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古鉴今——从“齐云社”看高校体育社团发展的策与谋
《四川体育科学》杂志2022年1期 作者:孙 政,顾一铭,王 奥,王艳琼
知古鉴今——从“齐云社”看高校体育社团发展的策与谋
孙 政1,顾一铭2,王 奥3,王艳琼4
1.南通大学药学院,江苏南通,226001;2.张家港市梁丰初级中学,江苏张家港,215638;3.同济大学国际足球学院,上海,200092;4.广西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广西桂林,541006。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等方法,对南宋“齐云社”进行研究分析。概括其职能主要包括:发展组织,制定社规;传授技术,确定等级;宣传项目,传承发展;凝心聚力,增进认同。同时,通过剖析“齐云社”职能影响下蹴鞠项目发展样态,指出目前高校体育社团存在技能培养、定位设置、组织协调、品牌构建等问题,并提出要固本培元,核心技能塑造与传承方式的再确立;扬弃创新,项目开展竞技与娱乐形式的再创造;开放包容,自主发展与校企部门配合的再结合;凝心聚力,活动组织与宣传推广衔接的再融合等措施,用以助力高校体育社团的发展。
“齐云社”;高校;体育社团;知古鉴今
东汉王充曾在《论衡·谢短篇》中写道:知古不知今,谓之落沉;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意思是说治学者唯有了解古今,今以古鉴,古为今用,方能明晓事理,学以致用。
高校体育社团是一种由师生自主参与,以体育兴趣为纽带的互益性组织。对于丰富校园文化,促进师生交流,铸就校园“减压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时间回溯千年,“齐云社”作为南宋著名的民间体育组织,伴随着蹴鞠运动发展而日益壮大,成为不可忘却的时代名片。知古以鉴今,我们透过历史的车轮,厘清南宋“齐云社”之发展脉络,解构其组织架构与职能,分析其对蹴鞠发展的作用,在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的同时,引领高校社团良性发展。
1 知 古
《旧唐书·魏徵传》曾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蹴鞠运动是古代民族民间项目的典型代表,具有十分广泛的群众基础。“齐云社”虽源起于宋,时间稍晚,但其作为古代社团组织的萌芽,其管理渗透到项目发展的各个层面,具有典型的研究价值。因此,知古即从探究“齐云社”开始。
1.1 “齐云社”之概述
蹴鞠是中国古老的民间运动,也是现代足球的起源[1]。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已成为齐境人民重要的文娱活动。《战国策·齐策》中描绘齐都临淄生活样貌时,写道:“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踏鞠者。”由此可见,当时的蹴鞠运动就已风靡一时。到宋朝,“齐云社”作为蹴鞠民间组织形成发展,其组织职能对该运动壮大与消亡起到了一定的影响[2]。
1.2 “齐云社”之由来
“齐云”意曰“踢毬”“毬戏”[3]。从字面意思来说,即踢毬者的集会组织。王誉昌《崇祯宫词》中写道:“天边自结齐云社,一簇彩云飞便停。”其诗中注解曰:“宋晓说蹴鞠曰圆社,亦曰齐云社。”王国维在考证《圆里圆》套曲时,证实了“圆社为齐云无疑”,由此可见齐云社与圆社是同一事物的两种不同表述。
“齐云社”是会社的正式名称,是古代蹴鞠艺人和爱好者为保护自身利益、提高技艺而组织起来的行会[4]。“齐云”象征鞠能高升,上齐云端,吉祥如意,步步高升。其预祝会社成员前途于青云直上,福禄居飞鸟之高,隐约带有追名逐利之感。“圆社”是行会成员间敬称,“圆”亦是对组织成员的内部要求,指要像蹴鞠一般,圆滑世故,事事周全,为人面面俱到[5]。
1.3 “齐云社”之组织架构
“齐云社”组织架构齐全,成员间分工合理。《校尉职事》中列举出近20种职事名称,其中正挟、副挟、解蹬、骁色、挟色、守网是蹴鞠艺人的职称,其余为会社运作职员。这点似于现代足球俱乐部,除了专职运动员外,其他成员运营管理。“齐云社”中以部署、教正为首,社司、主会负责会内事务,知宾、节级负责对外接待,会干、左军、右军负责球队及比赛事宜。《蹴鞠谱》中有相关记载,曰:“凡白打,部署、教正定下校尉高低。”“凡诸郡先生到来,先到圣前拈香拜毕,方见小节级,引见知宾之所,相待茶饭之后,社司、部署问其姓名……”这些文字的描述,都可准确反映当时会社运作管理状况。
1.4 “齐云社”之组织职能
职能一般是指人、事物或机构具有的作用和功能,强调在发展过程中主体对客体产生的影响[6]。“齐云社”的职能是指机构人员配置、社会分工及目的任务对蹴鞠运动发展所起的作用影响。通过文史资料整理分析,其职能大致分为以下四个层次。
1.4.1 发展组织,制定社规 “齐云社”作为全国性的蹴鞠行业协会,在各地设有分会,通过相关技能审核的艺人都可加入。由于不限身份,以技术作为门槛的机制,使得社团都应以发展壮大。当然,既为社团,“齐云社”还设立相关组织规定,方便对其成员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例如《蹴鞠谱》中关于师徒相关描述,“凡教子弟,备酒礼,办筵席礼物,赠与师傅……”“子弟习学,全仗明师开发,教之家数,不犯社规”,这些文字的描述得出师徒制是“齐云社”发展传承的重要纽带。
此外,社团中相关校尉职事职能分工明确,等级制度严格,任何场合都要按照等级对号入座[7]。在竞赛方面,球员、战术配合、赛事规则、场地设施器材等各个环节,都有一整套明晰且细致的规定。
1.4.2 传授技术,确定等级 “齐云社”对于蹴鞠艺人的培养方式是师徒制,通过帮带将一些成熟的项目技巧、技能与战术经验传递给会社成员。经过长此以往的训练,全国的蹴鞠艺人可参与每年一度的“山岳正赛”来进行竞技考核,其结果作为成员技能的评价标准。
“山岳正赛”需要艺人报名参加,缴纳香金取得参赛资格。比赛中两人通过白打蹴鞠方式,确定艺人的技术等级。裁判由“齐云社”职员进行担任,采用公开亮分制进行打分。分出胜负之后,可拿到象征校尉等级证书的名旗,“赢者得名旗下山,输者无名旗下山”。可见,“齐云社”在技能传承、等级评定方面已具备成熟经验,这也是其重要的职能之一。
1.4.3 宣传项目,传承发展 “齐云社”的成立后,不光意欲扩大社团规模,培养艺人,还旨在对蹴鞠项目进行宣传推广。“世间子弟千般艺,只此风流最夺魁”“万种风流事,圆社总为先”这些诗句足以说明蹴鞠之风雅。此外,蹴鞠运动上至帝王贵胄,下至平民百姓,有着最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其存在一般体育活动基本具备的健身、健心、益群等功效,如记载证实曰:“运动肢节,善使血脉调和,有轻身健体之功,胜华佗五禽之戏”“能令刚气潜消,顿使芳心软美。”基于蹴鞠身心功能的深入认同,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使得该项目在当时之背景下,更为发展传播。
1.4.4 凝心聚力,增进认同 令人惊奇的是,齐云社还设置有自己的会歌。据《事林广记·圆社市语》记载,根据蹴鞠场地形制和比赛场景编写成的词曲共计9首,分别是《紫苏丸》《缕缕金》《好儿女》《大夫娘》《好孩儿》《赚》《谁恁好》《鹘打兔》与《尾声》。其歌词生动活泼,掺杂有诸多专业性术语。在“齐云社”举行活动时,往往能烘托起热烈的气氛,具有十分鲜明的特色。
临安作为南宋都城,风景秀丽,比赛场地环境也很优美,《事林广记·园社摸场》“春风喧鼓吹,化日沸歌讴”“繁华胜桑瓦溢楼”“湖山风物,花月春秋”“四圣观柳边行乐,三天竺松下优游”等语句,对于蹴鞠场地周边环境的描写可谓准确而生动,集中体现了“齐云社”作为蹴鞠团体所彰显的作用。不论歌谣诗篇,广泛传颂间,即是凝心聚力,增进认同的最好方式。
1.5 “齐云社”组织职能之正向作用
“齐云社”对于组织壮大、技术传承、宣传推广等方面的职能,为蹴鞠项目发展提供了契机。具体体现在严密组织架构,规范蹴鞠项目发展;提高技艺水平,完善蹴鞠竞赛规则;丰富传播渠道,促进蹴鞠运动推广几个层面。
1.5.1 严密组织架构,规范蹴鞠项目发展 “齐云社”组织完善,职能分工合理,除专职蹴鞠艺人外,还设有等级分明的管理人员。在日常的事务管理中,有着一整套制度化的操作流程,对于提高管理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蹴鞠谱》中对于行会各职务有明确规定,其中都部署的职位最高,一般由德高望重的老者担任,负责整个会社的总体事务。当然,都署职称也并非凭空而来,其源于唐宋时武官职称,职责是教授军中枪棒[8]。这些在《水浒传》中《燕青智扑擎天柱》一章节中,都有明确的文字记载。
此外,“齐云社”也严格规范内部礼仪,最重要环节即为师徒礼节。师傅不仅是技艺上的传承人,也是规矩的传授者,“子弟习学,全仗明师开发,教之家数,不犯社规。”“不可空去冷散,被人谈论师不明也”。由此可见,“齐云社”不仅有竞技与管理分开的人员配备,还有技能传授上的师徒制度,这些都构成了规范成熟的礼仪规章。这一系列举措,加强了组织的凝聚力,提升了社团的运转效率,使得蹴鞠运动得以良性运行发展。
1.5.2 提高技艺水平,完整蹴鞠竞赛规则 “齐云社”职能设定对于提升蹴鞠竞技水平,完善竞赛规则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意义。(1)通过师徒制的纽带,将成熟的蹴鞠项目技能、技战术策略传予弟子。弟子通过师傅的言传身教,吸收消化,在原有基础上结合新环境再补充创造,在代际间不断提升蹴鞠技艺水平。此外,“齐云社”也是蹴鞠艺人与爱好者的集合,内部少不了交流与切磋。长此以往间,于借鉴学习中,提高了蹴鞠技艺的同时,也增进了成员间的感情。(2)通过各种蹴鞠竞赛形式,完善形成具有针对性的竞赛规则。
古代蹴鞠发展的重要突破就在于蹴鞠制作工艺的改进与赛制规则的完善。蹴鞠制作工艺在于器物形态的提升,而赛制规则的完善,则使得蹴鞠推广成为可能。蹴鞠的三种比赛方式有所规定,其分为:直接对抗、间接对抗与白打。直接与间接对抗的区别在于是否有肢体的冲撞与接触,这使得蹴鞠运动充满了竞技的观赏性。而白打更偏向于观赏与趣味性,可以当做一种文娱活动来进行,其剥离了竞技中的野蛮对抗,成为休闲娱乐的可能。
此外,通过“山岳正赛”标准化蹴鞠规则,技艺评级成为可能,此举加速了蹴鞠艺人的职业化发展。因此,无论从项目传承、成员间切磋交流,还是规范化的竞赛规则,都使得蹴鞠技术日益精进,形式多元发展,推广也就成为情理之中。
1.5.3 丰富传播渠道,促进蹴鞠运动推广 蹴鞠作为一种休闲娱乐活动,被赋予当代体育健身、健心、益群的功效。随着“齐云社”会社的发展,帝王将相,平民百姓都可以通过不同渠道、形式参与该运动。南宋时期,蹴鞠竞赛规则趋于成熟,场地、器材、艺人参赛考核都有相当严格的标准,不仅体现了蹴鞠运动发展的科学性,还提升了其观赏性,利于蹴鞠的传播推广。此外,由于白打蹴鞠对场地、规则要求度不高,利于开展,因此深受百姓喜爱。“蹴鞠场边万人看,秋千旗下一春忙”“蹴鞠墙东一市哗,秋千楼外两旗斜”都展现了蹴鞠成为当时人们喜闻乐见的休闲方式。
当然,“齐云社”职能下的蹴鞠运动推广,也不仅是民间自发行为,王侯将相也在相当程度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据史料记载,宋徽宗赵佶酷爱蹴鞠,且技艺高超。《水浒传》虽为演义,却描写的十分传神,“端王头戴软纱唐巾,身穿紫绣龙袍,腰系文武双穗绦。足穿一双嵌金线飞凤靴,三五个小黄门相伴着蹴气毬。”可见,蹴鞠绝不仅为寻常百姓的业余消遣,帝王将相也对其青睐有加。《事林广记·满庭芳》中有描述,“十二香皮,裁成圆锦,莫非年少堪收。绿杨深处,恣意乐追游……虽不遇文章高贵分左右,曾对王侯。君知否?闲中第一,占断是风流。”其中“曾对王侯,占断风流”也都能真切体现出,蹴鞠推广超越阶层,成为普遍的娱乐方式。
1.6 “齐云社”组织职能之负向作用
在长期的历史认识中,“齐云社”虽一直被认为对蹴鞠发展起到助推作用,但我们通过辩证的眼光去审视时,亦不能忽视其负面影响。
1.6.1 急功近利的权贵攀附颠覆蹴鞠立身之基 “齐云社”是蹴鞠艺人与爱好者的集会,旨在保护蹴鞠艺人的利益。“齐云”二字预祝会社成员青云直上,追求功名利禄,通过蹴鞠技艺收获良好前程,本身就有着极端的功利主义色彩。其并非蹴鞠而蹴鞠,蹴鞠仅作为一种技艺展现的载体形式,一旦有更加适宜的载体出现时,蹴鞠运动则会被颠覆,改变原有形态,直至消亡。从历史的脉络来看,朝代更迭,元代草原民族有自己的娱乐方式,很难再将中原娱乐文明加以传播。随着时间的推移,统治者对于马球的忠爱,使得蹴鞠失去上流阶层的追捧,环境与样态都发生转变,最终沦为妓院玩物。就此就可明晰,对于权贵的依附是把双刃剑,如此急功近利,必定湮没于历史的尘世中。
甲状腺结节是当前临床研究过程中常见的的一种疾病,恶化的几率比较低,多数患者表现为良性。在现阶段的诊断过程中,超声方式的检查作用突出,超声检查相关指标对于患者自身而言有一定的影响,在良恶性分析阶段,必须提前明确评估声像的类型。超声检查相关指标对于甲状腺结节评估有重叠性的作用,结合特异性以及敏感性等可知,在临床报道中,要求确定结节纵横比例,一般情况下将≥1作为检测的具体标准。以敏感性为例,一般在30%左右。根据实际报道以及特异性诊断要求等,需要明确价值指标,提前进行敏感性分析。对于恶性肿瘤病变诊断的过程中,中央血管的诊断是关键,
“齐云社”即“圆社”,“圆”乃圆情。会社成员事事圆滑,为人面面俱到。蹴鞠艺人,旨在通过攀附权贵,以加官进爵,其志向并非为促进蹴鞠项目发展,由此功利性思想颠覆了其立身之基。一旦有了更好的攀附手段,蹴鞠就会沦为弃物,难以为继。
1.6.2 哗众取宠的奇技淫巧损害蹴鞠展现之形 “齐云社”传授的用头、肩、背、胸、腿、脚等身体的每个部位触球,球在不同位置有严格的方法,不得违反规定,如若不然,则被驱离出社团[9]。这样的蹴鞠技术展现类似于现代的花式足球,其剥离了体育竞技层面的核心,仅强调类似于杂耍式的观赏价值,无疑给蹴鞠的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
其实,中国体育的萌芽早已有之。据相关史实记载,仅蹴鞠一项,可追溯到皇帝时期。为何,近代中国没能将传统民族民间体育活动实体化,形成在世界有影响力的竞技项目呢。这一点与“李约瑟难题”如出一辙,究其原因,我们一时很难系统完备地说出。但是,脱离竞技体育之根,强调杂耍奇技淫巧之形,这就是“齐云社”导致“蹴鞠”消亡的另一致命原因。
1.6.3 根深蒂固的封建愚民断绝蹴鞠发展之趋 “齐云社”成立宗旨就是为保护蹴鞠艺人的利益,而并非为蹴鞠运动的推广。这也不免使得“齐云社”需攀附权贵,迎合上层阶级,为统治阶层马首是瞻。我国古代深受佛道儒三教影响,从始至终,重农抑商,实行愚民政策,旨在中央集权,稳定民生。“齐云社”形成于南宋,与统治阶层勾连,宣传上层意识形态,不免通过蹴鞠这一渠道宣传政治理念。其中,白打蹴鞠即为典型,其讲求杂耍式技巧,忽视其本身项目技术的对抗性,使人自始至终未能重视体育强身健体的本质功能。此外,随着统治者的更迭,导致蹴鞠难以在稳定的政治环境下得以发展,最终走上了消亡的道路。在此之中,“齐云社”对其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2 鉴 今
知古以鉴今,通过对古代蹴鞠社团“齐云社”发展脉络、组织职能与影响作用的分析,我们旨在总结其经验、教训的同时,给予现当代高校体育社团发展以启示,助力其健康有序地发展。
2.1 当今高校体育社团存在的普遍问题
如今,随着康体观念的盛行,越来越多的体育类社团得以成立。然而,由于高校体育社团所处环境的特殊性,往往存在阻碍其发展的诸多问题。
2.1.1 社团核心技能孱弱,技能培养能力不足 高校体育社团一般以体育参与为维系,以共同爱好为导向。社团间彼此差异,最根本就是体育技能掌握上的区别。然而,目前的高校社团一般以娱乐为主,未能突显较高的竞技能力。成员迭代间,除个别成员技能掌握突出,一旦涉及毕业,技能传授就显得青黄不接,后继乏力。
蹴鞠逐渐白打娱乐、市井化,直至消亡,就是很好的例证。因此,如何维持社团体育核心技能掌握的高水平,构建有梯度的培养传授模式,是社团良性发展的关键。
2.1.2 社团自身定位不明,活动开展形式单一 社团是高校开展思政工作的“桥头堡”,其活动开展往往伴随着教化的作用。在活动开展时,社团往往在自主发展与学校德育间寻求平衡,开展活动也相对简单,避免触发风险。此外,活动开展往往注重趣味性,尽可能避免激烈对抗,缺乏了竞技体育应有的味道。因此,社团需要在自主发展与德育工作间寻求契合,在娱乐闲暇与竞技对抗中觅得平衡,方为社团发展进取之法。
2.1.3 社团校企合作不强,自身造血能力不足 高校社团发展依托学校资源,自身收支能力孱弱,造血机制不强。社团常借助学校资金、物力支持,忽视造血机制建设,与校外企业联动不足,缺乏寻求赞助的能力。在社团发展中,虽设有外联部门,但其独立于社团之外,经费等需统一调配。在原本不多的经费基础上进行均分,所剩寥寥无几。因此,强化社团自主发展,完善会费管理,寻求关联企业,是今后社团需要重视的环节。
2.1.4 社团组织活动匮乏,品牌塑造能力不足 高校社团活动以丰富课外生活为目的,用以营造轻松多元的校园氛围。其前提在于不影响正常教学工作。在遵循学校日常管理基础上,活动开展相对固定,数量不足,形式简单。时间久了,会员缺乏新鲜感,往往趋于流失。此外,社团往往不重视自身品牌建设,缺乏给予成员“标签”的能力,成员间认同度不够,忠诚度不高,影响社团团结进步。
2.2 “齐云社”对当今高校体育社团发展的启示
2.2.1 固本培元——核心技能塑造与传承方式的再确立 高校体育社团作为以体育技能为纽带的组织,其发展需要具备体育核心技能,这也是其区分其他社团的基础。其跟“齐云社”一样,需要围绕某一具体体育项目,组织开展项目活动,打造其独有的核心竞争力。当然,社团内部需要技能分层,通过建立相应的技能评级机制,用以对组织成员进行技能养成评价。与此同时,还要有动态的传承机制,通过类似“师徒制”的老带新传承方式,确保技能得以传承流动,保证社团具有持续稳定的竞争力。
2.2.2 扬弃创新——项目开展竞技与娱乐形式的再创造 高校体育社团应当明确自身定位,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项目活动,即保证娱乐的同时强调一定的竞争性。高校体育社团以全校师生为主体,以体育兴趣为纽带,以体育参与为形式。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应当保持一定的娱乐性,营造闲暇之余轻松愉快的体育参与氛围,保证学生的兴趣与参与感。与此同时,要在持续的娱乐中,寻求新的突破,适时地开展与项目有关的竞技活动,可以激发成员的进取心,提高整体技能水平,使得社团进一步发展。
2.2.3 开放包容——自主发展与校企部门配合的再结合
体育社团的长足发展,离不开校企部门的通力配合。无论是经费来源,人员支持,还是宣传保障,学校与企业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10]。当前,高校体育社团与院团委协作能力较差,未能与党团建设联动,常常“孤军作战”,不能及时获取帮助。
高校体育社团需要强调“技能第一”的核心价值,完善会费制度,拓展资金获取来源,积极为自身供血。与此同时,要完善其组织架构,建立协会自审制度,保障协会平稳运行。当然,自主发展的同时,要结合实际,与校党团合作,确保党团宣传与协会建设保持一致。当然,与企业保持连续,组织活动以吸引赞助,亦是协会发展不可多得的机遇。
2.2.4 凝心聚力——活动组织与宣传推广衔接的再融合 高校体育社团的需要建立自己的品牌效应,用以增加成员对社团的粘性。在日常的社团活动中,需要开展成员喜闻乐见的项目活动,增加社团生活的新鲜感。同时在保证活动质量的同时,辅以开展宣传工作,扩大社团的影响力,提升其知名度,对于社团凝心聚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3 结 语
“齐云社”作为古代蹴鞠民间组织,其成立与壮大,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在宋朝三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其对蹴鞠运动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其仍生长在封建王朝的土壤中,只能随着时代王朝的更迭而攀附迎合,带着蹴鞠这项古老的民族民间传统项目,最终走向没落,归于沉寂。新时期,我们应当在新时代的体育发展的沃土之上,借鉴吸取“齐云社”经验与教训,用以助推高校体育社团的良性发展。
[1][4] 刘秉果,赵明奇,刘怀祥. 蹴鞠——世界最古老的足球[M].北京.中华书局.2004.
[2] 徐雅莉,徐凯华. 浅谈南宋民间社团“齐云社”的形成与发展[J].兰台世界.2014(31):91~92.
[3] 翁士勋.三锦·圆社·齐云——我国古代足球名目考释[J].体育文史,1993(05):7~8.
[5] 祝 东,张武生.探析宋朝蹴鞠行会的作用[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25(08):49~51.
[6] 刘 鹏.宋代蹴鞠社团“齐云社”探析[J].衡水学院学报.2010(05):74~77.
[7] 杨 睿;李邵涵.“齐云社”对草根足球自治的启示与对策研究——以武汉市青山区为例[J].体育世界. 2014(09):24~27.
[8] 高雪峰,刘 青.《体育管理学》[M]. 武汉: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
[9] 陈建辉,叶 鹏.《管窥宋代“圆社”对蹴鞠运动发展的影响》[J].兰台世界.2014(33):158~159.
[10] 郭泰山. 济南市高校体育社团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C].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19:3600~3601.
Learning from the Past and for the Present —— the Suggestion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ports Commun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Qiyun society”
SUN Zheng1, GU Yiming2, WANG Ao3, et al
1.School of Pharmacy,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Jiangsu, 226001, China;2.Liangfeng Junior High School of Zhangjiagang city, Zhangjiagang Jiangsu, 215638, China;3.International College of Football,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China;4.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Guangxi, 541006, China.
This paper uses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d expert interviews to analyze the “Qiyun community”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Its functions include: developing organizations and formulating social regulations; Teaching techniques and determining grades; promoting sport events and inheriting development; enhancing cohesion and reinforcing collective identity.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college sports community, such as skills of training, orientation of community, organization and coordination, brand building, etc, by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of Cuju under the influence of “Qiyun coumuinty”. It also puts forward that we should strengthening the basis, reestablish the way of core skills shaping and inheritance; sublation and innovation, re-create sports competition and entertainment forms; opening and tolerance,re-combine the forms of self developing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colleges and companies. enhancing cohesion and reinforcing collective identity, re-integrate the cohesion of organizing the activities and propagandizing ,aided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communities.
“Qiyun community”; College; Sports community; Learming from the post and for the present
G80-051
A
1007―6891(2022)01―0018―04
10.13932/j.cnki.sctykx.2022.01.05
2020-03-12
2020-04-10
王艳琼,女,广西桂林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体育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