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名片】大明秘域|安顺屯堡地戏面具文化探究(作者:张馨予

2024-08-11 07:59 《中国民族博览》杂志  主页 > 文旅 > 大明秘域 >

打印 放大 缩小







安顺屯堡地戏面具文化探究




 
《中国民族博览》杂志 2017年8期    作者:张馨予
 
(贵阳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贵阳 550081)
 
安顺屯堡地戏面具文化探究
 
张馨予
 
(贵阳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贵阳 550081)
 
面具作为安顺屯堡地戏的重要文化符码和标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是研究屯堡文化和地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屯堡;地戏;面具
 
面具的起源离不开中国傩文化,远古时期傩面具就在先民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是原始宗教和图腾崇拜的产物,用以掩盖使用者的真实面容以代表神明说话,从而使面具多了一份神秘色彩,也多了一份威慑四方的力量,拉近了人与神之间的距离。面具的威慑功能不仅在生活中表现充分,同时也延伸到对古代战争的想象中,传说北齐兰陵王临阵披发,戴铜面具所向披靡,贼莫敢挡。再后来,以娱神为主要目的的傩戏开始以木刻假面来演绎历史。在安顺屯堡地戏中,面具成为屯堡地戏人物造型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屯堡,地戏面具俗称“脸子”,是屯堡地戏服饰中最重要的配饰,也是最具神性的一部分。笔者在田野调查中得知,雕刻艺人认为雕刻面具是一件非常崇高和令人自豪的工作,他们以能制作具有神力依附、神秘圣洁的面具为荣,只有德行高尚的人才有资格从事这项工作,因此,雕刻艺人均能受到村民的尊敬和爱戴,在村中地位较高。面具被村民赋予神圣的力量,屯堡人相信面具即是神的象征,因此无论是在制作过程中还是在地戏演出过程中,对待面具的态度都是非常严谨的,以免亵渎神灵。面具的雕刻技艺自古以来只传男不传女,并且小孩和孕妇不能观看面具制作的过程,以免冒犯神灵,可见面具在屯堡人心中的崇高和神圣。地戏面具多选用丁木或杨木做成,木料经截材、剖半、出坯、白面、上彩、装饰六道工序制作而成。经雕刻艺人总结,将面具的造型大致分为“五色相”,即老将、武将、少将、女将、文将,其中文将有两种,君王和文臣。老将装胡须,正将面容严谨(如杨六郎),正面人物脸上大量借鉴庙宇中各种菩萨金刚的面部特征,面具大多都神圣庄严,特别是那一对大大的耳垂,使得人物形象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反将面容夸张(如曹操),造型则扭曲变形,模拟了很多古代传说中妖魔鬼怪的形象;武将讲究威猛彪悍,多用夸张手法,豹子眼、火烧眉、高鼻梁、獠牙嘴(如黄忠、黄飞虎);少将讲究英俊潇洒、五官端正、眉清目秀(如罗成);女将则讲究秀气妩媚、英姿飒爽(如邓禅玉、穆桂英);文将讲究神气,威而不露(如徐茂公、刘备)。除此之外,面具造型还有道人、杂扮(歪嘴、笑嘻嘻、和尚等)和动物,一般是修炼成仙的马、猴、鼠、虎(如虎雷豹)。
 
制作完成的面具仅仅是一件雕刻艺术品,要成为用于地戏表演的面具还需要举行“开光仪式”,使没有生命的面具成为神的附体。地戏面具从制作到“开光仪式”是一个从诞生到赋予生命的重要过程,是一套庄严而完整的仪式。从地戏班子请雕刻师傅开始,到上彩后祭祀点神为止,必须严格按照习俗进行。地戏班子亲自上门请雕刻师傅,师傅定好良辰吉日以后,准备好香烛纸钱等祭祀用品,拜请祖师爷鲁班,祭祀完毕才能开工。面具雕刻完毕上彩后,需举行“开光”仪式。“开光”仪式由雕刻师傅主持,将面具按角色地位等级依次排列放置在地上,面具前供奉各种祭品,然后师傅手提雄鸡,捻破鸡冠,嘴里念开光点鸡词,敬请神灵下凡,赋予面具神力。用于演出的面具,一般不能轻易示人,需小心收藏在“神柜”里,等到表演时再慎重请出。可见,面具作为地戏表演的核心,是屯堡文化本质核心的体现。
 
地戏面具具有一整套完整的象征系统,承载着族人虔诚的宗教情怀,是屯堡人沟通神明的一个媒介,是实现美好生活的有效渠道,是族群集体文化心态的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生活中,宗教意识是最稳定最直接的一种文化心态,屯堡人毫无例外地有着自己的宗教信仰体系。屯堡人将所有宗教信仰都包容在自己的体系中,潜移默化地融为一体,儒、释、道、巫的信仰观念都可以在屯堡人的精神世界中找到,是屯堡人不断适应生存环境的一种精神需要。屯堡人相信,世界是由多维平行空间组成,除了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外,还有“住在天上”的神仙和“地下”的妖魔鬼怪,人们不断尝试着通过某种方式实现此岸世界与彼岸世界的沟通,这是人类了解或掌握自然规律的一种朴实的愿望。
 
对屯堡人来说,面具就是沟通神明的桥梁,是人们通往仙界并与之交流的中介。当地戏演员戴上面具时,就脱离了外部的感官世界,暂时抛弃自我意识,成为戏中英雄人物和神灵下凡的化身,表现为人的灵魂和面具人物神力的合二为一。对于观众来说,由于面具的遮挡,观众无法揣测表演者的面部表情和内心活动,从而暂时忘却了演员的真实身份,将此时的演员认为神灵的化身,观看演出的过程就是与神灵对话和交流的过程,整个演出充满无限的神秘感、神圣感和崇高感。如果没有了这层仪式感和神秘感,地戏也和其他的地方戏曲一样,不过是没有灵魂的古代戏种,供人娱乐消遣。
 
屯堡人认为经过开光以后的面具被注入神力,戴有面具的人物以戏曲表演的形式取悦神明,代表村民向神明祈福。因此屯堡面具还承载着屯堡人驱邪纳吉的美好愿望,屯堡面具上所雕刻的具有各类吉祥辟邪象征意义的图案,正是屯堡人趋利避害的愿望表达。从“开箱”仪式的请神词中就可以看出屯堡人对面具神力的深切期望,念词如下:“本村开箱跳地戏,奉请天上众神仙……降临村寨吉祥赐,男女老幼保平安。……吉日良辰来到此,保护我村男女老幼大吉大利福寿长。”
 
此外,面具的造型、色彩和装饰可以看出屯堡人对正面人物的特别偏爱与敬佩、对反面人物的憎恶,表现出屯堡人对儒家思想“忠孝仁义”的坚守和共同追求的人格理想及价值观。在屯堡人的信仰体系中,除了崇拜修道成仙的罗汉、菩萨外,还有一类特别的存在就是历史人物。被屯堡人奉为神明的历史人物,主要是那些历代相传的在战争中奋勇杀敌、报效国家的英勇志士和忠君爱民的贤臣义士,他们与各路神明一样,享受村民的顶礼膜拜和虔诚香火。在英雄人物中,最受屯堡人爱戴的要数关羽,从他那最为精致的面具就可见一斑。地戏《三国演义》中只演“千里走单骑”这一段历史,不演“败走麦城”的故事,能扮演关羽的演员一定是剧团里资历最深、演技最佳、人品上层、口碑最优的村民。这种特殊的感情和不成文的规定不仅起到弘扬中原汉文化的作用,更是对千百年来优秀民族精神的历史回顾,具有团结族群、教化民众的作用。和正面人物面具不同的是,地戏中的丑角面具生动丰富,表现出村民爱憎分明的朴实情感。比如近代地戏中出现的丑角“烟壳壳”的面具,被雕刻成一个烟瘾大发、呵欠连天的样子,他头上的毡帽有精无神地胡乱扣着,像是刚从床上爬起来的样子。左边脸上的一撮毛,表现出大烟鬼令人憎恨的面目特征。通过面具表达出雕刻艺人对鸦片毒品害人的憎恶,从而起到的警示教化的作用。(参见图1)。
 
现今,屯堡面具不仅是表演时使用的饰品,也成为具有观赏价值的艺术品,无论从其艺术语言、艺术形象还是艺术意蕴来看,都融注了屯堡人的情感和思想,是真正的民间手工艺品。这些由屯堡人亲手制作的面具,或威严庄重,或清秀隽永,或俏皮乖张,或狰狞丑陋,都包含了千百年来汉族的历史典故和民间传说,具有极高的民族文化内涵及价值。
 
 
 
图1 歪嘴壳壳(图片由笔者摄于安顺屯堡)
 
[1]安顺市文化局.图像人类学视野中的安顺屯堡[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179.
 
[2]秦发忠.面具:屯堡文化的标志符号[J].贵州世居民族文献与文化研究,2014(7).
 
[3]秦发忠.安顺地戏面具文化符号的原始意义[A].走进原始文化——人类学高级论坛[C].2010.
 
J825
 
A
 
张馨予(1991-),女,汉族,湖北,研究生毕业,助教,研究方向:文艺与传媒。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