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清末贵州状元夏同龢先祖圣旨碑考释
------兼述廉吏夏鸿时
作者:钟庆 赵青
原载:https://www.docin.com/p-1993084976.html
摘要:在贵州省黔东南州麻江县发现两块圣旨碑,这是清道光年间夏鸿时为其父请封赢得的敕命圣旨,是不多见的较有价值的文物。夏鸿时是贵州仅有的两名文状元之一夏同龢的先祖,西南巨儒莫友芝的岳父。曾官教谕、知县,在任上克勤克俭、一心为民、廉洁自律,离任之时两袖清风。
关键词:道光 圣旨 夏鸿时 廉洁
中图分类号:K207
夏同龢于1898光绪戊戌年中状元。他是继赵以炯中状元12年后,贵州省有史以来的第二位文状元。能中状元已属不易,而当这个状元是从黔东南少数民族聚居区里走出去的,更是难得。这代表着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在少数民族地区传播的一个新高度,因此这个状元的产生有他不同于其他状元的特殊意义,值得研究。
追根溯源,我们开始了对夏氏先祖墓碑的查访。探访过程中在麻江县高枧村夏氏先祖夏护墓旁发现了两块特殊石碑,全文如下(标点系作者添加):
奉天敕命碑(一)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任使需才,称职志在官之美;驰驱奏效,报功膺锡类之仁。尔贡生夏护,乃贵州思南府印江县教谕夏鸿时之父。雅尚素风,长迎善气;弓冶克勤于庭训,箕裘丕裕夫家声。兹以覃恩,貤赠尔为修职郎。锡之敕命!于戏!肇显扬之盛事,国典非私;酬燕翼之深情,臣心弥励。
敕命
道光捌年拾壹月初玖日
之宝
释:遵从天意,顺承气运。 皇帝宣告说:任用办事人员要有才能,称职的官员应该把留下美名作为自己的志向;奔波操劳有所成效,取得一定的功劳应当给予奖励表彰这种行为。你这个贡生夏护是贵州思南府印江县教谕夏鸿时的父亲,品行高雅崇尚素朴,一直秉承善良的习性,世代相传将这些好的习性作为家训很严谨的传承了下去,儿子继承了这些好的习性并发扬光大使家族的名声得以远播。现以皇上的深恩,特赠你为修职郎,赐给敕命。啊!这是显亲扬名的盛事,是国家的恩典并非出自私利;对你全心深情抚育后代给予酬奖,让臣民的心得到安慰和鼓励。
奉天敕命碑(二)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求治在亲民之吏,端重循良、教忠励资敬之忱,聿隆褒奖。尔前赠修职郎贡生夏护,乃陕西兴安府石泉县知县夏鸿时之父。褆躬淳厚,垂训端严。业可开先式榖,乃宣猷之本;泽堪启后诒谋,裕作政之方。兹以覃恩晋赠尔为“文林郎”,陕西兴安府石泉县知县锡之敕命。于戏!克承清白之风,嘉兹报政;用慰显扬之志,昭乃遗谟。
敕命
道光拾肆年拾月拾玖日
之宝
释:
遵从天意,顺承气运。 皇帝宣告说:求得(好的)治理在于接近百姓的官吏,能端正庄重奉公守法;教(人民)忠诚、鼓励积蓄,真诚的表示敬意,特给予隆重褒奖。先前封赠为修职郎的贡生夏护是陕西省兴安府石泉县知县夏鸿时的父亲,自身质朴淳厚,教训(子孙)端正严格。其功业一直是很好的,是宣传(做人)方法的标本、模范;这些好的做法能够启发后人传给他们智谋,丰富处理政务的方法。现以皇帝厚恩赠你为“文林郎”。陕西省兴安府石泉县知县赐给敕命。啊!能够继承清白的风气,在此嘉奖你报效国家政务,用来慰劳你显亲扬名的志向,昭示你遗留下来的好作风。
两碑均高150厘米宽60厘米。
经考证,可认定碑上文字系清朝皇帝道光颁发的敕命文书,也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圣旨。所谓圣旨也就是以皇帝的名义发布的各类文书的称呼,即指圣上旨意。这类文书一般都要盖上皇帝御宝,以彰显皇权。敕命文书所用御宝为“敕命之宝”,上述圣旨碑有“敕命之宝”字样。
据清光绪会典载:“敕封外藩,覃恩封赠六品以下官及世爵有袭次者曰敕命。”[1]另“清代国家遇有庆典广予百官封典,谓之‘覃恩封赠’。在官员本身者曰授,其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及妻,存者曰封,殁者曰赠”[1]。碑文显示,这两道敕命圣旨的颁发时间分别是道光八年(1828)十一月初九日(农历)和道光十四年(1834)十月十九日(农历),据《清史稿》记载:道光八年“十一月甲辰,上皇太后徽号曰恭慈安豫康成皇太后。乙巳,以加上皇太后徽号礼成,颁诏天下,覃恩有差。”[2]645道光十四年“十月己酉,立皇贵妃钮祜禄氏为皇后,颁诏加恩有差。壬子,上皇太后徽号曰恭慈安豫康成庄惠皇太后,颁诏覃恩有差。”[2]663两道圣旨的颁发时间与道光皇帝为皇太后上徽号这一重大庆典活动的时间完全吻合,且文中有“覃恩”字样,可确知两道圣旨属敕命中的“覃恩封赠”一类。由碑文可知这是封典夏鸿时之父夏护的圣旨碑。文中均有“赠尔为”字样,表明封典之时墓主人夏护已过世。受赠人夏护在道光八年圣旨中赠为修职郎,这是一个正八品官职;在道光十四年圣旨中赠为文林郎,这是正七品官职[3],两个官职均在六品以下,故称“敕命”。
敕命文书由满汉文书写,满文由右向左书写,汉文由左向右书写,集于中部。格式采用竖写以“奉天敕命”做标题,以“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开头,将“天”顶格写,“皇”字低于天,但超出其他任何行。表明“天”为上,作为“天子”的皇帝是除“天”之外,君临天下不可逾越的。正文部分为骈体文,按品级不同规定有不同句数。
上述两碑的碑文格式非常严格的遵守了这一规定。碑的顶端是“奉天敕命”四个字,并有龙纹图样,正文部分“奉天承运”的“天”字位置最高,“皇”字比“天”字矮,但比其他字高.正文以骈体文写成,多是溢美之辞。
“敕命文书”的制作过程非常严肃、庄重,处处显示着皇权的威仪。首先“由汉票签处撰文先期拟具方式,经大学士阅定进呈,待皇帝阅定后,….交中书科填写,经诰敕房校对无误后,再盖用御宝….诰命、敕命和敕书钤‘敕命之宝’。”[5]先做好样本,经皇帝批准后由中书科填入相关内容然后盖章即可。因此我们看到的这类圣旨相同版本的内容除官职、人名外其他内容完全相同 。
据莫友芝《夏鸿时墓志铭》载“祖讳朝典,字慎徽。父讳护,字登三,州岁贡,并隐德不仕,赠如公官。曾祖妣氏刘、氏金,祖妣氏王,妣氏李、氏熊,并赠太孺人。”[6]文中“赠”字即指“覃恩封赠”,由此找到了圣旨真实性的文字依据。并据此可知,夏鸿时的父母、祖父母都得到了封典。“覃恩封赠”敕命都是父母、祖父母同时得到封典,在圣旨中先父后母排列,甚至继母亦会同时封典。夏鸿时得到的圣旨中就有李氏、熊氏两位母亲。经查《夏氏族谱》,除了这两块碑外,还有一块封典夏鸿时祖母王氏的碑立于夏鸿时曾祖母金氏和祖母王氏坟尾中,但未找到。只在《族谱》中发现碑文内容,现全文录下,供大家参考(标点系作者添加):
奉天承运,皇帝召(制)曰:(册府)酬庸聿著人臣之懋绩;德门(辑)庆式昭大母之芳徽,尔王氏乃陕西兴安府石泉县知县夏鸿时之祖母,箴诫杨芳(芬)珩璜表德;职勤内助宜家久著;其贤声泽(裕)后昆,锡类式承乎嘉命。兹以覃恩貤赠尔为孺人,锡之敕命,于戏!播徽音于彤管,壶范弥光;膺异数于紫泥,(天庥永卲)。
敕命
道光拾肆年拾月拾玖日
之宝
这道圣旨的颁发时间也是道光十四年,和第二次颁给夏鸿时父母亲的圣旨时间一致。按清制规定:为官者父、祖的封号同本人,一品官,曾祖父母以下均有封典;二、三品封赠其祖父母以下;四至七品,封赠其父母以下;八、九品仅给予其本身。另《清史稿》中记载:雍正三年,定:“四品至七品,愿将本身妻室封典,封祖父母者;八、九品愿封父母者,皆许封。”[7]。道光八年,夏鸿时出任思南府印江县教谕时,官正八品,可封父母;道光十四年,夏鸿时出任陕西石泉县知县,官正七品,可封祖父母。
为何对夏鸿时祖父、母亲封典的圣旨碑未见记载,尚不得而知。但一般而言,民众对圣旨相当敬畏,既为父刻碑,必为其母刻,祖母有,那祖父必定有,可惜已不知所终。现以道光十四年为例,根据其父封典文字,选择相似文本[8],推测复制对夏鸿时母亲李氏的封典文字如下(标点系作者添加):
制曰:朝廷重民社之司,功推循吏;臣子凛永渊之操,教本慈帏。尔李氏,乃陕西兴安府石泉县知县夏鸿时之母。淑慎其仪,柔佳维则。宣训词于朝夕,不忘育子之勤;集庆泽于门闾,式被自天之宠。兹以覃恩赠尔为太孺人。于戏!仰酬顾复之恩,勉思抚字;载焕丝纶之色,用慰劬劳。
释:皇帝下令说:朝廷很重视人民社稷的地方衙门,功劳应首推遵礼守法的官吏,臣子有如临水渊般的操手。在于慈母家庭最基本的教育。你李氏,是陕西省石泉县知县夏鸿时的母亲。仪容举止贤淑谨慎,柔和美好符合原则。每天早晚宣讲训词,从不忘记勤恳教育儿子;聚集庆祝家族得到的恩泽,你们得到了天子的宠爱。在此以皇帝的隆恩封你为“太孺人”。啊!仰天酬谢又一次眷顾你们的恩德,勤勉思考“抚”的含义,记载的内容焕发出皇帝“敕命”的色彩,用以慰劳你的劳苦。
应还有对其祖父及母亲熊氏封典的圣旨碑,不再赘述。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清末民初的老坟碑上都有各种封号,其中以文林郎和孺人居多,但多数皆为后人附会,并非真是皇帝覃恩封赠。夏鸿时为祖父母及父母所得封号,属少有的有据可查的真实的封号,且将圣旨刻于石碑之上,保存至今完好,更是少见;尤其是在黔东南这样一个文化欠发达地区能发现圣旨碑,对研究传统儒家文化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及与民族文化的融合有较为重要的意义,应该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在清朝,能得到这样的敕命圣旨,得到皇上的封典是很不容易的。夏鸿时为何能得到此恩典,并且还不止一次, 夏鸿时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
夏鸿时,生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二月朔日(初一)。其先祖“旧居江苏上元(今南京),于洪武二十二年六月(1389)年,夏永昌从征入黔至都云(匀)卫,授卫指挥使(世袭)。后定居麻哈长官司城南15里高枧堡(原回龙镇)。”[9]至夏鸿时,已400余年。
关于夏鸿时的历史记载,主要见于其女婿莫友芝所著诗文中,重要事迹见于《外舅夏辅堂先生墓志铭》一文。
夏鸿时可以算是少年天才,“年十四即授徒以养,弟子或长于师,人咸以为笑,迨讲授莫不餍服….尝主讲本州三台书院”[6]。嘉庆戊午年(1798年)中举人,同年的还有莫友芝的父亲莫与俦,第二年二人结伴同往京城会试,途中夏鸿时“病喉委顿三日夜,公(莫与俦)调候,亦未尝暂合眼。”[10]5后夏鸿时未中,“先君(莫与俦)己未俊春官,而公报罢,罄囊资先君为留一月,”[6]莫与俦得中进士并选庶吉士,莫夏两家由此结下深厚情谊。其后夏鸿时又多次会试,均不得中,但他为人豁达,毫不气馁。
道光元年(1821年),莫家三子莫方芝因病去世,夏鸿时前往独山兔场探视,在莫家,夏鸿时见到了时年仅十一岁的莫友芝,“见友芝读《尚书》,举成语命属对,称公意,即许以季女”[6]1832年春,莫友芝“与夏鸿时季女夏芙衣完婚”[10]22 。夏芙衣的大哥夏之雨就是夏同龢状元的曾祖父,夏鸿时为他选择的媳妇是都匀举人之女,都是书香门第。这样的家庭文化积淀,必然对后世子孙产生重要影响。
“清乾隆以后定制:三科以上会试不中的举人,挑取其中一等的以知县用,二等的以教职用,六年举行一次,意在使举人出身的有较宽的出路,名为大挑。挑取的标准重在形貌和对应。”[11]但能等到大挑的只是举人中极少的一部分。道光丙戌年(1826年),中举二十八年后,时年已五十八岁的夏鸿时终于等来了大挑二等,选任印江县教谕,从此踏上仕途,年近花甲依然雄心勃勃,干出了一番事业。
夏鸿时在担任印江教谕期间,应该是做了不少工作,以至于“及谕印江造士,文行交饬,旧习为变。”[6],一个地方的学习风气因为他的管理而发生了转变,这是很不容易的。当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起因是印江的典史乘轿入校,学生将其轿打烂,后典史辞职,新继任典史是个武夫,到学校抓人,学生们又把他轰走。这里需要说明一下,清朝年间的知识分子还是很有地位的,清代对秀才“免其丁粮,厚以廪膳。……一应杂色差徭,均例应优免.”[12]秀才还享有免笞杖,见县官不下跪等特权。用顾炎武的话说就是:一为秀才“则免于编氓之役,不受侵于里胥,齿于衣冠,得以礼见官长,而无笞捶之辱”[13],在上述事件中身为学生管理者的夏鸿时只是训斥了学生的无礼,并未有其他处置。后典史把状告到知府,知府要求夏鸿时认真处理此事,示意他要处置几个学生,此时夏鸿时已任教谕两年多,面临三年任期将至考满的问题,考满是对官员任职期间政绩的评价,对官员的任职、升迁都有重要影响。对学生该怎样处理?夏鸿时说:“典史擅拘系人已非法,况及诸生乎?诸生哄典史者当黜,而典史固无事乎?吾不考满何害?”[6]为了学生,夏鸿时置自己的前途于不顾,不畏权势,足可以让我们看到他的人品、官品以及为官理念,那就是以民为本、坚持原则、秉公执法、不徇私情、不惧权贵,或许正因为如此,夏鸿时赢得了民心,也扭转了当地的风气,并让自己的父母亲得到了来自皇帝的恩典,也就是道光八年的一道覃恩圣旨,实现了一个读书人光宗耀祖的梦想。此时的夏鸿时已年过花甲,然而他的仕途还远没有走完,秉承着一贯的作风,他继续努力着。
道光甲午年(1834)九月,已六十六岁的夏鸿时带着时年二十四岁的孙子夏长春 [14],老少二人千里迢迢远赴陕西省石泉县出任知县,关于为什么不带上自己的家眷,夏鸿时有精辟的见解:“古人云,俭可助廉,俭非徒自奉也,以眷属习官气,势将有不能俭者也。”[6]妻儿家眷若沾染不良习气,必定会使为官者受到影响,很难做到廉洁,为了做一个廉洁的官员,夏鸿时只带了一个孙儿到任上,而他在任上的所作所为更是让人钦佩。
一到石泉,夏鸿时就遇到了这样一件棘手的事:头两年当地遭灾,百姓高利贷借了粮食,今年丰收,想用粮食还贷,但放贷的人要求还钱,按荒年借贷时比平时翻了几倍的粮价算,百姓无力偿还,双方因此僵持不下。夏鸿时一到,恩威并用,提出了解决方案:百姓用粮食还贷,但要翻倍还,今年还不了,明年还,那就再翻倍。这个方案得到了双方的一致认同,一个棘手的问题就这样解决了,夏鸿时在当地民众中的威信因此树了起来。而他果断而干脆利落的办事能力也可见一斑,及至后来,其他有类似问题的邻县也仿照夏鸿时的做法,解决了问题。
还有一件事就是整顿办案制度,要求办案必须及时,“辞讼送案,计里限日”[9]根据距离的远近规定到案时间,“逾者予役杖”[6],过期了就要受惩罚,案子到了马上要审讯,不能过夜,谁压着案子不送,谁就要受到严厉的惩处,官员犯法要受到比群众更严厉的惩罚,绝不姑息。“期月,境内称治,囹圄虚无一人。”[6]整个县境内的治安有了很大的好转,而夏鸿时在百姓中的威望倍增,赢得了他们的敬重。或许正因为此,刚到石泉一年的夏鸿时便得到了来自道光皇帝的表彰,为他的父母及祖父母颁发了覃恩圣旨。
夏鸿时不仅是一个办事能力强、能秉公执法、铁面无私的官员,还是一个体恤民情、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好官,对于百姓,夏鸿时亦有自己的见解:“官一分好,民之感即不止一分,奈何执成见,任胥吏者,辄号于众曰:‘民悍且顽也。’果诚然哉?”[6]这段话虽简朴,但振聋发聩,引人深思。道光丙申年(1836)五月当地水灾,夏鸿时把自己的养廉银全部拿出来赈灾。另据《石泉县志》载:“夏鸿时,贵州麻哈举人,道光十六年与马国翰对调。去任之日,公费余银数十金,交书院生息,以资膏火。人称其廉云。”[15]1836年,夏鸿时离开石泉时,真正做到了两袖清风,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廉洁奉公的好父母官的形象,当他离开石泉时,人们“皆洒泣不忍别”。[6]
离开石泉,年近七旬的夏鸿时来到陕西洛川县继马国翰任知县,在这里,他只待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但依然孜孜不倦,一心为民。当地百姓不愿交粮食,粮食迟迟征收不上来,夏鸿时没有斥责百姓,而是从官员自身找原因,纠正官府的错误,要求必须用标准的称量粮食的容器“斗”,不许私自增加“斗”的容积,以榨取百姓的粮食,从百姓身上捞油水。同时要求征收粮食的官员必须恪尽职守,不得以任何理由拒收或不及时征收百姓交来的粮食。这样一来,百姓交粮踊跃,还没到期,粮就交齐了。“官一分好,民之感即不止一分”这句话在这件事上得到了最好的印证,夏鸿时也因此成了洛川人民爱戴的好知县。在洛川,他依然秉承一贯节俭的作风,想方设法苛刻自己,替当地人民谋福利;官民之间鱼水情深,其乐融融,以至多年以后,在和自己的得意女婿莫友芝的攀谈中,仍念念不忘此事,而听闻此事的莫友芝,对自己的老岳父亦是敬重有加“谨识之”。[6]
1837年,古稀之年的夏鸿时,带着孙儿告老还乡,回到老家麻江高枧,在夏鸿时的行李箱中“仅敝衣及书数千卷”[16]。在物质上,他什么都没有带回来,然而在精神上他为自己的家乡、自己的后人树立了榜样,成了他们的楷模,由夏鸿时起形成的良好家风对后世子孙产生了重要影响。“廉吏”二字,夏鸿时当之无愧。
咸丰二年(1852年)七月十一日,夏鸿时病逝高枧家中,享年八十五岁。事有凑巧的是夏鸿时去世十五年,诞辰一百周年之际的1868年,他的元孙夏同龢降生,又三十年后的1898年,刚达而立之年的夏同龢高中状元,成为贵州省的第二位文状元。
夏鸿时墓在麻江县贤昌乡摆沙村,其碑为夏同龢状元等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所立,依然秉承朴素之风。
参考文献:
[1]单士魁.清代历史档案名辞简释[G].//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清代档案史料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79,33:196-197.
[2](清)赵尔巽. 清史稿4[M].北京:中华书局,1976.
[3] (清)永瑢 纪昀.钦定历代职官表[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
[4] 姜培春,姜国良.明清诰敕文书之研究[J].山东档案:2001,(6): 46-48.
[5]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代文书档案图鉴[M].长沙:岳麓书社,2004:13-53
[6] (清)莫友芝. 外舅夏辅堂先生墓志铭.续修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郘亭遗文[M]. 南京图书馆藏清末刻本:449.
[7] (清)赵尔巽. 清史稿12[M].北京:中华书局,1976.
[8] 周庆明.中国圣旨大观[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9] 夏允仁,金培忠.夏同和传略[G].贵州文史资料选辑:1996,33:206.
[10](清)莫友芝.莫公行状[M].//张剑.莫友芝年谱长编.北京:中华书局,2008.
[11]陈旭麓.中国近代史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22.
[12]沈云龙.光绪会典卷三二[M].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
[13](清)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M]. 北京:中华书局,2008:21-25.
[14] (民国)周恭寿.民国麻江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666.
[15]陕西省石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石泉县志校注[M].陕西石泉,1987:98
[16] (民国)周恭寿.民国麻江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666.
附录:
清诰敕圣旨都有统一格式,与现在的文书类似,现录入与夏鸿时圣旨格式完全相同的圣旨三份,供大家参考。
一、 道光二十五年的敕命圣旨(现藏苏州圣旨博物馆)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任使需才称职志在官之美驰驱奏效报功膺锡类之仁尔王廷籣乃山西汾州府孝义县教谕王炳文之父雅尚素风长迎善气弓冶克勤于庭训箕裘丕裕夫家声兹以覃恩貤赠尔为修职郎锡之敕命于戏肇显扬之盛事国典非私酬燕翼之深情臣心弥励
二、敕命圣旨(现藏江苏省徐州圣旨博物馆)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求治在亲民之吏端重循良教忠励资敬之忱聿隆褒奖尔李正扬乃山东兖州府嘉祥县知县李楫之父褆躬淳厚垂训端严业可开先式谷乃宣猷之本泽堪启后诒谋裕作政之方兹以覃恩赠尔为文林郎山东兖州府嘉祥县知县錫之诰命于戏克承清白之风嘉兹报政用慰显扬之志昭乃遗谟
三、乾隆三十六年敕命圣旨(现藏江苏省徐州圣旨博物馆)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册府酬庸聿著人臣之懋绩德门辑庆式昭大母之芳徽尔王氏乃山东兖州府嘉祥县知县李楫之祖母箴诫扬芬珩璜表德职勤内助宜家之久著其贤声泽裕后昆锡类式承乎嘉命兹以覃恩貤赠尔为孺人于戏播徽音于彤管壶范弥光膺异数于紫泥天庥永卲
A study and explanation about imperial decree stele of xiatonghe zhuangyuan’s ancestors in Guizhou in the period of DaoGuang of Qing dynasty
------and narrate incorruptible official Hongshi Xia
Zhongqing Zhaoqing
Abstract: In Majiang of Qiandongnan,found two imperial decree steles , which was the imperial decree of constitutions won by HongShiXia when he prayed for his father’s award in the period of DaoGuang of Qing dynasty were found,which were rare and relatively valuable antiquity, Hongshi Xia when in Guizhou, one of the only two Zhuangyuan and the ancestors of TongheXia with the Southwest of the most accomplished Confucian scholar Youzhi Mo of the father-in-law. HongShiXia had ever officiated as Jiaoyu and head of a county,who was industrious and frugal,and put his heart and soul for people, and incorruptible and self-discipline, clean hands when leaving.
Keywords:Daoguang,imperial decree,Hongshi Xia, incorruptible
联系电话:13885407534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