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维城与曹状元街
搜狐号-骊歌声声慢 2024-01-25 19:36 发布于
明清之际,贵州士人以“万马如龙出贵州”之势,在科举考场上涌现了“七百进士”“六千举人”“三鼎甲”。此“三鼎甲”即清康熙年间武状元曹维城,光绪年间文状元赵以炯、夏同龢。三位状元在省会贵阳均有居所,所在地即城南的曹状元街,城北的夏状元街,以及青岩古镇的赵状元街。随着当下曹状元街区“城市更新”的进程,曹维城及曹状元街的历史记忆得以频频被打捞。
曹维城的历史名声甚隆,是贵州历史上第一个状元。据《清实录》“康熙三十九年至六十一年”载,康熙四十二年(1703)“十月己卯,上御太和殿,传胪,赐殿试武举曹维城等102人武进士及第出身有差”。曹维城位列一甲一名,即武状元。按天干地支纪年,1703年属康熙癸未年,前数年发现有一对曹维城的印章,上刻“曹维城印”“癸未会状”字样。其中“癸未会状”一印,既印证了曹维城于是年“殿试第一夺状元”一事,还补充了“会试第一夺会元”的历史信息。既是会元,又是状元,故可合称为“会状联元”。比之状元,“会状联元”情形在历史上更为少见,因而愈加弥足珍贵。
在光绪《青阳县志》、民国《南陵县志》中,都记载有曹维城“会状联元”的史实。青阳县、南陵县地处安徽。作为曹维城出生地的贵州,相关文献中反而缺载“会状联元”一说。道光《贵阳府志》载:“曹维城,字价人,贵阳人。康熙四十二年武进士第一,官副将。子石,亦武进士,选侍卫,官副将。维城、石虽武人,皆能诗。维城曾与朱文、吴中蕃、潘德征相交好。文有《曹价人状头招饮以诗见嘲因和之以诗》……维城行事不概见,然百余年后,贵阳人尚诧其能诗尚画,善与文士交。《旧志志稿》称其‘为武状元,官副将’而已;因文此诗,又知其家世贵族,官云南副将,而能诗之说,亦不诬也。石尝受诗学于周起渭,故亦能诗,所著有《飘然孑集》,尚未刊行。”民国《贵州通志》中“曹维城小传”所述,与《贵阳府志》相似。
光绪《平越直隶州志》武进士栏下,有曹维城之父曹元肃的记载:“康熙癸丑科(1673)曹元肃,平越府人。”民国《南陵县志》更进一步记载:“曹元肃,康熙己酉科(1669)解元,康熙癸丑会魁钦点侍卫”。即曹元肃为武乡试第一的解元、武会试第一的会元。
以上史料,可略知曹元肃、曹维城、曹石三代行迹,即曹氏一门三代“一状元、两会元、三进士”,此在贵州可谓空前绝后。
然正如黔地史料所载,道光年间曹维城“行事不概见”,连生卒年也不见诸史册。后人多据曹维城好友、广顺人朱文《曹价人状头招饮以诗见嘲因和之以诗》一诗中来为其画像。诗云:我爱曹公子,风流多蕴籍。二十夺状头,三十称诗伯。长剑倚青天,高门列画戟。叱咤生风云,六诏流惠泽。富贵不骄人,功名垂竹帛。玩世余青眼,襟怀原自白。广交天下士,美酒能招客。好景不独赏,良辰各须惜。捧出紫霞杯,相逢倾玉液。觥筹相交错,追欢忘形迹。漫漫雨花天,天乐奏于席。暑气顿然消,凉风生两腋。不减禊兰亭,今朝兴共适。诘朝期南明,仍话松间石。我归倩人扶,倒著软纱帻。童子双鼓掌,笑问山公疾。
诗中可知,曹维城文武双修,“二十夺状头,三十称诗伯”;善使长剑画戟,“长剑倚青天,高门列画戟”;任云南副将职,有善政,“六诏流惠泽”;善与人交,“广交天下士,美酒能招客”。
实则曹维城籍贯、生卒年、科考、宦迹、交游等,均有考证的余地。贵州学者赵青女士根据新发现史料撰有曹维城新传:曹维城(1683前-1736后),字价人,又字敬亭,贵州贵阳人,原籍安徽南陵县。康熙四十一年(1702)乡试中壬午科第二名。康熙四十二年(1703)癸未科会试、殿试连夺第一。中状元后,曹维城“擢御前侍卫、授参将”。康熙五十一年(1712)任广东将军标中营副将,康熙五十二年(1713)任云南副将。康熙五十九年(1720)至康熙六十年(1721),奉命进藏,驻守崩达。曹维城出身武将,但善诗文,康熙六十年(1720)与杜昌丁由西藏同返云南途中,二人留下唱和诗歌多首,现存于杜昌丁所著《藏行纪程》中有《雪山大雾次曹敬亭韵》《途中遇雨次曹敬亭韵》等。曹维城曾为广东著名画家汪后来撰《鹿冈先生传》,该文是研究汪后来的重要文献。在汪后来所著《鹿冈诗集》中,收有《答曹敬亭总戎见寄》《同刘湘南坐戍屋有怀曹敬亭总戎》等诗。曹维城与贵州名士亦多有往来,“尝与朱文、吴中蕃、潘德征相交好”,朱文有《曹价人状头招饮以诗见嘲因和之以诗》一诗留存。
曹维城的诗文多已无存,目前所见仅存二首。其一,为道光《贵阳府志》载《初秋登黔灵赠瞿脉上人》,诗云:“居与佛庐近,探幽不厌频。开来天外寺,隔断世间尘。檐敞风烟细,窗虚景物新。白云常住处,从尔问禅真。”其二,为《黔诗纪略后编》载同名诗,诗云:“黔山精舍好,相对有名僧。道悟无生妙,禅参最上乘。茶煎涧中水,香霭佛前灯。不许尘凡到,云岚护几层。”二诗或是同题二首。
曹维城留存的遗迹中,罕为人知的有宫詹桥,位于贵阳市南郊花溪青岩。“宫詹”乃总理宫内事务之官员,系清宫詹事的简称。据载,周起渭(字渔璜,号桐埜)在京担任詹事府詹事期间,捐赠倡建“高车桥”——以附近有高架水车而得名。桥落成于周起渭逝后四年,故更名为“宫詹桥”以示纪念。曹维城之子曹石曾师从周起渭学诗,曹维城为宫詹桥题写有桥名与碑记。据贵州省博物馆原馆长吴正光《青岩镇的建筑文化》一书所载,碑石是青石圆首,高1.98米,宽0.83米,额题“亿万斯年”,正中双钩楷书阴刻“宫詹桥”三大字;碑文楷书阴刻,7行,满行59字,共计370余字。立于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宫詹桥于嘉庆十四年(1809)修缮,1997年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广为人知的曹氏遗迹,即位于贵阳市南明区的曹状元街,因曹维城曾在此居住而得名。《贵阳市志·文物志》载:“曹维城故居在原仓后街(今富水南路)西面小巷内,名状元巷。曹宅为旧式建筑,外为朝门,中为四合院,向来保存完好。1992年该处改建高层大厦,曹宅被拆除。状元巷尽头处为学台衙门砖墙,无出口。民国年间学台衙门拆废,改建新市场,状元巷始通南大街(中华南路)。现地名办公室不用状元巷旧名,改为曹状元街。”
曹状元街则因城市发展变化先后又被唤作常平仓、新市场、青年路、市场路。地名的变更背后,也有故事:常平仓是封建中国府、州、县地方政府设立的粮仓,因粮仓的作用是调节粮价,谷贱时收进、谷贵时卖出,保持城市粮价平衡,故称作“常平”;清朝中后期,常平仓成为地方官员营私舞弊的工具,平不了粮价而徒有虚名;清末,“常平仓”之名被人忘记,俗称状元巷之名却响亮起来;民国以后,曹状元巷逐渐发展起来,巷道拓宽,商店、小贩云集,1931年还出现了群星电影院,放映露天电影,热闹非凡。上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地名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新市场”,1951年后称“市场路”,1986年再更名为“曹状元街”至今。
按照当下的市政路名,旧日曹氏故居所处的“状元巷”,为曹状元街东段;西行连接中华南路的路段为曹状元街西段。曹状元街毗邻的中华南路,自古为商业繁华之地。清代集中了贵阳最大的几家盐号;民国又聚集了银行7家、银号1家、钱庄1家、保险公司2家,其中最知名的当属贵阳巨商戴蕴珊开设的“怡兴昌银号”(贵州银行前身)。戴蕴珊人称“南百万”,即“省城南面的百万富翁”之意,其商业总部位于中华南路,其府邸即位于曹状元街中段68号,时人称“戴公馆”,也即“戴蕴珊别墅”。
戴公馆为民国贵阳五大建筑之一,主楼高三层,立于楼顶可俯瞰当年的贵阳老城。但随着时光的流逝,坐落在城市中心区域的戴公馆在很长时间是一副“危楼”的模样:墙体斑驳,满面尘埃,门窗坏朽、拱券主体出现较大的裂缝……这座老宅院就这样沉睡在闹市区的车水马龙、高楼大厦的缝隙间。2015年年底,戴蕴珊别墅被列为贵阳市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整体修复重建工作于2018年12月正式开启,并在6个月后顺利完工,成为贵阳首个民间力量修复的文物建筑。
随着贵阳市城市更新的进程,曹状元街整体也在“打通文脉、激活商脉、聚集人脉”的目标中得以“更新”,焕发出新的活力。行走在新的曹状元街上,处处可见状元文化的气息:将曹状元府邸旧址还原在曹状元街6号巷,并打造成“武状元坊”,设置状元VR展厅、城市更新展厅以及历代状元手稿、书画等展示空间;在曹状元街区,呈现状元阁、状元雅集、祈福广场等载体,全方位还原状元文化。
若从上空俯瞰,以曹状元街为中心,不远处的东南方,有翠微巷上的甲秀楼,南方有护国路上的王伯群故居,中间则有曹状元府邸旧址、戴蕴珊别墅—— 一条以曹状元街为中心的明清民国筑城“文化圈”初见雏形。
图文来源于贵阳晚报
编辑:董容语 江艺玮(实习生)
编审:黎 荣
签发:肖 嬿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