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观止】百小名山:新疆北屯市得仁山

2021-01-17 18:21 江山文学网 天下口碑数据库  主页 > 文旅 > 天下观止 >

打印 放大 缩小

图:天下口碑乔惠民书:山不在高                (天下口碑数据库播)

天下口碑、天下观止联合推介“百小名山”——新疆北屯市德仁山
12字推介标准:“体量小;故事奇;文脉厚;地标著”。



背景资料】


原标题:家乡的得仁山(散文)
作者外流河




我的家乡在北屯,那里有一座平顶山叫得仁山。山不大,名气可不小。
唐代大诗人、文学家、哲学家和进步的思想家刘禹锡在他的名篇《陋室铭》中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北屯平顶山就是这样一座并非大川的传奇名山。它东西长约3.7公里、南北宽约2公里,海拔近600米,和北屯城区的相对落差也就50米左右。
从216国道进入北屯,远远的就可以看到平顶山上那座高耸的镶嵌着“额河明珠 北屯风情 军垦新城”的铁塔、成吉思汗金戈铁马和镇边将军张仲翰高瞻远瞩的雕塑。山上还有两座小亭,一东一西。东边的小亭,叫将军亭,西边的小亭,为观景亭。这是一种纪念,一种对地域文化的纪念,一种对由来已久的北屯得仁山前世今生的纪念。
公元1219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在平顶山点将西征,并确立了得仁者得天下,以仁治国的理念。早先在此游牧的蒙古人称这片土地为“多尔布尔津”,蒙古语的意思就是“像毡子一样的平地”。正因为如此平顶山又被称为成吉思汗点将台。
1958年兵团副政委张仲翰将军在点将台注视山下这片杂树丛生的河谷,定址建师,铸剑为犁,屯垦戍边。他还取“中国最北面的一支屯垦部队”的意思,命名这里叫北屯。由此,平顶山有了一个涵义更加悠远隽永的名字--北屯得仁山



平顶山就像一位宽厚慈祥的长者,任由我度过了天真烂漫的孩提时代。
在那个貌似遥远的上个世纪,记得在我小时候北屯平顶山有一处山沟叫“花果山”。我们这些小孩都喜欢去那儿玩,说是“花果山”其实那里既没有花也没有果更没有水帘洞。山洞倒是有一个,洞口还有一个铁栅栏门。那是20世纪50-60年代为了提防苏修侵略“深挖洞、广积粮”而修建的,已经废弃多年了。
为了一探究竟,我们这帮孩子点上油毛毡或者手榴弹把子还真钻过这个山洞,有些胆大的孩子从一头钻进去再从另一头钻出来。很多时候我们都是自己吓自己钻着钻着不知是谁喊一声“狼来了”,接着大家就又急死忙活地跑出来,两只鼻孔被烟熏得黑乎乎的,用手一抹就变成了“花猫”。后来,山洞年久失修很多地方开始坍塌了就没有人敢再去钻山洞了。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那时的北屯平顶山却是坦荡荡光秃秃的。除了一丛一丛稀稀拉拉的梭梭外,还生长着一种叫“老挖蒜”的东西。这里的梭梭长得都不高只有5-6公分的样子,它的根部都有一个隆起的沙包,干旱缺水的时候就像是一小簇杂乱堆放的干草,遇到雨水的时候梭梭又会返青变绿显示出罕见的生命力。“老挖蒜”只在每年春天天气转暖积雪消融的时候才有,而且极不容易找到,它长有两片叶子和蒜苗长得有些像,果实在根部白白的吃起来甜丝丝的。
在北屯平顶山还生长着一种“四脚蛇”的动物。后来才知道它就是蜥蜴,只不过它是一种生长在戈壁荒滩个头很小的袖珍版蜥蜴。它的保护色跟平顶山的颜色差不多,有时候只有它跑起来才会被发现。我们也是有一次翻山去三场二连拔沙枣才发现的,去三场二连拔沙枣我们一般都是早上去天快黑才回,一双手工布鞋来回翻上几趟山鞋底也就差不多磨穿了。有时候在山上逮蚂蚱也会看见“四脚蛇”。再贫瘠再干旱的土地也会有小动物,这不得不让人赞叹这些戈壁精灵的顽强生命力。
20世纪70-80年代,在北屯平顶山下还建有一个兵站。这些来自老百姓的解放军很勤劳他们不怕苦不怕累,除了每年要接送新兵和进行日常的军事训练以外,还要自己盖营房他们还在山下开垦了一片菜地,和老百姓相处也很融洽,夏天每次兵站放露天电影我们这帮孩子都会抹上蚊子油兴高采烈结伴同行去观看。
与兵站相邻的是一个秦腔剧团,每天剧团的演员都会在山上吊嗓子练功。有一次我亲眼看见一名武生演员从山脚开始踢腿一直踢到了山顶非常厉害。让我好生佩服好生羡慕真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啊!后来,人们又在山脚下建起了砖窑、钢窗厂、食品厂,在山上建起了电视塔……现在有些早已经成为了历史的遗迹。



人们常说“父爱如山”。平顶山又像是一位仁爱而又严厉的父亲,陪伴着我们一路茁壮成长。
我们班那时有几个家住在距离学校约10几公里的三场四连的同学,他们每天上学、放学都要早出晚归翻山越岭,中午不回家自己带上饭在学校吃。为了节省时间,他们很多时候都是骑自行车,找一处缓坡先把自行车推到山顶到了山顶猛骑一阵到了下山的时候再找一处缓坡把自行车推下来或者劲大的同学干脆就近扛下来,就好比现在的“铁人三项赛”一样。日久天长,这平顶山还真叫他们给踏出了几条路来。
上体育课学校还组织过爬山比赛,比赛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比如:男女混合、男女分开或者背人上山。有些时候体育老师干脆就把课堂搬到了山顶上。老师先带着同学们做几节预备活动,然后分成组围成圈要么打排球要么踢足球要么自由活动。一马平川的山顶200辆大汽车并行都没问题非常适合建设飞机场,更何况上体育课呢。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在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的时节,和同学们一起沐浴着和煦的阳光,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在山顶放风筝。风筝大都是我们用芨芨草杆杆和报纸自己糊的既轻巧又结实。一手拿线一手拿线团,你追我赶看谁的风筝飞得更高飞得更远,湛蓝的天空白云飘飘,风筝越变越小,我们的心儿也随着风筝像鸟儿一样自由飞翔,从来不用担心它会挂在电线上或者树枝上或者其它建筑物上。
风筝不想放了,我和同学就一起到山下的兵站篮球场打上一场狂放不羁酣畅淋漓的篮球赛。那时,我们班的篮球队一向以凶狠野蛮著称,打起球来嗷嗷叫、顶呱呱,带球过人就像一阵风,三大步跨篮投球锐不可挡!我最擅长的就是远距离投篮,尤其三分投球是我的拿手好戏。



在我正式参加工作的第三个年头,我与平顶山有了一次难忘的亲密邂逅。
1993年,师里在平顶山建了一座自来水水塔。20多年过去了这座水塔一直使用至今。当时,工程团四连承担了这项工程的建设任务。我作为一名建设者亲历见证了建设的全过程。建水塔说白了就是在山顶上向下凿出一个又深又大的圆柱形基槽,然后再用钢筋混凝土浇筑成一个底部和四周密闭的大的储水罐,顶部预留有洞口。
平顶山土质为三级泥岩越往下越硬,一十字镐下去只能留下一个白点钢钎也不好使就连挖掘机也挖不动。我们先用像考古用的“洛阳铲”一样的工具打出一个几米深的炮眼,然后装上炸药实施爆破,再进行人工清理把虚土清理完,再灌上水泡等泡软了再挖。基础工程一结束就要支模板绑钢筋打混凝土了。这是一项更为艰苦的体力劳动。
为了保质保量完成现浇任务,有一次,我们班连续奋战了24个小时。备料、搅拌、拉浆、灌注、振动……循环往复。当时,机械设备只有搅拌机和振动棒,其它全部靠人工。我们从一个日落西山干到了另一个日落西山,就连晚上也没停下来大家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挑灯夜战,特别是到了晚上真的是又冷又饿又困又累。但也有高兴的时候那就是吃加班饭--小笼包子。左手抓一把右手抓一把左右开弓眨眼工夫十几个肉包子一下肚感觉浑身又充满了力气。真真切切地让我体会到了“人是铁饭是钢”真乃至理名言一点没说错。
记得还有一次,也是加夜班打混凝土。一晚上干下来,浑身像散了架一样。清晨旭日东升的时候,轰鸣的振动棒、搅拌机声终于戛然而止。摇摇晃晃的朝阳喷薄出万丈光芒,照耀在我们略显疲惫和喜悦的脸上温暖而显出酡红的颜色,令人心醉神迷仿佛一闭上眼睛就能进入甜美的梦乡。原本分类摆放有序堆得像小山似得砂石料场,一夜之间,被我们夷为平地,裸露出原始地表。此时此刻的平顶山万籁俱寂,充满了蛮荒和史前的气息……
让我有点想不明白的是:几个月干下来,我不仅没瘦,还长胖了。身上一块块的肌肉更硬棒了,休息的时候哪怕只有几分钟时间就地一躺也能睡着。在光秃秃的平顶山上,头顶火辣辣的三伏烈日,居然没有被晒黑还变白了,就连脸上的“青春美丽痘”也与流淌的汗水一起蒸发了晒没了。家里人也很奇怪。看来“早入熔炉早成钢”、“劳动最光荣”、“劳动最美丽”类似这些话确有一定道理!那时工资也不高一天也就8块钱,但我们还是如期完成了建设任务。



平顶山终于苏醒了,就好比逢春的枯木久旱逢甘霖,焕发出勃勃生机。
从2001年开始,北屯平顶山立体绿化工程启动。师里动员全师各团场在北屯平顶山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前所未有的植树绿化热潮,并在各团场间组织开展了如火如荼的劳动竞赛,落后的单位进行电视曝光。
全师上下争先恐后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美化自己的家园干劲十足,更何况对于我们这些“兵二代”而言北屯就是我们土生土长的故乡--建设北屯人人有责,建设北屯我们责无旁贷。
工程团后来改制成北屯一建,我作为公司的一名政工员也是一天到晚“泡”在山上带着大伙一块干。责任落实到人头,每个人挖几个树坑树坑尺寸的大小都是有明确规定的。每个树坑的底部都要放上发过酵的牛羊粪作为底肥,挖出来的原土要清走,栽种的时候要换上有养分的好土。
从山坡下面一直到山顶上面,漫山遍野全都种上了花、草、树,平顶山终于旧貌换新颜。我们顶严寒、抗酷暑、斗风沙总算没白辛苦!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为了确保栽种一批成活一片,师里建管并重专门成立了绿化队,在平顶山铺设了纵横交错的滴灌网,由专人负责对树木花草进行管护。
与此同时,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平顶山的各项设施建设也日趋完善,不管是山顶平平整整的环山路还是山下弯弯绕绕的幽静小道,都安装了漂亮别致的路灯,并在多处修建了雕梁画栋的亭子,相隔不远就会有美观耐用的座椅。上山有上山的道,下山有下山的路,一级级的台阶组成一条条的曲径就像一串串节奏妙不可言的音符在上与下、远与近之间来回蜿蜒伸展……“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的园林景观正在逐步形成。



平顶山成了名副其实的“花果山”。
北国的春天总是姗姗来迟。每年春节过后乍暖还寒沉睡了一个冬季的平顶山开始慢慢袒露出它的“庐山真面目”。如果碰上倒春寒的年景,就算到了阳春三月映入眼帘的依然是冰天雪地,而每年的四月通常是一年当中刮风次数最多最大的季节。这里的春季是那么的短暂,短暂得就好像少了这一季。春姑娘似乎把平顶山给遗忘了。
春夏之交,这里是花花草草的世界。嫩绿鲜亮的小草,刚刚钻出地皮,就像从树后探出小脑袋的顽皮孩子,跟你玩着捉迷藏。姹紫嫣红的丁香、榆叶梅,像是腼腆害羞的姑娘,悠悠然奔泻出酩酊的芬芳。暖暖的春风轻轻地拂过成片成片的苹果树、李子树、沙枣树,让人仿佛置身于花的海洋。特别是每年6月空气中弥漫的沙枣花香总是能够随着风儿像人的思绪一样飘得很远很远……
炎炎夏日,这里是避暑山庄。劳累了一天的人们,茶余饭后,三三两两,漫步其中,观看落日余晖,感受缕缕清风。热恋中的情侣,成双成对卿卿我我,相约在此,呢喃低语互诉衷肠。一家老小,三五成群,流连徜徉于山的怀抱,有说有笑,尽享着天伦之乐。
过去,人们常说“北屯的蚊子一把抓”。现在环境改善了,蚊子少了,蜻蜓、蝴蝶多了,夏季的平顶山处处鸟语花香、花红柳绿。就像刚刚远程返航的帆船总要停泊在宁静的港湾,闲暇的你可以找一处古色古香的亭子间或路边的石凳或长条椅坐下来,什么都可以想什么也可以不想,在欣赏美景的同时让纷扰的心灵重新归于澄澈,然后带上愉悦再次扬帆启航。
金秋时节,这里是一幅天然画卷。四季常青的樟子松还是那么翠那么绿。一排排笔直的杨树身着黄艳艳亮晶晶的戎装是那么的英姿飒爽。有着绛褐色枝干的沙枣树香甜的果实已经挂满了枝头总是能够勾起儿时的回忆。一株株茂盛的海棠树、苹果树和榆树原本青绿的叶片泛着红彤彤的光泽,不禁让人想起“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
远眺平顶山,层林尽染。黄与红交相辉映,红与绿交错分布。红果果、黄果果和黑沙枣点缀其间,金色的芦苇荡在秋风的吹拂下仿佛翻滚的麦浪。一场绵绵秋雨过后,蘑菇开始粉墨登场。草菇、鸡腿菇、柳树菇、杨树菇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与沉甸甸的累累硕果一起为秋日的平顶山孕育了无穷的魅力。让人油然而生“只缘身在此山中”。
冬天来了,这里是一派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洁白的雪花飘飘洒洒飞满天的时候,会让人想起王洁实、谢莉丝以及她们演唱的校园民谣《脚印》;满眼银装素裹、分外妖娆的景色,会让人吟诵起毛主席那脍炙人口的诗词《沁园春•雪》;踏着皑皑白雪听着脚下发出的咯吱声,会让人激情澎湃地唱响彭丽媛当年引吭高歌的那一曲《我爱你,塞北的雪》。
山坳里,毛茸茸、金灿灿的芦花和胡草在明媚的阳光下,在白茫茫的冰雪世界格外夺目。“任尔东南西北风我自岿然不动”的樟子松和针叶松显示出“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在凛冽的寒风中,经受了风霜雪雨洗礼的芦花、胡草和青松翠柏傲然挺立、摇曳生姿,给单调沉闷的冬季增了光添了彩。



一年四季,不论什么时候你来到平顶山都会让你不虚此行。你尽可以坐上北屯3路公共汽车,由老城区穿越216国道进入北屯新区,再上一段坡路,得仁山公园就近在眼前了。下车移步向东,走过一条坡度不大也不长的柏油路就可直达山顶。昔日的平顶山不仅成了人们休闲娱乐的公园,成了北屯人民引以为豪的一大亮点,而且成了北屯的一张名片,成了北屯的象征,成了八方游客驻足游览的地标性著名景区。
过去人们常说“敢叫日月换新天”,我总觉得这是遥不可及的事情,但现在这样的事实就活生生摆在眼前。这不由得不让人心生感慨--自然很伟大,人类更伟大。在祖国西北边陲北屯生活着的这样一群人:他们让一座沉寂千年的荒山秃岭变为了生机盎然的秀美山川。她见证诠释了什么叫兵团精神。
家乡的得仁山--我心中的一座名山。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