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名片】大明秘域|贵州屯堡傩面具产业化升级发展路径探究(作者:吴电雷

2024-07-02 20:49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  主页 > 文旅 > 大明屯部落 >

打印 放大 缩小







贵州屯堡傩面具产业化升级发展路径探究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1期 
 
作者:吴电雷
 
(贵州民族大学 西南傩文化研究院,贵州 贵阳550025)
 
 
 
 
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贵州屯堡傩面具生产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并逐步走上产业化发展道路。进入21世纪以来,当地政府给予了贵州屯堡傩面具生产以多项扶持措施,使贵州屯堡傩面具生产蓬勃发展。目前,贵州屯堡傩面具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导致贵州屯堡傩面具生产长时间处于缓慢发展的状态。贵州屯堡傩面具生产亟须走上产业化发展道路,重点要做好产品宣传、拓宽销售渠道、加快品牌创新三个方面的工作。
 
贵州屯堡傩面具;产业化;升级发展;品牌创新
 
一、引言
以贵州屯堡傩面具生产为主的雕刻产业是贵州最具代表性的特色文化产业之一。从贵州屯堡雕刻产业的发展现状可以看出,贵州屯堡傩面具在文化市场上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笔者在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贵州屯堡傩面具产业化升级发展的设想,试图探索一条地方民族产业如何适应市场需求而加快发展的思路。这对推动贵州屯堡傩面具产业实现多层次、全方位、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二、贵州屯堡傩面具产业化发展的三个阶段
地戏面具是贵州屯堡文化的象征和重要载体[1]。在当今市场上大致有两种价值:文化遗存价值和经济开发价值。要使贵州屯堡傩面具的文化价值在新时代背景下得到有效传承和保护,就要使相应的文化得到较全面的传承。只有这样,贵州屯堡傩面具产业才能实现经济开发价值的最大化。文化价值是经济开发价值的基础,而经济开发价值是贵州屯堡傩面具产业化发展的必要条件。
 
目前,消费者的需求更加多元,对贵州屯堡傩面具的购买也不再仅仅专注于转换神祇角色的使用价值,而是更多地注重它在现实生活中的艺术审美价值。这一观念的转变为贵州屯堡傩面具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贵州屯堡傩面具生产也因此逐步从艺人的纯手工制作转变为规模化制作。贵州屯堡面具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006年、2006年至今。划分的依据是贵州屯堡傩面具的制作目的、生产方式、生产规模和推广销售方式等。
 
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贵州屯堡傩面具雕刻师承袭祖传技艺,在自家手工作坊内生产,雕刻面具是为了周边屯堡跳演地戏用。这一阶段面具的用途单一,仅为装扮英雄神祇。产品产量不大,基本上是自给自足,商业性较弱。贵州屯堡傩面具制作纯手工雕刻,制作工艺精细,当时雕刻艺人重视的是贵州屯堡傩面具的实用性而不是它的艺术性。1986年是贵州屯堡面具生产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因为在这一年,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刘官乡周官村手工艺人秦廷兴尝试将傩面具带去上海销售,并获得颇丰的经济收益。从此,贵州屯堡傩面具销售走出屯堡,开始面向全国市场。许多年轻人开始加入贵州屯堡傩面具雕刻的行列,贵州屯堡傩面具的生产规模逐渐扩大,产业化发展开始萌芽。
 
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006年。这一时期是贵州屯堡傩面具生产从手工作坊模式到产业化模式的转型期,属于贵州屯堡傩面具产业化发展的初始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当地政府对贵州屯堡傩面具产业的扶持力度加大,民间手工艺人的生存条件得到改善,贵州屯堡傩面具雕刻产业从低水平的发展阶段走上了“粗放式”的产业化道路①。之所以说它是“粗放式”的产业化发展,因为这一时期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导致产业化发展一直处在低水平、缓慢发展的状态。最突出的一点是,雕刻投资者和民间手工艺人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忽视了贵州屯堡傩面具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特性,产品质量差异较大。自2001年起,贵州屯堡傩面具生产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投资者结合市场进行大胆创新,以贵州屯堡傩面具为支柱的产品生产走向多元化,如旅游纪念品、家居装饰品等逐渐进入市场。
 
第三阶段:2006年至今。2006年5月,安顺地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此为契机,贵州屯堡傩面具产业化生产得到快速发展。该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产品生产注重品牌制作,艺人们逐渐形成了强烈的品牌意识。首先是申请专利。第一个申请专利的是陈正奎,他以平面浮雕图样式的贵州屯堡傩面具申请了生产专利②。从此,贵州屯堡傩面具制作专利权的意识渐渐为雕刻师们所接受。艺人大规模申请产品生产专利始于2012年。其中:2012年有10件,2013年有23件,2014年有11件,2015年有13件③。从已获取生产专利的产品看,贵州屯堡傩面具已由专门的雕刻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以秦发忠雕刻师为例,他不仅生产地戏面具,还制作傩堂戏面具、撮泰吉面具、吞口以及美洲印第安人酋长形象的面具等。产品类型丰富,不仅有笔筒、立盘、紫袍玉带石雕、平面浮雕图等工艺品和关公、李世民等一批神祇傩面具[2],还包括傩柱、偶人、公仔等样式的产品。雕刻产品选材多种多样,有石雕、根雕、塑料雕、木板木片雕等。可见,该阶段贵州屯堡傩面具雕刻艺人对产品有了知识产权诉求,对产品的品牌意识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并不断扩大生产规模。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消费需求发生变化,贵州屯堡雕刻产品以各种方式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也给贵州屯堡傩面具产业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三、贵州屯堡傩面具产业化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贵州屯堡傩面具产业化发展现状
 
贵州屯堡傩面具雕刻是我国雕刻艺术的典型形式。当地政府十分重视贵州屯堡雕刻艺术的发展,积极采取措施帮助企业走上产业化发展道路。2003年贵州省安顺市政府颁发文件,规划在西秀区周官村创建“傩文化一条街”,将以贵州屯堡傩面具雕刻为业的手工艺人集中起来,力图使贵州屯堡傩面具雕刻为主打产品的雕刻产业实现系统化发展。2007年,在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政府的大力倡导下,“刘官乡雕刻协会”成立。现在,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周官村大多数雕刻厂是借助当地政府的扶持而成立的。2012年4月,贵州省政府出台关于微型企业发展的“三个十五万”④的扶持政策。当年6月底,贵州省安顺市启动了“三个十五万”的微型企业帮扶政策,并立项拨款扶贫资金150万用于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周官村打造“中国雕刻专业村”。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周官村有10余位雕刻艺人享受该项优惠政策。在此基础上,贵州省安顺市政府扶持成立了100多家挂名雕刻企业,扩大了厂房规模,以期增加雕刻产业总量。这些政策是贵州屯堡傩面具产业化发展的保障,使屯堡雕刻产业在短时间内发展起来。
 
实地考察发现,在2012年当地政府扶持的100家雕刻企业中,已发展为较大生产规模的企业有“绘精雕刻厂”“大明屯堡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屯堡文化雕刻公司”“屯堡傩艺雕刻厂”“名匠作坊”等[3]。至2016年上半年,贵州省安顺市从事雕刻生产的民间艺人达1 000余人。众多的雕刻艺人是贵州屯堡傩面具产业化发展的人力资源保障。
 
(二)贵州屯堡傩面具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以贵州屯堡傩面具生产为支柱的雕刻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至今尚未与其他行业建立良好的联动机制,所以在形成完善的产业体系过程中会出现有碍于产业健康发展的问题。
 
首先,政策落实方面的问题。虽说贵州屯堡傩面具产业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得到长足发展,但由于部分政策下达后有些地方没有真正落实,后期又缺少有效监管,导致当地政府一些规划项目没能形成实体性的生产经营机构。例如,在贵州省安顺市2010年挂牌的100家企业中,已有一些企业处于萎缩或趋于消亡的状态。这些企业或没有进行产品生产,或仅从事面具毛坯的初步加工。生产的产品粗糙,产品价值不高。
 
其次,生产者方面的问题。当地政府曾规定每个雕刻手工艺人都要有一个继承人,但在当地,艺人仅仅依靠雕刻面具难以维持正常的家庭支出。因此,他们多数选择到外地从事雕刻工作,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人才的流失。虽然当地政府部门曾为改变这种状况而采取了一些措施,如为提高艺人的收入给雕刻企业提供机械补助,但因艺人的操作能力有限,不能将机械熟练地运用于生产过程中而导致有些机械形同虚设。还有一些激励政策,设计者的初衷很好,但收效甚微。
 
再次,消费者世俗化的购买动机影响了贵州屯堡文化的传承。消费者的购买需求多以茶几、屏风、傩柱为主,雕刻图案基本上是龙凤蜂蝶、名贵花草。雕刻产业本应承载的传统文化基因被忽视,致使现有很多企业干脆不再生产传统傩面具而专门制作工艺品。从这一方面看,贵州屯堡傩面具雕刻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购买主体的影响。
 
贵州屯堡傩面具产业化发展需要政府、经营者、手工艺人等多方面共同努力,形成良好的产业运作模式。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克服弊端,促进贵州屯堡傩面具产业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从贵州屯堡傩面具产业化程度较低的现状看,拓展发展渠道,采取促进产业化升级的措施势在必行。
 
四、贵州屯堡傩面具产业化升级发展路径
促进贵州屯堡傩面具产业化升级发展,首要任务就是要拓展发展渠道。具体要做好产品宣传、优化销售渠道、加快品牌创新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做好产品宣传
 
拓宽发展渠道的第一步是做好产品宣传。在大数据的背景下,对贵州屯堡傩面具产业的宣传不可能脱离媒体、网络。要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刊等对贵州屯堡傩面具进行宣传。还可以借助国内较大的搜索平台如百度等推动贵州屯堡傩面具的推广。现在对此类平台运用得不够,多种信息资源没有在贵州屯堡傩面具的产业化发展中起到很好的作用。
 
当地政府应该积极推动各种文化活动的举办,利用民俗节日给贵州屯堡傩面具生产者创造展示自我的平台,扩大雕刻产业的影响,实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目标。还可以将贵州屯堡傩面具的形象用于城市社区公共设施与日常生活用品的包装上,如在城市标志性建筑、公路街道广告牌、车站交通工具、食品包装盒、服饰上印制贵州屯堡傩面具的形象,突出贵州屯堡文化特色。经营者应该借助多媒体手段提高产品在博物馆、风景区的商业销售额。要注册商标,在打造品牌产品的基础上实现贵州屯堡傩面具制作的产业化发展。此外,还应积极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合作,挖掘贵州屯堡傩面具潜在的文化和商业价值。
 
(二)改进生产模式
 
经营者应该改进生产模式,积极探索贵州屯堡傩面具的产业化发展路径。
 
首先,经营者应对传统的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方式进行升级。现阶段,贵州屯堡傩面具生产属于散点式的发展模式,最普遍的经营组织是手工艺人自发成立的一师一徒或一夫一妻式的单体企业结构形式,又称“微型雕刻企业”。家庭微型企业可以联合成立专业合作社,对生产资源进行优化组合。雕刻企业可以组织专业的研发部门和设计团队,加大资金投入,同时在生产环节中提高机械运用的比重。企业可采取股份制形式,可以以资金和技术入股,统一商标,联盟生产,分散销售,按照销售业绩分成。
 
其次,从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看,应加强企业经营者的品牌意识。目前,贵州屯堡傩面具生产者的品牌意识需要进一步强化。因此,要将贵州屯堡傩面具打造成品牌,需要升级传统的经营管理方式,不断创新,为贵州屯堡傩面具的产业化发展注入活力。企业管理者可以召集雕刻名匠、名师发展特色雕刻作坊,集中展示贵州屯堡傩面具雕刻的实用功能和艺术美;还可以把有兴趣从事雕刻技艺的人集中起来,统一进行培训,择优传教,为企业的发展储备后续力量。
 
再次,贵州屯堡傩面具生产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还要结合自身的社会担当来改进生产方式。企业得到政府的有力扶持,不仅要承担起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的任务,还应有“企业发展要有利于本地区社会稳定繁荣”的责任意识。贵州省安顺市周官村秦发忠傩雕工作室的运作模式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该工作室采取“协会+公司+厂+艺人”的发展模式,适时解决民间艺人就近务工的问题,还引导公司、雕刻厂、民间艺人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创新,使产品销售范围得到扩大,雕刻艺人的收入不断增加,协会的活力不断增强,实现了多方共赢。该企业还设立了雕刻培训机构,成立了“聋哑人雕刻培训基地”“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等,为更多雕刻爱好者创造从业机会。
 
另外,要了解人们的消费心理,准确掌握他们的消费动向。消费者对雕刻艺术的需求不仅是推动其产业化发展的动力,还决定了其产业化水平的高低。消费者对贵州屯堡傩面具多样化的需求要求手工艺人在尊重传统雕刻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这就需要雕刻企业及时掌握消费者心理,深入观察生活,积极发掘贵州屯堡傩面具的多维商业价值。可以根据市场消费需求在面具的材质方面进行创新,尝试用木料以外的纸、皮、塑料等进行生产。为适应中、低档市场的需求,可以在制作工艺上增加机械化生产的比重,以节省雕刻时间,缩短制作工期,降低生产成本。生产企业应该积极拓展贵州屯堡傩面具的实用领域,可以延伸到制作小吊坠、书签、笔筒、砚台、平面小面具等。
 
(三)拓展销售渠道
 
目前,当地还缺乏专门的雕刻产品销售市场。面具的销售大多以被动的顾客上门订货的方式进行。例如,贵州黄果树风景区、天龙屯堡风景区内虽然也有面具销售点,但远远满足不了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雕刻企业的发展。贵州屯堡傩面具销售方式应该变被动为主动。随着当前旅游业的发展,贵州屯堡傩面具的销售市场也应适时拓宽。例如,结合乡村旅游建设搭建傩雕产品展示平台,在旅游区建立专门的销售点,在城市商业区开设实体店等。当下,通过网络电商销售面具也是值得推广的形式。
 
(四)当地政府对艺人的激励政策
 
当地政府应极力发挥组织作用,在整合资源的基础上鼓励大学毕业生从事雕刻,加大对大学生关于贵州屯堡傩面具方面创业项目的扶持力度。当地政府可以将雕刻厂家集中的村落作为文化特色旅游村寨来开发,尽可能地将当地的民间艺人集中起来,增强他们集体创业、共谋发展的意识:倡导成立协会,加强行业内的技术交流,走共同发展的道路。要重视人才,增加传承人的申报比重,壮大雕刻人才队伍,建立人才资源库,留住一些技术精湛的雕刻技师。通过一系列举措培养民间艺人,给他们一定的奖励与补助,使他们树立为贵州屯堡文化传承做贡献的意识[4]。当地政府可以推动雕刻手工艺人队伍的扩大,让艺人参与到文化市场竞争中来;还可以为雕刻艺人提供知识服务,组织艺人学习文化知识。要进一步加强对当地的考察,为贵州屯堡傩面具的产业化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从政府、企业、艺人等多角度为企业发展建言献策。
 
五、结语
本文对贵州屯堡傩面具的产业化发展进行了系统梳理,在宏观地把握贵州屯堡傩面具产业化发展的前提下,指出了贵州屯堡傩面具产业化发展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并积极探索贵州屯堡傩面具产业发展的路径。这对促进贵州屯堡傩面具产业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还从手工艺人的角度探讨贵州屯堡傩面具打造品牌的重要意义,为产品品牌发展提出了一些设想。贵州屯堡傩面具作为贵州省的一张文化名片,满满地承载着贵州屯堡文化。贵州屯堡傩面具产业融入社会文化市场不能只是应景之作,要让它成为经济的增长点。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当地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扶持下,贵州屯堡傩面具产业化发展模式会更加完善,所承载的贵州屯堡文化将在更广的范围内传播。
 
注释:
 
①“粗放”表现在生产规模小,产品使用价值单一,质量不高,价格低廉几个方面。
 
②发明人:陈正奎;产品名称:贵州地戏面具平面浮雕图。性质:工艺品;申请号:200630010074.X;申请日期:2006年4月17日。
 
③专利申请最多的是胡科伟,共有25件。以下依次是秦发忠11件,杨正洪与胡娅丽合作4件,胡科胜2件,陈正奎、杨成勇和胡宽各1件。周尔刚师傅拥有多项创新专利,他将十二生肖与《西游记》中的角色形象用面具的形式呈现,将地戏面具制作成书签、筷子和烟灰缸等。
 
④“三个十五万”,即投资者出资达到10万元后,政府给予5万元补助,15万元的税收奖励,15万元额度的银行贷款支持。
 
[1]秦发忠.“脸子”:屯堡文化的标志符号[G]//杨昌儒,卢云辉.贵州世居民族文献与研究(2013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74-75.
 
[2]庹修明.叩响古代巫风傩俗之门[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7.
 
[3]吴电雷,兰桂.近三十年贵州地戏研究综述[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9-14.
 
[4]牟光敏,付公宝.秦发忠屯堡傩艺雕刻厂将成为西秀区雕刻实训基地[N].贵州都市报,2014-04-08(A18).
 
责任编辑:穆 刚
 
Study on the Path of Nuo Masks’Industrialization Upgrade Development in Tunpu of Guizhou Province
 
WU Dianlei
(Southwest China Nuo Culture Research Institute,Guizhou Minzu University,Guizhou Guiyang 550025,China)
 
Since the 1980s,Nuo masks industry has roughly experienced three stages and finally gone to the path of industrialization.Especially since the 21st century,the government has the various supporting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booming development of Nuo mask industry in Guizhou.Many problems have arisen in the process of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which caused the mask industry walking in a state of slow development for a long time.To make the Nuo mask industry walk along the path of upgrading development,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should be done in a better way,that is,the publicity of products,expanding the sale channels and speeding up the brand innovation.
 
Nuoxi masks;industrialization;upgrade development;brand innovation
 
K876
 
A
 
1673-8004(2017)01-0016-05
 
10.19493/j.cnki.issn1673-8004.2017.01.003
 
2016-10-20
 
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贵州多民族傩信仰研究”(15GZYB65)。
 
吴电雷(1972— ),男,山东平邑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戏曲史、少数民族戏剧研究。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