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守难攻屯军山——吉昌村
《乡村地理》杂志 2023年2期 文/孙晋楠
屯军山遗址。吴忠贤/摄
刚到吉昌村时还在感叹运气不错,早上的连绵细雨已经停了,太阳透出云朵,暖洋洋地洒下来照得村子里都金灿灿的。
村里看着很普通,并不像本寨或者其他屯堡村寨那样还保有强烈的屯堡风格。只有时不时走过穿凤阳汉装的妇女让人恍然这确实是一个屯堡村寨。我们找到村委会,跟工作人员说明了来意,工作人员很热情地招呼我们坐上小面包车,先在村里接上了几位老人,接着一路带着我们去往了目的地——屯军山遗址。
车到了遗址所在的山脚,我们先是见到了写有屯军山遗址的文保碑。同车的几位老人都是村里老支书,对村里和遗址的历史都颇为了解,他们向我们讲述当年考古专家来考察发掘的往事。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吉昌村西面的屯军山遗址,地处山顶,地势陡峭,遗址格局清晰,是安顺地区保存较好且规模较大的一处山顶营盘。专家称,如此规模的屯军遗址在安顺屯堡文化区是首次发现,该遗址就是当年屯集在安顺一带数十万大军的中心指挥部。
车行到半山腰因为山路陡峭上不去了。我们便下车步行,过了村民们修建的水泥路后就是一条隐约可见,时有时无的石阶路。老支书们说,这就是以前屯所修的山路。踏着残石瓦砾,沿着长满青苔杂草的通道爬到山顶,一个明显的半截石门出现在眼前,不用介绍也知道我们到地方了。
踏进屯军遗址大门,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平坦的四方空地,青石板规整地铺在地上,像一个小广场。老支书们说,这里是军屯的大厅,考古专家们推断这里就是军屯的核心。这里是整个屯军遗址中面积最大、结构最规范的地方,估计是当年的屯军机构的“会议大厅”。“会议大厅”下面是主道,旁边是城墙,城墙上有巡逻的通道,后面的山上都是房子。虽然很多地方经过时间的洗刷,已经倾斜倒塌,到处乱石交错,但城墙内依然可以清晰地看到当年屯军建筑的面貌。不少城墙段保存完整,墙上的瞭望口和枪眼清晰可见。
在通往山顶的石梯两旁,一间间石屋残迹分布在主通道两边,石屋依山而建。根据清理,遗址上共有158 间石屋,按照明代的军队编制计算,一间石屋住10 人的话,屯军山上可以屯兵上千人,规模很大。遗址上如今被绿意掩盖,苍翠的山林遮掩了已是断壁残垣的军屯。我触摸着围墙上厚厚的青苔,正跟着老支书们一同去看遗址上舂米的地方,突然毫无预兆地下起了雨。好在临近六月六,吉昌村的村民们正在遗址大厅做过节的准备,我们狼狈地将薄木板搭在最近的半截城门上,当作临时的避雨点。躲进去更加切身地体会到城墙究竟有多厚,我们两三个成年人蹲在里面完全不是问题。就是城门下面竟然没有路而是断崖,叫人生疑。
我们来时进来的门和躲雨的这道门明显不同,后者更大一些,最关键的是并没有外来的路可以通向这道门。老支书说,专家们认为这道门很有可能是运送物品的,推测军屯里的人从门内用绳索吊下面的物资,也有可能这道门使用了吊桥一类可收可放的道具,战时收起以抵御敌人。
雨是阵雨,下了没一会使停了,我们爬到了屯军山的制高点,一块饱经风霜的石块安静地躺在那里,中间有一个很明显的人工凿出的凹陷。老支书们说这里就是烽火台,点狼烟传递战争信息的地方。我们环顾四周,方圆几十里范围都尽收眼底,一条条小道,一间间房屋都清晰可见,最远还可以看到安顺市区一角。可以想见,当初军队为何要选择在这里屯军了。
据说,当年发现遗址后村民们还发现了上百件文物,如砚台、酒杯、盔甲片等,其中一件砚台上面还有“成化年制”的字样。遗址被发现后,安顺及国内的一些研究屯堡文化的专家纷纷前往吉昌。专家们经过实地探访后分析认为,朱元璋当年的“调北征南”战争平乱结束后,为防止再次叛乱,便将数十万大军驻扎在安顺一带,同时选择了地理位置颇佳的吉昌村的屯军山作为这些大军的中心指挥部。由此可推断,在这里住下的都是屯堡大军的高级将领。
可惜的是关于这座军屯没有多少史料记载,不知道这座堡垒还经历过怎样的风雨。但是三层围墙的结构,水井、舂米、厨房这些生活设施的发现,还有烽火台议政大厅和营房……我仿佛能看到600 年前驻守在此的明朝士兵从最下面的围墙打水归来,到厨房舂米做饭,忽有战况传唤,他赶到大厅领得军令爬到山顶点燃烽烟……
临下山时又下起了雨,泥泞湿滑的山路走得我们惊心动魄,对吉昌村的军屯山的选址又多了一份敬佩,这地势,确实易守难攻啊。
村寨信息:
区位: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吉昌村
特色:吉昌村有最大规模的抬汪公习俗,村子附近有军屯遗址可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