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口碑乔惠民书:天下观止 (天下口碑数据库)
宝塔山是延安的象征。“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贺敬之的名句热情地讴歌了宝塔山在中国人民心目中的神圣地位。1953年版第二套人民币二元券正面图案为“延安宝塔山”。中华人民共和国1955年颁授的独立自由勋章,核心图案就是宝塔山和红五星。
宝塔山,古称嘉岭山,位于延安城东南,延河之滨,因山上有塔,故通常称作宝塔山。
中国古塔建筑,一是起源于佛教,作埋藏舍利、经卷之用,凡有塔则有寺;一是来自风水学说,调理阴阳,避邪降祥。据《太平广记》载,延州有锁骨菩萨舍利塔,即指此。嘉岭山地当三川口,山腰地势平缓,河川敞开,堪舆者以为地势不完美,有缺空,便造塔弥补。因此延安宝塔的建造兼具二因。
延安宝塔,始建于唐,现为明代建筑。平面八角形,九层,高约44米,楼阁式砖塔。辟有南北二塔门,门高2.35米,南门额刻“高超碧落”,北门额刻“俯视红尘”。塔内采取“壁内折上式”的结构方法,每一层都有塔室。塔身底层高8米,无窗,其余二至八层,每层各开一至二券形窗洞,第九层为四面开窗,可鸟瞰全城。塔旁有钟亭,内悬铁钟一口,系明崇祯年间铸造,高150厘米,直径106厘米,上部有佛教常用的莲花纹饰,下部有道教常用的八卦纹饰,是佛道合一的文化表现。抗战时期由清凉山移置此地,曾用以报时、报警。抗战时期,日机多次轰炸延安,宝塔是其在茫茫高原上确定方位的航标。因此,延安市政府曾拟议炸毁宝塔,0都安装好了,被中央指示停止执行,这一古塔遂得以保全。国民党进犯延安时,飞机误降富县,皆因驾驶员错将富县城西半山腰的开元寺塔当作延安宝塔,这可算延安宝塔的一桩逸闻趣事。延安宝塔,历代题咏众多。明弘治延安知府李延寿《公庭晚晴坐对嘉岭山遣兴》:“嘉山叠叠倚晴空,景色都归夕照中。塔影倒分深树绿,花枝低映碧流红。幽僧栖迹烟霞坞,野鸟飞归锦绣丛。翘首峰头故营垒,令人追忆范文公。”1944年春,陈毅作《延安宝塔歌》:“延安有宝塔,巍峨高山上。高耸入云端,塔尖指方向。红日照白雪,万众齐仰望。塔尖喻领导,备具庄严相。犹如竖战旗,敌军胆气丧。又如过险滩,舵手平风浪。又如指南针,航海必依傍。再视塔尖下,千万砖块放。层层从地起,累累逾万丈。大小不同等,愈下愈稳当。塔脚宽且厚,塔腰亦粗壮。方知塔尖高,群砖任鼎扛。塔尖无塔脚,实在难想象,塔脚无塔尖,塔亦不成状。延安劳模会,其理正一样”。1965年,郭沫若《题傅抱石<延安画卷>八首》其四:“岭头犹见塔巍峨,不拜菩萨拜荷戈。塔是人民之所造,留为纪念换山河。”
宝塔山是延安城最高的山峰,是延安的化身,延安的代名词,延安的“城徽”,也是延安最重要的游览区之一,中外宾客无不登山凭眺,纵览圣地全貌。只有登上宝塔山,才算真正到了延安。如今,宝塔山已被建设成为塔影亭立,层峦积翠,石径通幽,楼台亭阁错落有致的森林公园。宝塔山绿化始于1956年。时任团中央-的-在延安主持召开了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在宝塔山上亲自栽下了第一批共青林。此后,在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代表在山上又营造了纪念林,并设立了纪念标志。宝塔山绿树成荫,风光独好,盘山柏油路直达塔下,名人诗碑掩映在松柏丛中。现在,夜幕降临,华灯四放之际,宝塔流光溢彩,像一颗“夜明珠”,是一座真正意义上的“灯塔”。1973年6月9日,周恩来总理最后一次回延安,当天下午,他便驱车登上宝塔山。那时,山下宝塔大桥尚未建造,上山需蹬水过河,总理的坐车因打滑陷在南川河中,从四面八方来的老乡自动上前把汽车稳稳地抬出放在路上,延安人民对周总理的爱戴之情是难以言述的。在山上,他逐字逐句地念完毛主席给延安人民的复电。望见对面的清凉山,总理沉默良久,突然提出要上清凉山去,后因陪同外宾的时间到了,他才打消去意。事后才知道,总理想上清凉山祭奠在劳山事件中为掩护他而壮烈牺牲的副官陈友才,陈友才牺牲后就被安葬在了清凉山上。次年,宝塔大桥建成,渐渐被当地称作“总理桥”。如同巍峨的宝塔一样,周恩来伟大的形象永远屹立在延安人民的心中。
宝塔山游览区还有摘星楼、嘉岭书院、烽火台、范公井、摩崖石刻群、日本工农学校旧址等景点。
摘星楼:位于宝塔山的峰巅,海拔高度1135.5米。据说曾是范仲淹等镇守延州时的观察所,故名望寇台,现仅有台基、断垣及古堡残迹。城堡南面、东北面坚固的城墙,依然挺立在山上,至今还能看出其轮廓。现有建筑是1988年在原址上重建的,为两层周廊十字歇山顶重檐仿古楼阁,高15米,混凝土仿木结构,金顶朱栏,雕梁画栋,势若高悬,气冲霄汉。临此绝顶,极目八方,一览众山小,顿生“山到绝顶我为峰”的豪兴。一楼匾书“摘星楼”,为马文瑞手迹。
烽火台:在宝塔山东面,距塔约400米,原为15米高,周长16米的圆锥形土台。现已修复成倒斗形砖砌烽火台,有台阶直通顶端,上修垛口、焚烟台,是延安市唯一一座保留完整的古代烽燧建筑。该台地当要冲,视野开阔,东、北、南三道河川一览无余,与附近山头的古烽火台遥遥相应,尚可依稀望见。
范公井:山脚公路的东北石畔上,有人工在石岩中凿出的古井一口,直通延河水,深24米,相传为范仲淹驻军山上时开凿的,故曰范公井。清嘉庆《延安府志》:“范公井在嘉岭山半,二水合流之冲。范文正依山为砦,凿石悬绠以取水。”
摩崖石刻群:山脚西麓临街处,有200余米长的石崖一湾,布满历代政要墨客的题字。现已建成融摩崖石刻与碑廊艺术于一体的游览区。摩崖石刻有高山仰止、先忧后乐、泰山北斗、出将入相、是岸、洞天等古代作品,最引人注目的是范仲淹手书的“嘉岭山”三个隶体阴刻大字,每字高3.68米,宽3.37米,遒劲有力,气势博大,是延安古代文明的重要见证,也是延安历史的重要象征之一。明弘治《延安府志》载:“嘉岭山在城东南一百八十步南河滨。宋文正公范仲淹守延时书‘嘉岭山’三大字刻崖石。”清代陕西巡抚邓廷桢巡视陕北,以诗记事曰:“马头忽见嘉岭山,大字摹崖屹相向,怪螭蟠屈瘦蛟舞,乃是龙图老子之笔杖。”范仲淹曾授龙图阁直学士,被夏人称为“小范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