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沿河古茶树的品牌之路
文-何军
唐代陆羽《茶经》:“茶之出黔中,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
清·顾炎武《日知录》:“自秦人取蜀以后,始有茗饮之事。”北宋乐史撰《太平寰宇记》中载:“夷州、播州、思州以茶上贡。”《明实录》记:“思州方物茶为上。”清人张树《续黔书》谓:“今沿河为思州……古以茶为贡赋。”
从多个历史记载中可以发现,沿河产茶历史悠久,古茶树资源丰富,茶文化厚重。近年来,该县加强对茶叶品牌的建设力度,做大做强茶产业。
沿河古茶树
品读历史重温“茶之盛景”
沿河古茶树具有悠久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茶叶栽培。在秦时,铜仁的沿河及石阡开始有了茶饮文化传播。据《华阳国志》载:巴子国“土植五榖”“牲具六畜”、桑、麻、茶被列为缴纳贡赋之物。唐代思州城一带,曾一度辉煌。《清实錄》对沿河祜溪长官司的姚溪等贡茶有详细记载,贡茶数50斤——100斤不等,民国《沿河县志》记载:“茶,县北姚溪所产为佳”。
北宋绍圣年间著名文学家黄庭坚谪居黔中时,对姚溪茶赞不绝口,品饮后写下《阮朗归·茶》名词:“黔中桃李可寻芳,摘茶人自忙。月团犀胯斗园方。研膏入焙香。青箬裹,降纱囊。品高闻外江,酒阑传碗舞红裳,都儒春味长”。
巴国时开始,沿河因乌江航运之利,与长江沿岸开展商贸往来,茶叶为本地名特产,直到清朝是缴纳贡税之品。洪渡在汉、唐时已是乌江上的重要码头,商贾云集、市场繁荣,茶叶作为重要商品进行交换,倍受世人推祟,当时农户房前屋后,田边土角广植茶树。部分茶树至今保存完好。长期以来,朴实勤劳的土家人民不仅有着传统的栽培和饮茶习惯,而且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土家茶文化。明清时期,茶叶是沿河境内的重要物产,商贾云集,争相采购,在毗邻的湘、鄂、川、渝省(市)享有盛名。
沿河县获得“中国古茶树之乡”称号
深入大山走好“寻茶路”
为准确统计古茶树的分布和数量、品种,沿河相关部门近年来多次组织古茶树统计保护工作。
2006年,沿河县进行系统的茶产业调研,古茶树主要分布在塘坝乡,思渠、黄土、新景等7个乡(镇)28个村有古茶树零星分布,1000年以上树龄的茶树有300多株,100年以上树龄有40000余株,古茶树品种有特大叶种、大叶种、中叶种、小叶种。有乔木型、半乔木型、乔木柳条型、乔木丛生型、灌木型等多种形状古茶树,不同形状的古茶树群和人工栽培古茶园的发现,充分体现土家族人在生产、生活、经济、文化、仕途上都离不开茶叶。同时,考察中还发现以姚溪、榨子、锦溪、玉泉、后山、龙泉等村为代表的多个野生地方茶树群体种,以及地方优良株系20多个。
做好“古茶树”优质品牌
近年来,该县将生态茶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把古茶树作为生态茶产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一是古树茶保护,制定了古茶树保护措施,建立相应的“村规民约”,杜绝乱砍滥伐,地方人大开展多次调研,拟制定古茶树保护相关条例,切实加强古树茶保护。开展了古树茶群落的调查、挂牌、登记。古茶树保护和利用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当地已对全县集中连片区域5000多株古树茶进行登记、挂牌,建立数据库。组织农户对古树茶进行浇水、施肥、修剪、防虫、砌坎填土、支撑加固等工作。
二是利用资源进行产品开发,业务部门开展古树茶扩繁、品种选育工作。围绕古茶树品牌,引导茶叶加工企业对古茶树进行了采摘、加工、研制。为打造“沿河·古茶”品牌,有10多家茶叶加工企业落户古茶树分布区从事古树茶加工,先后研制了“千年古茶”“古树红茶”“古树针茶”“古树黑茶”“古树乌龙茶”“梵净山古茶”等绿茶、红茶、古树白茶系列产品。
三是大力拓展市场,积极参加各种茶事活动。在参与香港、北京、深圳、上海、广州、济南、贵阳等重大茶事活动中,“沿河·古茶”品牌先后获得了“第十届国际名茶”评比金奖,贵州首届斗茶大赛古树茶类金奖“茶王”、“中茶杯”一等奖等金奖10个、银奖15个、铜奖30个。产品远销北京、深圳、上海、广州、济南、山西、长沙、重庆、贵阳等大中城市,部分产品销往欧盟、东南亚等地区。塘坝镇被贵州省茶产业发展联席办公室授予“贵州省十大古树茶之乡”。沿河获“中国古茶树之乡”“中国名茶之乡”称号。
四是强化科技投入,以中国茶叶研究所、贵州省茶叶研究所、西南大学、铜仁学院、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为技术依托,聘请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开展科技攻关和技术合作,提高科技贡献率。
五是茶旅一体化建设。为提升文化品牌,当地充分利用古茶树资源,以塘坝镇榨子村为中心,新建“思州古茶文化主题公园”,同时成立《思州古茶文化研究会》,进一步挖掘和提升“沿河·古茶”文化内涵和经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