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名片】开新局|市长陈丽艳:昆山市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

2024-04-26 23:01 昆山市政府网  主页 > 趣旨 > 国土经济 > 国土经济观察 > 政府报告公告 >

打印 放大 缩小








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1月8日在昆山市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时间: 2024-01-23 18:24 
市长  陈丽艳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昆山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3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一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和经济恢复的困难挑战,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苏州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改革创新、真抓实干,经济运行率先实现整体好转,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的增长情况均优于苏州平均,对苏州和全省发展大局的贡献度进一步提升。预计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56.6亿元,增长6.1%;规上工业总产值11430亿元,增长4.5%;进出口总额1078亿美元,增长4.4%。昆山已连续19年位居全国百强县(市)首位。
一年来,我们危中寻机,努力在不确定中寻找最大确定性。昆山经济体量大、开放程度高,全球贸易持续放缓、地缘政治冲突加剧等带来的挑战前所未有。我们坚持以更高质量的发展化解发展中的难题、以更加坚定的改革破解发展中的瓶颈,通过超前谋划、提升服务、优化环境,全力保障重大项目投产达效,真情帮助广大企业降本增效。我们欣喜地看到,在政企同向发力下,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进出口总额连续第三个年头突破万亿人民币和千亿美元规模,在高基数上再创历史新高。
一年来,我们统筹兼顾,推动城市功能完善和重点片区更新齐头并进。主动跳出县级市思维,按照Ⅱ型大城市①定性、国际化标准,把昆山放到对接融入服务沪苏(州)同城化的大局中对标定位,强力推进年度城市建设项目,以轨交11号线、东部医疗中心为代表的一批交通、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成投运,以轨交沿线及其站点区域为代表的一批片区更新项目实施见效,城市承载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江南美丽宜居宜业城的美好画卷正在逐步呈现。
一年来,我们开放合作,根据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变化不断增创新优势。充分发挥、持续放大临沪对台和试验区、金改区、综保区等国家级平台先行先试的双重优势,争取国家赋予了一批打通发展堵点的政策,我们自己也出台实施了一批扩大开放、鼓励创新、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用持续开放倒逼深层次改革,靠持续创新促进高质量发展,以机制优势放大区位优势,从而增创区域发展的新优势。昆山开发区在国家级经开区综合评比中再进一位、升至第4。第五届中美友城大会在昆成功举办,国家主席习近平亲自致信,各界给予高度评价。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聚力抓项目优服务,经济运行稳进提质。坚持存量、增量两手抓,打好“稳大招强育新”组合拳,全力以赴拼经济、促发展。重大项目支撑有力。总投资超18亿美元的友达光电二期建成投产,百亿级立臻科技智能终端项目投产达效。继仁宝之后,新增立臻、世硕2家千亿级企业。群启高阶载板、清陶固态锂电池等一批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太古可口可乐、协鑫光电储能等一批重大项目签约落户,乐美包装、东山精密等一批存量企业增资扩产。在这些大项目的带动支撑下,全市有效投资稳定增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33亿元、增长5.9%,其中工业投资增长8.2%。实际使用外资16.6亿美元,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51%。产业质态持续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60%左右。民营经济展现韧性活力,规上民营工业企业产值突破5000亿元、增长31%。实施元宇宙产业三年行动计划,云昆大厦建成启用,微软工业元宇宙应用中心、硅基数字人元零售运营总部等标杆项目落地,“打造元宇宙产业看昆山、发展元宇宙产业来昆山”成为新的城市产业标识。举办国内外知名车企与关键零部件企业系列对接会,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供应链高效协同,汽车零部件产业产值超1500亿元。“智改数转”从规上企业向中小企业拓展,全年完成项目改造超1200个,新增国家级5G工厂4家、绿色工厂6家,沪光入选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新引进HPE(慧与)、甲骨文、金山云等数字经济头部企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3.3%。新增苏州市级以上总部企业和功能性机构15家,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提升至52%。贸易消费加速恢复。出台“稳外贸7条”“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12条”,进出口总额实现逆势增长,占苏州比重提升至30.9%,占全省比重提升至14.4%。高端食品产业规模优势和品牌效应逐步显现,星巴克中国咖啡创新产业园、益海嘉里(昆山)央厨等建成运营,咖啡产业“无中生有”,生豆进口、烘焙总量已分别占全国比重的55%和60%。举办“五五”“双十二”购物节、房博会、长三角电商交易会等线上线下融合促消费活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迈上1700亿元新台阶。助企纾困用心用情。去年一开年就出台“新年开新局20条”,到上半年再推出“推动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45条”惠企政策,共计兑现扶持资金超25亿元,为企业减负近百亿元。深入开展企业大走访、重大项目集中服务月等活动,创新实施营商环境“体验官”制度,精心举办昆如意•会客厅企业沙龙,通过一揽子解难题、疏堵点、稳预期措施,有效提振了发展信心,新增经营主体6.8万户。
(二)聚力强主体优载体,创新动能厚积薄发。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让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成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创新平台加快打造。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获国务院批复立项、总部落户昆山。中科可控获批筹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省未来膜技术创新中心成功落户。新增省级院士工作站3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9家。国显光电获评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体系化建设40个特色专业创新园区,百亿级、50亿级园区分别达5家和10家,鑫欣科创综合体“开园即开业”,德国工业园获评全国首个专精特新产业示范园区。创新能力持续提升。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199家,有效高新技术企业首次突破3000家、达到3072家。入选省级独角兽和潜在独角兽企业18家、瞪羚企业78家。新增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5家、总量达到60家。加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组建完成创新联合体23家。昆山开发区获评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实施祖冲之攻关计划项目101项、引导企业投入23.8亿元,新增省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3个。7家企业获评首届市长质量奖,7家企业入选国家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名单,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超90件。创新生态不断优化。畅通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设立天使投资基金二期,综合风险池新增贷款153.8亿元、增长26.7%。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11.9%和17.5%。成立上市公司协会,新增上市公司2家、过会企业4家。昆山高新区获批建设全国第二家硬科技创新示范区、入选首批省级绿色金融创新改革试验区。举办创业周、清华大学“昆山周”等活动,新增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专家20名、实现翻番,工研院获批国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
(三)聚力促协同增活力,改革开放纵深推进。坚持以改革破题提升开放能级,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区域一体深度融合。获评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首批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召开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轮值会议,发布“五大行动”②“百项重点合作事项”。高位推动花桥国际商务区建设,全力当好展现沪苏(州)同城化效应的重要窗口。昆山旅游度假区被国务院正式列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协调区。沿沪大道对接胜利路、外青松公路改扩建工程建成通车,震川西路改造、强胜路对接312国道加快推进。对口支援、南北挂钩合作、东西部协作成效明显。开放合作内涵更广。昆山试验区第十次部省际联席会议和设区十周年座谈会顺利召开。昆山金改区通过中期评估验收,5项资本项目外汇管理试点扩面增量。两岸中秋灯会、昆山妈祖游台湾、青年实习就业创业研讨会、新锐设计竞赛•华灿奖等一批特色活动搭建起深化两岸沟通交流的桥梁。国台办批复设立台资服务业集聚发展区,慧聚广场获评“苏台文旅交流示范基地”。协同建设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和智慧综保区,启用长三角国际空港昆山物流中心,科技赋能下的通关流程实现再造、通关时效大幅提升,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进出口增长7.9%、占比提高至22.6%。重点改革持续深化。推出优化营商环境“25条”,全面升级“马上办”服务机制,“昆如意”营商服务品牌持续擦亮。入选“政务服务线上线下融合和向基层延伸”国家试点。优化工业用地项目评审、供而未建土地处置机制,完成低效用地再开发5100亩。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全面收官,绩效考核实现全覆盖,主责主业更加聚焦,市属国企资产规模超3800亿元。搭建投资促进公司、产业资本中心、科技招商公司三大专业化招商平台,市场化、专业化招商机制基本形成。户籍制度改革稳妥推进,5.7万新市民落户安居。
(四)聚力强功能提品质,城乡面貌更新重塑。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为抓手提升城市功能,以片区更新为突破口焕发区域活力,以城乡一体为目标推进融合发展。规划建设有力有效。高标准完成国土空间规划编制。青阳港滨水城市客厅、阳澄湖两岸科创中心核心区规划建设加快推进,京沪铁路昆山段提质改造工程方案取得阶段性成果。精心做好亭林园传统文化集聚区保护传承,河心岛“双桥”建成通行,大西门商业街、留晖公园开街、开市、开园,再现马鞍山麓、半山桥畔繁华胜景。苏州轨交11号线建成投运,实现与上海轨交11号线无缝衔接。长江路、前进路面貌焕然一新,青阳北路改造、朝阳路下穿通道、孔巷大桥、同丰路桥等一批路桥工程顺利通车。城市管理精益求精。创新城市空间全域治理新模式,首个“物业城市”试点项目落地。用好“沉睡”空间资源,打造桥下特色空间11个。新增“席地而坐”城市客厅14个、美丽街区2个,拆除违法建设112万平方米。推动公交轨交“两网融合”,21条微循环公交、22条区镇干线公交无缝衔接地铁站点。新改建停车泊位5.6万个,实现新能源充电平台与“牡丹停”智慧停车系统全面贯通,累计14.2万个泊位、2100个充电设施接入线上平台。乡村振兴加快推进。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8000亩,粮食总产量再创新高。华东农业科技中心金竹院区正式启用,国际智慧农业创新大会成功举办。新增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5个。获评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巴城镇入选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推进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建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2个、生态宜居美丽示范镇村10个,获评全省首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示范县。新乐村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率先推行农村集体无证资产办证,设立运作“百村共富”昆澄投资基金,进一步拓宽了增收渠道,村均集体可支配收入达到1262万元。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办结生态环保督察交办信访问题65个,“蟹船上岸”稳步推进,再生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开工建设。开展百日环境整治等专项行动,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保持平稳,国省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建成幸福河湖100条,七浦塘获评全国“最美家乡河”。城镇污水处理提升工程获全国水利优质工程最高奖项“大禹奖”。完成房屋征迁66.6万平方米,改造老旧小区49.5万平方米,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64台。新建口袋公园50个、“昆小薇”项目60个,“昆山之链”首链工程缘甸段慢行环线、庙泾河中央水廊二期建成开放,推窗见绿、开门进园成为更多市民的生活日常。
(五)聚力解民忧惠民生,群众生活不断改善。坚持节用裕民,财政支出80%以上投入到民生领域,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84000元和47300元。社会保障更加健全。举办“万名大学生大招聘”活动,建成“家门口”就业服务站20个,城镇新增就业9万人。推进社会保险扩面专项行动,居民基础养老金水平稳步提升。实施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家庭共济,覆盖家庭成员25.9万人。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5926套。完善“一老一小”服务保障,新增2家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实现区镇全覆盖,完成适老化家庭改造1255户,新增备案托育机构13家、托位500个。公共服务优质均衡。完成锦溪高中、瑾晖实验小学等17个学校项目建设,新增学位1.9万个。积极引入长三角区域名校资源,与南京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苏州大学深化合作办学,基础教育质量持续提升,民办义务教育得到进一步规范。举办昆山杜克大学十年发展大会,二期校园全面启用。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有效提升,市二院迁入新址,4家基层医疗机构挂牌三甲医院分院,入选全省首批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文体事业蓬勃发展。成功举办百戏盛典,45位“梅花奖”“文华表演奖”获得者同台竞演。戏曲百戏博物馆开馆即成为“网红打卡地”。举办“顾炎武日”系列活动,《原钞本顾亭林日知录》首发。新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5个。新闻专题《一线调研:信心从何来?》荣获中国新闻奖。周庄入选全国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示范案例,数字梦工厂建成投用。咖啡文化节、国际露营节、音乐啤酒节、中国户外运动节等文体赛事活动,既营造了良好的假日氛围,又进一步激发了城市活力。
(六)聚力防风险守底线,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达99.3%。安全生产常抓不懈。构建完善“1+22+3”大安全工作体系③,获评省级安全发展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地区。深入开展“四进四排查”、安全百日攻坚等专项行动,156项“三级挂牌”重大事故隐患销号。全面推进高层建筑消防安全专项整治,54个重大事故隐患挂牌项目完成整改。建成“一瓶统管”平台,19.2万个液化气钢瓶全量纳入、全程管控。市级安全教育学院揭牌运作,开展警示性教育、体感式培训、实战化演练1164场次。城市韧性有效提升。上线“应急365”综合管理平台④,汇聚1.7万家企业安全生产数据,有效推动监管“一张网”、治理“闭环化”。深入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开发运行综合监管服务平台,实现风险可感知、隐患可预警。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新增海绵项目155个、面积6.5平方公里。系统化实施吴淞江整治昆山段、洪涝安全韧性提升一期工程,成功应对多轮极端强降雨天气。社会治理赋能增效。持续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入开展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减量控大”工作,违法犯罪警情下降10.5%。打造三级矛调中心“一站式”服务平台,90%以上矛盾纠纷就地调处化解。合理划定治理单元,完成4个超大社区、24个大型社区优化调整。健全网格化治理机制,划分“精微网格”9153个,“平安家园”基础进一步夯实。
同时,我们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扎实开展“千村万企、千家万户”大走访。数字政府建设驶入快车道,公共智慧底座数据归集、共享、协同、开放等功能不断优化,“鹿路通”APP便民服务场景达到364个,以数字化手段提升服务效能日益成为昆山干部的首选。深入实施“法治政府”固本工程,严格履行重大行政决策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等法定程序。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配合支持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基层立法联系点建设。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办理市人大代表议案和建议219件、市政协提案266件。认真抓好巡视、巡察、审计等发现问题整改。顺利完成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清查阶段任务。坚决落实“过紧日子”要求,持续压减一般性支出。切实加强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真抓实干、比学赶超在政府系统蔚然成风,8项工作获省政府督查激励。与此同时,档案、科普、社会科学、供销、妇女儿童、青少年、残疾人、工会、红十字、慈善、民族宗教、国防动员、退役军人事务等工作均取得新进步。
各位代表,克难靠拼,成事靠干。这些成绩的取得,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是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一致、奋力拼搏,广大企业迎难而上、开拓创新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离退休老领导、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向驻昆解放军、武警官兵和消防救援人员,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昆山现代化建设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诚挚的感谢!
成绩来之不易,问题更需重视。面对全球产业分工深度调整、产业链加速重构,系统谋划、重点突破的意识和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实体经济困难增多,市场主体信心有待进一步提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整体还处于蓄能起势阶段,培育发展新动能、谋求发展新增量的任务依然艰巨;“产城人”融合发展水平离高品质宜居宜业城市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公共服务供给还需强化需求导向;安全生产、城市运行、财政金融等领域还存在一些隐忧;数字政府建设任重道远,政府系统行政效能还需进一步提升。对此,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树立系统观念,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在此,也恳请各位代表、委员继续对我们的工作进行监督,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二、2024年主要任务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寄予昆山“勾画现代化目标”殷殷嘱托15周年,也是昆山撤县设市35周年。根据市委全会部署安排,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苏州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四个走在前”“四个新”⑤重大任务,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增创发展优势,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建设新城市、发展新产业、布局新赛道,凝心聚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县域示范,交出中国式现代化昆山新实践的高分答卷。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4%以上,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5.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5%,实际使用外资11亿美元,进出口总额保持稳定,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3.85%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节能减排完成上级下达任务。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将全力争取更好的结果。
新的一年,我们将牢牢把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最大的政治,牢牢把握坚持高质量发展这一新时代的硬道理,牢牢把握“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一根本立场,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把“稳”作为大局和基础、把“进”作为方向和动力,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忧患意识、系统观念、信心底气,永争一流、快马加鞭、携手奋进,全力追求更高目标、实现更大作为。重点抓好九个方面工作:
(一)加强体系建设,推动科技创新向“高”而“进”。统筹推进科技战略平台能级提升、高水平大学建设、产业技术攻坚突破、创新企业培育壮大、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创新成果转化加速、科技金融赋能助力、开放创新合作拓展“八大工程”,努力打造充满竞争力的科创名城,为昆山高质量发展播下更多“种子”、注入更强动力。
建设更高能级科创平台。服务保障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总部建设。争创国家自主软硬件协同计算技术创新中心。深化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厦门大学等一流院校合作,探索共建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工程化服务平台等合作新模式。促进名城名校融合发展,支持昆山杜克大学高水平推进国际合作教育样板区建设。深化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培养一支面向市场、符合企业需求的高技能产业工人队伍。全面梳理整合各类科创载体资源,建设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线上服务管理平台,畅通科创项目与载体资源的供需对接。
强化骨干企业引领支撑。重点支持头部企业建立研究院,联合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和上下游企业共建创新联合体。深入实施祖冲之攻关计划,落实“难题招标”超100项,重点支持新显示、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核心技术攻关。打响科技招商品牌,发挥市镇两级专业科招队伍作用,全年新引进高科技项目1000个以上。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进一步健全完善发现、培育、认定、扶持、监测的工作链条,今年力争有效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超3300家,入选独角兽培育企业20家、瞪羚企业100家。支持企业在细分领域精耕细作,不断加大在技术、装备、人才、管理等方面的投入,提升行业影响力和主营产品市占率。
完善聚合协同创新生态。持续完善科技创新投入、科技人才引育、科技金融赋能等政策措施,构建全链条创新支持体系。打造开放的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加快把好技术转化成好产品。推广“科创指数贷”,鼓励银行机构在昆设立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围绕创新全周期为企业提供多元化金融产品。发挥产业资本中心链接头部创投、风投机构作用,聚焦重点发展的产业设立专项基金,撬动更多社会资本进入科技创新领域。实施企业培优上市三年行动,今年上市企业总数突破50家。加强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新增国际标准2项、国家标准30项,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提升至98件。发挥国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作用,举办创业周、人才科创城市行等活动,建成一批高品质人才示范社区,新增国家重大人才工程专家25人、各级双创人才200人,吸引大学生就业超2万人,打造近悦远来的科创名城。
(二)坚守实体经济,推动产业转型向“强”而“进”。产业是经济之本、发展之基。坚定不移推进新型工业化,全面实施“昆山智造”强基提质行动,推动产业发展向创新、智能、绿色、安全的方向迈进,让昆山实体经济根深叶茂、生机勃发。
瞄准高端化。统筹推进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支持企业革新技术、迭代产品、拓展市场,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加快智能终端向智能穿戴延伸布局、消费电子向汽车电子拓展升级、传统汽车零部件向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转型发展,巩固提升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优势。推动两大主导产业与新能源、数字经济、大健康等产业融合发展,壮大高端食品、信创安可、新型储能、低空经济等一批新增长点,精准布局元宇宙、人工智能、新型光伏等新赛道,形成更多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特色专业创新园区建设,打造10个以上百亿级园区。健全“组长+链主”机制,培育壮大一批竞争力强的链主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牵引带动更多上下游关联配套企业落地,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加快智能化。深化数实融合,启动开展新一轮“智改数转网联”三年行动计划,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高效协同,以数字技术赋能夯实实体经济根基。推广“产业大脑+智能工厂”模式,推动传统制造向研发制造、智能制造、服务制造转型,传统产品向数字产品、绿色产品、创意产品升级。建立全市数字改造服务资源池,牵引国内外头部数字经济企业与工业企业开展深度协作,完成1200个项目改造和1500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能力评估,培育国家级、省级智能工厂(车间)20家。打造国家级、省级工业互联网产业示范基地,新增工业互联网平台5家、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企业40家。持续推动5G、千兆光网、移动物联网在全市的深度覆盖,为通用大模型和垂直大模型提供典型应用场景,发展壮大算力、软件、电子商务、数据运用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力争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3.5%。
推进绿色化。坚持低碳、零碳、脱碳发展理念,研究出台鼓励绿色转型的政策措施,积极应对碳关税影响,努力探索产业发展和降碳减污双赢的新路径。大力实施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行动计划和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工程,健全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发展生态圈,加快建设“近零碳”园区、“近零碳”工厂。构建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高水平规划建设长三角(昆山)国际低碳产业创新园区,前瞻开展碳足迹认证和绿电溯源等工作,招引一批低碳技术头部企业、服务机构。在新建公共机构建筑、新建园区、新建厂房全面推广分布式光伏,大力发展综合能源服务、智能微网、虚拟电厂等新模式新业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突出融合化。着力推动实体经济价值转型,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研发设计、检验检测、信息服务等业态,加快推进制造业服务化,培育一批生产性服务业领军企业。抢抓跨国公司组织架构调整带来的机遇,用好总部经济、利润再投资等政策,争取更多研发、销售、贸易、结算等功能性机构在昆布局。加快发展平台经济,进一步招引壮大头部企业。提升健康养老、文化旅游、餐饮住宿、家政物业等生活性服务业品质,积极培育个性化定制化服务业态。加强楼宇资源整合提升、运营提效,打造一批纵向布局、垂直集聚的高端商务楼宇。
(三)聚焦有效需求,推动经济运行向“好”而“进”。坚持扩投资、促消费、稳外贸协同发力,为经济运行持续向好提供有力支撑,奋力跑出昆山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
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大力开展项目攻坚年行动,按季度组织“赛马比拼”,形成“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浓厚氛围。统筹抓好项目“扩产投产、引进推进”,着力形成“建成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梯次推进格局。瞄准“世界500强、中国500强、行业前5”靶向招商,力争新引进30亿级项目10个、50亿级项目3个、百亿级项目1~2个。积极争取特别国债、中央预算内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做好项目谋划、储备和前期工作,推动更多项目纳入上级大盘子。稳妥有序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三大工程”⑥,放大政府投资带动效应,进一步释放民间投资活力。
激发有潜能的消费。加快打造多中心、多层次商圈体系,提升金鹰、万象汇、大西门、大渔湾等标志性商圈“人气值”,投运新朝阳生活荟、中骏世界城等商贸综合体和皇冠假日、喜来登等星级酒店,开发系列精品旅游线路,围绕“吃住行游购娱”营造丰富多元的消费供给。办好系列促消费活动,提振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大力发展首店经济、直播经济、网红经济、美食经济等新型消费,形成一批品牌夜市,培育一批消费新势力。依托宝岛又一村、周庄数字梦工厂等载体平台,推动景区、场馆与商圈相互导流,让演艺会展、体育赛事在昆山“好戏连台”。支持总部型商贸企业做优做强,争取更多总部份额放在昆山。从改善供给、释放需求、降低交易成本等方面优化政策,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促进有质效的外贸。把巩固外贸基本盘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全力稳订单,开拓新市场、发展新模式、引育新主体,加快贸易转型,实现量稳质升。实施贸易促进计划,积极支持企业参加国内外展会,帮助企业打响品牌、争取订单。做优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智慧综保区等平台功能,加快发展服务贸易、数字贸易、跨境电商、海外仓、保税维修等新型贸易形态,大力招引智能终端产品、咖啡等总部型贸易企业,持续优化外贸结构。大力巩固欧美、日韩等传统市场,积极拓展“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等新兴海外市场,开拓全球经贸新空间。
(四)增强内生动力,推动改革开放向“深”而“进”。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坚定不移吃改革饭、走开放路、举创新旗,以更大魄力、更实举措推进改革开放,为未来发展增添更强动能、增创新的优势。
深度融入重大战略。主动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持续深化区域融合,积极链接沪苏(州)同城化,全面参与上海大都市圈、沿沪宁产业创新带、G60科创走廊建设,高水平打造全球功能性节点城市。合力共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北向拓展带,协同提升大交通、大科创、大商务、大会展四大功能,全力做强花桥国际商务区。积极推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协调区建设,抓好示范区制度创新成果复制推广,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扎实推动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建设,加快重点合作事项落地见效。
用足用好重大平台。实施昆台融合高质量发展行动,项目化落实试验区历次部省际联席会议议定事项,筹备召开第十一次部省际联席会议,再争取一批含金量高的改革举措。持续推进金改区建设,积极申设合资法人金融机构,探索科创金融、绿色金融、数字金融等发展新路径。充分发挥台协会、昆台工商业者联合会等组织作用,推动对台合作向金融、文旅等现代服务业深化拓展。
持续攻坚重大改革。深化营商环境改革,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平等参与竞争,围绕“马上办”“六服六进”⑦等重点任务,进一步强化政务服务线上线下融合,巩固提升“一网通办”“一件事一次办”等改革成效,进一步擦亮“昆如意”营商服务品牌。学习借鉴“晋江经验”,下大力气筑牢法治保障、优化发展环境、解决突出问题、营造良好氛围,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开展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持续提高核心功能与核心竞争力。建立完善市镇两级企业服务中心和企检服务中心,统筹力量组建“助企员”队伍,完成结对3500家企业,动态感知企业需求,确保企业诉求反映渠道畅通、处办高效。实施包容审慎监管,推动更多政策直达快享和兑现落实。围绕降低企业综合成本,优化各类要素配置,推行“数据得地”⑧、数字征信等改革举措。盘活低效用地,推动“工业上楼”,完成存量产业用地更新5000亩、“三优三保”和拆旧复垦2000亩,为优质项目留足发展空间。
(五)坚持建管并重,推动城乡融合向“精”而“进”。将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精明增长、精益涵养的理念贯穿城市建设发展全过程各环节,努力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景。
加快城市建设出新。清单化推进青阳港滨水城市客厅、阳澄湖两岸科创中心、京沪铁路昆山枢纽片区规划建设,支持花桥鸡鸣塘滨水客厅、旅度区古镇焕新、张浦振苏地区、周市金鸡河科创走廊、陆家科创先导区、巴城梧桐创新谷、千灯城市客厅等镇域更新。加快轨交沿线重要站点TOD开发,完成城市广场改造、玉山广场地下停车场建设。改造老旧小区20个、50万平方米。加快震川西路改造、玉溪路对接新太路项目建设,完成黄浦江路南延、东城大道快速化改造工程,进一步提升区域交通互联互通水平。
优化城市管理提质。推进“物业城市”建设,协同做好沿街风貌协调、违规停车治理、环境卫生、绿化管护等各项工作,在降本增效中持续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启动花桥、张浦一体化固体废弃物分类中转平台建设。再完成5家农贸市场改造。持续优化高铁昆山南站区域交通组织,使旅客出行体验更加便捷舒心。实施“牡丹停”泊车提升计划,新改建停车泊位3万个,新增新能源汽车公共充(换)电场站30个,让市民停车有位、充电有桩。
推进乡村振兴见效。学习运用“千万工程”⑨经验,深入实施“五百行动”⑩,加快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创成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坚决守牢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实施“鹿城粮安”工程,高标准农田占永久基本农田比例提高至70%以上。充分发挥华东农业科技中心策源功能,以现代农业园区为主阵地、科技兴农强农为主抓手,大力实施优质农产品种源研育、智能农技装备研制、特色功能农产品研发三大工程,因地制宜发展都市农业、智慧农业、精品农业。深入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行动,壮大“新农人”队伍。建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3个、生态宜居美丽示范镇村9个。推进农民收入倍增计划,通过盘活低效资产、发展特色产业等方式,力争村均集体可支配收入达到1300万元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2万元,让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两个“口袋”鼓起来。
(六)秉持绿色理念,推动生态建设向“美”而“进”。建设美丽昆山贵在行动、成在坚持。更大力度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让昆山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再生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工业污水处理厂建设,高标准完成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强化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实施治气工程项目200项,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推进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实施“河湖安澜”提优工程,建设幸福河湖100条。强化固危废全过程监管和新污染物治理,全面加强生态保护修复。
加快城市运行低碳化。深入实施节能降碳三年行动,持续深化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低碳转型,稳妥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开展绿色建筑、绿色公交、绿色学校、绿色医院等创建行动。加快新能源汽车分类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销售渗透率达到35%以上。
绘就和美生态工笔画。新建“口袋公园”20个、“昆小薇”项目30个,新增、改造绿地300万平方米。实施“昆山之链”缘甸段北延与淀湖段工程、庙泾河中央水廊三期建设,全面提升滨水公共空间生态体验和服务功能。强化跨域水系联保共治,贯通环淀山湖生态岸线。推进既有铁路高速公路沿线生态廊道建设、高架道路桥下空间综合治理,打造近可观绿、远可观景的亮丽风景线。
(七)厚植人文底蕴,推动文化供给向“融”而“进”。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坚持以文兴业、以文润城、以文惠民,努力保护好、挖掘好、运用好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推动人文与经济交融互促,让人文底蕴成为昆山的独特气质、鲜明标识。
促进文明实践与文明创建相融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文明城市常态长效建设,实施文明楼道、文明菜场、文明街巷等一批“文明细胞工程”,让文明风尚沁润人心。鼓励开展慈善帮扶,壮大专业志愿服务队伍力量。用好商业街区、文旅景区等新型阅读空间,打造全民阅读的爱“阅”之城。
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高水准办好百戏盛典、中国昆剧艺术节、“顾炎武日”等系列品牌活动,倾力打造“群众的节日、文化的盛会”。加快推进文化数字化建设,鼓励利用全息呈现、混合现实等前沿技术,推出一批云端展览、沉浸式体验等特色文化产品。推动古街老宅“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更新提升蓬朗老街、正仪历史文化街区。以多元化方式推动戏曲、美食、水乡等文化元素“走出去”,加强文化交流互鉴,提升城市美誉度。
促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相融合。办好两岸中秋灯会、马拉松赛、咖啡文化节等特色活动。持续开展公共文化配送和全民艺术提升行动,举办群众性文化惠民活动7000场次。依托阿里体育等专业团队,高水平运营奥体全民活动中心,满足群众“家门口”的文化体育需求。组建运营文化产业招商中心,引育一批头部和成长性文化企业。大力发展影视娱乐、时尚设计等数字文化创意产业,支持晨风时尚创意产业园、两岸数字文娱产业园、羊绒时尚文化街区等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做大做强。开发一批工业旅游精品线路,争创省级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八)聚焦共同富裕,推动民生福祉向“暖”而“进”。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人的一天、人的一生”,办好一批“温暖+1℃”民生实事,打造全龄友好型城市,让幸福生活更加可感可及。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千方百计稳就业、促创业,实施“归雁计划”“妈妈岗”等就业支持措施,持续推进“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建设,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人群就业。推动社会保险扩面提质增效,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促进多层次医疗保障有序衔接,支持商业补充医疗保险发展。持续优化退役军人服务保障。推进无障碍环境和“善爱之家”建设,完善残障人士关爱服务体系。积极稳妥推进住房公积金制度均衡覆盖,筹集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8000套,更好满足新市民、青年人住房需求。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新改扩建学校项目7个,新增学位1万个。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探索跨学段集团化办学模式,推动基础教育资源共享、协同发展。持续深化与长三角知名高校合作,加大名师名校长引育力度,加强教师关爱激励,打造一支“四有”好老师队伍。实施青少年健康关爱润心工程,推动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指导中心实体化运行,构建“校家社”协同关爱保障体系。
促进医疗扩容提质。完成东西部医疗中心二期建设,推进中部医疗中心功能提升。发挥三甲医院引领作用,深化与高水平医院合作,着力打造研究型医院,培育一批名医师、名团队、名科室。开展智慧医院试点,探索打造智慧医共体,推动市级医院与区镇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数据互联互认,带动整体医疗服务水平提升。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提升医疗保健和推广应用水平。加强康复、老年等专科医院建设,积极争创三级妇幼保健院。
优化“一老一小”服务。完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新增日间照料中心10家,新设老年助餐“昆尚食堂”2家,完成家庭适老化改造1300户。投运阳澄湖康养院。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建设托育综合服务中心。立足“一米高度看城市”,积极创建国家儿童友好城市,打造儿童友好社区、学校、街区等特色空间60个,投运鹿萌儿童康复中心,让朵朵蓓蕾在阳光下健康成长、尽情绽放。
各位代表,利民之事,丝发必兴。今年,市政府紧贴群众对就业、教育、医疗、文体等方面的需求,经过多轮论证,形成了10大类、43项“温暖+1℃”民生实事候选项目,请代表们审议并票决。我们将坚持项目化管理、清单化落实、节点化推进,说一件干一件、干一件成一件,让群众享受到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九)树牢底线意识,推动社会治理向“稳”而“进”。社会稳定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更大力度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社会大局的“稳”更好保障高质量发展的“进”。坚决落实“六个不发生”⑪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以一域之稳促全局之安。
筑牢安全生产防线。充分发挥大安全工作体系作用,加强网格化、专业化、数字化监管,加大危化品、道路交通、工程施工、城镇燃气、既有建筑等重点领域和部位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力度。依托“应急365”综合管理平台,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形成企业风险隐患自查、自报、自改闭环。完善工业企业分级分类监管机制,提高安全监管精准性、有效性。发挥安全教育学院作用,积极培育引入社会化、专业化安全培训机构,提升全民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
突出风险防范化解。加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常态化开展多灾种、跨部门联合实战演练,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高压严打电信网络诈骗、集资诈骗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犯罪活动,守护好群众的“钱袋子”。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坚定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毫不松懈防范化解房地产、债务、金融等领域风险。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加大信访问题源头治理和重点领域信访突出问题专项攻坚,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数字化改革是赋能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我们将坚持用数据分析、用数据决策、用数据创新,引领推动各领域改革集成突破、融合跃升。依托数字昆山公共智慧底座和“鹿路通”城市服务总入口,瞄准社会生活中的堵点、难点和痛点问题,针对性开发一批“切口小、方法巧、效果灵”的数字化应用,真正让群众和企业享受更大便利。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建成基础数据、风险识别和风险感知数据库。升级“畅行昆山”智慧交通服务平台,拓展场景应用,提升预警监测和协同处置能力。打造“一梯通管”平台,探索特种设备安全实时监测、智能预警新路径。实施“精网微格”效能提升专项行动,新建“智慧小区”示范点100个。加强社区治理队伍和中高端社工人才培育,试点开展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让更多居民就近享有优质普惠公共服务。
 
三、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各位代表,扛起“走在前、做示范”责任使命,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我们将把政治建设摆在首要位置。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立足“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把“旗帜鲜明讲政治”贯穿政府工作各方面全过程,坚决贯彻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决策部署,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确保政府各项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我们将把为民情怀牢牢记在心中。坚持“人民政府为人民”,紧紧围绕群众关切的就业、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急难愁盼问题,把百姓“需求清单”作为政府“办事清单”,把政府“服务清单”变成百姓“满意清单”,切实把一项项惠民利民的政策举措转化为一件件可观可感的民生成果,让全市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全力建设服务政府。
我们将把法治建设作为根本保证。深化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提升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认真落实全过程人民民主,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努力让每一项建议、每一件提案都能落地见效。主动接受纪检监察、司法、社会和舆论监督,规范落实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全力建设法治政府。
我们将把作风建设时时抓紧抓实。坚定践行正确政绩观,用好主题教育实践成果,发挥“赛马”机制作用,大力营造比学赶超、争先进位的浓厚氛围。秉持“把麻烦留给自己、把方便留给企业、群众”的理念,持续做优“12345”等平台,积极回应各方关切,切实做到“无事不扰、有求必应、无求自应”。坚持用科技换人力、用智能提效能,以数字思维推动政务服务流程再造、业务重构,不断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力建设高效政府。
我们将把廉政建设贯穿工作始终。以严的主基调强化正风肃纪,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驰而不息纠治“四风”。严格执行“1+7”工作清单制度,扎实做好巡视、巡察“后半篇”文章。制度化、常态化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厉行勤俭节约,严控“三公经费”,将宝贵的资金和资源更多集中到发展紧要处、民生急需上,持续涵养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全力建设廉洁政府。
各位代表,百舸争流,奋楫者先;中流击水,勇进者胜。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好省委、省政府和苏州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在昆山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的监督支持下,坚定信心、敢作善为,改革创新、真抓实干,奋力展现昆山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的新气象新成效!
 
名 词 解 释
 
①Ⅱ型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上、300万以下的城市。
②“五大行动”:党建引领共促行动、产业链供应链共融行动、科技创新共同体共筑行动、基础设施共建行动、公共服务共享行动。
③“1+22+3”大安全工作体系:以安委会为统领,22个安全生产专业委员会和消安委、减灾委、防汛指挥部为骨架的大安全工作格局。
④“应急365”综合管理平台:全市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平台,该平台从行政管理、技术参数、制度执行、风险管控层面,对企业履职情况和现场管理情况进行智能分析和报警,动态监测企业安全管理运行情况,逐步实现24小时全流程监管,提升安全监管效能。
⑤“四个走在前”“四个新”:在科技自立自强上走在前、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上走在前、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在强化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上走在前;在科技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在强链补链延链上展现新作为、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上实现新提升。
⑥“三大工程”: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
⑦“六服六进”:政务服务进园区、企业服务进银行、高频服务进楼宇、自助服务进商圈、便民服务进景区、邻里服务进社区。
⑧“数据得地”:围绕企业成长、经济效益、技术创新、质量建设、转型升级等内容,对有供地需求的企业进行量化评估,根据综合赋分排名,确保有限土地资源优先向“发展前景好、产值增长快、亩均效益高”项目集聚,着力解决存量先进制造业优质企业用地难问题。
⑨“千万工程”:“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
⑩“五百行动”:产业赋能“百村共兴”、人居环境“百村共美”、强村富民“百村共富”、文明和谐“百村共治”、城乡融合“百村共享”。
⑪“六个不发生”:坚决不能发生政治性事件,坚决不能发生重大群体性事件,坚决不能发生较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坚决不能发生影响恶劣的重大治安案件,坚决不能发生因自然灾害应对不力造成群死群伤事件,坚决不能发生重大舆情事件。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