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名片】七彩云南赋|乡愁里的共同守护——大理州打造环洱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圈(大理州民族宗教委

2024-02-05 14:14 《今日民族》杂志  主页 > 名片 > 美丽国土名片 > 滇字号 > 七彩云南赋 >

打印 放大 缩小






乡愁里的共同守护
——大理州打造环洱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圈
 
《今日民族》杂志 2023年9期 
 
□文·图 / 大理州民族宗教委
 
好的生态是大理最大的底气和优势,苍山洱海是大理生态之魂、文化之源、发展之根。千百年来,大理各族人民亲仁善邻、兼收并蓄、海纳百川,一直与苍山洱海共存共荣,与天地万物和谐共处。
 
2015 年1 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亲临大理,作出要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的重要指示,留下“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的殷殷嘱托。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大理州各族干部群众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打造“苍洱一体 民族共融”环洱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圈,使各族群众在“看得见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中增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共同体意识凝聚洱海保护治理强大精神力量。
 


 
 
 
环洱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圈
 
 
打造绿水青山生态圈
洱海是大理各族群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母亲湖”,随着人口聚集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20 世纪90 年代始,洱海水质急速下降,湖水富营养化污染严重,两次大规模蓝藻暴发。2015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洱海边留下的嘱托,给洱海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一场共同守护与治理的攻坚战就此开启。而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洱海保护“攻坚战”中,有这样一个“老人与海”的故事,描绘出了苍洱之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他叫孔海南,是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一名教授,但他大部分的时间却扎根在距离上海2000多公里的洱海边。在大理州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孔教授带领团队将实验室搬到洱海边、田野里,把科研知识转化为实践行动,与当地各族群众紧密配合,走遍了洱海流域的每一条溪流,每一个村庄。2023 年5 月3日,孔海南代表团队登上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摄制的“团结奋进新时代——第十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授牌活动”,讲述他带领上海交大的水治理队伍所开启的洱海守护之旅,面向全国展示了上海交大人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旗帜,致力于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生态文明建设双融双促的风采。
 
上海交通大学云南(大理)研究院院长王泽欣说过:“我们有一个梦,就是看到海菜花再次盛开在洱海。”如今,日复一日的坚守让这个“梦”悄然实现,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团队的科研支撑、全民的共同参与下,曾经浑浊的洱海逐渐变得清澈,治理成果被誉为“全国湖泊治理的生态样本”,129 公里的环洱海生态廊道全线贯通。洱海保护实现从“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生态之治”的根本性转变。系统实施洱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洱海27 条入湖河流水质优良率均达100%,国考断面水质连续3 年评价为“优”,湖体透明度提升至近20 年以来最好水平,走出了一条以绿色为底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各族群众守护绿水青山的信念亦更加坚定。
 
在这场生态环境保护“攻坚战”中,孔海南老师和他的团队只是一个小小的缩影。一直以来,大理州委、州政府坚决践行使命,举全州各族儿女之力投入洱海保护,坚持全民治湖、科学治湖、系统治湖、依法治湖,用绿色手段塑造生态之美,系统布局绿色空间,用绿色理念构建生态家园,打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绿色生态圈,形成各族群众“石榴同心护洱海”的良好局面。
 
构筑中华文化精神圈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在环洱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圈建设中,大理州将“文献名邦”的深厚文化积淀与新时代文化新风尚碰撞结合,民族文化和生态文明思想相交相融。其中,大理镇龙下登村以建设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和少数民族特色旅游村寨为契机,坚持美化环境和生态建设相结合的原则,突出各族群众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完成村内石牌坊的安装、铺设了青石板道路,提升传统村落品质;大理市银苍社区立足浓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厚的文化底蕴,打造“翰墨飘香,诗意银苍”宜居宜业和谐幸福社区品牌,秉承“寓教于景、润物无声”的理念,通过“一园两廊三厅一平台”,将玉洱园打造成为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题公园。
 
以洱海生态廊道为依托,大理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有机融入廊道建设、观光车辆、灯杆等,打造有形有感有效、独具大理特色的中华文化精品视觉形象,在导游的串讲中融入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苍洱故事。
 
全州充分挖掘悠久历史文化宝藏和多彩民族文化富矿,文化吸引力、影响力持续提升,国家方志馆南方丝绸之路分馆建成运行,成功举办非遗数字高峰论坛,挂牌成立大理乡愁研究院,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达31 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达18 项,均居全省第一。持续在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重要传统节日,开展“共过传统节日、共享中华文化”等系列活动,推动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实现各族文化的创新交融,以中华文化为魂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建设旅游转型发展圈
生态旅游资源是大理旅游发展得天独厚的资源,环洱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圈的建设给大理旅游转型发展带来红利。
 
洱海生态廊道承办各类国际国内马拉松、自行车等赛事,为大理打造世界健康生活目的地奠定坚实基础,是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新平台,更成为了向国内外游客展示大理、了解大理、爱上大理的新窗口。
 
趁着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热播之风,“全域旅游+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理念深入人心,全域旅游空间不断拓展,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洱海边打卡留念,“风花雪月、自在大理”旅游名片不断擦亮,“有一种生活叫大理”的独特魅力持续升温,大理古城、喜洲古镇、沙溪古镇、双廊艺术小镇、洱海生态廊道等网红打卡地成为各地游客追逐诗和远方的最佳选择。大理不断打造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进景区”的标杆窗口,银桥磻溪“S”湾网红打卡点,太和凤阳邑“有风小院”等景点不断成为“爆款”,“书香大理”“咖啡之城”等城市品牌,让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游客在领略大理山水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的同时,有效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大理生态旅游转型发展圈不断成形。如今的洱海,碧波荡漾,湖水清澈,各族群众齐心协力把保护洱海作为“留住乡愁”的生命线,在洱海保护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为洱海保护凝聚起磅礴的精神力量,不断擦亮环洱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圈的生态底色、文化底色、发展底色,交出了一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最美答卷。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