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少女”传奇——侗族扶贫巾帼人物石奶引的故事

2020-03-05 21:46 贵州日报  主页 > 名片 > 美丽国土名片 > 黔字号 > 多彩贵州 >

打印 放大 缩小



“人民币少女”扶贫巾帼英雄石奶引金肖像  (乔杨数拓  天下口碑插播)

-------------------------------------------------------------------------------------------------------------

原标题:“人民币少女”扶贫巾帼英雄石奶引

12月18日是传统的侗族新年,祭萨玛、看斗牛、唱侗歌……在这黔桂湘三省区百万侗族群众热热闹闹过新年的时候,第一视点为读者讲述一位普通侗族妇女石奶引的故事。

三十年前,她青春的形象,代表祖国大家庭少数民族的一员,画入了人民币,永驻人们心中;三十年后,芳华已逝的她,因为勤劳苦干成为脱贫致富奔小康路上的先锋——

从江县庆云镇佰你村的村民常说,石奶引就是钞票。为何?因为她是第四套人民币一元纸币上的“头像人物”。

其实,石奶引过去的生活并不富裕。经过自身努力,加上外界帮扶,最近还有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加油添柴”,石奶引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村民眼里,今天的她是带领大家奔小康的先锋。

因为是第四套人民币一元纸币上的“头像人物”,人们常说石奶引就是钞票

但是她过去的生活并不富裕

偶遇采风画家 淳朴形象永驻

1978年的一天,当时16岁的石奶引和村子里的伙伴们身着侗族服装去从江县洛香镇赶集。

热闹的街市上,石奶引和同村姊妹们挤在一个小摊位前购买做刺绣用的针线,恰遇画家采风,被她的侗族服装、耳环、发饰所吸引,这名画家随即拿出笔和画夹,开始以她为原型创作。也不知过了多久,对方放下笔,瞧瞧画夹,又瞧瞧她的脸,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石奶引在家中制作衣服

这名画家,正是第四套人民币设计者之一的蒙古族画家侯一民。

谈到这组人民币上的少数民族女孩形象,侯一民曾感慨:“我终生都在创作中寻找一种质朴之美,一种大美。我画了平民百姓之美,中华山川之美,力图把他们当做国家主人来画,当做人民家园来画。我不去强调人们的奇装异服,我用的是普通农牧民形象。我走遍了众多少数民族的居住地,遇到的苗族兄弟,质朴得可爱,10个人拿着10个牛角酒杯让你喝酒。有人告诉我,要么你别喝,要么你捡最大的喝,喝了最大的,就表明你酒量不大,其他的9个就不用喝了——他们对客人之尊,让你感动……”侯一民当年在祖国大西南考察,为了设计各种民族形象和装饰纹样,足迹踏遍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等少数民族聚居区。

收获颇丰的侯一民,短短数月完成第四套人民币的主景设计。其中,一元纸币上的人物是侗族和瑶族。

可是,石奶引的生活并未因为这一“插曲”而有所改变。

22岁那年,石奶引在父母的安排下与佰你村的石学文相识、结婚,两年后便有了一儿一女。夫妻俩靠种水稻、玉米为生,生活艰苦。如今的石奶引,身着侗族服饰,脚上穿着胶鞋,满脸都是皱纹,完全不像一元纸币上那个拥有翘翘的鼻子,圆圆的大眼睛,乌黑的长发,清纯动人的“人民币少女”。

儿女相继结婚,儿子儿媳外出打短工,每年可以挣些钱回来补贴家用。眼看生活有了起色,但是,一家有六口人,孩子要上学、老人要看病,很难有结余。

石奶引告诉记者:“当时最大的愿望就是一家人能生活得更好一些!”

年轻时的石奶引是村里一枝花,祖辈传给她的耳环是她最重要的“宝贝”

学以致用 一人富不是富乡亲富才幸福

“农民讲习所,为我们老百姓打开了一扇致富门。”12月13日,石奶引兴奋地告诉记者。

从江县各乡镇的农民讲习所,通过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的惠民政策,开展形式多样的技能培训,有效提高了农村党员干部群众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教会农民利用当地优势资源条件来致富,进一步增强了农村党员干部自我发展、带领致富能力。

石奶引在庆云镇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分享刺绣技巧

12月初,石奶引到镇上的农民讲习所“听课”。镇党委书记李建民介绍,斗里镇马安村通过采用“合作社+农户”的方式抱团发展致富产业,探索出传统产业富民的新路。石奶引受到启发,一回到村里就向村民讲自己的想法。

“一亩水田养泥鳅能赚五六千元,山上的坡地种柠檬能赚15000元。”石奶引掰着手指头和村民算账。看到能有这么好的收益,村民们心动了,一番沟通后,不仅获得当地政府支持,还得到专家建议。

如今,扬州大学帮扶团队赠送的泥鳅苗已经投送到田里,石奶引已经计划流转村里的土地,待试点成功后便在村里大规模的种植香水柠檬。

“农村要发展,产业支撑很关键”。李建民对这次试点评价说。如何培育出支柱产业来,也是镇党委一直思考的问题。

看着孙子孙女一天天长大,石奶引期望一家人过上好日子

当前,庆云镇主要产业有油茶面积12000亩、百香果977亩、辣椒435亩、钩藤1000亩、稻鱼鸭项目600亩、油茶550亩、科技杨梅200亩,即将启动的500亩稻鱼鸭、193万元商品猪养殖项目,将进一步确保每户贫困户都有产业可为。

不仅如此,庆云镇注重构建“1+2+3+N”贫困户增收保障机制。“1”即贫困户与远大种植养殖有限公司签订订单生产;“2”即贫困户通过土地、劳动力等资源可获得第一次收入,同时还从远大公司产业利润中可获得第二次利益分配收入;“3”即通过产业扶贫确保每户贫困户至少有百香果、钩藤、蔬菜各1亩以上增收项目覆盖;“N”即视贫困户贫困程度增加黄牛、林下养殖等增收项目。通过分区分片发展特色产业,将逐步形成“一乡一特、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格局,推动全镇脱贫攻坚工作、实现贫困户脱贫致富。

“家家有项目,户户能致富。”看着墙上的宣传标语,石奶引信心满满:“感谢党和政府,感谢专家团队的帮扶,我们得到了帮助,要做出个好样子,全村乡亲才会有好的发展。”

扬州大学副教授凌裕平一对一结对帮扶石奶引

勤劳苦干 大学专家牵手发展种植养殖

一次偶然机会,扬州大学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教授博硕士实践团队来到庆云镇开展帮扶活动。经过实地调研,专家们把石奶引列为此次专家实践活动的重点帮扶对象,示范引领,以点带面,通过种植养殖产业提高当地农民经济收入。

“综合当地的气候、海拔等多方面因素,除了传统的水稻,水田规划有多样化选择,比如泥鳅、黄鳝、虎头鲨等都可以试行养殖。当地种植香水柠檬,条件也十分适宜。相比其他一年一季、一年两季的果蔬,香水柠檬的种植将为当地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扬州大学副教授凌裕平说。

为了对当地农业发展进行长久有效的指导,而不是“一阵风”的表面功夫。专家团特地在镇上建立了科技服务专家远程技术服务指导联络站。除此之外,凌裕平一行还“牵线搭桥”扬州本地企业,赠送给庆云镇10000株香水柠檬。

两个月后,首批30000尾泥鳅苗就通过货运的方式送达庆云镇。当接到镇里的通知,石奶引激动得睡不着觉,第二天一早便和儿子石连峰赶到镇里领取泥鳅苗,并按照专家的远程指导完成泥鳅鱼窝和预防涨水泥鳅外逃等田间基建。看着那一条条小泥鳅在田里欢快地蹦游,石奶引心中有说不出的开心。

“专家团帮我制定了养殖计划,秋收之后,就在水稻田里养殖泥鳅,泥鳅苗全是他们送的。”石奶引告诉记者,自己家中还有一亩多旱地,平时都闲置着。在凌裕平的指导下,石奶引明年春天将在这片土地上种植香水柠檬。

不仅如此,镇里面拟定好石奶引家的帮扶项目,计划为她家准备30斤鱼苗,鸡、鸭苗各50只。通过这个项目,一年能为石奶引家增收四五千元。此外,当地学校还开展不定期组织少先队员到石奶引家,帮她打扫卫生。

帮扶相继到位,“明年日子就会更好了!”石奶引的这个梦想,很快就能实现。

脱贫路上的她真美

记者手记

初冬时节,走进贵州大山深处,白云天上飘,鸟儿远树啼,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的树木为大山披上了一件金色的大衣,红黄相映,分外美丽。

佰你村,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村寨,住着一位勤劳朴实的侗家姑娘,也曾是一位无人不知的“网红”——石奶引,一位我们将要采访的对象。

在庆云镇宣传委员石文章的指引下,我们来到石奶引家,然而石奶引并不在家,电话联系后才知道,她和村里的几户村民在坡上整理明年春天种柠檬的坡地。在得知来意后,不一会儿一位扛着锄头满脸笑容的妇女便出现在我们视线之中,勤奋劳作的她,很美。

石奶引家所在村落

由于习惯说当地的苗语,我们采访她,还需要她的儿子石连峰充当翻译,交流起来倒也没有什么障碍。当谈到扬州大学专家团队的帮扶时,她兴奋地告诉记者“大学凌教授年纪和我差不多大哩”。从石奶引的口中我们得知,今年扬州大学的专家凌裕平曾率队三次来到佰你村实地考察并教授村民养殖泥鳅的技术;镇党委书记也多次来到她家慰问,还要请她作为嘉宾参加本地的传统民俗节日“冻鱼节”系列活动。对于政府和外界的帮扶,她都记得很细。

我们递给她印有她头像的一元纸币时,她很坦然的接了过去。对于过去登上人民币版面,她似乎并不留恋。在与她的交流过程中,她更在意的是田里试点养的泥鳅、村头要种香水柠檬的坡地整理进度。

当谈到今后的计划时,她诚恳地说,“试点成功后,希望下一步能够扩大规模,让更多的乡亲们加入我们”。

石奶引,用热情与勤劳作舟行进在她的致富路上,面对青春时代的“偶然际遇”,她心存美好;面对外界帮扶,她感恩奋进;面对同村邻里,她更愿结伴同行。

采访结束,我们来到佰你村的村口,此时石奶引正和村民在村头的坡地劳作。见我们离去,她满面笑意地与我们挥手作别,身后是那片来年春天种植柠檬的坡地。

来源:贵州日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