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名片网-天下口碑数据库历史文献显示:
贵州全年平均温度是 12℃ ~ 19℃。
贵州春季平均温度是 5℃ ~ 11℃。
贵州夏季平均温度是 16℃ ~ 24℃。
贵州秋季平均温度是 20℃ ~ 27℃。
贵州冬季平均温度是 8℃ ~ 15℃。
总体上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舒适度较高。
贵州省旅游气象服务的现状与发展思考
作者:杜正静,帅士章,陈静怡,宋 丹,熊 方
(1.贵州省气象服务中心,贵州 贵阳 550002;2.贵州省气候中心,贵州 贵阳 550002;3.贵州省大气探测与技术保障中心,贵州 贵阳 550081)
0 引言
贵州的旅游资源极为丰富,表现为特殊地质地貌构建的喀斯特自然文化、多民族构建的民族文化、以遵义为主的红色长征文化、以茅台酒为代表的酒文化以及天然避暑型气候的独特性等5大特点,世界旅游组织称赞贵州为“生态之州、文化之州、歌舞之州、美酒之州”。截至2020年,全省共有黄果树风景名胜区、百里杜鹃景区等5A级景区8个,织金洞景区、中国天眼景区等4A级旅游景区111个,遵义会议会址、甲秀楼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1个,梵净山旅游景区、雷公山国家森林公园等自然保护区89个。2016—2019年,全省接待外省入黔游客人次、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30%以上。2019年,全省旅游总收入跃居全国第3位,旅游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增至11.6%,初步实现了做大旅游业的要求。
随着贵州实现了旅游业蓬勃发展,旅游业对气象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1-3],2008世界旅游日的主题确定为“旅游:应对气候变化和挑战”,表明气候变化对旅游影响研究已引起政府组织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因局地出现冰雹、冻雨、大风等高影响天气导致的甘肃黄河石林越野赛悲剧吸引了全国人民关注的目光,这一事件再次凸显气象对旅游的重大影响。面对人们旅游需求日益旺盛这一现状,对气象工作者提出更迫切的旅游气象服务需求。如何利用现有的气象资料和气象产品,深入挖掘旅游气象服务,是气象服务工作者面临的一大挑战。
贵州旅游资源丰富,贵州旅游气象服务工作也取得一些进展,但是,贵州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对旅游气象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今后的工作中,既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发挥好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的作用,又要积极融入地方经济发展,结合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从“防灾减灾”和“助推地方经济”来开展工作。因此,本文深入分析了贵州旅游气象服务现状,并围绕贵州丰富的旅游资源,提出了今后的发展设想。
1 贵州省旅游气象服务现状
1.1 打造旅游品牌,塑造贵州旅游新形象
过去的工作中,贵州省气象局充分挖掘贵州气候资源,先后塑造了六盘水“中国凉都”、 贵阳“中国避暑之都”、毕节“中国花海洞天避暑福地”、黔西南“中国四季康养之都”等品牌,4个品牌通过了中国气象学会的气候论证并获得授牌;经气候论证,赤水、梵净山、凤冈、石阡荣膺“中国天然氧吧”称号。编制了《旅游气候适宜性评估技术规范》,对区划贵州旅游、明确贵州旅游气候优势及品牌定位提供科学的依据。2020年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贵州省气象局发布《贵州避暑旅游气候优势分析》,指出避暑气候是贵州省最大的旅游气候优势,贵州夏季(6—8月)平均温度为23.6 ℃,全省约3/4 地区的气候条件适合避暑旅游。一张张旅游新名片的塑造和旅游气候资源的挖掘,是贵州气象融入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体现,为吸引八方来客起到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1.2 做好旅游气象服务保障工作
除重大天气过程省—市—县三级气象部门向政府及各决策管理部门发布气象信息专报、气象信息报告等服务报告外,还通过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发布地质灾害预报预警,贵州省文旅厅最早于2016年融入“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平台”,该平台向旅游部门管理人员发布气象预警信号短信。2019年以来,气象部门每周或每次天气过程中,通过“行游贵州”微信小程序发布重要天气通告;2020年针对涉水旅游项目,制定《贵州省漂流服务技术规范》,对全省漂流景区重点开展漂流旅游安全服务。
1.3 积极开展旅游气象研究,提升旅游气象科技水平
借鉴参考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结合贵州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温度、降雨、相对湿度、风速、日照时数等气象要素,目前,针对旅游气象服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分析贵州的旅游气候舒适性[4-6],主要从气温、湿度、风、舒适度、日照、降雨等方面构建指数,制定旅游气象标准[7],挖掘各地的避暑、避寒旅游优势,其中以贵阳“避暑之都”这一名片最为响亮,取得显著的经济成效;二是针对不同的旅游项目,如赏花、漂流、露营等对气象敏感的旅游项目,开展花期预报和相应的旅游指数[8-10],在保障旅游安全的同时,也为游客带来更好的旅游体验。三是根据气象条件与游客量的关系[11-12],为当地游客提供适旅游指数预报,并结合天气开展7日游线路推荐。
目前,贵州省共构建了适游指数、避暑、漂流、滑雪、云海、登山、划船、晴雨伞、赏花、露营、温泉、骑行、徒步、油菜花期、紫外线、舒适度、着装等共计17种旅游气象指数模型。指数模型的构建丰富了旅游气象服务产品,是提升旅游气象服务能力的基础。
1.4 搭建气象服务平台,提升旅游气象服务供给能力
创建了比较系统的贵州省智慧旅游气象服务基础支撑平台,建设旅游气象服务网站,结合当前智能手机的普遍性,面向公众开发了基于位置的全省通用旅游气象服务微网页和以梵净山、赤水、荔波、万峰林为示范景区的微网页。服务端将气象数据转换为气象图文符号,对实况数据和旅游气象产品进行动态展示,提供天气实况、天气预报、灾害预警、气象指数、旅游气象专题等信息交互式服务,并开创性的根据天气为游客提供1~7日游的旅游线路推荐,及时准确地为游客和旅游管理部门提供针对性的旅游气象信息。
2 旅游气象服务发展设想
2.1 依托气候资源优势,树立康养旅游气候品牌
在党中央国务院“牢固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促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这一思想指导下,结合《关于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旅游产业化建设多彩贵州旅游强省的意见》中要“推动春夏秋冬四季旅游均衡发展,形成特色鲜明、多极拉动的全域旅游目的地体系”这一要求,坚持继续打造“中国天然氧吧”“气候宜居”“气候生态国家气候标志”系列品牌外,借助国际山地旅游大会(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这一经国务院批准的中国目前唯一一个以山地旅游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峰会的影响力,针对贵州森林、温泉、湖泊等优势资源,以高影响疾病为切入点,深化“康体”和“养生”研究,针对不同资源进行立体气候分析和康养优势分析,对不同类别的康养资源建立系统科学的康养评价标准体系,树立康养旅游气候品牌,为气象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2.2 加强旅游安全气象服务工作
充分发挥国家突发预警信息平台的作用,将景区管理责任人全面纳入国突系统,通过小喇叭、手机短信、微博微信等传播手段,保证预警信息和气象监测实况信息传播到最后一公里;加强旅游景区防雷装置和防雷设施的雷电灾害检测和防御,消除雷电灾害隐患;推动贵州省智慧旅游气象服务基础支撑平台的广泛应用,联合文旅管理部门和企业,利用旅游网站、景区电子显示屏、景区广播等公共设施向游客及时传播气象信息;根据强降雨、雷电、冰雹、大风、凝冻、高温等灾害性天气对涉水、徒步、露营、滑雪等涉旅安全项目的影响,与旅游管理部门共同制定旅游安全预警气象服务标准,发布旅游安全气象风险预警产品。
2.3 拓展旅游景区气候可行性论证业务
为避免重蹈赤水四洞沟夜游项目和甘肃黄河石林越野赛悲剧,积极与旅游主管部门合作,针对马拉松赛事、滑雪、露营、攀岩、蹦极、热气球、玻璃栈道等旅游项目,从气候适宜性、风险性及可能诱发局地极端天气的天气因素等方面,提出避免、减轻气象灾害影响的措施和管控要求,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促进合理开发利用旅游气候资源,避免或减轻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遭受气象灾害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或者可能对局地气候、生态产生不利影响。
2.4 加强旅游景区智能网格预报产品的检验,提升预报准确率
目前贵州省智慧旅游气象服务基础支撑平台引用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OCF数值预报产品。由于贵州海拔落差大,山川河流密布,该产品在贵州山区的预报准确率有待提高。后期有必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算法,利用景区实况资料对OCF数值预报产品进行检验,并结合贵州省气象台智能网格、ECMWF等数值预报产品,提升智能网格预报产品在贵州山区的预报准确率,提高预报服务水平。
2.5 加强“旅游+气象”研究,提升旅游气象服务产品供给能力
结合本地旅游业发展,充分评估旅游服务敏感气象要素,不断完善已有的旅游气象服务指数产品,并结合旅游景区特殊气象景观,拓展研发彩虹指数、云瀑指数、花期预报、温泉康养、气候景观、体育健身等特色旅游气象服务产品,充分发挥智慧旅游气象预报服务系统作用,为文旅部门、旅游景区及公众及时提供更丰富、精细的预报服务产品,提升旅游气象服务供给能力。
3 小结
贵州气象积极融入贵州“大旅游”发展进程,历经品牌打造——旅游安全保障——旅游气象预报预警这一历程,为贵州旅游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特定旅游项目的气候可行性论证,旅游景区预报的精准化和旅游产品的研发能力有待提高。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强与文旅管理部门的合作沟通,增加对游客的调查研究,以获取第一手的客观旅游气象需求反馈,进一步完善和提升贵州旅游气象服务水平和能力,为贵州经济腾飞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