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花脉”甲天下
《牡丹》杂志 2014年4期
岳建国,河南省杂文学会秘书长、《大河报》评论员。出版有散文、杂文、时评集《青春的密码》《业余体制》《启蒙时代》等。
前些天在洛阳参加一个杂文笔会时,几个朋友谈起了这样一个问题:适合牡丹生长的地方还有不少,比如,菏泽、彭州、合肥、柏乡、西安、垫江等,但“牡丹花会”这一灵感却最先产生在洛阳。此后全国那么多地方都在续作“花会经济”梦,但至今没见哪一个牡丹花会青出于“洛”而胜于“洛”,只有洛阳人能把“花会经济”,尤其是花会旅游搞得如此成功,如此持久!
这是为什么呢?诸友众说纷纭。笔者左思右想,不由得联想到宋人欧阳修“洛阳地脉花最宜”这句诗,但仍然觉得不对,因为他讲的“地脉”,主要是指当时洛阳得天独厚的“水脉、地脉、气(候)脉”自然因素,但今天的洛阳牡丹已经与那时不同,在信息高速传播和植物基因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单靠这三个因素已经不行。于是,我只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洛阳“花脉”甲天下。
何为“花脉”?就是洛阳牡丹与其他地方的牡丹不同,它不单单是一株绽放在今天的四月之花,在它充满无数故事的身上,每一个切片都隐藏着一千三百多年前的“皇室基因”,每一个细胞都包含着国人经久不衰的盛世情结,每一朵牡丹花都炫耀着历代诗人墨客对其芳容的惊叹、陶醉和倾倒,每一片叶子都弥漫着“花N代”们附庸“花”雅的记忆和自恋……
想想看,如果没有盛唐女皇帝武则天在长安皇家花园写下“明朝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这首绝句;没有“武则天素爱牡丹,平日尤加爱护,今日唯独牡丹无花,于是大怒,遂吩咐将牡丹连根拔起,即刻烧毁,又下旨将4000株牡丹贬去洛阳。自此,天下牡丹唯洛阳最盛”的传说;如果没有宋人欧阳修在对比了中国各地的牡丹后写出“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这个“诗证”,“洛阳牡丹甲天下”之说便不一定流传于世;如果没有洛阳人家家户户世世代代的种植和选育,那么,创立牡丹花会的灵感就很难在洛阳人的大脑里迸发,打造牡丹花会经济的行动就缺乏权威和底气,对牡丹花会的造势就少了许多由头、空间和创意。
也就是说,今天的洛阳牡丹盛事,更多依赖的是同样得天独厚的由洛阳文化和历史织成的许多“牡丹故事”。它像一条红丝线把古代的牡丹盛景与今天的牡丹盛事链接起来,让21世纪人们赏花的目光不止停留在洛阳的牡丹园里,而且让其向遥远的时代和佳话延伸,让今天聚集洛阳牡丹花会的拍客、文人学者,向浸润着牡丹花香的碑文史书诗词古画穿越,从而让洛阳牡丹花会像史诗一样浪漫、悠长而厚重,使今天的每一朵牡丹花都像饱读诗书、谙熟琴棋书画的妙龄女郎一样美丽、灵动、富有涵养!
这一切,都是促成洛阳牡丹“独占花魁”的重要原因,如果没有这些“背景”和故事,牡丹花会也许就不会有如此顺利和成功。
厚重的历史文化能对现代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一点儿也不牵强附会,可以有好多例证来加以说明。例如,河南生产白酒的传统源远流长,改革开放后,几乎每个县都新建了生产白酒的工厂,都新创了自己的牌子,可谓遍地开花,但各领风骚没几年,大都销声匿迹了,有的只能靠地方政府的保护苟延残喘,至今“风骚依旧”的只剩很少几个牌子,洛阳的杜康是其中之一。它不但经历了河南人“一年喝倒一个牌子”这一“猛俗”的苛刻考验,而且不断发展壮大!这是为什么?除了得天独厚的“水脉、地脉、气(候)脉”等因素外,也与“洛阳‘酒脉甲天下”有关!
试想,如果中国酒文化中没有夏朝“少康中兴”或“少康复国”等有关杜康的传说;如果《世本·作篇》中没有“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或云仪狄,一曰杜康。有饭不尽,委余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这一奠定杜康“酒祖”地位的记载;如果没有“人间好酒为杜康,酒量最大数刘伶,饮了杜康酒三盅,醉了刘伶三年整”的民间佳话对杜康的夸张性赞美;如果处于悲天跄地之时的三国枭雄曹操没有写出那句“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千古名句,杜康酒的命运起码不会像今天这样如此顺风顺水吧!
毋庸置疑,一个地区或民族的文化血脉或历史渊源,是一笔巨大的历史遗产,是后代人随时可以支取的生存和发展“基金”,是点“花”成金、点“酒”成金的那根“指头”!洛阳如此,中国如此,世界亦如此。
放眼看世界,近现代重新站立起来的伟大的成功的民族,没有一个是与历史文化传统完全割裂的民族。美国虽然是一个移民于新大陆的年轻的多民族国家,他们创立了全新的宪法和社会制度,但是,宪法的思想渊源却可以追溯到希腊的民主探索、罗马的共和实践、欧洲的宪政思维和基督教某些教义……在韩国,他们的社会制度几十年来发生了巨大的演变,目前已经成为非常成功的亚洲国家,但他们没有抛弃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习俗,在韩剧中就能看到,他们继承了“孝道”中合理的成分,人人尊敬老人,老人仍然是家庭的中心……
所以我建议,要把洛阳人利用“地脉”、“花脉”、“酒脉”、“文脉”等成功为现代人造福的故事,写入我国中小学语文或历史教材,让后代子孙从小获得敬仰传统、珍惜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做人常识。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曾有过一个高喊“要建立一个新世界,必须彻底砸烂一个旧世界”的时代,在那场无知、狂妄、“寒贱”和野蛮的“大革命”中,无数古代典籍及古字画古董古碑被以“铲除封资修”的名义一概焚烧砸烂,对中华民族精神遗产造成史无前例的浩劫;因为在当下的中国,许多地方官员们为了城市规划的方便和“大一统”式的权力审美,为了政绩和灰色利益,为了卖地赚钱和减少财政支出,仍然在野蛮地毁坏着历经浩劫而幸存下来的地上地下文物!
责任编辑 杨丽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