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涛: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技术及应用学术报告
转自 快资讯 2019-03-24
2019年3月20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梁涛研究员莅临我院,开展了主题为“支撑国土空间规划的‘双评价’技术及应用”讲座。本次讲座由孙施文教授主持,是空间规划系列讲座第三讲,关注国土空间规划领域的前沿发展动态,吸引了许多规划师的参与。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重要基础。按中央要求,未来国土空间规划应建立在“双评价”的基础之上。讲座从“为什么做双评价?”、“双评价要评什么?”、“双评价该怎么评?”、“双评价评成啥样?”、“双评价如何支撑?”这五个方面介绍了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在参与制订“双评价”相关技术规程过程中的理论思考与实践经验。
开展“双评价”工作一方面是基于党中央“生态优先”的战略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应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需求而生,“双评价”应当是国土空间规划的前提和基础,使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更加系统化、科学化。
“双评价”由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以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两部分构成。其中,前者用于判断资源(利用)、环境(质量)、生态(基线)、灾害(风险)四类要素对人类活动的承载能力,而后者用于判断国土空间自然条件对城镇(开发)、农业(生产)、生态(保护)三类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两者之间应当呈现一种耦合逻辑,是串联递进的关系,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是对自然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本底的相对客观的评价,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则着重于从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关系、人地关系分析基础上的分析和判断。“双评价”的最终出口应落在用地的适宜性分区、开发的限制性分类和风险的警示性分级上。
“双评价”的总体技术流程为“资源环境要素单项评价—资源环境承载力集成评价—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如果涉及海域,还将开展陆海统筹。对不同功能指向和评价尺度,需采用差异化的指标体系。尽管评价方法看似简单,但是许多分项专业性较强,实际操作复杂性较高。梁涛研究员同时指出,当下我国开展“双评价”工作很大程度上会受数据精度和可靠性的制约。开展“双评价”之前应通过数据筛选、转换、集成,构建可靠可比的基础数据库。
通过国土空间资源的“双评价”可以揭示现状资源环境禀赋的优势与短板,发现未来发展的潜力所在。同时,通过对比现状(如开发利用现状、基本农田红线、生态保护红线等)可以对既有规划成果进行校正。此外,“双评价”成果从空间上明确指出规划范围内未来生态修复的要点,并有助于分析持续提升国土空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路径。
梁涛研究员还从实践“双评价”的角度,以青岛陆域“双评价”为例,介绍了实际开展“双评价”过程中技术方法、成果形式以及问题解决。
在讲座最后,规划师踊跃提问,互动交流,梁涛研究员就场下听众提出的问题和疑惑,做出了详尽的解答。本次专业讲座介绍的“双评价”技术和案例,对我院未来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研究和相关城市空间规划编制将提供有益的启发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