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名片】“中国这十年” 青海省委举办主题新闻发布会

2022-09-06 02:23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站  主页 > 名片 > 美丽国土名片 > 青字号 >

打印 放大 缩小

       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十年礼赞              (国土名片网小编芬儿点睛导读)




中共青海省委举行“中国这十年”主题新闻发布会
发布时间: 2022-08-31 | 来源: 中国发布
 
 

  8月31日下午3:00,中共青海省委举行“中国这十年·青海”主题新闻发布会,邀请中共青海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信长星作主题发布,中共青海省委副书记、省长吴晓军一同出席并回答媒体关心的问题。
 

王大南

  主持人王大南:

  女士们、先生们,

  记者朋友们:

  下午好!欢迎出席中共青海省委新闻发布会。

  今天,中共青海省委举行“中国这十年”主题新闻发布会,本场发布会的主题是:“牢记嘱托担当新使命,感恩奋进建功新时代”。十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青海各项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今天,我们非常高兴地邀请到中共青海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信长星先生作主题发布,中共青海省委副书记、省长吴晓军先生一同出席并回答媒体关心的问题。

  下面,先请信长星书记作介绍。

信长星

  中共青海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信长星:

  记者朋友们好,很高兴同大家见面。首先,我代表青海省委、省政府和全省600万各族群众,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对媒体记者和社会各界长期以来给予青海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青海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两次考察青海、两次参加全国人大青海代表团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青海发展擘画蓝图、把脉定向,为做好青海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2016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人大青海代表团审议时,首次明确了“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即:“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

  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提出“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即:“扎扎实实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扎扎实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治理,扎扎实实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人大青海代表团审议时,首次提出青海要建设产业“四地”,即:“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

  2021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进一步明确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青海的生态安全地位、国土安全地位、资源能源安全地位显得更加重要”,再次强调了产业“四地”建设,并要求青海“在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成就,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青海篇章”。

  十年来,我们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一步一步、扎扎实实不断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高原大地落地见效,青海各项工作取得历史性新成就新进展。这十年,是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力度最大、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的十年,是高质量发展提质增效的十年,是精准脱贫全面胜利、人民生活逐步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实现的十年,是民族团结进步结出累累硕果的十年,是党的建设全面加强的十年。

  下面,我重点从五个方面向大家作个介绍:

  第一,这十年,我们坚持生态保护优先,“中华水塔”更加坚固丰沛。

  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也是生物多样性最具代表性的区域之一。保护好三江源,保护好“中华水塔”,是青海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来不得半点闪失。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的殷殷嘱托,始终把生态保护放在突出位置,坚定不移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我们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践新高地为统领,全面推开“七个新高地”建设,即:生态安全屏障新高地、绿色发展新高地、国家公园示范省新高地、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新高地、生态文明制度创新新高地、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新高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新高地。一个具有标志性的突出成效是国家公园建设,成功举办首届国家公园论坛,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发来贺信,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任务全面完成。正在创建的青海湖国家公园,形成了特有的“草—河—湖—鱼—鸟”共生生态链,极具代表性。目前,青海正在聚力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讲生态要用数据说话。十年来,三江源区水源涵养量年均增幅6%以上,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实现“双缩减”,草地覆盖率、产草量分别提高11%、30%以上,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持续增加。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5%以上,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青海湖水体面积比10年前增加约220平方公里,湿地面积稳居全国首位,蓝绿空间占比超过70%。

  从实现双碳目标看,青海是巨大的碳汇盈余地,拥有森林、草原、湿地、冻土、冰川等多种固碳资源,森林碳汇潜力预估每年在3000万吨左右,植被碳库占比排在全国前列,湿地生态系统固碳总量全国第一,土壤生物碳储量达到267亿吨,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土壤有机碳储量达到1600亿吨,冰川碳固持功能十分突出,在抑制二氧化碳上升和全球变暖方面具有重要地位。我们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希望青海在实现碳达峰方面先行先试”重大要求,坚持供给端、消费端、固碳端协同发力,启动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和零碳产业园,积极参与国家碳交易市场建设,开展绿色低碳社会行动示范创建,努力为全国碳达峰碳中和作出青海的特殊贡献。

  不知记者朋友注意到没有,近年来,我省在国际野生生物摄影领域频频获奖,出自农牧民之手的生态摄影展也在国内多地举办。为什么?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野生动物越来越多了,生态管护员可以在巡护途中拍摄到多种珍稀野生动物,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随着生态保护力度不断加大,野生动物数量不断增加,生物多样性有效恢复。当然,这也得益于摄影家们的高超摄影艺术,还有他们对民间摄影爱好者的培养,使昔日的牧民也走进了艺术的殿堂。牧民们拍摄的是动物,展示的是生态,是对自然的热爱。“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青海的优势和骄傲”日益深入人心,青海各族干部群众为此而付出的努力和行动越来越坚定自觉。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当好“中华水塔”守护人,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继续用心用情用力履行源头责任,体现干流担当,作出江源贡献。

  第二,这十年,我们以绿色低碳为导向,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青海是资源大省,我们小时候学地理就知道,柴达木是祖国的“聚宝盆”。我们认真遵循习近平总书记“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的重大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产业“四地”建设为牵引,积极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十年来经济总量年均增长7%,转型发展导向更加鲜明,高质量发展之路越来越宽广。

  大家都知道青海有“天空之镜”,每年都吸引大量游客。在游客眼中,盐湖是一道不可多得的风景,在企业家眼里,盐湖则是极为宝贵的稀缺资源。盐湖是青海最重要的资源,也是国家的战略资源。这十年,我们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瞄准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的目标,推动盐湖资源产业链不断壮大,基本建成“钾、钠、镁、锂、氯”五大产业集群,2021年全省盐湖产业产值达332亿元,同比增长46%。高纯氧化镁/晶体材料生产技术填补国内空白,成功研发新型镁基超稳矿化/土壤修复材料并建成国内首条生产线,有效保障绿色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汽车领域有句话,“谁拥有新能源汽车,谁就拥有汽车工业的未来”。锂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心脏”,全国1/3的锂电池出自青海。钾肥是粮食的粮食,青海生产的钾肥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

  青海另一个巨大发展优势是清洁能源。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就提出“使青海成为国家重要的新型能源产业基地”,去年考察青海进一步明确“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的更高目标。我们着力推动清洁能源开发、新型电力系统构建、储能多元打造,已建成两个千万千瓦级可再生能源基地,青海清洁能源发展“风生水起”“风光无限”。目前清洁能源装机占全省电力总装机的91%,占全国清洁能源装机的18%,持续保持全国领先。全国首个100%利用清洁能源运营的大数据产业示范基地、全国首个100%清洁能源可溯源绿色大数据中心等一批项目相继建成。世界首条以输送新能源为主的输电大通道建成运行,北京大兴机场用的就是“青海绿电”。自2017年以168小时一举打破全清洁能源供电世界纪录以来,青海连续六年刷新这一世界纪录,今年达到5周全清洁能源供电。

  青藏高原作为地球第三极,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也是最年轻的高原,在造山运动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山川地貌,也造就了奇特罕见、雄浑壮丽的自然景观。这是大自然的馈赠,是领略祖国大好河山不可不到的地方,是行万里路不可不到的地方。瞄准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目标,我们推出精品线路200条,7条入选全国“十大黄河旅游带”精品线路,最美湖泊、最美花海成为热门打卡地。藏毯、唐卡、青绣等民族传统文化产品远销海内外,国际冰壶精英赛、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中华水塔”国际越野行走世界杯赛等国际品牌赛事享誉全球,连续21年举办的环湖赛,每年带动10万游客来青海湖骑行,青海已经成为世人向往的“诗与远方”。

  我们立足青海独有资源禀赋和冷凉气候特点,充分发挥青藏高原“超净区”的地理生态优势,着力做好绿色有机农牧业这篇大文章。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的“诺亚方舟”——国家作物种质复份库就在西宁。十年间,青海牛肉、枸杞产量分别增长1.2倍和2.4倍,油菜杂交育种水平国内领先,“青杂”系列16个油菜品种在全国80%以上春油菜产区种植,“青薯”系列马铃薯品种每年在全国推广1000万亩以上,青稞、蚕豆等品种选育达到国内先进,全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同比增长140%,驰名商标同比增长100%。

  第三,这十年,我们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群众的获得感不断提升。

  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的重大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每年将75%以上的财政支出用于民生建设,深入实施民生实事工程,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2年增长126%,年均增长9.5%,各族群众的生活更有品质、更为舒心、更加美好。

  青海曾经是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区域和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覆盖省份,集中了西部地区、民族地区、高原地区、贫困地区的所有特征。通过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在对口援青力量和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大力帮扶下,青海打赢了这场硬仗中的硬仗,提前一年实现全省42个贫困县(市、区、行委)全部摘帽、162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53.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过的3个村为例,贫困率曾高达56%的互助县班彦村,告别了出行难、吃水难、看病难、上学难、务工难、娶亲难,现在是新村新貌新生活;格尔木市长江源村,彻底告别烧牛羊粪和煤炭的时代,通过发展旅游业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刚察县果洛藏贡麻村,村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正一一变为现实,村民们铆足了劲,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这3个村的发展变化,是青海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也是青海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生动写照。

  下列一组数字可更好地说明十年民生巨变:2021年青海常住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3.96岁,比2010年增长4岁。控辍保学走在全国前列。居民人均自有现住房面积达30平方米,比2013年提高3.6平方米。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连续9年稳步上升。全省行政村农牧民体育健身工程覆盖率达100%,省会西宁建成10分钟健身圈,等等。

  第四,这十年,我们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青海是少数民族人口占比最高的省。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重要指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建设,各族人民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开创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新局面。

  我们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持续用力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率先实现所有市州和70%的县(市、区)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建设全国示范区和单位18个、社区“石榴籽家园”110个,各族群众更加自觉地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不断拓展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有效路径,打造“指尖上的青绣”“舌尖上的拉面”等民族团结创建品牌。青海的“拉面产业”就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一个典范。人们形象地说,是汉族、土族群众种的小麦磨成了面粉,藏族、蒙古族群众养的牦牛熬成了鲜汤,撒拉族群众栽的花椒辣椒做成了调料,回族群众用双手拉出了一碗碗致富面、和谐面、幸福面。依靠拉面产业,青海近20万各族群众走出深山大沟,走向国内外337个城市,开了近3万家拉面店创业就业,与当地群众深度相融、和谐相处,不仅用“一碗拉面”创造了一个百亿元的产业,也唱响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合唱。

  每次长距离的调研途中,我常感慨于青藏高原之辽阔、山河之壮美、历史之悠久、文化之灿烂。在“两弹一星”精神、开路精神的发源地,我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成一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打造热贡艺术等多个文化品牌,红色文化、河湟文化、丝绸之路文化、唐蕃古道文化彰显时代魅力,厚植了中华民族团结融合、多元一体的精神内涵,构筑了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各民族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成为高原儿女的共同心声。

  第五,这十年,我们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

  做好青海的工作,办好青海的事情,关键在党。我们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抓好党建的重要指示,切实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狠抓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以及制度建设,着力推动党的建设高质量发展,党的旗帜在高原大地高高飘扬。我们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制定形成传达学习、任务落实、督促检查、结果报告的全流程工作闭环,推动广大党员干部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结合木里矿区非法采煤问题,深入开展集中整治专项行动。始终坚持严的主基调,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

  站在新的起点,十四届省委在全面从严治党上,召开的第一个全省会议就是作风建设会,树立鲜明导向,以此开局起步。制定关于作风建设的若干措施,倡导讲政治、转学风、办实事、强担当、促团结、严纪律这“六个必须”,对一切不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行为,一切弄虚作假、阳奉阴违、搞变通、打折扣、搞选择性执行的行为,一切漠视群众利益、加重基层负担、光说不练、花拳绣腿的行为,一切不尊重规律、不尊重客观实际、大手大脚、铺张浪费的行为,一切推诿扯皮、玩忽职守、不思进取的行为,一切在群众面前摆架子、在上级面前做样子、在工作岗位上混日子的行为,都坚决进行整治,动员全省广大党员干部以优良作风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建设新青海。

  回望十年发展之路,我们深切体会到,做好青海工作,必须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行动指南,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持把“两个维护”作为根本政治原则,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新的征程上,我们将始终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不断推进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就,建设绿色发展、生态友好、创新开放、文明和谐、人民幸福、政治清明的现代化新青海,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我就先向大家介绍这些,谢谢!

  王大南:

  谢谢信长星书记。下面进入答问环节,请记者朋友们提问,提问前请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现在开始提问,请举手示意。

  人民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与青海的故事中,对青海生态环境保护表达出深深的关切与重视。您能否讲讲总书记从“青海生态之窗”远程视频了解三江源地区的相关情况和近年来的发展变化?

  信长星:

  正如这位记者所言,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的生态保护格外重视、格外关心。2016年8月,总书记亲临青海考察时,曾专门前往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通过“青海生态之窗”远程视频察看黄河源头、昂赛大峡谷、昆仑山、五道梁等点位生态状况,与两个观测点位的基层干部、生态管护员进行视频对话交流,并通过视频向当地各族干部群众表达了亲切问候和美好祝福。总书记在考察之后临上车时,叮嘱我们青海的同志,要把建好用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这项基础工作做好。

  青海是在全国率先依托重大生态工程开展生态环境监测的省份,总书记考察过的“青海生态之窗”,是2016年建成运行的远程网络视频观测系统,可以对全省典型区域的生态类型、自然景观及野生动物等进行“远距离、大范围、全方位”实时高清视频观测,观测点位最初只有6个,现在已发展到46个。观测数据能够实时与生态环境部等单位共享,曾向2021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数字中国峰会数字生态分论坛、中国·青海绿色发展投资贸易洽谈会等重要活动提供实时展示,已成为全面实时观测、有效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载体,成为向世界展现美丽中国建设成果的一个重要窗口、展示中国国家公园建设成果的一个重要窗口、展示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的一个重要窗口。

  “青海生态之窗”建成以来,数字化记录了包括三江源地区在内的青海典型物种活动及其栖息环境观测影像,特别是对黑颈鹤、藏羚羊、普氏原羚、雪豹、藏野驴、野牦牛、欧亚水獭等重点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数量、活动区域进行实时数量统计和跟踪观测,为物种调查、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视频观测和分析手段。打开“青海生态之窗”,随着镜头逐步拉近,可清晰观察黑颈鹤翩翩起舞、藏羚羊结队迁徙、藏野驴悠闲觅食、野牦牛肆意奔跑,仿佛身临其境。2017年8月8日,通过观测和视频分析,3000余只藏羚羊陆续通过青藏铁路五道梁北大桥,并且发现每年通过五道梁北大桥通道迁移的藏羚羊种群数量稳定,年际变化略有增加,全省藏羚羊数量从最少时不足2万只恢复到7万多只。作为高原旗舰动物雪豹,目前已监测到1200余只,并且在全省8个市州均有发现。从2018年以来,作为指示性动物的欧亚水獭在玉树州通天河流域频繁发现,已积累了500多段的欧亚水獭活动视频,这也佐证了三江源生态系统的健康性和完整性。作为青海湖特有的珍稀物种,每年5月底至8月,是青海湖裸鲤洄游的季节,数以百万计的裸鲤开始长途跋涉的生命洄游,在视频中能清晰看到“半河清水半河鱼”的自然奇观,青海湖裸鲤数量增至10.85万吨,比保护初期增长了42倍。再如目前监测到的黑颈鹤有1000余只,普氏原羚有2700多只,藏野驴有8万余匹,野牦牛有9400多头。这些数据都反映出青海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保护三江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巨大成效。人们感慨地说,“青海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青海生态之窗”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宣讲阵地,通过大量生动鲜活的观测视频和案例,采取现场讲解和网络直播的形式开展宣传教育,倍受欢迎。2020年以来与央媒合作开展了9场以藏羚羊迁徙、藏原羚乐园、黄河源头鄂陵湖等为题材的慢直播,在几大客户端、快手、抖音等平台总浏览量超1400万并持续增加,发挥了生态环境教育科普和宣传的功能。社会公众通过“青海生态之窗”,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青海生态保护的重要性特殊性,更加增强了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主动性。我们将进一步优化“青海生态之窗”功能和定位,也欢迎大家通过“青海生态之窗”这个开放平台,更多关注和更加深入了解青海的生态环境保护情况,正在着力打造生态文明高地的青海一定会带给大家更多的惊喜!

  新华社:

  “十四五”开局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青海考察,精准把脉青海资源禀赋、发展优势和区域特征,提出建设产业“四地”的重大要求。我们也知道,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是青海着力打造的一张金名片,请您谈谈相关方面的情况。

吴晓军

  中共青海省委副书记、省长吴晓军:

  谢谢您对青海清洁能源产业的关注。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的殷殷嘱托,是能源革命赋予青海的时代机遇,更是青海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路径。

  发展清洁能源产业,青海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巨大潜能,主要体现在水丰、光富、风好、地广,且具有互补性。一是水丰,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位居全国第五,黄河上游是全国十三大水电基地之一,调节性能十分优越,水能技术可开发量2585万千瓦;二是光富,全年日照时间达2500至3650小时,太阳能资源理论可开发量35亿千瓦,技术可开发量位居全国第二;三是风好,风能技术可开发量7555万千瓦,是我国第四大风场;四是地广,可用于新能源开发的荒漠化土地10万平方公里以上。同时,地热能、天然气、页岩气储量丰富,盐湖锂资源和盐类资源优势显著,为电化学储能和光热发电产业发展提供了优越支撑条件。

  我们牢记总书记嘱托,以服务全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己任,扎实推动清洁能源开发、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清洁能源替代、储能多元打造、产业升级推动、发展机制建设“六大行动”,努力将清洁能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以绿色低碳为特点的清洁能源高地建设正在书写未来、风光无限、走在前列。

  第一,电源建设实现新跨越。全省4325万千瓦总装机中,清洁能源、新能源装机占比分别达91%、62%,非水可再生能源消纳比重达29%,三项指标持续保持全国领先。其中,海南、海西两个可再生能源基地清洁能源装机规模分别扩大至1985万、1163万千瓦,1090万千瓦国家第一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全面开工建设;黄河上游装机规模最大的拉西瓦水电站420万千瓦机组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世界上最大的双排机布置的水电站李家峡扩机项目开工建设;连续6年成功实施从7日到35日的全清洁能源供电活动,持续刷新世界纪录。

  第二,电网建设形成新骨架。坚持以坚强、绿色、智能的能源互联电网为枢纽平台,统筹推进外送通道、骨干电网和农网建设,实现源网荷储多能互补,省内电网构架持续完善,世界最大规模21台新能源分布式调相机群全面建成,世界首条以输送新能源为主的青豫大通道等“青电外送”工程覆盖山东、重庆、上海、河南、江西等13个省市,清洁低碳、安全可控、灵活高效、智能友好的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建设步伐加快。

  第三,储能示范取得新进展。以“揭榜挂帅”形式启动新型电化学储能、压缩空气储能、氢能和熔盐储热发电等新型储能示范项目建设,“多能互补绿色储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获科技部认可, 26个抽水蓄能站点纳入国家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建成国内首个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共享储能市场化交易平台,共享储能在技术应用、服务模式方面实现新突破。

  第四,产业集聚释放新活力。坚持“青海造、青海用”,全国首个零碳产业园开工建设,全国首个100%清洁能源可溯源绿色大数据中心启用,时代新能源、比亚迪、亚洲硅业、泰丰先行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天合光能新能源产业园、阿特斯光伏全产业链等项目落地青海,储能锂电池、光伏组件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已形成多晶硅—单晶硅切片—太阳能电池—电池组件—光伏组件—光伏电站产业链,形成了“上游制造保障下游发电、下游发电促进上游制造”的循环体系,呈现产业集聚发展的强劲态势。值得一提的是,近期,青海高景集团单晶硅棒项目从开工到投产仅用93天,青海晶科集团单晶硅棒项目从开工到点火有效用时70天,不断刷新着世界最快纪录,跑出了“西宁速度”,彰显了“青海温度”。

  第五,能源惠民开创新局面。在发展清洁能源过程中,我们注重惠及群众、改善民生,积极实施清洁供暖、农网巩固提升等工程,探索形成“光伏+生态+扶贫”“光伏+生态+畜牧业”等模式,让清洁能源成为富民之源,广大农牧民群众实现“用上电”到“用好电”的飞跃,不仅带来了“稳稳的幸福”,更是实现了生态与能源的良性互动,形成了脱贫致富与产业发展的共赢局面。如今的三江源头牧民用上了清洁能源,过上了清洁生活,“光伏板”真正变成了“幸福板”,照亮了乡亲们共同富裕之路。

  当前,青海高原以绿色打底的清洁能源高地壮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我们的目标是,到2030年全省风电、光伏装机1亿千瓦以上,清洁能源装机超过1.4亿千瓦。真诚期待与有关各方面加强在清洁能源基地建设、源网荷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清洁能源就地消纳和应用、清洁能源产业集群建设、绿电制氢制氨、清洁能源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等领域的合作,共同开创能源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美好未来。也希望新闻界朋友们多关注、多宣传、多支持!

  我就简要介绍这些。谢谢!

  青海日报:

  我们注意到,总书记去年参加全国人大青海代表团审议时,来自玉树的人大代表提到要“再唱山歌给党听、给总书记听”,总书记也深情地说:“我很牵挂玉树。”请问在总书记的关怀下,玉树这十年间都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

  信长星: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正如你所说,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着玉树灾后重建工作,牵挂着玉树的各族群众,2010年6月,专程到玉树地震灾区,看望慰问灾区各族干部群众,考察受灾群众安置和灾后恢复重建情况。2016年3月,参加全国人大青海代表团审议时,专门听取玉树灾后重建情况汇报。2016年8月,亲临青海考察时,深情寄语玉树“让发展越来越好,让生活越来越好”。2021年3月,参加全国人大青海代表团审议时,与来自玉树的人大代表亲切交谈,勉励玉树要把生态保护、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统一起来,今后沿着这个路继续走下去,过上更加健康、现代、幸福的新生活。总书记的深情牵挂,让玉树人民、青海各族群众倍感温暖、倍受鼓舞。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在社会各界的无私援助下,玉树进行了一场迄今为止人类在高原高寒地区规模最大、成效最显著的灾后重建,实现了“苦干三年、跨越二十年”的重建目标。这十年,玉树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0.6%,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9523元、10763元,分别增长126.8%、305.1%,幼儿园入园率从25.9%提高到85.1%,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6.6%,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全部完成,长期困扰农牧民的包虫病、结核病历史性地得到遏制,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和基本养老参保率均创历史新高,玉树的发展越来越好,各族群众的生活越来越好。

  我到玉树调研的次数比较多,和干部群众交流得比较多,玉树有三个方面的变化我感受非常深。

  一是城市很美。玉树地震破坏力极大,当时整个城市一片断壁残垣、满目疮痍。现在的城市放眼望去,四横十五纵城市骨架道路全面铺开,最漂亮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有特色的是民居,处处洋溢着现代文明气息,一个浴火重生的新玉树屹立在雪域高原,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和祖国大家庭的温暖。一位诗人曾惊叹到:“如果要看目前国内上好的设计和建筑,就请到玉树来。”近年来,玉树市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称号,就是对这座城市建设发展的最好注解。

  二是生态很美。玉树群众深怀感恩之心,坚持生态报国,坚定不移做“中华水塔”守护人。作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玉树在其中占比超过三分之二,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成为全国首批国家公园,可可西里成功入选世界自然遗产地,草原植被覆盖率达到62.2%,三江源区水源涵养能力年均增长6%以上,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大江大河每年输出600多亿立方米的源头活水,雪豹、荒漠猫等野生动物种群明显增多。现在,玉树生态更美了,像昂赛大峡谷,以壮美的自然景观吸引了很多人前来自然漂流、科考研学、动物观测。如今的三江源,处处碧草连天、生灵雀跃,呈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

  三是精气神很足。过上好日子的玉树各族群众,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正携手奋进在现代化新玉树建设的新征程上,奏响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主旋律。作为首都北京对口援青的地方,玉树的发展变化让各族人民更加发自内心地感恩习近平总书记、感恩党中央。

  玉树红旗小学的孩子们至今记得,玉树地震后的第一个“六一”国际儿童节,习近平爷爷走进简易板房里看望他们,一起唱“北京的金山上”,并在孩子们憧憬的新校园的图画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这幅画现在就珍藏在玉树州红旗小学校史馆,让走进新时代的孩子们永远铭记有党有国才有家、爱党爱国家更好。

  所有这些,都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是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生动课堂,是开展“五个认同”教育的鲜活教材。

  在同玉树干部群众交流时,我经常为他们知党恩、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朴实话语和真情实感所打动,为他们那种积极、乐观、拼搏、进取的精神状态所感染。我去玉树调研时,听到老百姓讲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习总书记挂珍切(感谢您),共产党挂珍切(感谢您)!”朴素话语表达的是各族群众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无比爱戴和感激。

  玉树的变化是全省的缩影。我们坚信,有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举旗定向、掌舵领航,有党的正确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指引,玉树的明天、青海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各族人民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民族团结进步之花一定会在青海大地绽放得更加鲜艳!

  中新社:

  去年10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期间,宣布正式设立三江源等第一批国家公园。在国家公园建设方面,你们有什么好的做法和经验与大家分享?

  吴晓军:

  很高兴回答您这个问题。您提到的三江源国家公园,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亲自关心指导的我国第一个国家公园试点,是全国首批、排在首位、面积最大的国家公园(总面积达到19.07万平方公里),也是青海打造生态文明高地的重中之重。

  三江源国家公园作为我国首个国家公园试点,没有现成经验可借鉴,需要我们扛起为全国国家公园建设探路、破题的历史使命,在探索中前进、在前进中总结,持续推进功能重组、系统修复和一体化管理,向着国家所有、保护第一、全民共享、世代传承的国家公园典范目标扎实迈进,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建设新路子。

  第一,突出引领性。最重要的是我们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为引领,推动各项任务落实落地。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从孕育到诞生,每一步都凝聚着总书记的厚爱和关心。从谋划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从部署看,2015年12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九次会议时,审议通过《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开启了中国国家公园新纪元。从推进看,2019年8月,我们举办第一届国家公园论坛时,总书记发来贺信,强调要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屏障,给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自然资产。去年3月和6月,总书记在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和亲临青海考察时,勉励青海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上走在前头。从设立看,去年10月12日,总书记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期间向世界宣布三江源等5个第一批国家公园正式成立。三江源国家公园试点的成功,是认真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重要成果,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是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鲜活写照。

  第二,突出示范性。我们牢记总书记在国家公园建设方面“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经验”的殷切嘱托,大胆创、先行试,解决了许多过去想解决而没能解决的顽疾,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取得了新突破。一是率先发布林地、草地、湿地、地表水四大资源的本底报告,这项工作的意义在于摸清了家底,为国家公园建设奠定了基础。二是率先完成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全省8类109处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为79处,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比重提升到38.4%,实现了自然资源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三是率先进行地方立法,颁布施行《三江源国家公园条例(试行)》,为国家公园建设提供了法治保障。四是率先组建省州县乡村五级国家公园管理“大部门制”实体,积极探索建立专业执法队伍,有效破解了“九龙治水”。五是率先建成“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体系,为国家公园建设提供了科学数据支撑。

  第三,突出系统性。立足青海“三个最大”和“三个更加重要”的省情实际,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快实施三江源二期、祁连山、青海湖等重点生态工程,湿地面积稳居全国首位,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7.8%,湿地保护率达到64.3%,地表水出境水量超900亿立方米,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不断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得到加强,藏羚羊、普氏原羚、欧亚水獭、裸鲤等珍稀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持续增加,三江源头碧波荡漾,重现千湖美景,中华水塔日益坚固丰沛。

  第四,突出长效性。我们按照统一事权、分级管理的原则,健全国家公园管理体制,规范设置国家公园管理机构,制定《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管护规范》和《空间管控技术规程》等制度和标准规范,形成政策、制度、标准、生态保护、机构运行、人力资源、多元投入、科技支撑、监测评估考核、项目、宣传教育、公众参与、合作交流、社区共管15个体系,构建了主体明确、责任清晰、相互配合、省地协同的运行机制。

  第五,突出普惠性。坚持共建共管共享原则,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设置草原、森林、湿地生态管护公益岗位,三江源国家公园实现“一户一岗”,14.5万牧民放下牧鞭,吃上“生态饭”,仅此一项人均年收入增加2.16万元。同时,全面落实生态补助政策,去年直补农牧民各类生态补偿资金11.4亿元。

  目前,青海是全国唯一的三个国家公园在建省(另外,昆仑山国家公园前期工作扎实推进)。我们将围绕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兼顾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统筹推进四个国家公园建设,着力打造各具特色、相得益彰的国家公园群,努力在打造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上走在前列,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青海的优势和骄傲。谢谢!

  青海广播电视台: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两会青海团审议时询问了青海拉面的由来、与兰州拉面的区别、经营拉面人员的情况等,对青海拉面带动就业创业、助力脱贫攻坚的显著成效表示肯定。请您谈谈产业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方面的情况。

  吴晓军:

  谢谢您的提问!青海集中了高原地区、民族地区、西部地区的所有特征,增进民生福祉、实现共同富裕任务格外艰巨,意义格外重大。我们始终把产业发展作为脱贫攻坚治本之策和乡村振兴前提基础,依托绿色有机资源禀赋,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加快产业发展,以全省农牧区“大产业”推动农牧民群众“大增收”,书写了青海高原山乡巨变、人民幸福的时代新画卷。工作中,我们突出了“四个注重”:

  一是注重加强政府引领。坚持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游则游,研究出台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举措,全面构建县有产业园区、村有集体经济、户有增收项目的产业帮扶体系,持续推进39个县级扶贫产业园和282个帮扶车间建设,提前一年实现全省4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62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53.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2年增长126%,年均增长9.5%,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今年上半年脱贫群众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7.8%,高于全省农村居民收入增速2.2个百分点。

  二是注重发挥特色优势。突出青海高原绿色、有机、冷凉、光强等资源禀赋,紧紧抓住建设产业“四地”等政策机遇,走“优而特、特而精”的产业发展之路,大力发展牦牛、藏羊、青稞、枸杞、冷水鱼、村级光伏、乡村旅游等高原特色产业,“三江源”冬虫夏草、“5369”高端牦牛肉、“柴达木”“三江雪”“诺蓝杞”高原枸杞等产业品牌走向世界、享誉全球。近年来,牦牛肉、藏羊肉每年销往省外近10万吨,占牛羊肉总产量的约1/4;全省有机枸杞种植面积达到7700公顷,产量突破6000吨,成为全国最大的有机枸杞生产基地;鲑鳟鱼等冷水鱼产量达到1.38万吨,占到全国鲑鳟鱼养殖产量的1/3;光伏扶贫工程已在全省39个脱贫县实现全覆盖,建成电站73万千瓦,年发电产值8.8亿元,收益达到5.7亿元,7.7万户、28.3万人口直接受益。

  这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有光伏羊。我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占地规模609平方公里的塔拉滩生态光伏园,在一个个光伏板的“庇护”下,园区内的平均风速降低41.2%,20厘米深度土壤增湿32%,牧草也得以恢复生长,园区邀请周边村民进入光伏园养起“光伏羊”,昔日荒滩成为了牧场,园区里现在有近2万只羊,一年能卖200多万元。青海广大群众形象地说,光伏不仅是清洁能源,也是致富之源。

  三是注重打造民族特色品牌。青海多民族融合、多宗教并存、多文化荟萃,56个民族一个不少,是少数民族分布集中的8个省区之一,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近一半,汉族、藏族、回族、撒拉族、土族、蒙古族等民族,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生活在一起,交往交流交融。我们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着力培育壮大民族特色优势产业,增强吸纳就业能力,加快经济高质量发展,相继创建“全国高原藏毯产业”“全国热贡文化产业”等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打造“指尖上的青绣”“舌尖上的拉面”等青海民族特色品牌,推动发展成果惠及民生、凝聚人心。

  比如,青海回族、撒拉族等少数民族群众利用其独特的手艺、勤劳的双手,把拉面馆开到全国330多个城市,目前有3万多家,从业人数近20万人,经营性年收入160亿元以上,真正成为青海各族群众的脱贫致富面、民族团结面、小康幸福面。同时,越来越多的拉面人返乡创业,为扩大就业发挥了积极作用。仅海东市化隆县,拉面经营者返乡创业开办公司、合作社1500余个,带动当地1.5万户群众从事与拉面产业相关的农业种植、牛羊养殖、加工冷藏、交通物流等产业,实现年产值近10亿元。

  还比如,“青绣”是我省土族盘绣、藏绣、撒拉族刺绣、回族刺绣、河湟刺绣等的总称,是极具民族文化特色的品牌。我们通过设立“青绣”扶贫就业工坊、认定省级刺绣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让古老的“青绣”艺术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与活力,“指尖上的青绣”成为青海的新名片。全省共有各级刺绣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00多人,刺绣经营单位近500家,刺绣行业从业人员约30万,让“绣娘”捧上了艺术的“金饭碗”,过上了幸福的好生活。

  四是注重线上线下结合。发挥对口援青、东西部协作等制度优势,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段,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坚持线上和线下充分结合,积极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持续加强消费扶贫智能专柜、消费扶贫专馆、消费扶贫专区和扶贫网平台建设,建成38个县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357个乡镇服务站、2198个村级服务点,将1600余款高原特色产品免费引入“青品汇”网络展销平台,并在北京、重庆、南京等地建设青海消费帮扶专馆,打响了“净土青海、高原臻品”品牌,开创了“青货出青”新局面,真正让青海成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生态保护优先与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加力推进特色产业发展,千方百计把青海600万各族群众的事办好办实,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个民族不落、一人不少,让青海老百姓的生活更有品质、更为舒心、更加美好。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对口支援是党中央的重大部署,书记您在刚才的发布词中提到,打赢脱贫攻坚战,对口援青力量和东西部扶贫协作给予了很大帮助,请您再全面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信长星:

  回顾这十年青海的发展变化,确实离不开北京、上海、天津、山东、江苏、浙江等各援青省市、中央各部委和央企的大力支持。对于对口支援工作,总书记一直格外重视,闽宁协作就是一个生动范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对口支援工作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并亲自推动这项工作。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银川主持召开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时强调“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大战略,是加强区域合作、优化产业布局、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的大布局,是实现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大举措”。2020年8月,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又对“对口支援青海”工作作出了新部署,为我们做好新时代对口支援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明确了工作路径。

  可以说,这十年的对口援青工作多级互动、广泛参与、扩围提质、升级加力,成效十分明显。

  这十年是群众从对口援青中获得感最多的十年。各支援方把对口支援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实践,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具体行动,让青海各族群众深切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有力,深切感受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深切感受到了祖国56个民族大家庭的特殊温暖。

  这十年是发展上从对口援青中受益最多的十年。各支援方以干部援青、人才援青为龙头,以资金援助、物资捐助为重点,以项目建设、经贸合作为载体,以交流交融、共同发展为目标,打造了对口援青、扶贫协作的典型经验,累计落实对口援青和扶贫协作项目3700余项,安排资金214亿元,帮助我们办了许多实事好事群众受益的事。

  这十年是群众生活改善最明显的十年。各支援方坚持将80%以上援建资金投向精准扶贫、生态环保、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民生领域,大力推进教育、医疗“组团式”帮扶,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我们在基层调研时,常听到群众带着感激介绍,“这条路是援青干部给修的”“这所学校是援青干部给盖的”“我们村的光伏取暖是援青干部给建的”。这说明援青工作实打实地改善了民生,温暖了民心,凝聚了力量。

  这十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效最显著的十年。各支援方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个赋予、一个有利于”的重要论述,2451名援青干部人才克服高寒缺氧、条件艰苦,推动实施产业支援项目870多项,落实资金超41亿元,培养培训各类干部人才14万多人次,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进一步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对口支援工作还在继续深入推进。上个月底,我省刚刚召开了第四批、五批援青干部人才迎送大会,这批来青干部人才人数比以往都多。前不久,中央还召开了第三次对口支援西藏工作会议,特别是部署了“组团式”支援工作。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大要求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立足新起点、展现新作为,持续推动对口援青和东西部协作高质量发展,努力与全国同步推进现代化建设。

  王大南:

  今天新闻发布会的答问环节就进行到这里。记者朋友如果还想了解更多情况,发布会结束后请与我们的工作人员联系。感谢信长星书记、吴晓军省长,感谢各新闻单位和各位记者朋友。

  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