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山西行都司堡寨修筑的数量变化
摘 要:有明一代,政府从未停止过在北边修筑堡寨,以抵御故元势力的南下,山西行都司作为京师的屏障,其修筑的堡寨必定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就通过山西行都司修筑堡寨的数量变化来说明其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明;山西行都司;堡寨数量
明时,蒙古游牧部落从未停止对明朝北边的侵扰,堡寨的兴修也主要用来抵御蒙古部族的南下。随着民族关系的变化,山西行都司堡寨修筑的数量也随之而变化。由于明时民族关系于嘉靖万历间最为紧张,因此嘉靖万历间为堡寨修筑的高潮期。
一、明时山西行都司的建置
洪武八年(1375)以前,大同府北边由大同都卫来统辖其卫所,直到大同都卫改为山西行都司,宁武、雁门以北,永宁以西,黄河以东的广大地域内的众多卫所皆归山西行都司所辖。经过几十年的卫所变迁,成化二十年(1484)之后,山西行都司的卫所趋于稳定,分别为朔州、大同左、大同右、大同前、大同后、阳和、天城、高山、玉林、云川、镇虏、安东中屯、威远、平虏14卫,山阴、马邑、井坪3守御千户所。
二、洪武至正德间堡寨的数量
表中为山西行都司及其卫所的堡寨,共有463座,其中于洪武至正德间修筑过的有32座。
朔州卫有堡寨46座,其中红河头、南平村、水头村3堡及马啼沟寨筑于正德年间。大同左卫有堡寨28座。大同右卫有堡寨78座,其中薛家马营、营屯2堡筑于永乐七年[3]。大同前卫有堡寨55座。大同后卫有堡寨67座。阳和卫有堡寨46座,其中白登、猫儿庄堡筑于永乐年间,关头堡筑于宣德年间。天城卫有堡寨43座,其中长胜堡筑于永乐元年。高山卫有堡寨20座。玉林卫有堡1座。云川卫有堡寨4座。镇虏卫有堡26座。安东中屯卫有堡12座。威远卫有堡8座,其中水瓶堡于宣德年间筑[4]。平虏卫有堡8座。山阴、马邑、井坪3千户所各有堡1座。“正统十二年…增置大同猪儿洼屯堡”[5]。“成化十九年…增筑野口、宣宁、四方涧、石佛寺六堡…”[6]。“成化二十三年…筑大同窦家坊等堡十四座”[7]。
三、嘉靖万历间堡寨的数量
明嘉靖万历间于山西行都司有堡242座,其中于嘉靖万历间修筑的有120座。柳沟、桦沟、关头、红寺、沙河5堡筑于嘉靖初,后废。嘉靖十七年,大同修筑聚落高山二堡成。拒胡堡成于嘉靖二十三年。嘉靖二十五年,“修筑大同东路之天城阳和开山口一带…为堡七…”。嘉靖四十四年,“请移乃河、顾家店于平旷川地,各筑一大堡守之,移贾家圪坨于山梁筑一小堡”[8]。嘉靖三十七年,“总督尚书杨博等于大同右卫东路牛心山等处,筑大小土堡九座”。万历十一年“…今四年之间止修完冲堡四十一座…”。万历三十七年,“修筑大同浑源西关城及贾庄等堡”[9]。山西行都司有军堡51座[10]。其中弘赐、拒墙、镇羌、镇虏、镇河、镇边、镇川、王家庄、新平、保平、平远、镇口、镇门、守口、靖虏、得胜、永嘉、瓦窑口、许家庄、镇宁等20堡筑于嘉靖年间。桦门堡筑于万历九年[11]。威远、宁虏、威虏、破胡、杀胡、破虏、阻胡、败胡、迎恩、拒门、助马、保安、铁山、云石、乃河、马营、残胡、马、红土、黄土、祁家河、威平、牛心、云冈、云西、云阳、灭虏等27堡筑于嘉靖年间[12]。威胡、灭胡2堡筑于嘉靖年间[13]。三屯堡始筑于隆庆三年[14]。
大同前卫有属堡豆家坊、韩家岭、刘宴庄、南家、周家、王银庄、墙框、驼子村、黄昏城、西段庄、南息村、善利村、青磁窑、安祥寺村、大要屯、柳东营、小石寺村、榆林村、王家庄、乾河屯、上花园屯、盐房营、沈家庄、上希庄、石佛寺、赵家寨、友宰村、罗家庄、吉家庄、北山屯、艾家庄、安家、利家庄、贵人村、上里店、利仁皂、白庙、娘子城、上深井村、米家庄、小村儿、麻峪口、裴家庄、瓮城口、麦皂村、秦城村、宴头村、水磨头、阳和坡、石山子、姜女村、龙华皂、雷家庄、北信庄、碾窑子等55座。大同后卫有属堡三十里铺、北庄、上庄、浅井、圪珯山、毕家皂、东马铺、东紫峰、东平村、吴家洼、解家庄、孤店、乾庄子、赵石场、深井村、卧驼山、康家店、马莲庄、辛庄儿、周士店、俞家峪、蔡家庄、水头儿、党留庄、咸坡村、迎恩新、唐家、崔家水、杜家庄、河村、补村、积稔、东小村、秋村、二十里铺、官补子、峰稔山、千千村、邢家庄、神峪村、许家庄、高家庄、四十里铺、西紫峰、贺家店、恶峰涧、米家庄、马官人屯、南庄、彰家庄、贾峪皂、水峪村、俞涧村、吊儿嘴、李家、关庄、柜家山、养老洼、寺儿、白马镇、水头沟西、下庄、驼子、上庄、五十里铺、桃花庄、于家等67座[15]。
四、结论
有明一代,从未停止过对堡寨的修筑,洪武至正德间,山西行都司及其卫所的堡寨,共有463座,其中于洪武至正德间修筑过的有32座。嘉靖万历间,山西行都司及其卫所有堡242座,其中于嘉靖万历间修筑的有120座。由于嘉靖万历间史料的局限性,期间的堡寨数量統计不甚完全,但从堡寨修筑的数量上,依然可以看出从洪武至正德间到嘉靖万历间,堡寨的修筑成倍的增加,这主要是由于故元势力南下侵扰所致,因此堡寨的修筑是及其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明]张钦.大同府志[O].正德十年刻本.
[2] [明]李侃,胡谧.山西通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8.
[3] [明]张钦.大同府志[O].正德十年刻本.
[4] [明]李侃,胡谧.山西通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8.
[5]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较印.明英宗实录.卷150[M].上海:上海书店.1982.
[6]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较印.明宪宗实录.卷245[M].上海:上海书店.1982.
[7]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较印.明孝宗实录.卷5[M].上海:上海书店.1982.
[8]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较印.明世宗实录:卷[M].上海:上海书店.1982.
[9]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较印.明世宗实录:卷462[M].上海:上海书店.1982.
[10] [明]霍冀,孙应元.九边图说[O].隆庆三年刻本.
[11] [明]王世琦.三云筹俎考[O].万历四十二年后.
[12] [清]刘士铭,王霷.朔平府志[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5.
[13] [明]霍冀,孙应元.九边图说[O].隆庆三年刻本.
[14] [清]李翼圣.左云县志[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5.
[15] [清]胡文烨.云中郡志[M].大同:大同市地方志办公室印.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