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 从“钢铁之都”到“枫叶之都”
海笛
每年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是辽宁东部山区一年中最迷人的季节。此时,层林尽染,万山红遍。特别是本溪境内,枫叶观赏面积达26.5万亩,是当之无愧的“枫叶之都”。
因湖得名钢铁城
本溪,地处辽宁省东南部,位于长白山脉与辽东丘陵的交界处,森林覆盖率高达76%,号称“辽宁之肺”。这里山川俊秀,地质特色鲜明,世界文化遗产—五女山山城、世界第一长的地下充水溶洞—本溪水洞、关门山国家森林公园等众多著名景点皆位于境内。本溪还是辽砚的原产地,出产于此的砚石有“滑而不流墨、涩而不磨笔、养墨为群砚之首”的美譽。
本溪之名源于本溪湖。本溪湖位于本溪市内,面积虽不大,却小有名气,曾经是“关东十景”之一。湖口有清代同治年间处士高升先所书“辽东本溪湖”的刻石。湖旁筑有建于明末的慈航古寺。湖四周峰峦回抱,外阔内狭,极似犀牛角做的酒杯,故称“杯犀湖”,谐音“本溪湖”,城市便以湖为名。
本溪历史悠久,在庙后山考古中发掘出的古人类文化遗址表明,在四五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人类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这一发现不仅填补了我国东北地区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的空白,而且为研究东北亚人类分布和转移提供了可贵的历史资料。
我国夏商时期,本溪分别属于青州、营州管辖;战国时,属燕国辽东郡;唐代时,属安东都护府辽城州。明王朝对本溪地区的军事战略地位十分重视,成化年间,在本溪建置了清河城、碱厂、草河城堡,屯兵超千,为兵家争夺之要塞。1618年,努尔哈赤率兵攻进清河城。《明史》载有“清河即失,全辽振动”。清末,始设本溪县。
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本溪的矿藏十分丰富,被誉为“地质博物馆”和“钢铁之都”,出产优质焦煤、低磷铁、特种钢。新中国的第一支枪、第一门炮、第一架飞机所用的钢都产于本溪。
“中国最美的旅游洞穴”
如果说钢铁是本溪的立足之本,本溪水洞则是一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被评为“中国最美的旅游洞穴”之一。
本溪水洞地处本溪市东部山区的太子河河畔,形成于数百万年前,总面积为3.6万平方米,容积达36万立方米,这里洞穴连环,高低错落,奇观众多。水洞全长约6000米,已开发2850米,是迄今发现的世界第一长地下暖河。
本溪水洞的洞口坐南面北,高16米,宽25米,呈半月形。洞内景观可以概括为“三洞”“三峡”“七宫”等72景。这里的“三洞”指水洞、旱洞和泻水洞。其中,水洞居中,名为“九曲银河洞”;右为旱洞,又名“蟠龙洞”;左为泻水洞,又名“银波洞”。“三峡”即芙蓉峡、双剑峡和玉象峡。“七宫”为银河宫、二仙宫、玉皇宫、北极宫、玉女宫、紫霄宫、源泉宫。
水洞内,冬暖夏凉,温度常年保持在12℃。大厅正面有1000平方米的水面,宛如幽静别致的“港湾”,灯光所及,水中游船、洞中石景倒映其中,使人如入仙境。从水边的码头上船,游客能够轻松畅游水洞。洞内河道蜿蜒曲折,清澈见底,形成了诸多独特的地质风貌,故而被称为“九曲银河”。
在水洞的顶、壁、岸、滩上,分布着各种各样的钟乳,石花、石笋、石幔、石柱等色彩斑斓,令人浮想联翩。玉象峡中有“玉象”吸水,长长的象鼻插进清冽的水中,啜饮不止,不仅外形逼真,就连那急迫的神态都颇为传神。船行至奇绝惊险的双剑峡,只见洞顶钟乳剑林倒悬,万刃排空,斩妖剑尤为寒气逼人,相传吕洞宾曾用它怒斩黄龙;倚天剑长7米,从洞顶直插水面,令人不寒而栗。进入北极宫,仿佛步入了一个“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纯净世界,这里是水洞的最开阔处,高38米,宽50米,周围全是高大灰白的石幔。还有一鼎双钟、福寿双星、嫦娥奔月、太白神笔、巨笏凌空、麒麟望天、卧牛回首、孽龙伏诛、斜塔、猢狲岛、虎门闸等景点。畅游其间,令人不得不惊叹:“钟乳奇峰景万千,轻舟碧水诗画间,钟秀只应仙界有,人间独此一洞天。”
水洞右侧的蟠龙洞长280米,向东南方向延伸,构造奇异,形似椭圆,状如龙蟠,首尾相含。洞穴内高低错落有致,洞中有洞,洞洞相通,曲折回环。洞中有海眼、香脂壁、过缨峡、观音龛、甘露池、古生物宫等景点。
银波洞长70米,越向里走,洞体越窄,游船只能驶进半程。此洞不常开放,罕有人至,遂为蝙蝠世界。有的蝙蝠通体鲜红,似玛瑙镶嵌在岩崖上,亦是一大奇观。
本溪水洞于20世纪60年代得到开发,1983年5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
“枫叶之都”
本溪森林资源丰富,枫叶更是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当地的枫树品种十分丰富,三角枫、五角枫、十三角枫……多达十多种。在本溪19处国家级风景区中,有15处的枫叶景观非常突出;在6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都分布有成规模的枫叶景观。枫叶已成为本溪一张火红的名片,也让本溪在被称为“钢铁之城”和“北方药谷”之后,又烙上了“枫叶之都”的彩色印记。
秋游本溪,人们最想看到的必是枫叶。枫叶遮着天,天是红的;枫叶盖着地,地是红的;枫叶映着水,水是红的。在半个多月的红叶观赏期里,枫叶将本溪—桓仁公路装扮成一条风光独特的“百里枫情路”。行驶在这条全长100千米的公路上,如同在铺天盖地的色彩间穿行,令人恍若融入了一幅浓艳而韵味悠长的油画。
在这条连着本溪和桓仁的公路中,风景以东营坊乡路段最为优美,沿途景点众多,如老边沟、关门山、洋湖沟等,都是摄影和绘画爱好者的天然练习场所。
特别是洋湖沟,山势绵延开阔,每到秋季,山叠五彩,沟漫丹青。景区的发现始于沈阳大学美术学院的师生,他们将这里作为写生创作基地。之后,一批摄影爱好者又来此采风。一来二去,遂成景点,故洋湖沟又被称为“画家村”。这里纬度高、霜期长,红叶色彩分外艳丽。
枫林谷观枫
“枫林映清泉,绿树掩幽谷。”这句话是用来形容本溪枫林谷的。枫林谷森林公园位于桓仁满族自治县南部,区域面积2583公顷,地处长白山余脉,三面环山,最高峰—八面威海拔1288米,是辽宁为数不多的千米以上高峰之一。景区生态优良,森林覆盖率高达98.75%,被誉为“最适合呼吸的地方”,加之交通便利,是红叶观光、避暑度假、休闲养生的绝佳之选。
枫林谷从庆岭镇的解放村一贯到松江镇的沿江村,全长50多千米。秋日的枫林谷是名副其实的“枫叶王国”。此时,经霜的枫叶由绿转黄,由黄渐橙,由橙变红,由红而紫,五彩斑斓,与湛蓝的天空辉映,构成一幅绝美的画卷。
据枫红指数监测人员介绍,枫林谷最好的观赏时节是枫叶红度达到75%时。此时,枫红指数达到三级,进入最佳观赏期。如果运气好的话,还能遇到云海。
作为枫林谷景区的核心游览区之一,九曲峡峡谷四周的崖壁上遍布枫树、柞树,是溪流与红叶相互映衬的景观游览带。金秋十月,林子中的叶子渐次脱去了绿意,换上了新颜,红叶林、白桦林,红白相映,远观如飞霞漫天,近赏如玛瑙般剔透玲珑。这里的枫叶色彩千差万别,有凝重纯粹的中国红,有淡如芙蓉的桃红,有艳如箔金的橙红,有贵如珠宝的宝石红,也有异常刺眼的朱红……在火红的枫叶云中,小溪曲折蜿蜒,潺潺而流,时而形成飞瀑,时而形成潭池。
红枫顶是九曲峡景区的至高点,在平地而起的一片悬崖之上,仅有一处豁口可以供游人登顶。与九曲峡的谷深蔽日不同,红枫顶巍峨耸立,登高远眺,秋风瑟瑟,红波涌动,五彩秋色尽收眼底。
关门山赏秋
在沈阳、本溪一带,关门山是游人赏红叶与秋水的首选之地,它因双峰对峙,一阔一窄,一大一小,其状如门而得名。整个景区占地面积3517公顷,森林覆盖率达95%,以峰奇、水秀、雾巧、树茂、花美而闻名,兼有华山之险、黄山之奇、峨眉山之秀,自古就有“东北黄山”“东北桂林”之称。
关门山游览区内包含小黄山景区、夹砬子景区、龙门峡景区和月台子景区等四大景区,共有108处景点,其中,仅奇峰险崖就有49座。辽宁四大河流之一的太子河(古称“衍水”)上游—汤河流经这里,为关门山增添了飞瀑、碧潭和翠湖。因水汽条件充沛,景区内常现云海雾浪翻腾缭绕的景象。
关门山景色有“五美”:山美,山峰奇峭,拔地而起,峰顶松姿绰约,怪石林立,宛若天造地设的巨型盆景;水美,关门山水库碧波荡漾,两崖青山倒映,摇桨划船,其乐无穷;树美,树木繁多,千枝竞秀,尤以枫林秋色而闻名;花美,每年春日,天女木兰花和山杜鹃等花卉漫山遍野,芬芳宜人;云美,云、山、雾浑然一体,若隐若现,妩媚含羞。
秋季去关门山,不论从哪个山门进山,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山脚下一大片、一大片的枫叶,远远望去,犹如一幅明丽的水彩画。进山后,对面是碧波万顷的关门山水库,又称“五彩湖”。火红的枫叶倒映在湖面上,色彩绚烂之极。关门山的秋景不仅美在漫山遍野的红叶,而且美在水,淙淙的溪流与幽深的湖泊共同衬托出秋的丰富层次。
拾阶而上,扑面而来的一簇簇枫叶,让人目不暇接。阳光从枫叶间静静穿过,斑斑驳驳。景区内的枫叶品种多达120多种,其中日本红枫、中国红枫、羽毛枫、青枫、五角枫、三角枫、元宝枫、血皮槭、鸡爪槭、地锦槭等最具观赏性,它们有的红得羞涩,有的红得灿烂,有的又红得温柔。微风吹过,红叶婆娑起舞,偶尔一片坠落,有如蝴蝶一般。
越往山里走,枫叶的颜色越鲜艳。一条宽一米左右的木板路时而顺溪而行,时而越溪而过。溪水清澈见底,绿油油的水草随流飘动,不时有红叶飘入水中。溪谷边,曲曲弯弯的山径铺满落叶,延伸到枫林深处。偶见一两座跨过溪流的小木桥,桥头歪斜着枝干苍虬的枫树,火一样的红叶布满枝头。
一幅好的图画还需色彩配,在关门山,大自然就是这么和谐。黄的是柞树、桦树和槭树,绿的是松树、灌木和不知名的小草,清澈的小溪挟带着零零散散的落叶,绕过长满青苔的石头,在“叮叮咚咚”的声音中流向远方。大自然在轻描淡写间,就用多彩的组合创作了一卷如梦似幻的山水枫叶图。
此时到关门山,有赏不完的枫景,拍不完的红叶。正因如此,关门山的秋季游人最多。
高句丽发祥地—五女山山城
到本溪,除了观赏枫叶,位于本溪桓仁县境内的五女山山城同样值得一游。
西汉末期,在今辽宁东部、浑江中下游一带曾存在过一个古老的部族—高句丽。高句丽始祖朱蒙原是扶余国的王子,因屢遭排挤陷害,弃国南逃后,与其随行部属建立高句丽国,筑王城于五女山峰顶。此时为公元前37年,即汉元帝建昭二年,22岁的朱蒙由此成为高句丽国第一代王。
据考证,高句丽最初的都城就在今天桓仁县下古城子村,后建于五女山,两城为同期都城,即平原城和山城。
五女山,史称五龙山、五余山等,位于桓仁县城东。相传古时曾有五女屯兵此山,故得此名。作为高句丽历史上的第一座都城,高句丽在此建都40年。山城内至今遗存有城墙、宫殿、瞭望台、蓄水池、仓储、戍卒居址等高句丽早期遗存。在五女山山城附近,还分布着为数众多的城址和墓葬。
五女山山城虽然承袭了辽河上游传统山城的某些因素,但在选材、布局、筑城规范等方面带有自身的显著特点。山城建于高山之巅,充分利用易守难攻的险峻山势,规模宏大,体系完备,且保存较为完整。此外,城墙走向随山就势,平面布局不求方正,打破了传统山城规则的格局。城墙壁面石材经过精心加工,多为大头小尾的楔形石,砌筑时大头向外,小尾向内,墙体内部又以长条石层层相压,减少了外向张力,以防坍塌。这种先进的石材加工和砌筑方法是五女山山城的独创。此外,城墙顶部外侧所筑女墙结构也首创于五女山山城。
将王城建于山顶的这种依山建城的形式也创立了中国城池史上的先例,并深刻影响了东北亚(即亚洲东北部地区)的大部分地区。公元4世纪初期,高句丽势力进入朝鲜半岛北部,山城也随之出现在这一地区。受其影响,相邻的新罗、百济等国纷纷效仿,开始构筑山城。其后,山城建筑又传入日本。中国历史上的渤海、辽、金、后金政权,均有山城建筑。追其本源,应与高句丽山城有关。
由于五女山山城特殊的都城地位,加之其规模宏大,构筑坚实,在高句丽早期山城中具有至高无上的中心地位。高句丽政权消亡以后,在战争和民族迁徙的冲击下,高句丽传统文化已不复存在。因此,作为高句丽政权的第一个都城,五女山山城无疑是已经消逝的高句丽文化的特殊见证。
2004年7月,五女山山城与集安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一同入选《世界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