材,也有少数傩文创品创作者将其样式做成钥匙链装饰品。就桂林地区来说,傩文化文创品创作者的典型代表为土生土长的桂林傩面雕刻技艺传承人——唐江锋。但由于受各种条件及市场的影响,他并没有在傩文化文创品的样式、功能、材质上做大刀阔斧的改革。
环江地区的傩文化文创品开发的代表是方文展,他是家族第四代毛南族傩面雕刻传人,也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毛南族木雕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除了着色用现代广告颜料或者丙烯颜料来代替古法植物矿石着色之外,其傩文化文创作品都是在傩面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的作品以体量见长,主要是将传统的傩面放大数倍至成人的胸部高度,有的甚至超过1.6 米。笔者采访方文展得知,他的大多数文创作品都是面向博物馆、文化馆、展览馆而创作,根据这些部门的要求近年来都在创作体量较大的傩面作品,但是偶尔也会有精品订单,也就是将面具大小的傩面做成精致礼品放在锦盒里。
相对于上述两个地区,北海地区的傩文化文创作品则有了很大的创新。北海地区傩文化创作的代表人为中国工艺美术角雕大师——白耀华。在材料上,白大师用牛角来代替传统的木材,使整个作品看起来更加温润透亮又不失傩元素的神秘、威武;在外观形式上,他一改传统的“三十六”神像的样式,将牛角、兵器、衔环穿插在傩面之中,看起来更加丰富、生动。这是近年来傩文化文创作品中不可多得的创新案例。
综上所述,广西的傩文化文创作品虽然在不断地创新发展,但是整体上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不论从材质、内容形式,还是功能上都有待继续开发、创造。
三、广西傩文化元素分析
广西傩文化元素是一个综合的文化元素,不但包含了文化地理坐标,还涵盖了民俗节日、传统手工技艺等。收集、整理、归纳这些傩文化基因要素,目的是在传承的基础上促进基因的良性变异,以适应当代审美需要及文化产业的发展。
(一)傩文化的地理文化元素分析
广西傩文化分布很广,贺州、灵川、临桂、平乐、来宾、武宣、河池、环江、罗城、武鸣、邕宁、宾阳、横州、上林、马山、隆安等地都有着灿烂的傩文化发展历史。至今,傩文化依然在传承的区域有桂林、罗城、环江、融水、钦州等地。从地理分布上看,覆盖了广西境内的大部分区域。地理位置不同,导致了各地的傩文化带有很强的地域文化特征。桂东地区的贺州傩文化体现了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特征,贺州人在节日时经常出现瑶族的长鼓、苗族的花鼓同时敲起来,千人齐唱民歌,千人齐戴傩面,将瑶、苗、壮、汉等风俗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贺州傩文化特色。桂南地区的钦州,傩文化则通过“岭头节”来呈现,发展至今成为汉、壮人民共同庆祝的节日盛典,但是从其傩舞、傩歌、傩戏来看,其汉族文化元素占据了主导。桂中地区的环江、罗城的傩文化则是专属的民族文化再现,如环江毛南族的肥套节傩舞、罗城仫佬族的依饭节傩戏是本区域、本民族独一无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强的文化地理特征。桂北的桂林,傩文化记载最早,其中南宋记述最多。在古代,桂林是“南连海域,北达中原”的重镇,桂林傩最早大概由汉、唐时期的中原军队带来,因此不论是在傩面具风格、傩戏内容,都带有很强的中原文化色彩,这与桂林所处的地理位置是分不开的。
(二)傩文化与民俗节日元素分析
桂林傩文化地理坐标在阳朔福利镇,每年农历五月初八这里都会举行隆重的妈祖节庆祝活动。妈祖节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傩舞”表演,傩舞又称为“傩戏”,本是驱逐魔鬼、瘟疫的祭祀活动,随着社会的变迁与发展,这一“娱神”的活动逐渐变成了“娱人”的民俗化艺术表演。在这个表演中,傩面是至关重要的道具,桂林至今还有许多做傩面具的传承人,其中土生土长的唐江锋就是其中之一。桂林傩面又称“鬼脑壳”,其中最有特色的是“三面合一”的令公傩面,一个面具可以变成三种不同的面相,类似川剧中的变脸。
罗城每年农历立冬日为仫佬族依饭节,是敬天地、同宗族共欢庆的民俗庆典。依饭节传说版本众多,其中广为流传的是梁、吾二人及白马娘娘救仫佬族先祖出牢狱的传说。最初,这个庆典只为感恩、还愿以及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到了当代逐渐发展成为仫佬族人大联欢的娱乐盛会。
环江在地理位置上与罗城毗邻,其毛南族肥套节与罗城仫佬族依饭节也有许多类似的地方。毛南族是特别注重子孙繁衍的一个民族,其族人每人一生中都要向毛南族传说中负责生育的神还愿,这就是当地最著名的肥套节的来源。当然,肥套节中还要请诸神,每一个神都会有一块相应的傩面,戴上傩面具舞蹈是肥套节的一大特色。
钦州岭头节在钦州各县区都流行,也是为数不多的壮、汉民族都流行的节庆,而且从农历八月到十月跨度近三个月。它由祭祀仪式、傩舞、傩歌、傩戏等一系列的形式组成,表达了人们驱邪、祈求幸福美好的愿望。
融水的芒蒿节带有怀念祖先与祈福驱邪的目的。芒蒿节中,芒蒿的扮演者一般由村里青壮年男性组成,于芒蒿节前一天集中到山洞里由寨老传授面具,将手脚涂抹上色彩,穿上人物衣服,直到次日听到芦笙响起才下山参加活动。
(三)传统手工技艺元素分析
1.桂林傩面
广西傩面的手工技艺元素体现在傩面具的雕刻上。传统的桂林傩面多用樟木、柳木来制作,有时候会用其他的杂木,樟木、柳木都是易于雕刻的木材,木质松软而且质量轻,佩戴起来舒适。木材的规格一般是23~25厘米直径的树木,工匠开料至合适大小,雕刻出大致的轮廓,再精雕细琢完成不同角色的面具雕刻。打磨是桂林傩面具手工技艺中重要的环节之一,一般用锋利的平口刀刮磨直到光滑为止。之后是上色,传统上色是采用矿物上色,先把矿物颜料敲碎,然后用精细的筛子过滤,最后用温火熬制的桐油搅拌均匀制成色漆。这样的工序虽然复杂,但是可以确保面具色泽经久不衰。
2.环江毛南族傩面
毛南族傩面多用环江当地的牛尾木、恩木雕刻制作,与桂林傩面所用的樟木、柳木一样具有质地轻软、不易开裂变形的特征,其大小与人脸相似,正面雕刻浮雕,背面挖空,眼睛和鼻子处为了便于呼吸而凿有空洞,耳朵两侧钻孔用于绑绳;傩面背部用30 厘米宽、15 厘米长的白青色布包至下颌,有脱掉凡胎之寓意,还有一个更大的用处就是防止佩戴时磨损皮肤。颜色上与桂林傩面相似,同样用的是取材于当地的矿物颜料与植物叶子来染色。
3.罗城仫佬族傩面
罗城在地理位置上与环江毗邻,因此傩面手工技艺与毛南族雕刻较为类似,但在雕刻技巧与风格上有所不同。罗城傩面的线条更为硬朗、眼部刻画立体感更强,耳朵部分的雕刻采用写意的线刻手法,人物面部表情更为丰富。
4.钦州灵山傩面
钦州灵山跳岭头傩面具与桂林傩面一样,采用质地柔软的樟木雕刻,雕刻时在工具上一般选用各种规格的平面凿、圆口凿和弧形凿。雕刻的力度掌握十分讲究,力度过轻会使雕刻进度变慢,力度过大会雕伤木胎。
5.融水芒蒿傩面
融水的芒蒿傩面在广西傩面手工技艺中独树一帜。雕刻艺人用粗犷写意的雕刻手法,先大刀阔斧地开凿出大的轮廓,并用平口刀削出脸部造型和五官的块面。虽然也遵循传统雕刻、绘画中的比例尺寸,但是绝不细刻五官造型。面具雕刻完成以后,用黑色锅底灰做底子,再用红花粉、黄珠子、薯莨等涂上红、黄、黑等颜色,经过两轮施色、打蜡、风干才得以完成。
四、傩文化元素在文创品设计中的应用
(一)手工技艺上的应用
1.造型
从造型来看,傩面基本上都是人或者神的脸谱,很多文创品设计研发人员都借助京剧脸谱的文创作品模式来设计开发产品,尽管这是一种快捷的方式,但是很难体现广西本土特色。广西傩面手工技艺特点鲜明,如上文提到的桂林令公傩面具“三面合一”的特征,傩面手工艺人将一个面具可以变成三种不同的面相(通常是一个冠帽配三个大小不同的面具,可以三个面具叠加在一起配一个冠帽),这完全可以像俄罗斯的套娃那样做成文创作品。再如环江毛南族的代表性傩面“花林仙官”,手工艺人通过精雕细琢让冠帽上的装饰纹样众多(祥云、绿叶、金枝、太阳、金银花),既可以从其饱满圆润的面部造型来设计文创作品,也可以从其冠饰纹样来造型,单从这个傩面造型就可以衍生出众多文创品,如供收藏的精品傩面具,带傩面脸谱及冠饰图案的纸扇、梳子、背包、服装甚至家具。在广西傩面造型中最特别的当属融水地区的“芒蒿”傩面,它的外观造型粗犷、简练,有着非洲木雕般的野性。这种外观造型尽管不能做成供人收藏的精品傩面,也不能做成过于精致的纪念品,但是做出富有个性的服饰、吊坠甚至抱枕都是可行的。
2.色彩
广西傩面除了制作造型、盔冠装饰外,最有特色的就是上色了。古代的傩面具工匠都是用矿石或者植物染料来熬制上色颜料,把矿石敲碎再用精细的竹筛子过滤,或者将深秋的枫叶、蓝靛温火兑水熬制。不仅如此,在制作过程中还加牛皮一起熬制,最后出来的色泽虽然没有现代化学颜料那样鲜艳夺目,但是却不失古朴、高雅。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审美水平逐渐提高。现代的文创作品设计对色彩的运用十分考究,很多以前鲜艳、耀眼的烤漆作品正在逐渐被淘汰,一些色泽温润、高雅、质朴的产品反而受到大众的欢迎。
古法上色的形式技巧是否能给广西当代文创产品设计以启发,答案是肯定的。首先,有些文化旅游纪念品,如有收藏价值的精品傩面具、博物馆里的傩神木雕以及夏布民族服饰,完全可以采用古法敷彩来代替现代颜料,不论是从环保、节能的角度,还是从遵循原生态传统的角度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其次,从文创品市场的角度来说,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宣传噱头。当代社会的居民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在忙碌的工作、生活中渴望得到宁静,于是当代的生态民宿、旅游业也随之迅猛发展起来。这里的核心就在于原生态,不论是饮食还是文创产品,原汁原味的产品总是比工业批量生产的产品要受欢迎得多,古法敷彩的傩文化元素的文创产品,不论在审美上,还是市场宣传上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3.材料
广西傩文化是综合性的民族文化艺术,除了傩戏、傩舞、傩歌、傩面具,还有傩舞民族服饰、道具等。从存留的傩文化老物件来看,很多都是用多种材料综合制作而成。比如有些傩面具用雉鸡羽毛装饰在木面具之上,道具上也镶嵌有各种金属如铜、铁、银等,傩舞服饰更是将本土布料、装饰配件结合在一起,无形中给了当代文创品设计以广阔的思路。当代文创品设计,为了追求快捷的流水线生产,设计者往往在材质上追求单材质的批量化生产,这大大提高了生产的效率,但是在审美形式上是有局限的。在广西这个民族文化繁荣的区域来设计制作文创产品,追求材料的综合运用是符合当代审美要求的正确设计之路。
傩文化的文创品,可以将木制、竹制、牛角、北海的珠贝甚至壮锦织物等综合起来设计制作。如一款傩文化的牛角梳,除了在上面雕镂傩文化图案,还可以用北海的贝类材料包边,这样既看起来高档也在色彩上增加了层次;一款傩文化元素的砚台可以将砚池镶嵌在傩面具竹雕中间,可以引申出更高层次的寓意,使产品看起来高雅、大方。
(二)民俗节日上的应用
1.内涵
从内涵上讲,傩文化与祭祀、民俗是分不开的。它既有广西先民们对神灵的敬畏、对祖先的缅怀祭奠,更蕴含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决心与意志。文创品的内涵就是将文化通过创新的方式进行再解读与创造的行为过程与相关产物,在这个过程中文化内涵是第一要素。不论是民族民俗文化,还是与时代接轨的当代文化,每一种文化在衍生为文创产品的时候,都有与文创产品相互依存的载体,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内涵。内涵直接作用于文创品的创意,正如咸阳师范学院的杨静老师在其专著《文创产品设计与开发》中写道,“文创产品中的创意并非凭空产生的,而是有其具体的来源”。其主要来源有:“来自对生活的关怀和理解、来自对社会的认知和理解、来自于历史的地域的文化,表现为一种有关自然地理、风土、人情的文脉,抑或是更进一步的精神层面的信仰神话、传说等。”[1]
2.作用
广西傩文化的作用有三个方面:一是神灵、祖先崇拜;二是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三是寄托美好愿望。对生活的关怀和理解、对社会的认知和理解,对应广西傩文化中借助傩戏、傩歌、唱本、图案符号来寄托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历史、文化、自然地理、风土人情的文脉甚至神话传说与信仰,对应广西傩文化中的认识、改造自然与神灵祖先崇拜[2]。怎样将内涵、创意完美结合在一起创造出好的文创作品来呢?首先,神灵、祖先崇拜带有严肃庄重的含义。因此,文创品显然不适合居家、装饰、科技日用等,但是在博物馆、文化馆、展览馆却有它的一席之地。笔者在傩文化调研过程中曾到过许多县市的博物馆、文化馆,很多这样类型的场所都有庄重、神秘感的傩神雕像、装饰画、浮雕,甚至有模拟的祭祀场景,有的做成了动画片。其次,分析“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以及寄托美好愿望”的内涵,就这几个方面而言运用在文创品设计中是十分广泛的,旅游纪念品、办公用品、家居日用品、科技日用造型设计、工艺品都有其用武之地,变脸的傩面具,傩面图案的纸扇、钢笔、U 盘、书签,甚至傩神图案元素的玄关摆件都可以设计创造出来体现这方面的内涵[3]。
广西是一个有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少数民族聚集地,民族文化的融合较好。傩文化基因要素运用在文创品设计中有着天然优势,运用好这些傩文化元素走一条本土化、当代化、生态文明化的设计之路,不但对于广西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有着重要的意义,更能为广西的文化产业经济的提升提供一条好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