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高香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罗敬东 唐前勇 程一方 杨晓娟 杨伟 冯鹏
摘要:襄阳市产茶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深厚,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对襄阳市高香茶产业发展的优势和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并提出针对性地解决对策。制约该市高香茶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包括无性系良种化程度偏低,茶园管理水平和加工技术有待提高,服务体系不健全等,建议找准突破口,优化结构布局,加强人才建设和资金支持,做好区域品牌建设,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健康发展。
关键词:襄阳市;高香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S5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20)14-0117-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0.14.02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Abstract: The tea production in Xiangyang area has a long history, the tea culture is profound,and the brand influence is constantly enhanced. The advantages, development and problems of the high fragrant tea industry in Xiangyang city were reviewed and the solution countermeasures were proposed pertinently. There were also some unfavorable factors that restric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igh fragrant tea industry such as the low degree of clone breeding, low management level and low processing technology, and the service system was not perfect. It was recommended to find a breakthrough, optimize the structural layout, strengthen talent construction and financial support, concentrate regional brand building, and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tea industry.
Key words: Xiangyang city; high fragrant tea industry;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湖北省襄陽市地处秦巴山名优绿茶产区,产茶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深厚,茶叶品质优异,属于国内高香绿茶代表区域和农业部划定的绿茶优势区域。襄阳市是湖北省四大茶区之一,发展茶产业有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茶叶作为全市重要的传统经济作物,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强,经济附加值相对较高,是襄阳市最适宜发展的特色农业支柱产业。多年来,在历届政府的重视下,茶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2019年,襄阳市茶园面积达到2.45万hm2,茶叶产值近20亿元,常年茶园从业人员3万余人,涉茶人口约30万人,茶产业已成为襄阳市西南山区特色优势产业和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为打造百亿茶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襄阳市高香茶产业发展的优势和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以期对襄阳市高香茶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1 襄阳市高香茶产业的三大优势
1.1 生态优势
襄阳市茶区处于大别山系与秦巴山系之间的“马鞍型”地带的腹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冷夏热,光能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降水充沛,雨热同季,相较于周边恩施市、宜昌市、十堰市、汉中市等绿茶产区自然生态因子更加独特,非常有利于高香绿茶的生产。具体生态优势表现在以下方面[1]。
1.1.1 茶园冬季休眠期相对较长 茶园冬季休眠期相对较长,达到150 d,有利于茶叶营养物质的积累。
1.1.2 茶园年温差和昼夜温差较大 茶园年温差和昼夜温差较大,年平均气温13.6~14.8 ℃,昼夜温差9.9 ℃,茶叶新梢持嫩性强,糖类物质和氨基酸含量高,且茶多酚含量适中,茶叶香高味醇。通过对襄阳市茶区茶样采集检测分析,共检出67种香气化合物,其中含量较高的香气成分有芳樟醇(4.42%~30.08%)、己酸顺式-3-己烯酯(1.37%~17.18%)和香叶醇(1.51%~16.79%)等,氨基酸、水浸出物等均比其他绿茶高出5~10个百分点,氨基酸含量达到6.8%,水浸出物达到47.2%。
1.1.3 茶区土壤多以黄棕壤亚类石渣土为主 茶区土壤多以黄棕壤亚类石渣土为主,固磷率比较低,有效钾含量丰富,通透性好,有机质含量较高,适宜茶叶的生长发育。
1.1.4 茶区春季雨水相对较少 茶区春季雨水相对较少,有利于香气物质的形成,适合生产高香型绿茶。历史上保康官山云峰、保康九皇山毛尖、南漳三斗坪贡茶等在20世纪90年代全省斗茶大赛上屡获金奖,现在的南漳羊角山茶更是一茶难求,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客商到南漳县东巩镇大量收购原料做功夫红茶出口东南亚,足见襄阳市高香茶的品质、优异独特。农业农村部2007、2009、2013年发布的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中,襄阳市茶区的南漳、保康、谷城、枣阳4个县(市)先后被纳入绿茶优势区域。
1.1.5 襄阳市茶区病虫害发生较少 襄阳市茶区病虫害发生较少,有利于有机茶的生产。襄阳市地处南北过度地带,冬季气候干燥寒冷,年降雨量偏少,不利于茶树病虫害发生,非常适合有机高香茶的生产,2019年湖北省保康县徐记有机茶业有限公司、保康县千立农业有限公司出口有机茶叶1 050 t,产值1 000余万元,每吨茶叶约1万元;湖北蓝溪茶业有限公司出口精制茶300 t,产值1 500万元,每吨茶叶约5万元。截至2019年底全市通过各项有机认证茶园约有0.3万hm2,占全市茶园总面积12%,有266.67 hm2正在实行有机转换。襄阳市实施有机茶生产具有独特优势。
1.2 区位优势
襄阳市地处南北过度地带,为鄂、陕、豫三省的重要城市,自古就有“南船北马、川陕咽喉、七省通衢”之称,具有显著的区位优势,历史上就是中国茶叶及其他商品的主要交易地和中转站,拥有贯通南北、承启东西的独特区位,根据《湖北省中长期铁路发展规划》,湖北省将建成“三纵三横两斜”高速铁路网,襄阳市将初步形成以郑万高铁、焦柳铁路、浩吉铁路为“三纵”,以汉十高铁、汉丹铁路、襄渝铁路为“三横”的铁路运输网络,成为武汉市至西安市、太原市经郑州市至南宁市、北京市经郑州市至重庆市、武汉市至重庆市4条快速铁路通道的重要枢纽和节点,襄阳市作为湖北省域副中心、“万里茶道”的汉水中枢和重要节点城市,茶叶深加工利用及对外贸易出口将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和市场前景,为襄阳市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提供支撑条件,为襄阳市发展成全国区域茶叶交易物流中心带来巨大发展机遇。现在,全市共有县级以上茶叶交易市场5个,其中襄阳市区2个,保康县1个,谷城县1个,南漳县1个。
1.3 品种资源优势
襄阳市茶园建于20世纪70年代末,主要以鸠坑茶子直播为主;在80至90年代主要以福鼎大白茶子直播为主,后来陆续引进乌牛早、龙井43、红蕊铁观音、鄂茶1号、鄂茶7号、鄂茶10号、福云6号等10多个茶树品种进行种植,群体种后代变异较大,有利于筛选适宜制作高香茶无性系良种,全市有超过2万hm2群体种茶园,种质资源非常丰富。
2 襄阳市高香茶产业发展现状
2.1 品牌影响力逐渐增强,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壮大
2009年襄阳市人民政府开始着力建设“襄阳高香茶”公共品牌,2012年1月,“襄阳高香茶”成功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2年12月湖北省农业农村厅将“襄阳高香茶”认定为“湖北高香型名茶”,2019年被农业农村部列为全国区域公共品牌300强。通过近几年发展,品牌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已初步形成以襄阳高香茶公共品牌为主,企业品牌为辅双品牌发展格局,带动玉皇剑、水镜、荆山锦、汉家刘氏、羊角山、香耳山等一批茶企品牌发展。目前,全市茶叶加工企业约328家,其中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家,国家林业产业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家,市级龙头企业8家。年产值过亿元的有3家,年產值过千万元的有6家。
2.2 茶类结构呈现多元化加工格局,产品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近几年,随着国内红茶、黑茶持续升温,在发展名优绿茶基础上襄阳市也相继开发出了名优红茶和黑茶,目前全市拥有名优绿茶清洁化生产线4条,黑茶生产线3条,名优红茶生产线3条,茶类结构呈现出多元化格局,产品竞争力逐步提升。
2.3 科技支撑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科技创新对茶产业贡献更加突出
近5年来,襄阳市农业科学院联合中国茶叶研究所、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华中农业大学等单位,开展茶树高效栽培、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茶叶清洁化加工等研究与示范,先后制定茶叶地方标准6项,有机茶高效栽培技术、襄阳高香茶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等成果获省市科技进步奖,集成茶树病虫害“三诱一导”技术1套,在全市推广应用0.2万hm2,核心示范区化学农药减少90%,进一步推进全市有机茶绿色生产。
3 襄阳市高香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标准化生产程度不高
3.1.1 茶叶品种结构矛盾突出,无性系茶园面积小,生产低质低效 南漳、保康、谷城绝大多数属于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发展的茶子直播低产老茶园,现有无性系良种覆盖率不足10%,品种混杂,茶树个体间发芽时间、芽叶大小、叶色深浅、产量高低以及茶叶内含物等方面,均存在着较大差异。再加上植茶地域环境和管理水平等因素影响,普遍存在着低产、低质、低效的情况,茶叶质量参差不齐,市场认可度不高,产业带动能力受限。部分地区实际干茶产量225~450 kg/hm2,综合收益3万~6万元/hm2,与福建省、四川省等全国茶业强省相比,过多过杂的品种布局与较低的产业化程度制约了名优茶加工品质和质量效益的稳定提升[2]。
3.1.2 茶园建园水平较低,管理水平较差,茶园单产较低 南漳、保康、谷城三县多属山区河谷或平原丘陵过渡地带,受过去“以粮为纲”传统观念的影响,现有茶园大多地处荒山或半山林地,路沟园不配套,土壤贫瘠、坡陡坎高、交通不便,种植管理劳力成本居高不下,生产要素没有有效激活。同时,茶区生产经营者普遍缺乏采、剪、养相协调的树冠养护技术和土、肥、水相协调的茶树营养安全调控应用技术,茶园持续生产能力不强,茶园单产水平低。全市茶园按采摘面积算,平均产量为600 kg/hm2左右,比全国1 020 kg/hm2低420 kg/hm2,比全省1 215 kg/hm2低615 kg/hm2。低产茶园面积约占全市茶园总面积的1/3以上,产能低、效益低,无法满足清洁化、连续化作业的需求[3]。
3.1.3 加工技术陈旧落后,茶叶产业链较短 全市除少数龙头企业陆续引进了成套加工设备和生产线外,剩余约90%以上的中小加工厂,受资金、技术、人力等条件限制,普遍停留在20世纪70年代半人工、半机械传统初制阶段,生产场地简陋,加工装备落后,质量标准不全,加工增值增效有限,现有厂房设施、工艺流程、技术标准、卫生条件和产能规模无法与茶产业转型发展要求相适应;即使是已拥有相对完善加工装备的龙头企业,亦未实现全年饱和式生产,设备闲置现象仍较为突出。30%~40%的产茶村尚无标准化加工厂配套,仍停留在家庭手工作坊或村集体茶厂零星粗放加工阶段。除部分地区有绿碎片、红茶、黑茶生产外,全市70%~80%的茶叶产地,仍以细嫩茶青为主,仅开展春毛尖和炒青生产;2018年襄阳市产茶14 162 t,绿茶类产品约12 348 t,占总产量的87.00%以上;红茶686 t,占4.84%;白茶200 t,占1.40%;黑茶928 t,占6.50%。在茶食品、茶饮料、茶医药保健品等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方面基本空白,产业链延伸能力不足,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低。茶树鲜叶资源有效利用率低,特别是夏秋茶原料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3.2 服务体系不健全,茶叶人才严重不足
自从茶叶特产税取消以后,茶叶对地区GDP贡献率较小,各级政府对粮棉油等关系民生的大宗农作物关注较多,各方面服务体系较为完备,对经济作物特别是茶叶的种植管理、生产加工和销售重视程度不够,自上而下没有形成齐抓共管的认识,导致茶农、茶企生产经营缺乏配套的政策帮扶和技术服务,导致全市茶叶人才缺乏,截至2019年,全市从事茶叶研发人员仅23人,高级职称科技人员6人,其中正高职高级农艺师1人,教授1人;从事科研与推广人员9人,从事教学人员1人,科技推广13人,仅相当于宜昌、恩施、十堰等市的1/5左右。
3.3 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品牌培育力度不足
多年来,襄阳市各地结合自身实际,确立了多个农业支柱产业,先后发展了茶叶、核桃、烟叶、蔬菜、食用菌等经济作物,但总体而言,茶产业发展的重视程度、扶持力度有待加强,政策支撑和营商环境仍有优化提升的空间。一是南漳、保康、谷城三县具备做优做强茶产业的资源禀赋和优势条件,但各地主导产业过多,定位摇摆、目标不一,连续性不强,长效性不够,尚未形成“坚定不移抓茶叶、一届接着一届干”的发展氛围和思路共识。二是涉茶扶持资金有限,县级涉农财政资金年均额度在1 000万元左右,用于茶产业的专项资金仅占20%~30%的份额,亟待中央、省、市、县各级专项资金捆绑整合和精准发力,加强基地建设、加工升级、品牌培育、公共服务的引导及帮扶。三是促茶升级的配套政策不完善,尤其是在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生产、清洁化加工、创新型研发、市场化流通等关键环节和重點领域,现有政策支持培育力度不够,长效、持续、稳定的政策保障机制乏力,对三农发展的政策包容度有待提高。
4 襄阳市高香茶产业实现百亿元产业链的设想及建议
襄阳市茶产业若要持续快速发展,必须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有机化是特色优势,品牌化是发展战略,机械化是有效方式,实现由“以绿茶为尊”向红、黑茶方向延伸,由单纯的茶产品向深加工系列开发延伸,由单纯的茶产业向茶旅综合体延伸。一是从提高茶叶单产增值上切入。如果全市在2.5万hm2基础上改造低产茶园0.7万hm2,新发展茶园0.7万~1.0万hm2,全市茶园总面积达3.3万hm2左右,如果3.3万hm2茶园产量达到湖北省南漳县羊角山茶场、湖北玉皇剑茶业有限公司、湖北保康九皇山茶叶有限责任公司的中等产量水平,平均产值12万元/hm2,全市茶叶直接产值可达40亿元;如果科学管理、科学开发、科学采摘,生产水平达到外地茶区平均每公顷产量水平,产量产值可再增50%,这样茶叶基地产值有60亿元的发展前景。二是从发展茶叶深加工及副产品上切入。发展茶油、茶酒、茶食品、茶保健品等深加工,发达国家农产品粗加工、深加工的产值比为1∶7,按最低1∶1算,按1/2的产品进行深加工,襄阳市现有茶叶产值20亿元,可实现资源增值20亿元。全市328家茶企业中,少部分企业深加工产品已经开发成功,如茶酒等,还有部分茶企与大专院校签订产学研项目合作,或与大企业签订联合开发旅游产品协议等。三是从延伸茶叶产业链上切入。向茶旅融合、茶文化融合、茶田园生态综合体发展,预计产业开发可再增加产值20亿~30亿元[4]。以上茶产业三项增长潜力可望打造出一个山区新型经济百亿元产业链,做大茶产业、做强茶企业,农民增收的愿景可望实现,茶产业将真正成为绿水青山上的“金山银山”。为实现百亿元茶产业目标,提出如下建议。
4.1 优化结构布局,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和加工改造升级
根据2018年发布的襄阳市茶产业发展实施意见,紧紧围绕“振兴绿茶,提升红茶、发展黑茶,向深加工综合利用延伸”的发展思路,调整品种结构,优化种植模式,推进标准化生产,提升茶叶质量效益。一是以生产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产品为目标,建立和完善“襄阳高香茶”品质标准监测检验体系和产品可追溯体系,实现从茶园到茶杯的全程质量控制,完善茶园生产设施标准、栽培技术标准和质量管理标准;二是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推广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化学农药用量;三是加强茶园土壤治理,用健康的土壤生产优质茶叶,提倡使用氮磷钾配比合理的茶园专用有机肥,提高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四是大力推广茶园整地、茶树修剪、病虫防治、大宗茶机采等关键环节的实用机具筛选及配套技术,提升茶叶生产机械化水平;五是加强老茶园改造,提高管理水平和产出能力;六是加强名优茶制作工艺的改进和创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加工质量,提高名优茶市场竞争力[5]。以集成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能源、新设备、新环境”为重点,推进茶叶标准化生产和精深加工研发,延长加粗产业链,提高夏秋茶资源利用率和综合效益。
4.2 做好人才队伍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人才支撑机制,营造公正、公开、公平人才环境,让真正想发展茶产业的企业家、管理者和生产者“进得来、留得住”。加强与省内外有关科研、大专院校和技术推广事业单位合作,通过特殊政策引进和招录高素质茶叶专业人才。着力推进基层从业人员培训,培养一大批专业种植大户、采茶能手、加工技师、营销精英等现代实用人才和科技致富带头人。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培养和引进初精深加工专业人才扎根服务龙头企业,全面提高茶叶种植、加工和营销管理水平。
4.3 持续稳定的政策资金扶持
强化政策引导,突出市场主体,将茶叶列为全市及各产茶县(镇)优先发展的主导产业,制定政策支持清单、时间节点及落实部门,推进实施“襄茶提升行动计划”和“茶产业发展重大工程”,学习借鉴周边恩施州、宜昌市、雅安市等茶区,每年拿出2 000万~3 000万元茶叶专项资金扶持茶产业发展,重点支持高效茶园建设、标准化厂房改造、加工装备升级、产品技术创新、公共品牌建设、流通体系建立、三产融合发展等关键环节,加大力度培育技术人员、种茶大户,培优培强涉茶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
4.4 抓好品牌培育
按照“政府主导、协会运作、企业参与”的原则,加大“襄阳高香茶”“襄阳红”等公共品牌的宣传推介和扶持培育力度,做好襄阳市茶文化宣传推介,努力提高襄茶产品的市场美誉度、占有率和影响力。建议学习其他茶区现有经验及做法,授权市茶叶协会,负责集体商标、地理标志的统一管理,规范襄阳高香茶公共品牌的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品牌管理等。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紧贴市场需求,开发特色鲜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精品名牌,集合茶企力量,共同促进茶产业提档升级。
参考文献:
[1] 唐前勇,程一方,罗敬东,等. 绿水青山上的“金山银山”——襄阳市茶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23):165-167.
[2] 陈 桃,孙 剑,李紫娟. 我国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原因与对策[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18,39(3):424-431.
[3] 程一方,张耀华,唐前勇,等. 茶园减肥减药与提质增效调查[J]. 蚕桑茶叶通讯,2017(1):25-28.
[4] 王友海,郝晴晴,仇方方,等. 推动企业主导促进宜昌茶产业高质量发展[J]. 中国茶叶,2018,40(10):45-47. .
[5] 王丽红,何小梅,刘能胜,等. 湖北茶叶生产现状与建立优良生态茶园的技术措施[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21(6):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