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锦言:美丽国土 古茶原乡
推荐阅读: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研究室“深呼吸古茶原乡”一、二号联合观察坐标点(三都都江镇-水龙乡)
栏目编研:芬儿、后卿、新宇
古茶树:让多彩贵州焕发生态美
文-徐嘉民
贵州茶产业自2007年黔党发6号文件出台以来,短短十年的时间,走出了一条跨越发展、后发赶超之路,成为我国茶产业发展的风向标。十年风雨兼程的背后,有许多不为人知的艰辛,是一部值得大书特书的茶文化历史。
黔茶“聚变”,离不开“贵州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战略,更离不开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茶文化历史。贵州是世界茶树原产地区域之一,境内古茶树资源丰富,具有科研、生态、文化、观赏等多重价值,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为今天茶产业的蓬勃发展留下了宝贵的基因库。随着贵州茶产业的快速发展,古茶树资源的稀缺性和稀有性越来越引起业界的高度关注。而这独特的资源却分布在贵州广袤的茶区,高海拔,低纬度,寡日照的气候条件,长期以来的原始耕作方式,孕育和保留了全球最集中、最丰富的贵州古茶树资源。
如何进一步发挥和保护好这一世界级的资源,值得我们业界思考。笔者旨在抛砖引玉,拟从茶树起源追溯贵州茶从种植、加工、贸易等形成的文化底蕴,唤起大家树立对贵州茶文化的自信与自强,人人行动起来,拂去历史的尘埃,挖掘、整理、研究贵州还未被世人所知晓的茶文化。
习水古树茶(周东亚/摄)
世界之茶源于“云贵”
茶树起源于何时?笔者查阅大量的资料,植物学家认为,茶树起源至今已有6000万年至7000万年的历史。专家从古地质的角度考察,云贵高原属于亚洲板块南部,离近赤道,在古地质板块中,相对移动较小,适宜热带,亚热带植物生长,6000万年长期稳定的气候条件,为茶树这种亚热带物种的起源、生长、传播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中外专家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云贵高原是世界野生茶树的起源地,云南、贵州野生茶树的分布,是茶树起源于云贵高原的又一个有力证据。
云贵高原茶树是如何传播出去的?专家从云贵高原,金沙江,长江流域,印度阿萨姆三个地区的地质条件,气候条件,地理位置和海拔高度等因素考察发现,一种物种的传播,在远古时代都是依靠自然的力量传播。茶树的传播,一是依靠风的力量;二是依靠河流的力量传播;三是依靠动物食用果实之后,将种子带到远方。不过,迄今为止,除了发现昆虫食用茶籽,没有发现鸟类和其他动物喜欢食用茶树种子。专家最终认定,茶树种子的传播基本上依靠风和河流的力量传播。因此,茶树起源于云贵高原,茶树分布于我国云贵高原和西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及缅甸、印度北部,随着野生茶树的发现而扩大。
几千年来,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和人们对茶叶价值的认识,茶产业不断得到了大发展,从而推动茶树种植范围的不断扩大,而非茶树原始的自然分布状态。可以自豪的说,世界之茶,源于云贵高原,不仅惠及民生,还演绎了丰富多彩的中国茶文化和世界茶文化。因此,值得我们为之骄傲的是贵州这片神奇的土地,对世界人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980年7月在贵州发现的四球茶籽化石
探秘贵州古代茶区
从现有的历史资料来看,汉代以前还没有关于人工种植茶树和制造茶叶的记载。现存世界上最早关于饮茶和商品茶叶的记载是西汉时期王褒编著的《僮约》是我国最早关于茶事的记载。其中,涉及家童在主人家需要做的事情,包括“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童约》成书时间是公元前59年,王褒在《童约》中告诉我们,在西汉时期,茶叶已经成为普通的商品,需求带动生产发展,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规律所决定的。当茶叶作为商品大量出现在市场上的时候,就必然推动茶树种植,制造产业的发展。
讲述贵州茶叶史,大家耳熟能详的是从陆羽所著的《茶经》说起。如果追溯历史,应该从汉武帝派中郎将唐蒙出使西南说起。 史载,西汉元鼎20年(公元前135年),汉中郎将唐蒙受汉武帝的委派,征发巴蜀士兵千人,从赤水河口符关(即今日四川省合江南关上码头)出发,沿赤水河上行,来到了贵州。
据贵州师大周春元教授等《贵州古代史》记述: “汉武帝建元 6 年(公元前135年)谴中郎将唐蒙通夷,发现夜郎市场上除了僰童、笮马、髦牛之外,还有枸酱、茶、雄黄、丹砂等商品,商业发达,市场相当繁荣。”多处记载濮苗民族将烹煮技术运用于茶叶加工之中,使饮茶成为了古黔人民普遍的待客之道。
贵州著名文化人刘学洙在《贵州开发史话》中所说:“在贵州开发史上西汉唐蒙应该算是一个先驱者,唐蒙在经过夜郎去南越的路上,曾看到路途有构酱和荼蜜作为农副产品在市场上出售”由此可见,当时的古黔濮苗民族,已经把蒸煮技术运用到了茶叶加工上。
《贵州省古茶树保护条例》新闻发布暨古茶树保护工作座谈会于2017年8月在花溪区久安乡召开(周芸吉/摄)
从汉代开始,贵州茶已经成为有名的土特产品,并出现了茶树种植园的记载。晋朝傅撰在《七诲》中,记载了当时八种珍贵的特产,“浦桃、宛柰、齐柿、燕栗、峘阳黄梨、巫山朱橘、南中茶子、西极石蜜。”其中的“南中茶子”就是指今天贵州境内所产之茶。当然到了唐朝,茶叶作为商品及文化属性的价值开始得到了发展,陆羽收集整理,编辑了《茶经》,在他的《茶经》中记载:“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这里说的思州、播州、费州、夷州,皆指今天贵州境内。当代茶圣吴觉农在他的传世之作《茶经述评》和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的《中国茶经》中,均使用了大量历史资料和近代研究成果,明确了贵州产茶历史悠久。
有两个例子为史书的记载提供了有力佐证:一是1980年7月,在晴隆和普安两县交界处的大山上发现了一枚疑是茶籽的化石,经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鉴定,该化石确定为第三纪末、第四纪初的四球茶茶籽化石,距今有100万年以上;二是中国著名茶叶专家李联标1941年在务川老鹰山岩上首次发现中国野生乔木型大茶树,改写了驻印英军勃鲁士少校宣布的“印度阿萨姆皮珊新福区是世界茶叶起源地”的结论。
到了清康熙年间出版的《贵州通志》记载:“黔省各属皆产茶”。可以看出,在清朝时期,贵州各地的茶叶发展较快,特别是一批地域名茶因作为贡茶而被熟知。贵定云雾茶、都匀鱼钩茶、金沙清池茶、开阳南贡茶、海马宫茶、都濡月兔茶等20余只名茶在这一时期开始有了规模生产,形成了一定的市场。
古茶树:贵州茶叶发展“见证者”
近年来,随着全省茶产业发展的深入推进,各级各有关方面日益重视古茶树资源保护与利用。以林业、农业为主的政府部门和以企业、合作社为主的民间经营主体,组织开展资源调查的力度不断加大,并在一些茶区陆续发现古茶树。
从各地资源总体情况看,贵州古茶树蕴藏量大且分类多样,是我国野生乔木型和灌木型古茶树保存最多的省份之一,也是我国茶树种质资源保存最丰富的省份,佐证了贵州是世界茶树原产地之一。据不完全统计,9个市(州)38个县(市、区)古茶树近100万株,其中相对集中连片1000株以上古茶园18处,树龄200年以上古茶树15万株以上。
贵州的古茶树主要分布在南、北盘江的普安、晴隆、兴义、兴仁、贞丰、盘县、册亨、普定和乌江流域的沿河、道真、赤水、习水、务川、桐梓、正安、仁怀、德江以及金沙、纳雍、石阡、印江等广大区域。1939年中央农业试验所湄潭实验茶场场长、技术室主任、中国著名茶学家李联标调查采集的普白大树茶,贵州省茶科所采集的桐梓野生大树茶,赤水大树茶等。“我国知名的茶叶专家刘其志撰写的《贵州茶树品种资源种类与起源》,系统的介绍了“茶”这个汉字与贵州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关联,贵州地理变迁带来的茶树品种多样性,以及贵州为茶树起源的论证。
这些年,为了发现贵州古茶树的价值,贵州农产品检测中心等权威检测机构通过咖啡碱检验,儿茶素的色谱分析贵州存在着大量“自然栽培”的原始古茶树过渡群落。从专家考证和普查的资料看,贵州古茶树灌木型占80%以上,是目前国内已发现的最古老最大的栽培型灌木中小叶种茶树,也是目前最大的灌木型古茶树居群。
古茶树积淀厚重的贵州茶文化
追溯茶树的起源和人工种植过程,再联系到今天我们保存在全省各地的古茶树,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贵州茶叶的种植、生产、加工、贸易渊源流长,历史文化厚重。
但遗憾的是,从蜀汉政权到隋唐宋元,历代统治者对贵州的着眼点都离不开军事价值,未将这片地区纳入国家经济政策和发展战略的重点,加上贵州自身环境的封闭性与经济基础薄弱,落后自然一天天累积下来。不仅与贵州经济的落后有关,更与贵州茶文化的传播有关。尽管贵州先后有20余只茶叶作为贡茶走进了宫廷,但由于多种原因,并未发挥他应有的品牌效应和经济价值。
丰富的古茶树资源,既是宝贵的自然遗产,更是重要的文化遗产,为研究贵州的茶文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对研究古代茶叶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管理制度、技术标准有重要的意义。
茶叶生产的发展,使贵州茶区出现了商品经济的原始萌动。而市场与交通的最佳结合,是商品经济的重要条件。至今还依稀可见的茶马古道、盐茶古道,是贵州茶产业发展的一部编年史,是一块茶文化的无字牌。茶马古道上的古城镇、古驿站、古茶庄、古桥、古碑,随着时代的变迁它们有的衰落了,被掩埋在古道西风的荒山深处,但仍在仓烟落照中闪闪发光,彰显着古茶文化的历史价值。贵州古茶树、古茶道的自然文化遗产,各民族异彩纷呈的茶文化资源,充分展示了贵州茶文化研究的广阔前景
五千多万年前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造就了贵州特殊的地貌和气候条件。千百年的茶叶生产、加工、贸易、饮用、食用,18个世居少数民族参与和创造,经过历史的积淀、汰选,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贵州茶文化资源。
古茶树保护利用刻不容缓
古茶树,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古茶树“经济林木”和物质文化遗产的双重属性,决定了其保护与开发的复杂性。随着茶产业的不断发展,古茶树资源的价值已被认识,部分地区已经开始重视此项工作,进行有效的保护和利用。
但不容忽视的是,近年来,一些古茶树日趋濒危,特别是部分珍稀野生茶树资源数量正在日渐减少。但从目前来看,全省到底有多少古茶树资源,有些什么样的品种,如何从省级层面加强对我省古茶树资源即能得到有效的保护,更能发挥其经济价值与研究价值,使这一天然的“茶树资源库”为产业发展,发挥应有的功能还没有科学的数据支撑。
现存的古茶树大多分布在地处偏远的少数民族生活区,群山阻隔道路难行,使得古茶树得到了一定的保护。如今随着道路交通、通讯、旅游等各行业的快速发展,古茶树不可能靠“躲在深山人未识”来消极保护。让以前不值钱不高产的古茶树变身摇钱树,理论上应有利于对其保护,但现实中却不尽然。据笔者了解,一是过度采摘;二是茶园管理不当;三是破坏茶树的生存环境。有些茶农把茶树一次性承包给外来的茶商,茶商对古茶树竭泽而渔式的开发利用在所难免。
当前,在各方面高度重视古茶树资源保护中,必须要树立在保护中利用,在保护中促进产业发展,更不能破坏。首先在资源上要进行一次普查,彻底摸清古茶树资源的家底,从科学上进行分类保护;其次对古茶树品种培育,价值意义,当地民族民间茶文化等进行深入的研究,提出有价值的学术思考。在古茶树茶产品开发上,要大力控制,不能无序开采,要在保护中进行适度的开发与利用。
从古茶树读懂贵州茶文化
贵州作为茶树发源地和茶树人工栽培的地区,因历史、地理等多重原因,再加上文化的张力与文化的传播没有显现,贵州茶让外界知之甚少,不得不说这是我们的一大遗憾。
贵州古茶树资源被专家称为稀缺性,是贵州茶产业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古茶树一方面见证了贵州是茶树的原产地,同时也说明了贵州茶文化的厚重与丰富。
贵州茶区分布的古茶树群落,是古茶树种质资源,是研究世界茶文化发展的可参考性资源库;是人类发现、利用、驯化、培育、传播、发展茶业的脉系长绵的活文化;是滋润世界茶业文明、催发茶文化萌发的生长源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古茶树资源的文化属性大于开发属性,是研究贵州茶文化,民族茶艺,民间饮茶习俗的重要载体。
当前,贵州茶产业已经走过了规模化发展之路,已成为全国茶产业的风向标。在成就面前,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们与国内其他产茶区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我们必须发挥比较优势,在文化软实力上夯实我们的竞争力。
数千年古茶树健壮的屹立在贵州这块神奇的沃土上,向外界充分展示古茶树种质资源天然宝库独有的、丰富、最原始的茶种。古茶树这些深远厚重的鲜活历史,为贵州是世界茶树起源的中心地位,筑起了不可动摇的地位。
随着《贵州古茶树保护条例》的出台,贵州古茶树资源将在贵州茶产业品牌、文化、基因库等方面的建设中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必将推动快速发展的贵州茶产业做好、做精、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