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安江西坡万亩茶场 记者 邢贵龙 摄普安江西坡万亩茶场 记者 邢贵龙 摄
观音洞发掘出土的石制器物观音洞发掘出土的石制器物
广告
 
茶籽化石茶籽化石

  贵州是古人类发祥的重要地区。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东部,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切割深、昼夜温差大,是发育成熟的喀斯特地貌。众多的天然洞穴,为古人类提供了避风挡雨、冬暖夏凉且安全无虞的自然居所,他们依洞聚居,共同觅食生存。茂密而品种多样的原始森林,为古人类提供了丰富的植物食物,而在茂密森林里的飞禽走兽,为古人类提供了食物。他们靠集体围猎,靠山间取之不尽的食物,繁衍生息。贵州大地,是人类史前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贵州是古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区之一。

  黔西县南30公里观音洞出土了4000多件石制品和23种动物化石,被考古学界泰斗裴文中称为“北有周口店,南有观音洞”,将贵州历史向前推进了24万年。

  穿洞古人类遗址位于贵州省安顺以北26公里的普定县城郊,是距今16000年前的古人类生活遗迹,也是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该遗址发掘出人类完整头骨两件,哺乳动物碎骨18000件,单个牙齿500多枚,动物化石13个属或种。出土石制器物20000余件,骨器1000余件,以骨锥最多,另有骨铲、骨针、骨棒等。此外,发现用火遗迹多处。穿洞遗址一处发现两具头骨,至今国内无先例,出土的骨器,超过全国发现总和的30倍,一举摘掉我国旧石器文化中贫骨器的帽子,成为全国第一,世界罕见。穿洞遗址在国际上具有重要的考古研究价值和极高的学术地位,被中科院专家们誉为“亚洲文明之灯”,已建成“穿洞古人类遗址博物馆”。

  二

  全世界现有茶园面积6670万亩,中国茶园面积约4000万亩,占了世界茶园的百分之六十。然而茶的原产地在什么地方呢?1823年,印度人、英国人在印度阿萨姆发现了野生古茶树,测定树龄在三千年左右,据此提出了印度是茶树的原产地之说,并形成定论。

  然而,1984年,专家在贵州省晴隆县云头大山,发现一颗完整的野生古茶树四球茶籽化石,经贵州省茶科所、中科院贵阳物理地球化学研究所、贵州省地质研究所、中山大学、南京古生物研究所众多学者专家鉴定,确认为:“第三纪末、第四纪初,距今至少一百万年以上的四球古茶籽化石。”开天辟地、远古洪荒,此乃万茶始祖。至此,茶的原产地的争论落下帷幕,一锤定音,世界茶叶的原产地在中国;贵州乃是中国茶的核心原产地。

  我曾为古四球茶籽化石赋诗一首:

  四球茶籽藏深山

  斗转星移百万年

  天蕴地育化为石

  万茶始祖德无边

  2017年,贵州省茶叶协会开展了对贵州古茶树资源的调研,通过实地调查,其结果是我们始料不及的。贵州现有88个县、市、区,有54个县拥有古茶树,共约一千万株丛。晴隆林场的一棵古茶树,据古茶树专家虞富年实地测定,树龄在3200年左右。贵州古茶树分布范围之广、数量之多、树龄之长,实属罕见。这是老天爷对贵州的馈赠。

  三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的进化和发展进入到了农耕社会形态,而深居贵州的先民们及后来迁入的世居土著民族们,最早发现和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茶资源。他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发现了茶、认识了茶,利用和掌握了茶,茶成了他们生产和生活中最直接、最重要、最崇敬、朝夕相伴的好伴侣。

  《华阳国志·巴志》记载:“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于巴,爵之以子。丹漆、荼蜜,皆纳贡之。”又说:“园有芳蒻,香茗。”武王克殷后的巴国,包括今四川南川以西、贵州桐梓以北的地区。说明当时贵州的这些地区,远在公元前十一世纪就已经生产出好茶,并向周朝进贡。同时还出现了专植“香茗”的茶园。公元前135年,汉武帝遣唐蒙通南夷,发现夜郎市场上,除了僰僮、笮马、髦牛之外,还有茶卖。

  由于贵州古先民生活在古茶树丛中,有条件先认识接触,利用这一片神奇的树叶为自己的生活服务,并与之朝夕相处。久而久之,对它产生了依赖、产生了感情,也就对它产生了崇敬、赞美和颂扬。“问泉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随之而来的、源远流长的中国茶文化的源头至此开始。贵州是中国茶文化的发源地,通过世代的不断丰富、提升、传承与传播,经久不衰、年长弥香,绽放出千姿百态、绚丽灿烂的民族民间茶文化。贵州古人类通过若干年的进化、繁衍,生生不息地在这片土地上生存下来,加之后来的战争、民族大迁徙等历史的变故,形成了贵州仡佬、彝、苗、布依、侗、水等世居土著民族。他们生活在崇山峻岭之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形成了各民族饮茶方式,无论是彝族、回族的乌撒烤茶,还是侗族的油茶、干劲汤,还是苗族、布依族、水族的罐罐茶、熬熬茶,都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经久的饮茶历史中筛选出来的适合自身需要的最佳方式,完全属于原生态和原创。

  贵州优质的茶以及悠久丰富的民族民间茶文化,给文人骚客提供了创作的灵感与源泉。唐代陆羽所著《茶经》对贵州茶大加赞许:“茶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宋代诗人黄庭坚在诗文中对贵州茶进行了点评,并写下了贵州历史上最早的咏茶诗词:“黔中桃李可寻芳。摘茶人自忙。月团犀腌斗圆方。研膏入焙香。青箬裹,绛纱囊。品高闻外江。酒阑传碗舞红裳。都濡春味长。”自称为“茶水客”的清代文人莫友芝作诗对贵州茶进行了颂扬:“一瓯岂直热恼净,再盏真成仙骨拔。棱棱高秋入胸次,落落遥情起苍鹘。乾坤清气尔得多,此味真难俗人说。”乾隆皇帝下旨拨款给贵定云雾苗民发展茶叶。抗战期间,浙江大学东迁至湄潭办学七年,苏步青、李联标等八位教授组建了湄江诗社,吟咏颂扬湄潭茶、贵州茶,为我们留下了数十首宝贵诗篇。

  近年来,贵州茶产业在省委、省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茶园面积从2008年的103万亩增加到现在的700万亩,产值从2008年的不足100亿元增加到现在的500亿元。同时,茶文化也更加繁荣昌盛、蓬勃发展,每年由贵州省人民政府与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共同举办的“中国湄潭国际茶文化节”和“中国都匀国际茶人节”堪称茶界的奥林匹克盛会,享誉全球。

  由各市、州、县、区举办的各类茶文化活动,更是此起彼落,层出不穷,贵定云雾贡茶杯手工制茶大赛、奢香杯炒茶大赛、水城春茶杯炒茶大赛、太极红杯古树茶大赛……百花齐放,吐艳争辉,各民族的茶歌、茶舞、茶艺……以及文人墨客、贤达雅士的茶诗、茶词、茶赋、茶画、摄影等,汇成了浩瀚的茶文化海洋,当你身在其中,清爽甘甜的各种名优茶使你回味无穷、心旷神怡,多彩多姿的茶文化令你流连忘返、称快陶醉。

  发源于贵州的中国民族民间茶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朵绚丽奇葩,为中华传统文化添光增彩,需要我们去珍惜、发掘,以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从而为使我们的茶叶强省战略如虎添翼、相得益彰。

  (作者系贵州省茶叶协会常务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