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忆先贤 感后代
《乡村地理》杂志 2023年2期 文/石林元
抬汪公的队伍。袁琴书/摄
在屯堡,有一种民间习俗叫“抬汪公”,旧时称“抬菩萨”。
汪公,姓汪名世华(公元586—649年),后因避唐太宗李世民讳,避“世”字更名汪华。安徽歙县(今绩溪县)新安梅子街人。隋末唐初汪公在天下大乱时促使了六州百姓生命免遭荼毒,因而在新安一带长久被人怀念,崇拜为尊神。
明初征南将士留守黔中,历经六百多年二十几代人的守候,将这一民间习俗传承至今。
每年抬汪公时几乎全村老小都会参与。袁琴书/摄
在安顺屯堡村寨中,保留有抬汪公习俗的村寨有吉昌屯、狗场屯、鲍家屯、东屯、西屯、五官屯、张官屯等。其中,以吉昌屯、狗场屯、鲍家屯三屯最为出名,其历史根源要从明洪武初年之征南大军留守戍边谈起。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四年辛酉(公元1381年)征伐云南梁王,屯堡人称“调北征南”,史称“太祖平滇”。当初随军江淮将士征南后奉旨“留守戍边”,经历六百多年二十几代人,传承明初江南文化。屯堡抬汪公,就是这样传承下来的,属明初的安徽徽州纪念汪公民间习俗。
今西秀区大西桥镇吉昌村在明初征南将士征南留守时期建村,以田、冯、汪、许、罗、胡、邹、范、马九姓初建,现在的大姓石姓与陈姓是后来迁入,称作“客户”。旧时抬菩萨以九姓为主,称“九大会”,每三会负责主持一年,抬至“三殿九”(今马场原仓库遗址),再迎回来。由于时代变迁,姓氏人口的增加、减少、迁出,某些姓氏无法支持,石姓加入了九大会。再到后来,成立“十八会”,除了主持抬汪公活动外,还无任何报酬的为村公益事业服务。
吉昌屯抬汪公迎春盛会,有几万人观看,场面非常壮观。每年腊月二十五日,“十八会”就要开筹备会议,协商该年的一切事务。正月初二开扩大会议,安排各组、队人员就位,决定该年所扎亭子的架数和戏剧内容。纸扎工艺组正月初六正式动工,舞狮、秧歌、腰鼓、舞蹈队,地戏队开始训练,编排节目,舞台开始装饰,全村热热闹闹,一切为了抬汪公活动,忙得不亦乐乎。
正月十五这天还要亮亭(彩排)。十六晚上,司礼组的老人们在家沐浴更衣,穿戴整齐,给汪公沐浴,更换衣服。从这天晚上起每天早、中、晚、初更都要放神炮。十七日迎春盛会活动前奏——祭祀开始,这天是各姓祭奠汪公的日子,祭祀是“拈阄”来排顺序。先后将宰好的大肥猪佩戴红花、备办雄鸡、活鱼等,用腰鼓队迎送举行公祭。家族人员排队随祭品之后进庙,由司礼组的老人们颂唱汪公的德政功绩,行三跪九叩九献礼,先生唱读《祝文》《赞词》。以姓氏为单位逐一行礼。公祭完毕后,还有信奉者私祭,有本村的、外村的甚至全国各地的、外国的。直至晚上十二点还有人海如潮,这是屯堡人值得自豪的一天。
吉昌村 汪公祭祀。龚小勇/摄
正月十八这天清早,神炮一响,当化妆、服装、亭子装饰全部准备就绪,戏剧如《龙凤呈祥》《普渡众生》《天女散花》《八仙献寿》等上亭完毕。在庄严嘹亮的歌曲声中,由司礼组的老人们整冠更衣,恭请汪公入舆。此时的戏台前,大街上腰鼓队、秧歌队、舞狮队、花灯队、地戏队、彩车亭装队陆续有序进入指定位置。中午时分,受屯堡人尊敬的汪公神像端坐在轿中,由龙凤彩旗导引,仪仗队高举肃静、回避牌开道,随后是斧钺、大刀、日月、狮印、葵扇、罗伞及写有越国公爵、徽州府主、忠烈汪王的牌子各一块。
仪仗队后是由司礼组的二十四位村老,八人抬轿(抬轿的必须是六十以上的年龄),十六人手持红纸包扎的香前后各八人随轿。随后就是彩船,舞狮、腰鼓、秧歌、花灯、地戏、彩车等队边舞边走。每当汪公走到一户人家门前,老人们就要齐喊“高升”,轿子停下,主人家点燃鞭炮以示礼迎,烧起香烛,虔诚祈祷,前放一方桌,桌上有糖食果品以迎候汪公赐福。这样一家接一家、一巷接一巷,到学校门口的神台不足五百米的路程却要走上三个多小时,可见礼仪之隆重,规模之宏大。
到神台后,老人们将汪公请上神台,司礼组在这里又进行一次祭奠仪式,其他各队在服务人员的带领下,到指定的位置表演节目。之后,汪公还要在司礼组的护拥下,从外环村路到桃子园、打面街施福于屯民,直至下午四、五点钟才荣返汪公庙,回归神位,司礼组再次进行“迎神归座礼”,祭祀活动才算完毕。
现在,保留有抬汪公习俗的屯堡村落,大部分已纳入国家级传统村落保护,汪公庙也得到了相应的修复。吉昌屯的“抬亭子·迎汪公”已被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获得了2008年“第七届中国民间艺术节”最高奖项——山花奖。
为了传承和保护这一流传数百年的民间习俗,每年政府都会补助一定的活动经费,这让各村对于传承屯堡抬汪公活动更是信心十足,努力把这一原生态的屯堡传统民俗继承发扬。对于传统习俗,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安顺一带的抬汪公受到重视与其推崇的精神有关。汪公是位勤政爱民、为政清廉的清官、好官,因此,来自江南一带的屯堡人传承明初江南民俗,代代纪念这位爱国为民的清官好官。这是善良的屯堡人心中的祈盼,也是映射了老百姓心中朴素的价值观,有着天然的感染力。了解抬汪公活动及汪公后,自然就理解和相信,屯堡人“抬汪公”活动必定能继续发扬光大,代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