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名片】大明秘域|山东胶东地区移民的历史渊源之一(作者:黄盟

2024-07-20 15:36 知乎网  主页 > 文旅 > 大明秘域 >

打印 放大 缩小









山东胶东地区移民的历史渊源之一【散文】
 
作者:黄盟
一个独立写作者

 
 
山东胶东地区移民的历史渊源之一【散文】
 
1【小云南】:这是对于山东胶东之云南原籍移民后代的一个总称谓。
 
2.【小云南】有什么体貌特征?
 
3【小云南】答曰:“走起路来背抄手,小拇趾甲是两个。”
 
4.【小云南】何时迁来山东胶东地区?
 
5.【小云南】遂曰:明朝初期。
 
6.敢问小云南来自什么地方?
 
7【小云南】答曰:云南【乌萨卫】。
 
8.【明太祖实录:卷一四一记载,洪武十五年(1382年)春正月,在云南分设14卫,乌撒卫为其中之一。洪武十六年,乌撒卫改隶贵州都指挥使司。“乌沙卫”、“乌河卫”乃乌撒卫之误。
 
9.【卫】为明朝军队最高建制单位,《明史·兵志二》上说:“大率五千六百人为卫,千一百二十人为千户所。”来自乌撒卫的移民应当是明朝军队官兵及其家属。众所周知:云南移民主要分布在青岛、烟台、威海一带。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设鳌山卫于即墨。
 
洪武二十五年(1393年),设立雄崖守御千户所、浮山前守御前户所。
 
此外,明朝在胶东半岛设立的卫还有:灵山卫、大嵩卫、靖海卫、成山卫、威海卫,设立的二十一年(1388年),设鳌山卫于即墨。
 
洪武二十五年(1393年),设立的守御千户所还有:夏河寨前所、海阳所、宁津所、寻山后所、百尺崖所、金山左所、奇山所。这些卫所皆在今青岛、烟台、威海一带。明朝各卫所之间军队经常调整、换防。云南移民来自乌撒卫者,即为卫所之间官兵的调防。
 
10.史书记载:交趾,也作“交趾”,古时泛指五岭以南,从汉代起,越南北部和东部滨海一带也被纳入。越南独立建国后,交趾成为“越南”、“安南”的别称。
 
明初,越南权臣黎季犛夺取了陈氏王朝的江山,应陈朝遗臣请求,明成祖朱棣命将军张铺、沐英统兵讨伐黎季犛。擒获黎季犛后,朱棣下诏,改越南为交趾布政使。此举遭到了越南人的反对。
 
20年后,即宣德二年(1427年),朱棣的长孙、宣宗朱瞻基宣布撤销交趾布政使,承认越南独立。在这风云变幻的20余年间,大批越南人流亡中土。从宣德七年(1432年)一名叫陈复宗的越南籍小吏给朱瞻基的奏折中可知,交趾布政使撤销后,一批越南籍的官员被安置在河南与山东做官。
 
11.青岛崂山区:青岛市的一个县,明朝时期,这里设有军队驻防。青岛崂山区的这些移民究竟从云南哪里迁移过来的?人们通过查阅史料,采访专家后,发现移民的来源地更多地指向:明朝云南布政司,云南都司管辖的乌撒卫。
 
12.【崂山县志】和【崂山县地名志】所载的各族谱中发现,“云南乌沙(撒)卫”这个地名居多,如崂山县城阳乡白埠庄《杜氏族谱》载:“明永乐二年,吾祖由云南阿迷州乌沙卫西北三十里槐树里头,移至青郡南枣行居住,三四年后,复迁至即墨崂山南头白庙籍,后迁百步庄落户”。
 
13.原崂山县420个村庄中,先民来源于云南的有178个,占42%,该统计出自民间口传或族谱家史记录下来的信息。
 
14.笔者认为:“乌沙卫”即是“乌撒卫”,曾属云南布政司管理,具体地址为贵州毕节和云南镇雄一带,阿迷州即明代时云南布政司临安府阿迷州,现为开远市,永平县则属云南布政司永昌军民府永平县。县志中记载,有23个村庄明确于明永乐二年建村,其中有21个由云南迁入。为什么“永乐二年”集中迁入的村庄众多?因为这一年明朝政权为防止倭寇侵袭,在金家岭设置即墨营,官兵1000余名。不仅崂山地区永乐二年有云南移民的记录,在胶东地区的其他县、市、区都有永乐二年云南移民的记录。
 
15.当年卫所的士兵主要来自于云南。云南迁入的军户,其人口输出地则指向云南乌撒卫。乌撒卫的位置:位于云南镇雄县和贵州威宁县等两省交界区域。军户们从乌撒卫出发,到重庆后乘船到扬州,再通过运河进入山东等地区。
 
16.小云南在哪?
 
他们为什么从云南来到胶东半岛?
 
“小云南”就在今天的云贵交界地,明朝时,这里曾有云南布政司和云南都司管理的乌撒卫。之所以被称为“小云南”,是因为该地北面有一地名“云关”,乌撒卫就在云关之南。故称之为【小云南】。
 
17.胶东移民集中在永乐二年。
 
崂山县城阳乡白埠庄【杜氏族谱】载:“明永乐二年,吾祖由云南阿迷州乌沙卫西北三十里槐树里头,移至青郡南枣行居住,三四年后,复迁至即墨崂山南头白庙籍,后迁百步庄落户”。在地名普查中,发现部分云南移民有迁出地。如青岛即墨金口镇南阡村万姓、古阡村金姓,段村镇段村刘姓,白庙乡院上村孙姓,店集镇垒里村邢姓,旺疃村迟姓,皆来自乌沙卫。
 
青岛即墨营上镇辛戈庄村张姓,潍坊坊子坊城街道办事处前宁家沟村刘姓、埠头镇张家柳沟村张姓,皆来自乌撒卫;青岛即墨河北镇杨头村高姓来自无沙卫。
 
东营牛庄镇解家来自乌河卫。
 
《明太祖实录》卷一四一记载,洪武十五年(1382年)春正月,在云南分设14卫,乌撒卫为其中之一。
 
洪武十六年,乌撒卫改隶贵州都指挥使司。“乌沙卫”、“乌河卫”乃乌撒卫之误。
 
18. 卫为明朝军队最高建制单位。【明史·兵志二】说道:“大率五千六百人为卫,千一百二十人为千户所。”结论:来自乌撒卫的移民应为军队官兵及其家属。云南移民主要分布在青岛,烟台,威海地区。
 
19.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设鳌山卫于即墨,洪武二十五年(1393年),设立雄崖守御千户所、浮山前守御前户所。此外,明朝在胶东半岛设立的卫还有:灵山卫、大嵩卫、靖海卫、成山卫、威海卫,设立的二十一年(1388年),设鳌山卫于即墨,洪武二十五年(1393年),设立的守御千户所还有:夏河寨前所、海阳所、宁津所、寻山后所、百尺崖所、金山左所、奇山所。这些卫所皆在今青岛、烟台、威海一带。
 
20. 明朝各卫所之间军队经常调整、换防。云南移民来自乌撒卫者,即为卫所之间官兵的调防。即墨辛戈庄村《张氏族谱》,记载其祖先张徽自乌撒卫调任鳌山卫,其弟张清自乌撒卫调任浮山前所,遂定居于辛戈庄村;即墨营下镇蓝家庄村《蓝氏族谱志》,记载其祖先也为云南移民,也是以军职调任鳌山卫的。
 
21.洪武十四年(1381年)九月初一前“小云南”主要指四川永宁,明军在此集结部队。平定云贵后,明朝在云南镇雄,贵州威宁一带始设乌撒卫和“小云南”连成一片,“小云南”地域范围扩大,除四川永宁,还包括今云南昭通镇雄、贵州威宁等地。傅友德军队在乌撒卫展开军屯,军人来源于多个省,期间分批次迁徙至国内多地,其中很多军户迁徙至山东登州府戍边,补充当地人口。
 
元末明初,山东沿海倭寇活动猖獗。连年的征战,造成了胶东沿海地区,十室九空,倭寇趁机肆虐。明朝对此事相当重视,在山东设置都指挥使司统一负责抗倭,下设登州营、文登营和即墨营3大营、11卫、14所、20巡检司、243墩、129堡,共有兵员8万余人,加上巡检司维持地方治安的军队,共计9万人。由于明朝驻军实行的是军人及其眷属“皆隶籍,职位世袭,长子嗣职,庶子从军”政策,所以这9万多驻军,加上其家属,以及子孙后代,总人数达到了三四十万人。以威海卫为例,威海卫驻军官兵是8000人,军户世代繁衍,人数越来越庞大。
 
22.军户间交流多用军民原来的语言,原住民只能慢慢模仿、学习当地驻军的口音,也就是模仿“军话”,只有军话可以在胶东地区各个卫,所之间通用。这样就逐渐形成以“军话”,为标准通用语言的状态。
 
胶东通用语言:即以南方话人为基础,以北方官话为补充,南方话与北方话互相融合一种奇特语言。
 
【之一完】
 
黄盟原创.2022-08-01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