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名片】明清两朝秘寺:京西古道承恩寺

2022-09-09 00:51 天下口碑数据库  主页 > 文旅 > 天下观止 >

打印 放大 缩小

         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天下观止      (国土名片网小编芬儿点睛导读)






明朝刘瑾之死被凌迟处死 行刑过程持续3天

导语:刘瑾(14511510年),陕西兴平人,本姓谈,明武宗时的太监,从正德元年到五年,操纵朝政,是明代严重的权宦之一,当时有“立地皇帝”之称。

刘瑾(1451—1510年),陕西兴平人,本姓谈,明武宗时的太监,从正德元年到五年,操纵朝政,是明代严重的权宦之一,当时有“立地皇帝”之称。六岁时被太监刘顺收养,后净身入宫当了太监,遂冒姓刘。孝宗时,犯死罪,得免。后侍奉太子朱厚燳,即后来的明武宗。 他与马永成、高凤、罗祥、魏彬、丘聚、谷大用、张永合成“八虎”,正德五年(1510年)被凌迟处死。

石景山模式口大街东段路北,有座神秘的庙宇:承恩寺。

承恩寺动工兴建于正德五年春,建成于正德八年秋天。寺庙的山门额上“敕赐承恩寺”五个大字,是正德皇帝朱厚照的手笔。传说这座庙是太监刘瑾在唐代古刹的基础上建成的。

刘瑾作恶多端,最后被凌迟处死了。他的罪名是“谋反”。正德五年,正是刘瑾倒台的那一年。立于正德十年的李东阳《承恩寺记略》碑文说:“都城之西山……奇踪巨丽甲于天下,释刹道观往往各得其胜。乃于金山之西、香山之南,有山名曰翠微,有新刹一区,额曰承恩,……溷于氓居,践于樵苏,闭而不发者久矣。”细究其文,皇帝敕建的寺庙,刚建成两年,怎么就会“溷于氓居,践于樵苏”?会不会由于刘瑾的倒台才“闭而不发”的?

承恩寺的建筑结构很神秘。进了承恩寺山门即天王殿,天王殿东西两侧,有倒转向房各三间;角房上面起阁处,设钟鼓二楼。这种奇特的布局在北京地区的寺庙中是独一无二的。尤为奇特的是,寺庙的四角各有一个高大的石砌碉楼。与海淀境内的实心碉楼所不同的是,这四座碉楼有门有窗有楼梯,人可出入,碉楼顶层有瞭望孔,碉楼底部有地下室,四个碉楼之间有地道相通。庙的中后院,有一个宽阔的操场。此庙分为东西两部,西半部礼佛,而东半部却供的是中国古代的战神——关公。

承恩寺的功能也很神秘。自古以来,承恩寺虽有僧人住持,却有“三不”之说:不受香火,不做道场,不开庙。总之一句话:此寺庙不是一个宗教活动场所。不是宗教场所,那是什么场所呢?笔者以为,是军事机关。进一步说,应该是一个团营的营地。模式口是明代由西山进入北京平原的一个重要通道,在这里驻扎一支部队是非常必要的。

----------------------------------------------------

1962年的一天,北京九中搬进最神秘的古寺-500年不开庙门的承恩寺。当老师们打开尘封已久的天王殿大门时,竟意外发现了一组以皇帝皇后为主角的大型写实宫廷壁画,不仅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而且颜料依旧留有余香。那么壁画上的主角究竟是哪位皇帝和皇后,他们的形象为何会出现在一座寺庙之中呢? 原来根据北京石景山文物志的记载,承恩寺建于1513年,是司礼监太监温祥奉明朝第十位皇帝,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旨意修建的,而寺内天王殿壁画的主角,则是正德的父母,同时也是古代中国唯一坚持一夫一妻制的帝后-明孝宗弘治皇帝朱祐樘和张皇后。 在承恩寺天王殿壁画当中,弘治皇帝身穿衮服,头戴冕旒,独自来到桥边。他的手上则捧着一个水盆,顺势倒入河中放生。至于那些被放生的小鱼和小虾,一个个神态活蹦乱跳,仿佛表现出恢复自由和重回大自然的喜悦心情。张皇后也捧着一个大碗,里面盛着要放生的鱼虾,服饰精美华丽, 神态安详肃穆,在举着团扇和华盖的宫女伺候下,缓步向弘治和桥边走来。 有趣的是,在昔日北京故宫南薰殿收藏的明朝帝后画像里,弘治皇帝脸型清瘦,看上去也似乎有气无力,张皇后面色则十分苍老。但从承恩寺天王殿壁画里,我们看到的弘治却是脸部丰满,帝王气质十足,张皇后也是一身华贵的装束,丝毫看不出苍老的样子。因此不排除南薰殿的弘治画像为后人补画,张皇后画像是取自于其年老后的神态,从这点来看,承恩寺天王殿壁画填补了明史空白,让大家知道了明朝中期帝后的真容。 由于承恩寺天王殿壁画为皇家画作,所以壁画的最后还增添了五爪龙的形象,分别为黄龙,绿龙,青龙和白龙,在五彩祥云的伴随下腾云驾雾,须鬣戟张,堪称北京市内寺庙的难得精品。 承恩寺之所以500年都处于关闭状态,根源在于正德皇帝建寺的目的是为了皇家情报侦查,毕竟承恩寺旁边就是车水马龙的京西古道,也是各路人马的必经之地。为了给锦衣卫提供侦查便利,正德除了按照惯例亲自题写寺名外,还专门颁布了一道圣旨碑,规定当地官府,驻军和百姓不得靠近承恩寺,也不准阻碍寺内一切活动。 既然是情报侦查,那么相关侦查设施也必不可少。承恩寺内没有修建钟鼓楼,反而建了两座碉楼,内有三层,底下还有地道,由锦衣卫入驻。万历年间京西矿工为了抗议征收矿税,一度准备进城,但他们的一举一动均被碉楼内的锦衣卫掌握。最终这些矿工还没有接近北京城,就被官府拦截。事后万历皇帝不但嘉奖了承恩寺内的锦衣卫,还专门前来小住几日,并留下“龙座”。但随着明朝灭亡,这个“龙座”也不知去向。 为了探秘承恩寺碉楼下的地道,上世纪七十年代,九中师生借着挖防空洞的机会进行挖掘, 结果发现传说中的地道呈现对角线交叉的布局,深不可测,不但怎么挖也挖不到尽头,而且途中有些地方已被水淹。另据专家的分析,这条地道可至今天的石景山北辛安和首钢小东门一带。 不过为了掩人耳目,在明朝时候承恩寺仍有部分僧人象征性入驻,但该寺的住持却是由主管宗教事务的僧录司左觉义兼任,直接对皇帝负责,门口还有专用下马碑,并且一般僧人没有资格前往这里。而仅仅当了一个月皇帝的明光宗朱常洛,生前还下旨任命承恩寺住持为代他出家的替身僧,至此承恩寺的地位可见一斑。 在寺庙建筑布局方面,当年经过正德皇帝特批,承恩寺的布局与北京故宫几乎相同。北京故宫分为城池,外朝,内廷和内务四大区,承恩寺也是一样。其中碉楼相当于城池,天王殿相当于外朝,大雄宝殿相当于内廷,法堂相当于内务,四周还整齐地围着一圈房屋,呈现与故宫一样的回字形布局。就连在绿化方面,把幼柏根部劈开后种下的人字柏,全国只有紫禁城及北中南三海独有,但承恩寺也有人字柏,以至于被称为小故宫。 进入新世纪以后,北京九中搬出了承恩寺,经过整修成为了燕京八绝艺术馆,陈列金漆镶嵌,景泰蓝,牙雕,玉雕和雕漆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承恩寺已经对外开放,从此500年不开庙门的传统也变成了传说,退出历史舞台。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