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馆遗址利用及可持续发展探索——以’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会址为例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作者:永树理
(昆明理工大学 管理与经济学院,昆明,650093)
1999年,对于参加昆明世博会建设的人们来说也是不平凡的一年。历时三年的筹备建设工作终见成效,展现“人与自然—迈向21世纪”主题、荟萃世界园林园艺精品的昆明世博园于1999年5月1日正式开园,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参展者和参观者。游人如织,活动缤纷,经贸活跃,精彩璀璨,好评如潮,顺利地实现了’99昆明世博会的各项既定目标,184天接待入园人数920万人次,当时的昆明世博园像一颗新星闪耀在历史的舞台上,一时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关注的焦点。’99昆明世博会是奠基石,奠定了云南旅游支柱产业发展和我国多地成功举办世博会的基础。昆明世博会后,世博园完整保留至今。15年来,世博企业对这一世博会会址场馆和展园进行了一系列保护和企业化运作,得到很多启示。
一、昆明世博园的完整保留与创新发展,形成“昆明模式”
作为’99昆明世博会的举办场地,昆明世博园在1999年5月1日—10月31日为期184天的会期中尽展魅力。会期结束后,根据中央领导指示和省委、省政府的决定,世博园完整保留,全部保持了昆明世博园建成格局不变,保持园内室内场馆、室外展园、专题展园等游览区域不变,继续按照原有模式对外接待游客,并明确了将世博园区功能从会议展览型向旅游经营型转变的工作思路。
从会议展览型向旅游经营型的转变,意味着世博园要从一个为大型会议展览提供服务的场所转变成为一个为市场提供旅游产品的企业,从追求高质量的接待服务转变为追求社会效益及利润最大化的国有经营企业,两者之间的价值取向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伴随着的是世博园的管理者在会期前后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和运营手段的完全不同。根据旅游市场的发展需求,为实现中央领导指示的“一名园三基地”即:世界名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生态环保科普教育基地、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展示基地的目标,实现世博园的转型和提升,世博园的管理者们学习和借鉴了国内外很多主题公园和景区景点的管理经验,提升世博园的景区质量和产品质量,想办法着力打造市场欢迎、游客满意的旅游产品。
自2000年以来,昆明世博园投资上亿元新建了“夜景工程”、“艺术广场”、“名花艺石园”、“动感电影”、“三江漂流”等项目,为园区增添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按照景区景点的运营和管理标准,在世博园内完善了旅游接待、服务、经营配套设施,增加了开园仪式、花车巡游、文艺小品、歌舞表演等园区活动内容。借势昆明世博会会址、园林园艺主题主动开展了品牌打造、广告宣传、市场推广营销等工作,转变了世博园会期运营管理模式,变被动“等游客上门”为主动“培育市场”,并逐步走上了由会议展览型向旅游经营型转变的转轨之路。一份耕耘、一份收获。1999年,昆明世博园就成为云南省旅游景区景点的标杆,引导和带动了云南省乃至周边省、区、市旅游景区景点在昆明世博会后的快速发展,有力的促进了云南省构建旅游支柱产业、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战略的实施。后来,作为云南省和昆明市的重点旅游景区,昆明世博园先后获得了国家、省、市几十项殊荣。国家旅游局授予“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和国家首批评定的“4A级旅游景区”;中央文明办、国家建设部、国家旅游局授予“创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先进单位”、“全国旅游系统先进集体”;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状”、“工人先锋号”;全国妇联授予“全国三八红旗先进集体”;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青年文明示范岗”;云南省委、省政府授予“文明景区”等,现正向国家旅游局申报“5A”级旅游景区评审。15年来,昆明世博园共计接待党和国家领导人、外国元首160多人次,入园游客达4000多万人次,实现收入门票及其它经营收入近20亿元。昆明世博会虽已落幕,但人们依然记忆犹新。作为第1次世界上唯一完整保留,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A1级的世界园艺博览会,昆明世博园凭借当时全世界规模最大、最具原创性的园林园艺大观园和独有的历史文化及景观价值,成为具有世界性、民族性、园艺性、高品位性、惟一性、不可模仿性、价值可持续性的世博会会址文化遗产。
二、昆明世博生态城与昆明城市建设发展相融合,形成昆明世博新区
在’99昆明世博会盛况依旧的时候,昆明世博园的建设者和管理者们就已经在思索世博园完整保留下来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经过建筑规划学、社会学、生态学、土壤学、动植物学、经济学、水文地质学、景观生态学等多学科专家学者2年多的潜心研究和精心策划,倡导绿色、生态、环保、节能居住和生活方式的世博生态城终于诞生。世博生态城坐拥万亩森林、环抱世博园区,城在景中、景与城生,是一个集旅游、会议、科研、商务、居住为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社区,最优秀的生态人居公园。世博生态城延伸了’99昆明世博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主题,实现了对世博园周边的保护、改造、提高和利用,放大了世博园的影响和作用,将世博园的自然、环境、生态优势转化成了经济优势,实现了世博园的可持续发展。世博生态城获得“亚太人居环境特设金奖”、“中国最佳人居奖”、“广厦奖”等荣誉。’99昆明世博会成功举办和世博园优质的生态环境,给昆明市东北部特别是环世博园、金殿公园周边区域的昆明城市建设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以世博园为中心的世博生态城的开发建设更是为这一区域旅游地产经济的发展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人与自然”、“博园世家”、“金博园”……从上述众多生态地产的名称上,我们可以看到世博会、世博园对周边开发的影响和吸引力;“高天流云”、“公园道1号”、“云南映象”、“茉莉唐朝”……受益于世博园和世博生态城,以生态、环保和高科技为支点的高尚居住区方兴未艾,形成了与昆明城市南部“滇池别墅板块”相对应的昆明北部“世博公园板块”(世博新区)。在昆明人眼中,“世博新区”不仅是高尚生态住宅区的代名词,还是一种居住品味的代表和象征。世博生态城依托世博园环境进行生态地产开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受到了业界的广泛关注,由此引发杭州休博会、沈阳世博会、成都园博会、深圳园博会、西安世博会等同类展会城市地方政府和组织实施机构对世博生态城案例的效仿和追随,引领了国内生态房地产、景观地产开发的新潮流。世博园和世博生态城联袂开发而形成的世博新区,有力地佐证了世博会对周边区域和城市经济的“增长引擎”作用,昆明市大北市区、山水新城、世博新区的逐步形成也是“世博经济”、“展会经济”、“休闲经济”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具体体现。
三、昆明世博会会址利用的企业化运作与成功上市
1999年,得到海内外95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举全国各省、市、区之力、云南全省之力投入建设的昆明世博园,在经过184天的正式展出后,在占地面积218公顷的世博园范围内沉淀了十多亿的场馆、场地、展园、景观资产。办会期间,为保持昆明世博园场馆的正常运转和展园植物的维护,每天平均需支出25万多元,会期工作人员最多时曾经达到过3000多人。2000年,为实现世博园经营管理由“政府行为向企业行为转变、会议展览型向旅游经营型转变、维持粗放型向集约规范型转变、数量型增长向效益型转变”的总体要求,实现昆明世博会办会机构和人员整体转型为市场化运作的工作目标,世博企业组织各路专家学者进行了“云南省园艺博览集团公司改制上市”等相关课题的讨论研究工作,明确了世博园股份公司股票发行上市的奋斗目标,并首先在会期资产处置、集团企业改制、世博园运营模式等问题上寻找到了转轨变型的有效途径和实现办法。这是一项极具挑战性、开创性的工作,这是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没有任何的案例可以学习、没有任何的经验可以借鉴。
2000年,原云南世博集团有限公司首先完成了对云南省园艺博览局、云南省园艺博览集团公司资产重组和架构重塑,为昆明世博园上市奠定了资产和组织基础。遵循国内资本市场的运行规则,结合云南省国企改制要求,在经多次论证的基础上采用了分离式改制的方法来进行云南省园艺博览集团公司和世博园资产的重组改制工作。实施了对世博园内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资产、游览区域和公共区域、展览场馆和配套设施的剥离和重组,对世博园内土地进行了全面的清理和评估,对相关资产和负债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配比,以满足未来拟上市股份企业的经营和盈利需要。在国企改制、公司组建的过程中,还引入战略投资合作伙伴,首次吸收到世博以外的社会资金参与和投入。2000年12月,原云南世博集团有限公司把世博园内资产进行分类清理,将展园内的五大场馆、四大广场、花园大道等可用于经营的世博园内核心资产作为出资,联合云南铜业(集团)、云南世博广告、昆明樱花实业、云南红塔集团、北京周林频谱5家公司共同发起设立组建了昆明世博园股份有限公司。公司设立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保持公司持续盈利,实现昆明世博园从政府大型活动的会议展览型向现代旅游企业上市公司的根本转型。瞄准资本市场,实现上市目标,争取成为云南省内旅游类龙头上市公司。
2006年8月10日,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和世博企业职工的努力下,经过5年多的艰苦努力,昆明世博园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世博股份,股票代码SZ002059)终于实现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发行股票5,500万股,募集资金1.98亿元。昆明世博园的成功上市,在世博会展界创造了一个奇迹,就是首次将世界园艺博览会完整保留的会址资产,经过改制实现企业化运作,盘活存量资产并最终实现成功上市,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打通了资本市场的融资通道,奠定了母公司原云南世博集团有限公司在云南省旅游景区、会展、园林园艺等产业发展中的地位。为实现强强联合,打造云南旅游航母,按照云南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2009年4月,原云南世博集团有限公司与原云南旅游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合并组建为现在新的云南世博旅游控股集团有限公司,2010年8月,昆明世博园股份有限公司(世博股份)更名为云南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云南旅游,股票代码 SZ002059”)。
四、发杨世博精神与继承世博文化
昆明世博会是中国在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经济实力得到提升的情况下,在20世纪末召开的最大一次国际盛会,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成果以及中国发展绿色产业,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其政治意义和经济、社会意义非常重大。’99昆明世博会最早是由北京市代表国家申办成功的,后来由于气候等多方面原因,中央同意移址昆明举办。从确定在昆明选址举办到开幕只有不到三年的时间。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在国家组委会和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全国各省、市、区和参展国的支持下,举全国、全省之力办世博。世博会的全体建设们艰苦奋斗,夜以继日,玩强拼搏,超常工作,硬是在短短不到两年的时间,在昆明北郊218公倾的荒地上建起了包含一条花园大道、二大企业展区、33个国际展园、34个国内展园、四大广场、五大展馆、六大专题展园等在内的闻名中外的“昆明世博园艺博览园”,为昆明世博会的顺利召开做出了重大贡献,当时被称为:“世博速度”。世博会后,省委、省政府总结出“爱国爱乡、知难而上、团结奋斗、争创一流、敢为人先”的20字世博精神,要求全省人民共同倡导学习。世博精神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倡导知难而上、顽强拼搏精神,倡导追求卓越、敢于创新、敢于担当精神,世博精神是全体参与昆明世博会建设者和办会者智慧的结晶,是我们宝贵的一笔精神财富,世博精神也形成了独特的世博文化。15年过去了,世博已成为一个品牌。从昆明世博会开始,云南的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如今的昆明已有了地铁、城市面貌换然一新。世博会的举办,也给云南世博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世博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从昆明世博会的展会筹办,再到昆明世博园股份有限公司的上市以及昆明国际会展中心的运营,最后实现云南旅游行业两大集团的整合重组。现在,云南旅游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已成为云南省唯一资产近80亿元的大型国有独资的旅游企业集团。业务函盖旅游景区、会展、酒店、旅游交通、旅行社、园林园艺、投资等领域。世博精神和由此形成的世博文化已成为世博企业文化最主要的核心竞争力。
五、昆明世博园的持续经营与“云南旅游”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昆明世博园成为“云南旅游”上市公司后,又经过8年的持续经营、转型升级和拓展壮大,现已发展成为拥有云南旅游景区管理有限公司、云南旅游汽车有限公司、云南世博出租汽车有限公司、云南世博园艺有限公司、云南世博花园酒店有限公司、云南旅游酒店管理有限公司等共11家子公司的综合类旅游上市企业。2014年12月,又通过定向增发股票方式成功收购了江苏常州的江南园林有限公司,做大了园林园艺产业。完成江南园林有限公司收购后,上市公司总股本为36,539万股、总资产将达到33.51亿元,比上市时的总资产12亿元增长了近两倍。今天的昆明世博园,是云南省的旅游名片和窗口,以昆明世博园为核心的云南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已成功转型为旅游类上市公司,拥有较多的旅游、会展、园林园艺、交通和酒店经营管理人才,旅游景区管理已成为上市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今后,完整保留的昆明世博园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仍然是摆在经营管理者面前的课题。目前,世博园申报5A景区的工作进展顺利,2014年12月已第一步基本通过了国家旅游局的景观质量评审。2009年4月27日,国家发改委批准了《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和改革规划纲要》,同意以昆明世博园为核心,包括周边面积约27平方公里的“世博新区”列入“云南省四大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之一。下一步,将打造为昆明市民旅游、休闲、渡假、康体、养生为一体的综合性城市高端旅游新区,以实现昆明世博园的可持续发展。
[1]金波,张茵.世博会后昆明世博园的可持续发展[J].云南社会科学,2001,(04).
[2]花泽飞.大型国际活动后场馆设施的后续利用与发展[J].云南观察,2005,(3).
[3]李柏文,彭仑.世博园可持续发展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
[4]马勇,王春雷.世博园旅游深度开发战略研究[R].世界地理研究,2011.
[5]刘兰凯.从’99世博会走向永久世博园[J].创造,2001,(5).
[6]耿海玉.关于世博会园区及场馆后续利用的思考[J].中国工程咨询,2011,(4).
[7]吕丽华.世博股份:旅游+房地产相互依存共同发展[EB/OL].天下财经网,http://www.21our.com,2006-8-18.
[8]郭万平.中国99昆明世博会工作述评[M].云南经济年鉴,2000.
[9]徐佳,顾锋.上海世博会规划与场馆后续利用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院究,2005,(2).
[10]晏钢.中国’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云南旅游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人报,1999.
[11]昆明世博园官方网站,http://www.expo99km.com/expo/
[12]Findling,J.E.Histonial Dictionalry of word’s Fairs and Expositions,1851-1988[M].Westport:Greenwood press Inc,1990.
[13]Harris,P.The Origins of Modern Citizenship in China.[J].Asia Pacific Viewpoint,2002,43,(2).
[14]Leisure Programming Second Edition Chritopher R.Edginton CaroleJ.hanson Susan R.Edginton,Brown&Bench mark.
[15]http://www.bie-paris.org/(BIE国际展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