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名片】航天强国|2023 年中国卫星应用十大事件(《卫星应用》杂志编辑部

2024-04-08 12:41 fx361参考网  主页 > 趣旨 > 国土经济 > 国土经济观察 > 航天经济 >

打印 放大 缩小





2023 年中国卫星应用十大事件
 
《卫星应用》杂志 2024年1期 
 
文|《卫星应用》编辑部
 
1.高通量卫星和低轨卫星星座持续建设,卫星性能和覆盖持续增强
1 月,亚太6E 卫星发射,该卫星是我国首颗全电推通信卫星,通信容量约30Gbit/s;2 月,中星26 号卫星发射,是我国首颗超百Gbit/s 容量的高通量卫星;6 月,龙江三号卫星发射,该卫星是我国首颗平板式新体制低轨宽带通信卫星;7 月、11 月、12 月,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发射,进行低轨宽带互联网技术试验;7 月,银河航天灵犀03星发射,用于验证下一代低轨宽带卫星通信技术;9 月,天启星座21—24 星发射,提升星座对中低纬度地区的覆盖能力;11 月,中星6E 卫星发射,接替中星6B 卫星业务,承担广电安播业务,星上搭载了C、Ku 等多频段广播通信载荷,并首次使用国内第四代数字透明处理技术。我国通信卫星系统有接续星也有首发星,从卫星性能到覆盖范围全面提升,加速通信卫星系统建设。
 
2.我国遥感卫星数量质量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遥感应用迈入新阶段
2023 年我国发射遥感卫星100 多颗,我国在轨工作民用遥感卫星达到400 多颗,拥有多种类型的传感器,以及不同分辨率和规模的业务化稳定运行系统。我国遥感卫星形成由陆地卫星、气象卫星和海洋卫星组成的强大对地观测体系,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国土、测绘、环保、应急救援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遥感应用已经迈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3.风云气象卫星提高天气预报时效和精度,持续提供全球数据服务
4 月16 日,我国首颗低倾角轨道降水测量卫星——风云三号G 星成功发射,我国成为全球唯一同时业务运行晨昏、上午、下午和倾斜四条近地轨道气象卫星的国家。8 月3 日,风云三号F 星成功发射,F 星是一颗极地太阳同步上午轨道卫星,将进一步提升天气预报的时效和精度。F 星接替风云三号C 星在轨业务,与D 星、E 星、G 星组网后,提升我国在全球数值预报、全球气候变化应对、生态环境监测和综合防灾减灾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我国风云气象卫星已为全球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数据服务。11 月13 日,“风云地球”国际版正式发布,为国际用户提供“高时效、智能化、精细化、可定制”的风云气象卫星遥感应用服务。
 
4.商业遥感卫星星座化发展,生产发射不断提速
6 月,由长光卫星研制的吉林一号高分06A 系列卫星、吉林一号高分03D 19—26 星、吉林一号平台02A 01—02 星等“一箭41 星”成功发射,创造了中国航天单次发射卫星数量最多的纪录。2023 年,长光卫星发射48 颗卫星,吉林一号星座在轨卫星数量增至108 颗;齐鲁星座、航天宏图女娲星座、中国四维新一代商业遥感卫星系统、天目一号气象星座、四象A 组多源遥感卫星星座、星池计划星座首批组网卫星等都顺利完成了发射任务。我国商业遥感卫星设计研发和生产制造能力迅速攀升,总体呈现星座化、高分化、市场化等发展趋势,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和产业发展前景。
 
5.卫星通信手机直连进入大众应用
8 月,华为公司发布全球首款支持卫星通话的大众智能手机Mate 60 Pro,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成为继华为Mate 50、P60、Mate X3 支持北斗短报文功能,苹果iPhone 14 手机基于全球星系统支持双向SOS 紧急联络功能之后,手机直连卫星应用发展中的又一重要里程碑事件。华为Mate 60 Pro 手机使用我国自主研制的天通一号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其与中国电信的天地翼卡业务相结合,全球率先实现了手机直连卫星语音业务运营,走出了低投入、快响应的手机直连卫星应用实现路径。11 月,中国电信在2023 数字科技生态大会期间发布其5G 卫星双模手机天翼铂顿S9,并支持国内主流手机终端厂商推出直连卫星旗舰机型。
 
6.天基灾害监测体系进一步完善,防灾减灾综合水平全面提升
台风“杜苏芮”期间,空天高速通信网快速搭建,服务防汛救灾工作。中国卫通紧急调配Ka、Ku 卫星资源支撑运营商公网覆盖,Ka 超薄型便携站、相控阵终端设备全程助力提供高速可靠回传信道。中信卫星紧急启动备用卫星资源保障运营商应急通信保障工作。8 月9 日,环境减灾二号06 星成功发射,卫星搭载S 波段合成孔径雷达分系统和应急数据处理分系统等有效载荷,大幅提升突发环境事件的卫星遥感数据保障能力和应急响应能力。06 星与05 星在轨组网运行,初步建成应急管理、生态环境业务卫星星座及其配套的天地一体业务应用系统,进一步满足相关领域中分辨率合成孔径雷达数据供给需求。8 月13 日,世界首颗进入工程实施阶段的高轨合成孔径雷达卫星陆地探测四号01 星成功发射,卫星可服务防灾减灾等7 个行业应用需求。我国天基灾害监测体系进一步完善,防灾减灾救灾综合水平全面提升。
 
7.北斗系统正式纳入国际民航组织标准
11 月,包含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标准和建议措施的《国际民用航空公约》附件10 最新修订版正式生效。这标志着北斗系统正式加入国际民航组织(ICAO)标准,成为全球民航通用的卫星导航系统。中国民航局于2010 年在ICAO 第37 届大会上正式提交了北斗系统进入ICAO 标准的申请,经过ICAO 技术专家组审查、空中航行委员会审查及理事会审议,最终成功推动北斗系统标准和建议措施加入ICAO 标准。北斗系统成功通过ICAO相关技术验证,也充分证明了其提供全球各行业导航服务的能力。北斗系统纳入国际民航组织标准,对于推动民航高质量发展和交通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推进北斗系统在民航领域的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应用。
 
8.《中国北斗产业发展指数报告》首次发布
11 月9 日,由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发布的《中国北斗产业发展指数报告》,首次以指数的形式综合展示了我国北斗产业发展情况。北斗产业发展综合指数以2022 年底为研究数据基准并确定算法模型,同时根据指数评价指标采集和分析2023 年上半年相关产业数据,再结合以往的数据基础和研究经验,进行评估指标项试算和算法模型验证。报告显示,截至2023 年上半年,北斗产业发展综合指数达到1312 点,较2013 年增长幅度超过424%。十年来,北斗产业发展历经起步阶段、成熟阶段和全球化服务阶段,始终保持了高速增长和快速发展态势,在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发展以及大众应用等方面均获得了巨大提升,北斗产业正在稳步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9.海洋水色系列卫星观测能力大幅提升
11 月16 日,我国新一代海洋水色观测卫星海洋三号01 星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海洋水色系列卫星正式升级到第二代观测体系,大幅提升了我国对全球海洋水色等环境要素信息观测能力。该卫星是《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 年)》首批启动的科研卫星,具有高分辨率、宽覆盖、多谱段、高光谱探测能力,在载荷配置、功能性能指标等方面较我国第一代海洋水色卫星均有较大提升和改进,可以实现对全球海洋水色信息的快速覆盖观测。新一代海洋水色观测卫星除了观测海洋,还将在国土、生态、气象和交通等行业开展应用。
 
10.《中国遥感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蓝皮书(2022 年)》发布
11 月,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和中国遥感应用协会联合推出《中国遥感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蓝皮书(2022 年)》。报告中的主要发展指标是基于可靠数据,利用数量经济学的方法,对直接效益和带动效益定量化展现,反映我国遥感卫星及应用产业对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向国际社会共享发展成果的贡献度。报告指出,在经济社会贡献度方面,中国遥感卫星及应用产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正逐步显现,2022年贡献度达到2300 亿元;在产业规模及结构方面,中国遥感卫星及应用产业已初具规模,产业链分布完整;在赋能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国产遥感数据在各行业得到广泛应用,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提升了政府治理效能;在国际化方面,向国际社会共享发展成果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