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名片】2006年贵阳获得“中国避暑之都”城市品牌前前后后

2023-05-01 22:24 中国广播网  主页 > 名片 > 美丽国土名片 > 黔字号 >

打印 放大 缩小



       贵阳指数-中国避暑之都
       乔惠民署书(时任2006-2007中国避暑旅游城市评价体系研制及“中国避暑之都”品牌课题组首席公信官)
       背景说明:该项指标体系2006-2023持续应用于评价发布中国避暑名城、中国避暑名县、全球避暑名城名录
       多年发布的研究成果说明中国旅游建立国际“话语权”何其重要。
       插播导读:国土名片-天下口碑数据库小编芬儿、李新宇、张杨、李浩



贵阳避暑经济蓬勃发展
中广网    2007-06-21  
    中广网北京6月21日消息 贵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树木常青,四季如春,是理想的避暑胜地。凡去过贵阳地区旅游的中外游人都盛赞贵阳是一个独具特色的旅游胜地。2006年4月22日,贵阳获得“中国避暑之都”的特别美誉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气候宜人数贵阳

    贵阳位于贵州省的中部,属黔中亚热带湿润温和气候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约为15.3℃。一年之中,以七月气温最高,平均约为24℃,无骄阳炙烤之累;元月气温最低,平均约为4.6℃,无冰霜凛冽之苦。 另外,贵阳雨量充沛,空气湿润,四季无风沙。从气温、降水、风、光照等气候要素来综合考察,贵阳气候确实宜人生活,宜万物滋生发育,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堪为旅游度假、消暑避寒的好地方。 近年来,随着贵阳市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和旅游事业的快速发展,愈来愈多的中外游客到贵阳来亲身体验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气候宜人数贵阳”。

    2006年4月22日,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GN)(联合国北北合作组织亚太委员会直属机构)、经济导报中国城市杂志社、中国城市研究院(香港)口碑中心、亚太环境保护协会(APEPA)中国委员会、亚太人文与生态价值评估中心、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绿色版图工程生态示范基地、中国驴友会(香港)在香港对联合评价的“2006年中国避暑旅游城市排行榜”及“中国避暑之都”贵阳夏季优势旅游气候资源”举办专家论证会。论证会上,根据各地口碑调查累计总票数,加之有关专家按照评价标准进行评审,30个城市入“2006年中国避暑旅游城市排行榜”,10个城市入选“2006中国十佳避暑旅游城市”,中国贵阳再次荣登榜首,按排名规则,专家一致通过贵阳获得“中国避暑之都”城市形象特别美誉。

    “避暑之都”催生“清凉经济”

    好气候,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好气候,可以转化为一个城市的旅游财富、人居财富、文化财富、经济财富。贵阳夏天舒适宜人,避暑旅游气候资源优越,不仅是贵阳人的财富,也是全国人民、海内外游客应该共同享有的共同财富。

    近年来,贵阳着力打造“避暑之都”品牌,借助“森林之城·避暑之都”城市名片,2006年,贵阳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700万人次,比上年增加30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80亿元,同比净增20多亿元;全市旅游接待人数占全省总接待人数的25%,旅游收入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21%。根据有关专家预测,我们还将进一步迎来避暑旅游经济发展的好时光。

    气候是财富,贵阳避暑经济蓬勃发展

    今年6月,随着国内酷暑季节的来临,“避暑之都”这块金字招牌吸引了成千上万的避暑旅客到筑旅游,凉爽的气候、清新的空气成为林城贵阳夏季的最大卖点,对旅游的拉动效应凸显。

    据贵阳市旅游局的不完全统计,6月至7月,全市各家旅行社、酒店接待游客超过6万人次,两城区50多家星级宾馆全部爆满,仅6月份就接待了来自全国和世界各地的游客49000人次。进入7月份后,每天的接待量更是与日俱增,日接待量超过2000人次。由于游客大量涌入,两城区酒店、饭店的14000个床位每天无一空缺,全市17家旅游客运公司的600多台旅游车也出现了饱和现象。据贵阳市旅游局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11月,贵阳市的旅游总收入达到了83.1亿元,比去年同比增长47.86%,其中国内旅游者人数达到了1765万人次,同比增长24.47%,国内旅游收入80.54亿元,同比增长48.21%,海外旅游者则达到了82591人,同比增长40.83%,创汇3280万美元。以“中国避暑之都”为核心的城市品牌塑造与提升战略,为贵阳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回报十分明显。有关专家认为,“避暑之都”带来的品牌效应催生了“清凉经济”,表明贵阳的生态环境优势正在转变为经济优势,成为增强贵阳竞争力的重要一翼。“中国避暑之都”的称誉,对进一步提升“森林之城”贵阳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推动贵阳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贵阳“宜居?宜游?宜业”的良好生态优势和人居环境得到了世人的普遍认可。

    贵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综合利用气候优势条件,发展避暑旅游经济、避暑旅游产业,成为提升林城对外形象的成功一笔。贵州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正显示强大的吸附能力,实践证明贵州打“清凉牌”这着棋走对了,避暑气候资源开发即将进入品牌时代。


时任贵阳市委书记王晓东,会见中国避暑之都课题组召集人、首席公信官乔惠民、课题赞助人劲嘉集团乔鲁予、黄华时表示:“贵阳打造避暑之都,不仅是旅游品牌,更是城市竞争和创举,我全力支持。”
----------------------------------------------------------------------

 

贵阳荣获06年中国旅游"中国避暑之都"称号
 
 
中广网 2006-05-26
[打印本页] [推荐给朋友] [字号   ] [关闭]
    

    中广网贵州频道5月26日消息消息  25日,贵阳市委、市政府和“森林之城 魅力贵阳——2006城市形象推广大赛”组委会联合向媒体发布消息,贵阳市入选“2006年中国避暑旅游城市排行榜”,并名列第一,荣获“中国避暑之都”称号。

2006年5月26日,首席公信官乔惠民与亚太环境保护协会会长陈美凤女士,代表联合研究团队,向贵阳市颁予“亚太国际植树奖”,宣布贵阳市荣获“中国避暑之都”特别称誉,拟在“森林之城 魅力贵阳——2006城市形象推广大赛”闭幕向贵阳市正式颁牌“中国避暑之都”,并代表深港对口帮扶贵州专家团体在贵阳云关山义捐义种10000株珍稀植物南方红豆杉以志纪念(贵州省林科院协助全部种植,大部成活)。(天下口碑数据库插播)

     据了解,“2006年中国避暑旅游城市排行榜”评选活动是由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中国城市研究院(香港)口碑中心、亚太环境保护协会中国委员会等机构组织。评选活动选择中国33个大中城市(含港澳台城市),分三届(三个年度)累计访问了150家中外旅行社及部分民间自助游兴趣团队、科研学术机构,并进行了问卷调查。

    由于贵阳具有独特的避署舒适型气候资源,成功入选“2006中国十佳避暑旅游城市”,并力压昆明、承德、大连等城市,排在榜单第一名。同时上榜的贵州城市还有六盘水(排名第六)。

    据了解,由于贵阳已连续两届名列该榜榜首,按联合评鉴委员会全体专家意见和排名规则,贵阳荣获“中国避暑之都”特别称誉。


国土名片网编者注】2006年10月15日,贵阳市委、市政府在贵阳大剧院正式举办贵阳“ 中国避暑之都”城市品牌颁牌仪式,课题组召集人、首席公信官乔惠民(现任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研究室主任、美丽国土名片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深呼吸小城专家组长、国土名片网总编辑)、课题组常务副组长、研究报告主要执笔人之一王合成代表联合评价机构颁牌。

时任贵阳市委书记王晓东(现任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致辞。
颁牌仪式由央视名嘴王小丫、任鲁豫主持。


乔惠民向时任市长袁周颁予“中国避暑之都”品牌及评价词。

乔惠民同时代表课题组组长、总评价师桂强芳及其研究团队,撰署墨宝《中国避暑之都千字联》赠献贵阳市作为贺仪 。                   


--------------------------------------------------------
编者按】历时两个年度的“中国避暑之都”城市品牌打造,激发了贵阳避暑经济蓬勃发展。在“中国避暑之都”城市品牌深化研究课题报告完成的基础上,中国避暑之都·贵阳”科学论证会在北京中国气象局召开,由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学会专家组成的论证组对课题报告经过认真评议和论证,贵阳市再获“避暑之都”称号。

气象学会认可 贵阳再获"避暑之都"称号
中广网    2007-08-31 [打印本页] [字号   ] [关闭]
   

“中国避暑之都·贵阳”科学论证会现场

 

    中广网北京8月31日消息(记者邱丽娜)8月31日(注:2007年),“中国避暑之都·贵阳”科学论证会在北京中国气象局召开,由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学会专家组成的论证组经过认真评议和论证,贵阳市获“避暑之都”称号。


中国气象学会秘书长王春乙主持论证会

 

国家气象中心院士李泽椿发言

 

    科学论证会上中国著名气象专家秦大河等对“中国避暑之都·贵阳气候与环境优势”这一课题进行论证。专家委员评审后一致认定,贵阳市具有:“夏季凉爽、紫外线低、空气清新、水质优良、海拔适宜、生态环境优美”的特点,贵州省贵阳市可称为:“中国避暑之都”。专家们建议气象部门应进一步与贵阳市的环保、旅游部门合作,研究如何保护好贵阳的生态环境,为保护和开发好中国避暑之都的气候与旅游资源,推动贵阳旅游经济发挥积极作用。此外,专家还提醒政府应注意气候变化可能对贵阳居住和旅游环境带来的影响及时采取对策。

 

    最后,由中国气象学会秦大河院士代表中国气象学会向贵阳市人民政府市长袁周授予贵阳市“中国避暑之都”牌匾和荣誉证书。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