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名片】大明秘域|屯堡女子“尖头绣花鞋”探析(作者:雷铭

2024-07-02 16:06 《黑龙江史志》杂志  主页 > 文旅 > 大明屯部落 >

打印 放大 缩小







屯堡女子“尖头绣花鞋”探析




作者:雷铭  黑龙江史志》杂志 2016年9期 

 

[摘 要]屯堡女子尖头绣花鞋,除了鞋面上繁复郁丽的花纹为了美观,极具观赏价值外,它的出现主要功能还是为了服务于军事斗争。不管是穿上它更便于田间劳作,以提供军需,还是隐藏的匕首可以攻击来犯之敌,其实都是为了服务于严峻的军事斗争形势。

[关键词]屯堡;尖头绣花鞋;式样;成因;功能

时至今日,现代化的潮流铺天盖地,无论通都大邑,还是乡野山村,都充斥着令人眼花缭乱的流行元素。不仅传统的汉人,已经抛却了祖传的服饰,着一身笔挺的西装;就是一些在现代化面前犹豫迟疑的兄弟民族,因潮流的汹涌,穿着打扮、风俗习惯也风气渐开,多多少少沾染了现代化的气息。然而,今天的黔中地区(以安顺为主),却依然聚居着一支风俗习惯、穿衣打扮与众不同的汉族群体。因这群人的来历,与大明王朝的武力征服有关,且举家迁徙背井离乡之后,有秩序地在黔中安营扎寨,聚族而居,“形成军屯军堡、民屯民堡、商屯商堡”,(1)世世代代繁衍生息,故称屯堡人。

现在屯堡人的先祖本来生长于莺歌燕舞、莲叶田田的江南地区,只因践行明太祖“调北征南”的作战方针,而远离家乡。战争结束后,又为确保西南地区的繁荣稳定,而就地生根。没想到,这一住,就再也没有离开。

因以征服者的姿态出现于当时较为落后的云贵高原,“以特定的身份来到特定的区域”,(2)又从江南地区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技术,且时时刻刻有作战任务在身,他们自成体系,较为封闭,即便今天,也还保留着独特而鲜明的文化气息。据有学者研究得知,这种独特的“屯堡文化”,随着岁月的变迁,时空的流转,非但没有丧失其原有文化的独特性,反而在某些方面有所增加,甚至增强,“这不能不说是汉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3)

今年国庆,长假闲暇,笔者得空远赴安顺,深入屯堡文化村寨,与屯堡人的生活习俗零距离,全身心地感受这一群明代遗民几百年如一日的文化坚守。在屯堡文化保存较为完整鲜活的云峰屯堡,随着工作人员细致入微地讲解,一幅遗民文化的全貌逐渐清晰。

屯堡文化丰富多彩,在当地漫步,屯堡人的一举手一投足,皆可作妙不可言的文化解读。因地制宜的石头建筑,鬼斧神工。闻名中外的地戏,内涵丰富。青、蓝色调的服饰,诉说着梦里水乡,一个遥不可及的江南。屯堡文化的可圈可点,一言难尽。细细品味,用心解读,任何一个方面均可写成皇皇巨著。而深入其中,即使皓首穷经,也难窥其全貌。只是隨着工作人员的介绍,与屯堡人的深入接触,我突然对屯堡姑娘那双穿在脚上的“尖头绣花鞋”兴味盎然。(4)

一、式样

顾名思义,尖头绣花鞋因其顶端尖细,而特色鲜明,且尖细的顶端与宽大的鞋身和鞋根相映成趣。也正因中部与根部的宽大,而愈见顶端的尖细,对比突出的效果,于此立竿见影。同时,为了美观,也为了舒适,鞋子顶端微微翘起,形成翘翘的尖角,整体呈倒钩状。在大脚备受冷落,“三寸金莲”为人追捧的古代社会,这一对漂亮的尖角,即使大脚的女子穿上,也颇能迎合时人小巧玲珑的审美观感。因为是纯手工制作,尖头绣花鞋的鞋帮和鞋底,均为布料,且为平底。与中国的传统布鞋千层底,有相似之处。但又与传统布鞋大多色调单一的审美,又有所不同。尖头绣花鞋,又因鞋面上繁复秀丽的花纹和精巧的刺绣,(5)而美妙绝伦。

因江南是刺绣故里,而作为江南遗民的屯堡人,这一点可谓风韵犹存。即使在戎马生涯,石头筑屋的黔中腹地,他们也不忘为祖传的刺绣绝活,腾出一席之地而精雕细琢。屯堡建筑所不可或缺的“走马转角楼”,(6)就是心灵手巧的屯堡女子挑花刺绣的地方。据说屯堡女子一生要绣出百余件花品,可见平时用功之勤。非但如此,临出嫁“报日子”的那天,还要收拢起来挑到新郎家去,在众乡亲面前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而众乡亲的交口称赞,无疑是对她们的最高奖赏。也正如一首发自她们心灵的歌声所言:“熬更守夜绣枕头,绣出鸳鸯戏水图。有朝一日同共枕,好比躺在云里头。”(7)屯堡女子的勤奋擅绣,于此可见一斑。

尖头绣花鞋的鞋帮,大多以屯堡人最爱的蓝色、青色为底色,另外也有色感较为接近的绿底。鞋帮上的刺绣,多以色彩斑斓的花鸟虫鱼为主,加之高超的绣工,看上去栩栩如生,熠熠生辉。同时,也由于多山的环境,与战地的需要,尖头绣花鞋也与实际用途紧密相连。毕竟此地山高路险,战乱频仍,不比柔风细雨的江南。因此鞋帮上总有两层白布沿口而上,一直延伸到结实有力的小腿肚。穿戴的时候,可以打紧从脚踝就开始打起的绑腿,具有突出的实用性。也正因如此,不论劳作于田间地头,还是赋闲于饭馆茶楼,屯堡女子都会对这样的鞋子情有独钟。

很多史籍的记载,不屑于着眼屯堡女子脚上的那双尖头绣花鞋,更别说对鞋子的用途详尽记述。尖头绣花鞋,因实际需要,除上述构造以外,还有一个较为隐秘的所在。那就是为随时随地的防御性提供一个凭借。据云峰屯堡讲解员的叙述,每一只尖头绣花鞋的鞋根处,都有一个掩藏极为隐秘的孔洞,口径不大,仅可容一把尖细的匕首,且直通顶端,保证了匕首的长度。平时利器藏于鞋底,习以为常。一旦非常之时,则乘人不备,奋起一击。

二、成因

关于屯堡女子尖头绣花鞋的来源,有一个动人而取巧的传说,且与大脚马皇后息息相关。说是太祖定鼎之后,某年元宵佳节,皇城里花灯绽放,热闹非凡。马皇后久居深宫无聊,想去宫外的世界一游,与民同乐。遂乔装打扮,带上几个太监、宫女,悄悄出宫。一路上灯火辉煌,犹如白昼,且花样繁多,吸人眼球。马皇后目不暇接,游兴渐浓。皇城里人来人往,摩肩接踵;市面上品类繁盛,争奇斗艳,虽不比皇宫摆放整齐、花里胡哨,但新巧可爱,近年新货,多所未见。马皇后徜徉其间,心花怒放,已忘了自己乃国母之尊。不经意间,一个乔装的破绽,露出了她那双与秀气无缘的大脚,引得看惯“三寸金莲”的众人一阵阵哄堂大笑。马皇后气不过,扫兴而归,回宫向太祖诉苦。太祖只笑不语,事后命人做了一双具有小脚特色的粽子样大脚鞋赠予马皇后,以示慰藉。马皇后穿上后,长裙及地,恰到好处地罩住了大脚,却独独露出一双翘翘的尖角。自此,尖头绣花鞋流传开来,而为远在他乡的屯堡女人一代代仿效。

且不说传说本身真实与否,单就内在心理而言,屯堡女子是想为自己的那双大脚寻找一个有力的说辞。毕竟在那个小脚横行的时代,她们的大脚总会显得无比另类,甚至还可能为人嘲讽。尽管她们也嘲笑裹脚婦女的小脚为“羊角锤”,但我相信,这种嘲笑,更多的是对他人嘲讽的一种反击。因与小脚的传统有违,她们就想方设法寻找大脚的理由,哪怕是一个强有力的榜样。而母仪天下的大脚马皇后,正好满足了她们的需求。即便现在,笔者询问屯堡女子不缠足的缘由,她们也还会自豪地说:“我们皇帝娘娘不裹脚,我们也不裹脚”。事实上,她们不懂,当年马皇后之所以不裹脚,是因为出身不好,条件所限。

当然,细细体察,就不缠足一事,屯堡女子扯出皇后娘娘,“这种说法里面包含了屯堡人对故乡的热爱之情,以此来延续她们作为汉族人的自豪和骄傲,从心里提升自己作为汉民族的优越感的心理因素”,(8)应是较为合理的推测。但另一个方面,其不缠足,也是情非得已,甚至与大脚马皇后当年一样,缘于条件所限。

“研究各民族服饰的异同,似应联系地理环境的异同来考察。地理环境的独特性往往形成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也形成民族服饰的独特性。”(9)云贵高原独特的卡斯特地貌,决定着她们的生存环境,并非一马平川,而是山高林密沟壑纵横。而征服者的姿态,又决定着她们的居留环境多处险要地带,依山傍水,既为居住,也为防御,且以防御为主。这一相对险恶的生存环境,使得“三寸金莲”没了生存的余地,只有自然生长的大脚,才能于高低不平的山路健步如飞。

而征服者的姿态,又决定着每家每户的男主人,都肩负着沉重的作战任务,只要有号召,随时都有出征的可能。即使平时,防备意识也不能有所松懈。因为据史料记载,仅从明至清,大大小小的“焚屯”事件,就不下数十起。(10)所以,对于男人而言,重要的可能不是生产,而是防守与作战。那么,生产的任务,就自然而然由女人承担。而耕地种田,就更不是弱不禁风的小脚所能胜任了,舍大脚而其谁。

男子作战,女子在家独当一面,稍有危险,还要能够保护自己,甚至保护家人。这一点需求,在尖头绣花鞋的设计上,也体现无遗。那个隐藏至深的小孔,一把尖利的匕首,可算是她们最后一道强而有力的防线。

当年明太祖“调北征南”时,一纸令下,从中原、湖广、江南等省强行征调大批农民、工匠、役夫、商贾、犯人各色人等迁来黔中。巫医百工,耕种刺绣,内地发达省份的各种技术,随之而来。时至今日,刺绣仍是屯堡女子的拿手绝活,并成为安顺地区一张响当当的名片。而这种刺绣技术,操之于爱美之心浓烈的姑娘手上,自然也会毫不吝啬地运用在那双心仪的鞋子上。

综上所述,尖头绣花鞋的构成,既有随迁工艺的烙印,传承刺绣的绝活,也有特殊的生存环境里不得已而为之的客观实在,即生产与防守,不可偏废其一的现实需要。

三、功能

“屯军堡子,皆奉洪武敕调北征南。……散处屯堡各乡,家人随之至黔。”(《安顺府志·风俗志》)当年明太祖一纸调令,这些南下的军士,就要拖家带口,离开世代生活的鱼米之乡,来到当时荒蛮落后的黔中腹地。在多山的云贵高原上,平原稀少,石头遍地,可耕之地不多,这一群视死如归的军人及其家属,初来乍到的首要任务,便是开垦种地,生存下去。据当地的《叶氏家谱》记载:“自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初年被派遣南征,……平服世乱之后……令屯军为民,垦田为生。”与历朝历代,百姓出资养兵不同,明太祖自认为想出了一个一劳永逸的好办法,那就是实行军屯,意图实现军用粮草的自给自足。明太祖的这个办法好坏与否,众说纷纭,但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形成了镶嵌于云贵高原的屯堡文化。

屯堡人既以军人为主,且多为军士家属,那么他们的生活就与军事战斗息息相关。就连屯堡人的食品也因为军事需要,而具有长久储存和收藏的特性。被誉为戏曲的“活化石”,流传至今的屯堡地戏,虽反映着屯堡人的农事生活,但都是以战争为主题,以英雄崇拜为特色。史载屯堡人“跳神戏之举,借以演习武事,不使生疏,含有寓兵于农”的初衷。还有屯堡人的住宅,虽是就地取材,以石料为主,但更多的是军事考虑才如此这般。据现存屯堡建筑而言,村寨内部的巷子纵横相连,错落有致,而各个巷子又直通街道,形成点、线、面结合的防御体系,具有鲜明的军事色彩。

既然屯堡人的生活离不开军事斗争,且很多生活习俗的形成,都有服务军旅的特征,那么屯堡女子尖头绣花鞋的出现,也应该具有服务军旅生活的功能。

如前所述,屯堡女子的放足,绝非刻意为之,而是特殊的生存环境所致。因为是军人家属,作战自然是主要任务,男子在外拼命厮杀,无暇顾及农业生产,那么生产的重担就毫无疑问地落在留守的女眷身上。而艰苦的劳作,只能使裹小脚的企求化为泡影。这也就决定了尖头绣花鞋的尺寸,大过时人称道的“三寸金莲”,而为屯堡女子所特有。

男子作战在外,在家留守的无非就是老弱妇孺。虽然是结寨而居,聚族而住,并且住处易守难攻,石头建筑牢不可破,军事色彩鲜明,但青壮年劳动力的缺失,毕竟会降低她们心中的安全感。而从明至清为数众多的焚寨事件,就足以说明这种担心不是杞人忧天。更何况,凡事也要有个以防万一。所以,屯堡女子尖头绣花鞋,有个隐藏匕首的孔径,就再好理解不过。无非就是为了非常之时的非常之需,关键时刻给来犯之敌以致命一击,从而保卫家园。

所以,我认为屯堡女子尖头绣花鞋,除了鞋面上繁复郁丽的花纹为了美观,极具观赏价值外,它的出现主要功能还是为了服务于军事斗争。不管是穿上它更便于田间劳作,以提供军需,还是隐藏的匕首可以攻击来犯之敌,为了使前方作战的男人能够义无反顾地痛击强敌,并尽快地凯旋而归,其实都是军事斗争使然。

参考文献:

[1]王子鹏、马晶琼:《浅析安顺屯堡建筑》,《华中建筑》2008年6月第26卷,第172页。

[2]翁家烈:《屯堡文化研究》,《贵州民族研究》2001年第4期,第69页。

[3]王芙蓉、王玲、张志春:《屯堡女子“凤头鞋”与“天足”研究》,《湖北民族學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第41-42页。

[4]方堃堃:《安顺市儒林路保护与更新设计研究》,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第15页。

[5]帅学剑:《屯堡人之前世今生》,《中国西部》2005年第4期,第18-20、29页。

[6]戴平:《中国民族服饰文化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43页。

注释:

(1)王子鹏、马晶琼:《浅析安顺屯堡建筑》,《华中建筑》2008年6月第26卷,第172页。

(2)翁家烈:《屯堡文化研究》,《贵州民族研究》2001年第4期,第69页。

(3)翁家烈:《屯堡文化研究》,《贵州民族研究》2001年第4期,第69页。

(4)按,“尖头绣花鞋”一说出自当地导游之口,后笔者查阅相关研究资料,发现此说有异,但经导游再三确认此说无误,且较为形象通俗,故采用此说。一般,学者在研究中,将此鞋称之为“凤头鞋”的居多。见王芙蓉、王玲、张志春:《屯堡女子“凤头鞋”与“天足”研究》,《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第41-43页。极少有称为“尖头绣花鞋”的,见帅学剑:《屯堡人之前世今生》,《中国西部》2005年第4期,第29页。

(5)王芙蓉、王玲、张志春:《屯堡女子“凤头鞋”与“天足”研究》,《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第41-42页。

(6)方堃堃:《安顺市儒林路保护与更新设计研究》,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第15页。

(7)帅学剑:《屯堡人之前世今生》,《中国西部》2005年第4期,第29页。

(8)王芙蓉、王玲、张志春:《屯堡女子“凤头鞋”与“天足”研究》,《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第42页。

(9)戴平:《中国民族服饰文化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43页。

(10)帅学剑:《屯堡人之前世今生》,《中国西部》2005年第4期,第18-20页。

作者简介:雷铭(1982、1—),男,汉族,河南信阳人,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史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秦汉史。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