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名片】大明秘域|为解决庞大军费开支,朱元璋出一“妙招”,没想到把大明推向灭亡

2024-07-07 11:11 360个人图书馆  主页 > 文旅 > 大明屯部落 >

打印 放大 缩小





为解决庞大军费开支,朱元璋出一“妙招”,没想到把大明推向灭亡
 

360个人图书馆  武医ghrn3inpuf 2018-06-14   |  

 
 
在中国历代的开国皇帝当中,朱元璋算是出身最低的一个,由于家境贫困,他也没接受过什么良好的教育,可后来的事实证明,无论是在军事上还是在政治上,这都是个极为难得的人才。就拿军饷这事来说吧,哪朝哪代都是个非常头疼的问题,可他却用非常巧妙的一招。轻而易举就给解决了,这就是明朝的屯田制度。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还得从明朝的军事制度上开始说,朱元璋在统一天下的过程中,积攒了很多军队,在战争时期当然是好事,手下兵多将广说明你势力强大,一般人都不敢动你。可与此同时,养这些士兵也成了一个大难题,虽说战争年代的士兵要求不高,只要填报肚子就行,可当时的经济也被破坏的非常严重,即使这样的要求也很难满足。
 
就在朱元璋急的抓狂的时候,军师刘伯温给他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卫所制度!简单说就是把军队的组织分为卫。所两级,一个卫5600个士兵,由指挥使统领,接下来是所,分为千户所和百户所,十个百户所组成一个千户所,每个百户所是112人。
 
 
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了公元1393年,大明帝国已经拥有了326个卫和65个所,总兵力已然高达200万。可这个时候大明的宿敌基本已经肃清了,北元已经被打的只能缩到沙漠里吃沙子,高丽也被治的改了名,成了我们非常熟悉的朝鲜,明朝实际上已经不需要那么多的部队。
 
为了妥当安置这些士兵,朱元璋费尽心思想了一招:“屯田”,他把住所周围的无主荒地统统都圈起来,然后当做军用农田分散到每个卫所,让士兵们自食其力。这样一来,大明的士兵们就成了这样一种作息规律:七成的时间用来种田,剩下三成的时间用来执行军事任务。这还是说的那些军事重镇,剩下的那些不太重要的地方种田的时间就更多了。
 
 
朱元璋的目的其实很简单,士兵们既可以自给自足,遇到敌情还可以操家伙就上,一举两便。因为这个朱元璋曾经非常得意地说感叹道:“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
 
的确,这样做是不用老百姓来养活这些当兵的了,可也同样造成了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明军战斗力的急剧下降。朱元璋在位期间,把老百姓按职业大致划分为三种,分别是军户,民户,匠户。军户不用说了,就是当兵打仗沙场建功的,农户只能安安稳稳地面朝黄土背朝天,收了粮食之后交税就行;匠户则是各行各业的手艺人。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职业划分得特别清楚,要从事什么职业基本祖祖辈辈就它了,轻易不得更换。
 
 
尤其是军户,涉及到国防安全问题,那更是容不得丝毫马虎,他们不但要世代沿袭这个职业,还不能参加科举考试,再加上差役繁重,老百姓都想方设法加以躲避。人数急剧减少(生活所迫,什么样的强制政策都没用),精力不集中(绝大多数人都变成了业余士兵),大家可以想想,这样的部队,哪儿还有什么战斗力可言?
 
当然了,皇帝不是傻子,这么明显的问题还是能够发现的,于是从正统年间开始,就逐渐用募兵制代替了卫所制,到了嘉靖年间,随着军备废弛,卫所空虚,募兵制的实施也更加普遍。跟卫所制不同的是,这种制度下招来的兵不是世袭的,他们不担负屯田任务,也不用拖家带口,一心想的就是上阵杀敌,一下子就把明军战斗力低下的问题给解决了。
 
 
同样的,这样的军队也不是完美无缺的,他的不尽如人意之处就在于耗费太大,所有开支全靠财政拨款。要是碰上个灾荒什么的,那就完了,士兵领不上军饷,轻的话无心打仗,重的话直接哗变。
 
很不幸的是,这些问题全被崇祯给赶上了,打从他登基开始,就是内有流寇作乱,外有异族入侵,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崇祯连自己的私房钱(内帑)都贴补进去也无济于事。在大明危亡的关键时刻,他连把吴三桂的军队调进京的军饷都没有,直接导致了明朝的覆亡。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