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茶道晋城段申遗点保护利用研究
《山西建筑》2024年9期 作者:程 勇
(晋城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山西 晋城 048026)
万里茶道又称茶叶之路,全长逾13 000 km(见图1),繁荣于17世纪末至20世纪初。“由晋商主导的万里茶道南起中国东南沿海的福建武夷山,北至清朝与俄国的边界。”[1]从国际空间上看,路线跨越中蒙俄三国;从国内空间上看,途经福建、江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山西、内蒙古自治区8个省份。万里茶道是可同“丝绸之路”媲美的,包括“集散地、住宿地点、水源、必经之地以及长途旅行所必需形成的某些具体的社会组织及相关元素”[2]的文化线路。学界将万里茶道晋豫间的路线,概括为两条“一条运茶路线是从河南翻越太行山,由山西东南方向的泽潞地区进入;另外一条则由河南渡过黄河,从山西南面的运城地区进入”[3]。以万里茶道晋城段而论,其属于前者,包括会馆、水井、驿站、古道、村落等遗产构成元素,它们既是本文研究的对象,又是可以惠及大众的珍贵文化遗产。
1 申遗的前期准备
2015年为了做好万里茶道晋城段的申遗工作,原晋城市旅游文物局组织专业技术力量,于当年5月开始了田野调查的前期准备工作。当时的指导思想是“按图索骥”,一是利用好县志里的相关文献资料,二是利用好晋商史料中关于古道的资料,三是利用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其一其二侧重于文献梳理,其三侧重于实物遗存,从而分析遴选出较为符合万里茶道标准的遗产点位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
就清代府志、县志文献而论,如雍正版《泽州府志》驿堠部分载“泽州府属各路墩台共三十一座……泽州府属铺递……凤台县共二十二铺……沁水县共六铺”[4],计有凤台、高平、阳城、陵川、沁水五县与万里茶道相关的点85处;乾隆版《凤台县志》驿铺部分载“太行驿、望火台、七岭店……三尖铺、夹泉铺、碗子城”[5],计有与万里茶道相关的点38处。就晋商史料而论,历史上与万里茶道晋城段相关的主要线路有二,其一为河南洛阳经山西晋城至山西太原,晋城市泽州县段历史上称为太行陉,晋城当地人把太行陉的干线称为清化一大道,支线称为清化二大道,因这两条线路均通往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清化镇而得名。其二为河南新乡经山西晋城至山西太原,晋城市陵川县段历史上称为白陉。就“三普”资料而论,检索了与万里茶道相关的城址、驿站古道遗址、军事设施遗址、宅第民居、坛庙祠堂、驿站会馆、店铺作坊、桥涵码头、池塘井泉、石窟寺、摩崖石刻、碑刻、传统民居、宗教建筑、文化教育建筑及附属物、交通道路设施等不可移动文物类型,梳理出272处调查对象。
2 调查成果及最终通过的申遗点
调查就如探照灯,宜粗不宜细,要的是熟悉情况、定位对象,了解到所能知晓的与万里茶道晋城段相关的种种遗存遗迹,为进一步的价值评估筛选出研究对象。基于此认识,前期工作完成后,随即组建了两个调查组,按照1组负责3县的区域划分,沿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白天实地调查、晚间对比文献的传统田野文物调查工作方法,开始了万里茶道晋城段申遗的实地调查和数据录入工作。经过2015年6月—2015年7月两个月的调查,调查组共走访村或社区90个,登记与万里茶道晋城段相关的初步遗产点277处[6]。就晋城所辖的城区、泽州、高平、阳城、陵川、沁水六县而论,走访村或社区的数量分别为5个,33个,16个,10个,8个,18个,调查登记点的数量分别为12处,55处,76处,26处,18处,90处(见表1)。他们皆是见证万里茶道贸易往来、人文交流的物证。
表1 万里茶道晋城段申遗田野调查走访及调查申报通过点数量统计表
2016年根据山西省文物局相关专家的意见,晋城市将连接太行山与华北平原的太行陉、白陉列入万里茶道晋城段申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内(见图2)。其中太行陉包括12个遗产子元素,分别为城区的坡头至茶园古道、怀覃会馆、上东关马骏旧居,小计3处;泽州县的碗子城、孟良寨遗址、前湾焦赞城遗址、关爷顶古道、南李家庄至南河底古道、天井关关口、拦车村店铺、青莲寺《煮茶供饮碑记》、成庄古道,小计9处。白陉作为古道个体出现,不包含子元素。自此以后相关研究渐多,既有就文物保护而言的建筑遗产价值研究、遗产要素构成研究,又有就文物利用而言的旅游开发研究、交流合作研究等等,俄国学者扎哈连科将万里茶道赞誉为“中俄交流互鉴的文明之路”[7]。
2019年国家文物局发文同意“万里茶道”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其中重点推荐的万里茶道晋城段申遗点为“太行陉”[8],其连接河南省焦作市的沁阳市,山西省晋城市的城区、泽州县、高平市,长治市的上党区、壶关县。就晋城而言,包括泽州县的拦车村,碗子城及“羊肠坂道”题刻(见图3,图4),孟良寨,窑头古坂道(窑头村至关爷坡)。一般推荐的万里茶道晋城段申遗点为城区的怀覃会馆,泽州县的府城关帝庙;陵川县的“白陉”,其连接河南省新乡市的辉县市,山西省晋城市的陵川县、高平市。7处遗产点中除府城关帝庙外,均为2016年推荐申报的万里茶道晋城段申遗点。
3 保护策略
关于这些申遗点的保护策略,有以下三种方式:
1)分级管理。其策略为提升遗产点的文物保护单位级别,如城区的怀覃会馆2019年由省保升格为第八批国保。泽州县的府城关帝庙2013年由省保升格为第七批国保,碗子城及“羊肠坂道”题刻、孟良寨,鉴于其重要性2004年直接公布为第四批省保,拦车村则为2012年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公布的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陵川县的白陉古道2021年由市保升格为第六批省保。按照目前的文物保护经费投入原则,经费优先支持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国省市县级别的文物点,经费相对宽裕,均有专人管理,保护相对较好;一般文物点则主要依靠当地村委或街道办事处管理,经费相对较少,保护相对较差。因此,从分级管理的角度看,应将有价值的万里茶道申遗点尽早申报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从而争取更多的经费用于日常保护,当前就是要积极推动“窑头古坂道”,由一般文物点升格为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养护修缮。其策略为对不同类型的申遗点采取不同的措施。以木结构为主体的怀覃会馆、府城关帝庙,以砖石质为主体的孟良寨,以石质类为主体的碗子城及“羊肠坂道”、白陉古道、窑头古坂道等,对他们的养护修缮,应结合其建筑材料的不同,依据不同的行业规范展开。木结构古建,应参考住建部发布的《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标准》[9]进行年度评估,并根据其确立的勘察、监测、鉴定、维护、验收程序,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石质类古建由于还没有出台全国性的行业标准,可以借鉴北京市出台的地方标准《古建筑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石结构》[10]确立的勘察、评估、维护、加固、验收原则,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遇到难以解决的技术问题,应组织文物、建筑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监测养护修缮措施。总的来看,万里茶道晋城段的7处遗产点现状稳定。未来应根据申遗的具体要求,再作进一步的优化完善。
3)公众参与。其策略为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申遗点的保护,尤其是本文提到的古道类申遗点。吸纳公众参与保护可以有效发现问题,如乱刻乱画、私挖乱采、过度开发等行为。保护文化遗产的根本目的在于惠泽四方,因此必须提升遗产保护的公众参与度。在这方面,学界早有认识和讨论,“城市遗产保护不只是技术层面的工作,解决问题的关键在民众意识的觉醒。广泛的历史保护只有建立在同样广泛的对文化价值的认同的基础上方有可能。有了一致的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再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有效的公众参与和监督机制,城市遗产保护的具体工作才能全面顺利地展开。”[11]北京的同行在此方面走在了时代前列,已经出台了《公众参与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支持引导机制(试行)》[12],明确了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在监督管理、行政决策、价值阐释、活化利用、资源捐赠五大方面的内容,这种遗产保护领域“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的群众路线,应是我们为之努力的方向。
4 利用方式
对于文化遗产的利用,应结合其自身特点展开,没有一定之规,具体到万里茶道晋城段申遗点的利用,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就碗子城及“羊肠坂道”之类的城址和古道而论,其与万里茶道自洛阳北上晋城的历史方位紧密关联,“其中的大部分茶叶继续北运,到达洛阳北黄河南岸,经孟津古渡口,过黄河,走羊肠古道翻越太行山,途经碗子城,耗时约一个月,分别到达今天山西、河北、北京、内蒙古等地”[13],仅就前文这段话,就可以用于茶商研学、观光访古、文化公园等。就怀覃会馆、府城关帝庙之类的古建筑而论,前者侧重于商业联谊,后者侧重于关公崇拜,可以辟为博物馆、商会驻地、学会办公场所等。就孟良寨之类的堡寨而论,其本身就是封建社会为管理交通商贸等活动而建的公用设施,其利用也应围绕此展开,可以辟为国防教育基地、军训基地等。
万里茶道“在历史时期不仅承载以茶叶为主要货物的运输,也是国内南北方各民族、中国与俄罗斯乃至西方国家思想、知识和价值沟通、交流的载体和桥梁,是东西方文明互鉴的纽带”[14],这是其巨大价值所在,晋城段也应发挥出这样的作用。鉴于万里茶道晋城段保护现状相对较好,当下要注重发挥其“展示利用、旅游利用、创意利用”[15]三方面的价值,从而更好地发挥出其蕴含的历史、艺术、科学、社会、文化价值。因此万里茶道晋城段7处申遗点的保护利用,要结合“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二十二字文物工作方针展开,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展路径;坚决树立起只要保护得当、管理规范,除了传统的科研、文旅、研学外,其利用方式大可以扩展到亲民,数字,创意等方面的意识,从而使文化遗产更好地融入大众生活,从历史走来为当代服务,并赋予其新的功能属性和文化韵味传诸后世。
5 结论
晋城市位于三晋东南,得益于太行山的庇佑,保存了相对完整的不可移动文物遗存。根据国务院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公布数据,全市不可移动文物总量6 601处,居全省第四,每平方公里文物密度约0.7处,居全省第一。其中古建类文物5 447处,占不可移动文物总量的82.52%。元代及元以前木结构古建筑132座,占到全国628座的21%,占到全省518座的25%。全市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2处,数量位列全国地级市第四,其深厚的文物资源禀赋,不仅孕育了目前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万里茶道晋城段7处遗产点,同时还拥有已经位列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长城遗迹,已经编制完成申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文本的“晋城古堡”。这些具有重要历史、艺术、科学、社会、文化价值的文物资源,他们已铸就多彩的历史,正服务于创造的当下,还将惠泽于美好的未来,为此我们必须担负起这代传承者的历史使命,全力做好万里茶道晋城段的保护利用工作。
研究万里茶道晋城段的保护利用,既是与兄弟单位共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现实课题,也是有效保护利用这些文化遗产的前瞻性基础性工作,更是将学问服务于社会惠及大众的广阔天地。“文化遗产源自先民日常生活中的创造,是人类社会生活方式的物质或精神载体,文化遗产只有回归百姓生活,实现二者的有效衔接,方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16]回顾过往,立足当下,放眼未来,作为守土有责的晋城文物人,在“万里茶道晋城段”申遗征程上,仍需在以下三个方面继续努力:一是配合有关方面,共同做好申遗文本的编制工作。二是提早谋划遗产点周边的环境整治工作,从整体上把控风貌协调。三是着手培养储备与文物保护利用相关的各类人才,为将来实施有效管理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