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名片】大明秘域|沈万三—历史传奇人物的记录和呈现(作者:熊 晖

2024-07-02 17:31 《声屏世界》杂志  主页 > 文旅 > 大明屯部落 >

打印 放大 缩小






原标题:历史传奇人物的记录和呈现



 
《声屏世界》杂志 2018年2期   作者:熊 晖
 
2010年,一则《沈万三后裔从贵阳老家赶来南京寻根祭祖》的消息传来,南京电视台《东方在线》栏目决定以此为题材创作一档人文纪录片。沈万三在江苏昆山周庄家喻户晓,在南京也常有耳闻,不过关于其人其事,流传甚广的是野史、传说,史学界对他争论不休。特别是沈万三离开南京之后的归宿,一度成为悬案,甚至有史学家认为这个人物根本就不存在。纪录片创作的底线是真实呈现,尽管导演的个人想法会渗入其中,但史料的选取、事件的勾勒,不能违背这一原则。如何用镜头来表现沈万三个近乎“虚构”的人物?江苏、浙江、贵州,数千公里、600多年的时空跨度,还会留下多少可供拍摄的资料?另外,电视台是个有公信力的大众传媒,在这样的平台上大张旗鼓地宣扬他,意义又何在?带着这些问题,笔者与创作组的同志开始了长达六年的关注与寻找,最终完成了作品。
 
一是确定巧妙开放的主题。沈万三并不是正史里明确记载的政要名人,他多以神化和戏说的面目出现,让人难辨真假、善恶。作为一个纪录片工作者,笔者希望让更多的人看到这部片子,但是不希望这样的创作仅仅是为了取悦观众,提高收视率,或者只是为后人留下一份可以再度回味的历史资料。不过,在寻找史料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了一个永恒不变的定律——人们对财富、梦想的追逐不分朝代、地域和民族,沈万三活在大家的愿景里。
 
因而,在片尾解说词是这样的:“我们能够目睹的是,在南京,当年由他出资建造的明城墙依然巍峨地挺立着,见证着这座城市古老的历史和悠久的文明;在周庄,万三公的影响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财富,让老百姓过上了富足安逸的生活;而在贵州天龙屯堡,他是财神爷的化身,是梦想的符号、奇迹的象征,寄寓着人们美好的期盼。”这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局,没有再继续纠结于沈万三的存在,这样做没有意义。沈万三终究属于历史,现代人无法真正解开他身上所有的谜团,但不管他走了多远最终魂归何处,他都为曾经滋养过自己的这些水土留下了一笔真正的享用不尽的财富。这就是本片所要表达的主题。
 
二是设计自然新颖的结构。纪录片的结构是指整体布局和段落层次安排的方式,它要根据题材和主题表现的需要而确定,然后再根据结构形式要求去组织安排材料。好的选题和立意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没有好的结构形式,同样达不到应有的传播效果。
 
关于沈万三这部纪录片的结构,笔者考虑沈万三虽然被老百姓广为传诵,但是明朝正史中却没有记载。在隔代修著的《明史》中,也没有将沈万三作为一个单独的人物来立传,他出现在其他几个人的传记中却只有廖廖数语,关于这个人物的生卒年岁、出生地、籍贯以及如何发家致富以至富可敌国等基本信息只字未提。因此,对该片主人公的塑造必然有别于那些知名知姓的历史人物。纪录片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沈万三是谁,接下来关心他为什么那么富有,为什么失踪了,他的后半生是如何度过的……
 
因此,根据观众可能产生的猎奇心理,创作组将片子的样式确定为寻访体,通过调查寻找,用抽丝剥茧的方法层层解答一个又一个问题,最终还原这位传奇大富翁的真实面目。《寻找沈万三》的片名也由此而来。笔者觉得这样的结构设计比较新颖自然,寻访的结果是未知的,本身充满悬念,能够引导观众按照导演的思路,一步步走下去。
 
三是采用准确权威的资料。“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因为真实,所以有力。”纪录片从诞生之初到现在,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无数事实说明,它若不讲求真实,便会失去观众及人们的信任,其存在的基本条件就不复存在,而这也正是纪录片的魅力所在。沈万三的故事拍成影视剧容易,可以根据民间传说、野史虚构剧情,之前有多部成功的案例,如《聚宝盆》《沈万三传奇》等,很受群众欢迎,口碑也不错,可是还没有人尝试以他为题材来做纪录片,其主要原因就是如何坚持真实性原则。一是年代太久,能够视觉呈现的东西太少了;二是缺乏官方资料、权威专家的说法作为支撑。
 
经过前期周密的调研、反复的思考,创作组给创作立下了一个基本准则,即关于史料的采集,绝不道听途说、偏听偏信,有多少资料用多少资料,但要确保来源的可靠性。
 
一方面,网罗如《明史》之类的正史中所有和沈万三相关的信息,并且充分挖掘、利用好地方文献,如嘉庆版《周庄镇志》《三迤随笔》和《张三丰文集》等,以及沈氏族谱、家谱、墓志。创作组选取的史料通常是当年的,而非后人撰写,更具有可信度。作为对正史的一种拾遗补缺,地方文献、家谱、墓志等在考古学上也是被采纳的重要依据。
 
另一方面,选择有说服力的采访对象,不仅包括沈万三所谓的后人,还有权威明史学家、注重实地考证的民俗专家等。国内明史研究泰斗、原南京大学的潘群教授在多年对明史的钻研中,特别留心过沈万三这个人物,给纪录片提供了许多宝贵的资料。南京摄影师、民建江苏省委文化委员会副主任扎西刘,几乎对沈万三着了迷,十几年间,他多次南下浙江、福建、江西、广东、云南还有贵州寻找线索,通过艰难的走访,最终理清了沈万三的人生轨迹。扎西刘的研究有史有据、传承有序,对“历史真实”的还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四是经过深入细致的考证。在创作这部纪录片时,除了收集大量资料,听取研究学者、沈家后人的评说,创作组还非常重视亲历感受。一是由于各种证据的碎片化,有的不符合逻辑,还有的以讹传讹,混淆视听,纪录片人要对得起观众,必须通过自己的判断,把一个个无序的证据整理归纳,再进行合理地推测;二是亲历现场拍摄到的东西,更具有说服力,因为镜头不会“说谎”。因此,创作团队花了几个月时间,跨越江苏、浙江、贵州三省实地进行拍摄,查找最原始的资料,寻访最真实的古迹,以寻觅内心中的那份情怀。
 
例如,在据说是沈万三出生的地方——浙江湖州沈庄洋村拍摄时,笔者没有发现任何和沈万三有关的物件或遗迹,但是通过村支书沈老虎的介绍,得知原来的村落由于遭遇地震已经沉到水底了,关于这个村落,还流传着许多迷人的传说。在上世纪70年代围湖造田时,有村民在湖底淤泥中找到了平整而宽大的阶沿石,铺得整整齐齐的青石板路,硕大且被勾勒得印痕累累的井栏,还有许多保存完好的生活器皿,这些都足以反映当时“沈庄洋村”所具备的规模和气派。笔者根据种种迹象进而推测,这个地方确实与沈万三的身世有着某种关联。类似的事例在片中多处出现,注重实地考证,并加以合理判断,是这部纪录片很大的一个特色。
 
中华民族有着5000年的悠久文明,其中拥有众多的历史人物和传奇故事,这些光辉灿烂的文明背后承载着无数先民的智慧与勇气。如何通过艺术手法再现这类先人昔日的荣光,如何运用现代的光影效果将观众带回到那一段段辉煌的历史当中,这是当今电视人需要面对的问题。《寻找沈万三》全程是通过纪录片人的所见、所闻、所感构成,以史为据、以事实说话,绝无杜撰、哗众取宠之嫌,是一部良心之作。
 
让人欣慰的是,2013年,关于沈万三原葬地的位置,有专家抛出“贵州福泉说”,这样一直在史学界存在争论的沈万三的下落,似乎可以“盖棺定论”了。眼下,中国明史学会沈万三研究分会也成立了,国内对历史传奇人物沈万三的研究正在逐渐明朗化、规范化,这对于历史,对于广大老百姓来说,都是件功德无量的事情。笔者的纪录还会继续下去。沈万三,正穿越时空,微笑着向后人们走来。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