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调乡音觅屯堡
《当代贵州》 2012年21期 作者 Ⅰ涂光禄
古调乡音觅屯堡
文 Ⅰ涂光禄
安顺市西秀区鲍家屯村,身着凤阳汉装的村民正在观看历史上军旅文化特有的地戏表演。(乔启明/摄)
“凤髻玉簪长衣大袖依旧明时模样,乡歌俚语古道热肠不改江左风流。”
这幅对联,写的是一个与众不同的汉族群体——安顺屯堡人。
今天的屯堡人,主要聚居在安顺市西秀区、平坝县交界处的七眼桥、大西桥、旧州、双堡、东屯、刘官、天龙等乡镇。他们的服饰、民居建筑以及娱乐方式等,依然沿袭着古老的文化习俗,其语音也有别于周边的汉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屯堡文化现象。
从“调北征南”到贵州建省
“屯堡”一词,最早见于唐代。韩愈的《送水陆御史韩侍御归所治序》记载:“屯堡相望,寇来不能为暴。”《新唐书·范希朝传》载:“希朝度要害,置屯堡,斥逻严密,鄙民以安。”
“屯堡人”这一称谓,最早见于清道光年间《安平县志》卷五:“屯堡人,即明洪武时之屯军,妇女青衣红袖,戴假脚,以银或铜作细练系簪上,绕髻一周,以簪绾之,名曰假角,一名凤头笄;女子未嫁者,以红带绕头上,已嫁者,改用白带。男子衣服与汉人同(徐志稿)。男子善贸易,女不缠脚,一切耕耘,多以妇女为之(通志)。”咸丰《安顺府志·风俗》记载:“屯军、堡子,皆奉洪武调北征南……散处屯堡各乡,家口随之至黔。妇人以银索绾发髻,分三绺,长簪大环,皆凤阳汉装也,故多江南大族。”
作为明初大规模移入贵州的汉族群体,屯堡人是因“调北征南”而来到贵州的。
朱元璋1368年建立明王朝后,面对西南的元朝藩王和土司,采取了派使者劝降的策略,起初,西南各势力迫于明军的强大纷纷归附。
洪武十四年(1381),原元朝西南藩王梁王把匝刺瓦尔密杀害朱元璋的使臣,举兵反叛。此后,朱元璋下定决心用武力解决,封开国功臣、著名将领傅友德为征南将军,经过征战后,基本平息叛乱。
次年,朱元璋接受傅友德建议,为防止元朝残余和土司势力再次反叛,留大军屯田驻防。于是,就有了明王朝屯田西南的壮举,其历史意义重大而深远——这是贵州、云南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开发,从此,贵州开始逐步健全封建行政制度,奠定了建省的基础。
永乐十一年(1413),贵州建省,不再隶属于云南、四川等省管辖,成为直属中央的第13个行省。
600余年军屯遗风
贵州建省后,朱元璋下令征南大军就地驻屯,并将留戍者的父母妻儿全部送到戍地,要求所有军士都要安家立户。卫军就地屯垦,七分屯种,三分操备,世代相承,不得改变。
这数十万大军及其后裔,在云贵高原建起了一个个屯和堡,边耕读,边戍土。此后600多年时光变迁,许多屯堡和它们的原有特征已如流云飞散,唯有密布在安顺东部的300多个屯堡村寨,至今仍保留着明朝屯军的文化遗风。
屯堡人的村寨,或依山据险,村中有水井,不愁断水;或平地建堡,寨前流水绕田野。这些村寨布局严谨,将各个独立的住宅联成一个防御体系。寨内残留至今的城垣、寨门、碉楼,每座房屋都留有的射击孔和隐蔽低矮后门,每条街巷两头都筑有的防守门楼,充分体现了“家自为塾,户自为堡,倘贼突犯,各执坚以御”的明代屯军特点。在屯堡密集地区,一有烽烟,各屯堡相互支援。
屯堡人至今保留着源自明朝军队军傩的地戏。内容多以忠君报国、征战沙场为题材。逢年过节,舞台在地、观众在坡,各村寨地戏班子轮番登场,演员面戴黑纱,头顶特殊面具,边唱边舞,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屯堡妇女是屯堡文化遗风最忠实的守护者,一身源自朱元璋家乡的“凤阳汉装”,一穿就是600多年。她们自称追随朱元璋的夫人“大脚马皇后”,不缠小脚,习惯打绑腿,因而被周围的少数民族和后期迁到贵州的汉人讥笑为“大脚女”。
屯堡妇女的装束,通常是青布宽袖镶边大襟衣,黑布围裙,滚边绣花长统凤头鞋。未婚女子梳长独辫;已婚妇女腰束长长的织锦丝带,佩带银质耳环、手镯、戒指,剃额修面,束“三绺头”,前发高束似凤凰头,包白色头帕;丈夫及双方长辈均已亡故的老年妇女则包青帕,表示她是家中最长的辈分。
安顺市西秀区九溪村的屯堡民居,古风犹存。(本刊记者 杨 舰/摄)
乡音之中寻故土
屯堡人究竟来自何方?这个问题,屯堡人自己的回答一般是——南京应天府,有的著述则认为其先祖来自“江南”。而“江南”一般并非指所有长江南部地区,通常专指长江下游南岸的皖南、苏南、浙北等地区,故这一说法尚待考证。特别是“江南”一说,太过笼统模糊。
探寻屯堡人先祖的故土,首先应该考察这支明代征南大军的来源。
屯堡人迁徙安顺示意图。(贵州图片库供图)
1356年,朱元璋攻克建康,将建康改为应天府,辖境包括句容、溧水等县,明初定都于此,永乐十九年(1421)改称南京。
作为中央派遣到边远地方的征讨部队,对外称自己是首都来的,理所当然,但说他们的故乡就是应天府南京,还缺少确实可靠的依据。
按常理,朱元璋不会派遣自己的嫡系部队去边远地区戍屯。事实上,元末农民大起义中,长江中下游有三大势力:一是陈友谅,盘踞今湖北、湖南、江西,势力最大;二是朱元璋,根据地在今安徽和南京一带;三是张世诚,势力范围在今苏南,即狭义的“江南”,力量较小。
明朝西南屯田的统帅傅友德,初为陈友谅的部下,曾驻守江州(今江西九江),1361年在江州率部叛陈投朱。两年后,傅友德作为朱元璋的先锋,在鄱阳湖大败陈军,亦收编陈友谅溃军数万。傅友德的军队本属来自江州的“投诚部队”,后亦夹杂江州的陈友谅降军,不是朱元璋嫡系,家乡不应是朱元璋的老家安徽凤阳或根据地南京一带,而应在以江州为中心的鄱阳湖一带。
据考证,安顺屯堡人的地戏,唱腔高亢悲凉,带着原始的“弋阳腔”。弋阳属今江西省,距离江州(九江)不远。
安顺屯堡人所说的方言,属汉语北方方言,从语言学角度,通过方言系属考察,可以帮助追寻屯堡人先祖的故乡。
600多年过去了,社会的动荡,人民的迁徙,屯堡人先祖故乡的方言语音肯定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今天屯堡话的语音与长江中游大别山南簏至鄱阳湖一带的方言仍十分接近,这片土地上的各个方言究竟属于江淮官话区还是西南官话区,语言学界尚有争议,但都是北方方言,不属于吴方言。
具体而言,从声调的调型调值上看,屯堡话很像湖北东部黄陂、孝感一带的方言,这是识别方言系属的重要标志;从声母的情况看,屯堡话有翘舌音,与湖北东部、江西西部的萍乡、北部的九江方言,甚至与河南东南部的光山县(位于大别山西沿,与湖北交界处)方言都极为相似。特别是在古入声字和翘舌音的分布上,屯堡话竟然与光山县方言完全一致。1983年,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的方言学权威熊正辉先生(江西南昌人)来贵州,听到屯堡人的方言录音后,说:“这很像江西九江的方言。”
总之,从这支征南大军的军史,从他们在地戏中展现的弋阳腔,从今天屯堡话的语音系统等多方面考察,屯堡人先祖的家乡,应在大别山南簏,今湖北东部、江西北部、鄱阳湖周边的这片土地上。
(作者系省政府参事、贵州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任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