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名片】黑龙江举行“非凡十年”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一场)

2022-08-11 08:54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站  主页 > 名片 > 美丽国土名片 > 龙字号 >

打印 放大 缩小


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龙江气派       (国土名片网小编芬儿点睛导读)



黑龙江举行非凡十年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一场)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站 www.scio.gov.cn   2022-08-05   来源: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原标题:黑龙江举行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一场)

  8月5日,黑龙江举行“非凡十年”主题系列首场新闻发布会。请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厅党组书记郭大春、黑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官英敏、黑龙江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丁哲学围绕“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壮大振兴发展新动能”做专题介绍,并共同回答记者提问。

  吴晶晶:

  各位嘉宾、记者朋友们:

  上午好!欢迎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

  为了更好地盘点和呈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指引下,黑龙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重要成就,发生的深刻变革,以及在新征程上奋力走出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新路子的生动实践,从今天起,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推出“‘非凡十年’主题系列新闻发布活动”,近30家中省直部门负责同志将陆续走进新闻发布厅,畅谈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各个领域各条战线改革发展的进展成效。

  今天举行首场新闻发布会——围绕我省“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壮大振兴发展新动能”做专题发布。今天我们很高兴邀请到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厅党组书记郭大春;请他为大家做主旨发布。出席本场发布会的还有:黑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官英敏;黑龙江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丁哲学,他们将和郭大春书记共同回答记者朋友感兴趣的问题。

  首先,请省科技厅党组书记郭大春做主旨发布。

  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厅党组书记郭大春:

  各位新闻媒体朋友:

  大家好!首先感谢各位长期以来对龙江科技事业的关注和支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创新引领发展第一动力,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作出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大部署,推动科技事业取得长足进步。2016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龙江、三次对我省重要讲话都对科技工作提出重要要求,强调要“把振兴的基点放在创新上”“向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要发展”,为龙江科技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把创新龙江建设作为新一届省委重大发展目标,把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省委九大发展战略之首,提出实施科教振兴计划,强化创新链与产业链、服务链、资金链有效对接,努力把科教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力争建成全国创新发展策源地和有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中心,实现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发挥科技优势支撑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龙江贡献。

  十年来,我们坚持创新驱动,科技实力不断增强。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国家动物疫病防控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一批重大创新平台陆续建成,新增“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3家,新增国家野外观测站2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达79个。加快建设区域创新高地,2022年,佳木斯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哈大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相继获国务院批复。持续壮大科技人才队伍,累计新增两院院士13人,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国家杰青等156人。累计获得国家科技奖144项,哈工大刘永坦院士荣获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十年来,我们坚持服务国家战略,科学研究取得新突破。坚持自主创新的战略基点,加强原创性研究,加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全省基础研究经费达到23亿元,基础研究经费占研发经费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倍以上。2021年全省专利授权量达38884项,比2012年增长18623项。强化原创成果产出导向,为“嫦娥五号”月壤采样机械臂、“祝融号”火星车移动系统、“蛟龙号”水下导航定位系统、“奋斗者”号推进器、海水泵等国家“上天入海”行动和国家重大工程建设提供了一系列原创性技术支撑,贡献了龙江智慧。

  十年来,我们坚持强化技术攻关,科技支撑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坚持科技“四个面向”,发挥科技创新作用,服务“三篇大文章”,维护“五大安全”,集中力量系统化、一体化部署项目、平台、人才、资金等创新资源。“十三五”期间,围绕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领域,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重大专项528项,组织实施省重点科技项目、省科技重大专项304项。围绕数字经济、生物经济等“四大经济发展新引擎”关键技术攻关,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应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突出发挥企业创新决策、研发投入主体作用,哈电集团研制单机容量最大功率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成功应用到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H型钢锻造突破了高品质模具钢锻坯生产难题;古龙页岩油勘探研究成果推动“找矿”实现重大突破,新增石油预测地质储量12.68亿吨。强化产学研协同攻关,通过组建产学研创新联盟等载体开展农业领域联合攻关,取得了非洲猪瘟疫苗研制、高产优质水稻、玉米、大豆新品种等系列创新成果。坚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推动民生、环保、医疗卫生等领域研发攻关,科技助力“脱贫攻坚”“污染防治”“疫情防控”等取得积极成效。

  十年来,我们坚持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科技服务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强化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全省共有技术转移机构61家,其中国家级11家;全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249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21家、国家大学科技园6家、国家备案众创空间29家。实施三轮科技型企业三年行动计划,聚焦量质齐升,构建科技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梯次培育体系,落实高企培育保障资金、科技创新券等各项惠企政策,累计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1367家,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738家,比2012年增加2184家。实施44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支持高新技术成果落地转化,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实现352.9亿元,比2012年增长252.4亿元。大力开展科技成果招商,2021年全省签约项目174个,签约额812亿元。

  十年来,我们坚持科技体制机制创新,科技创新生态不断优化。推进44家省属科研院所优化整合为21家,推动科研院所员额制试点。创新科技项目组织方式,2021年面向全国发布页岩油气勘探开发等“揭榜挂帅”榜单,设立32个攻关项目吸引省内外团队参与揭榜。加强科技创新政策供给,出台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等“1+7”科技创新政策、59条具体措施,调动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为科研人员减负,开展科研经费包干制、业主负责制等试点工作。强化科技监督,重点围绕规范科技权力运行,把“先立规矩后办事”贯彻到科研项目管理全过程,实现项目管理监督全覆盖。坚持厚植创新文化,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科研诚信和学风作风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在提高研发投入、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主体培育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短板弱项。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对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省科技系统将进一步坚定创新自信,发挥比较优势,奋力攻坚克难,深入实施科技振兴计划,着力构建龙江科技创新体系,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落地产业化,加快实现创新龙江的目标,在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宏伟实践中,提出新举措、拿出新办法、展现新作为、取得新成就,以更加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吴晶晶:

  谢谢郭大春书记的情况介绍。接下来是答问环节,有问题的记者朋友可以举手示意,在提问前请先通报自己所在的新闻机构。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谢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提问。我们知道,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请问党的十八大以来,黑龙江省工业领域在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了怎样的进展成效?

  黑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官英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黑龙江振兴发展作出重要指示,特别是2016年在黑龙江考察时强调:“转方式调结构,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最终要靠创新引领,要把振兴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十年来,我们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奋力走出老工业基地创新发展新路子。全省工业经济规模、质量、效益大幅提升,企业竞争力明显增强。突出表现在:

  一是企业创新活力大大提升。十年来,我省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累计超过800亿元,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接近一半。新产品开发项目3.5万项,新产品销售收入6736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由2012年的4.5%提升到2021年的11.1%。目前,制造业关键业务环节、关键工序、生产设备数字化率分别达到25.4%、37.7%和39.3%。“中国云谷”大数据产业集聚效应显现,多家企业入选国家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集成创新等试点示范。建成卫星制造与应用产业园、北斗导航产业园、地理信息产业园,国家两化融合达标企业205户,建成省级数字化车间175个,大庆沃尔沃被评为省内首家智能工厂。

  二是创新支撑资源日趋丰富。我省拥有哈工大、哈工程等重点高校,有中船重工703所、中电科49所、哈尔滨焊接研究院等一批国家队科研机构,还有研发实力雄厚的驻省央企。十年来,还培育了一批创新企业和创新平台。拥有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16个、省级309个,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国家级11户、省级126户,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5户,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864户,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国家级4户、省级32户,还拥有一批国家级的示范平台、示范基地、重点实验室等,为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三是“国之重器”成果彰显龙江实力。十年来,我省在高端装备、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创新研发首台(套)产品380项,省级财政支持资金达5.2亿元;总价值超过400亿元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获国家保险补偿,补贴超过10亿元。一大批龙江创造的产品突破技术瓶颈,满足了国家建设重大需求,有力维护了国家产业安全,也充分展示了龙江工业实力。“神舟”号系列飞船、“天宫”空间实验室、“奋斗者号”潜水器、C919大飞机、国产航母等一批“国之重器”都有龙江工业的贡献。燃气轮机、超超临界汽轮发电机、超超临界燃煤锅炉、空冷风机、重型高档数控机床等一大批创新产品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哈飞集团成功研制AC352E高原型直升机并实现首飞,填补了我国民用直升机领域7吨谱系空白。中国一重华龙一号—福清5号核反应堆压力容器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我国在三代核电技术领域跻身世界前列。中车齐车拥有行业唯一的国家重载铁路货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内首个铁路货车疲劳与振动试验台,产品占国内铁路货车五分之一以上的市场份额。哈电集团自主研制成功“白鹤滩”水电站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全球单机容量最大,攻克了多项世界性技术壁垒,标志着我国大型水电工程建设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历史性跨越,获得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

  十年来,我省工业的创新成果,为维护国家产业安全、发展“国之重器”作出了龙江贡献,也必将载入共和国史册。

  人民日报:

  谢谢,人民日报记者提问。基础研究是技术进步的先行官。我们了解到国内很多高校都十分重视基础研究,不断加强创新平台体系建设。黑龙江高校资源丰富,请问省里在引导高校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释放科技创新活力方面出台了哪些务实举措?

  黑龙江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丁哲学:

  我省高校现有科研人员近4万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累计投入教育科研经费538.1亿余元,高校研发拨入经费从2012年的38.6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70.2亿元,增长近82%,企事业单位委托经费由2012年的14.7亿元增至2021年的28.3亿元,增长92.5%;高校科研课题立项21.2万项(其中,纵向课题15.4万项,横向课题5.8万项);技术与知识产权转让3.58万项,合同金额4.1亿元;授权有效专利3.5万余项。高校整体科研水平逐年提升,在现代农业、新能源、装备制造等领域获得了一大批代表性、原创性成果,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78项、省部级奖励4200项,其中哈工大刘永坦院士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我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激发高校创新活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第一、强化基础学科建设,夯实创新根基

  推动高校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关键技术,优化学科布局,出台全省高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指导意见,重点面向数字经济、生物经济、冰雪经济和创意设计等产业,深入推进高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加强高等教育招生计划政策引导,优化招生结构,保持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基础学科人才整体培养规模稳中有升。支持高校基础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形成具有龙江特色的基础学科专业结构体系。

  第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创新支撑

  每年投入2000万元,重点培养支持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科研人才,围绕科技前沿、重大技术需求和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问题开展创新性基础研究,共支持青年人才1240人。通过实施龙江战略科学家头雁支持计划、“龙江学者”支持计划等人才项目,聚集带动形成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首批92个“头雁”团队共集聚各类高层次人才873人。全省高校现有“六类人才”460人,其中院士35人,为基础理论研究、前沿技术探索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持。

  第三、加大支持力度,激发创新活力

  通过实施“双一流”建设、“高教强省”战略等政策措施,持续加大投入,同时实施省属高等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科研项目,对基础研究进行持续稳定支持,突出高校创新策源地作用。建立面向企业需求和产业发展的研发体系,深化校企合作,推动高校围绕国家战略、龙江振兴需求,开展基础研究,增强科技创新的源头供给。支持各类创新主体依托科研项目开展科学前沿问题研究,加快提升科学发现和原始创新能力,支撑重大科技突破,提升高校服务产业振兴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第四、完善体制机制,促进成果转化

  一是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引导。印发了黑龙江省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行动方案、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考核办法。18所高校设立了专门的技术转移机构,6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3个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中心、3个教育部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示范基地、10个省级大学科技园(产业园)及孵化器的集聚带动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二是着力打造创新创业平台。重点建设10个省级“双创”示范基地、20所省级“双创”改革示范校和20个省级共享型示范基地,5所高校被评为“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截至2021年,建成校内双创孵化园区48.3万平方米,在孵企业和团队2250个,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18家;全省在校生创业人数2.4万人,毕业生创业人数1.4万人,注册企业3758家。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共获得10金41银158铜的优异成绩。

  三是持续开展校友招商活动。指导高校主动对接校友企业家,截至2022年7月末,各高校开展大型招商推介活动9场,已经签约或意向性签约项目48个,签约金额324.21亿元。

  下一步,我厅将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省十三次党代会精神,着眼促进人才供给和需求相适应,建立高校学科专业、层次和区域布局动态调整机制。深入实施龙江战略科学家头雁支持计划、“龙江学者”支持计划等人才项目,支持高校汇聚和培养一批战略科学家、高水平领军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为创新驱动、产业转型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创新工程,围绕关系龙江振兴发展的战略性、前瞻性和纵深性领域开展创新研究,助力创意设计、文化、旅游等相关产业发展。

  黑龙江日报:

  谢谢主持人,我是黑龙江日报记者。请介绍一下,黑龙江省在提升创新能力方面有哪些优势和潜力,未来还有哪些部署和考虑?

  郭大春:

  感谢您的提问。我省具有较好的创新环境和基础,《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1》发布显示,我省科技创新环境在全国排名第10位。可以从三个方面概括我省的优势。一是科教资源基础扎实。我省拥有哈工大、哈工程、东北林大等高等院校78所,有中船重工703所、中电科49所、省科学院、省农科院等独立研究院所125家,其中中直院所18家、省属院所21家。二是高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我省现有两院院士40位,累计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省杰青等181人。三是创新平台支撑有力。我省建有各类科技创新基地694个,其中省重点实验室290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404个。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重点抓好“三个着力”。

  一是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大力提升全社会研发投入,坚持“四个面向”,优化资源配置,组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增加科技创新源头供给。开展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推进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推行“揭榜挂帅”“包干制”等制度,优化科技计划管理体系及财政科技专项资金投入和管理方式,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围绕数字经济、生物经济等重点领域,谋划部署科技专项,突破一批瓶颈技术,积极抢占新兴产业高地。加强基础性、原创性、引领性研究,解决一批产业亟需的科学问题。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创新型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推动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成立产业技术研究院联合攻关,真正解决企业技术难题,增强企业竞争力。坚持部省联动、部门联动、厅市联动,调动各方力量重视创新、支持创新、参与创新,形成合力推进研发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创新全链条发展,使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成为振兴发展的“最大增量”。

  二是着力加强创新平台建设。谋划建设国家级创新平台。统筹重点产业需求和科研优势力量,聚焦现代农业、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积极创建一批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优化布局省级创新平台。强化绩效评估,实行动态管理,形成布局合理、定位清晰、运行高效的省级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支持建设一批省级创新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转化载体,服务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高水平建设区域创新载体。加快哈大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佳木斯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哈尔滨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全力打造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按照“一区一产业”模式发展一批省级高新区,着力打造区域创新发展高地。

  三是着力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以实施科技成果产业化行动计划为抓手,围绕新经济形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实施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成果产业化专项行动。推动建设环大学大院大所创新创业生态圈,依托高新区建设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加快数字、生物、冰雪、创意设计等领域科技成果落地产业化。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继续实施新一轮科技型企业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实现高新技术企业量质齐升。搭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技术交易服务、数字化交易等平台,打通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交易渠道,开展招商活动,整合创新资源,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建立完善科技成果供需精准对接、产学研协同转化、科技与金融联动等机制,加快促进重大成果落地产业化,奋力跑出创新引领振兴发展的加速度!

  黑龙江广播电视台:

  大家好,我是黑龙江广播电视台记者。请问,黑龙江省在引导高校以科研优势服务产业发展过程中,采取哪些举措加快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谢谢。

  丁哲学:

  我省现有普通高校78所。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创新平台建设体系更加完善。全省高校现有国家级和省部级创新平台350个,其中,国家级重点(工程)实验室7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6个;国家级工程中心8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5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7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7个;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3个、省级智库18个。此外,高校牵头建设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台站等支撑类大平台,初步形成了层次清晰、布局合理、支撑有效的科研平台体系。

  我们的做法主要有三个:

  一是在顶层谋划上,通过“双一流”建设、“高教强省”战略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持续加大投入支持力度,突出交叉融合、服务区域创新发展、支撑关键核心技术,支持引导高校立足自身优势特色,进一步凝练方向,明确建设目标,按照“水平+需求+布局”的原则,优先支持建设。

  二是在支持引领上,立足国家战略,对接“五大安全”“六个龙江”建设,重点围绕数字经济、生物经济、冰雪经济和创意设计等重点产业,现代农业、新材料、新能源、先进制造等优势领域,碳中和碳达峰、种质资源等急需领域,特别是对于符合我省重点产业发展规划,能够解决重大实际问题的创新平台加大支持力度。在哲学社会科学方面,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创新工程,进一步加强人文社科基地、新型高校智库等创新平台建设。

  三是在资源配置上,实施一批学科支撑平台建设项目,围绕优势特色学科,支持高校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350个,推进科研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人文社科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等建设,提升我省人才集聚、创新策源和学科提档升级的支撑能力,为开展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攻关提供了有力支撑。进一步完善平台运行管理机制,按照“人才队伍实、目标任务实、物理空间实、条件保障实”的总体要求,进行实体化建设,打造有组织科研团队,向建设实体性、先进性、科学性、实用性创新平台转变。

  下一步,我厅将以国家战略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牵引,坚持“创新引领、服务地方、促进合作”,聚焦我省重点产业发展需求,结合我省优势特色,支持高校建设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持续对现有科技创新平台进行稳定支持,为培养和汇聚优秀人才和创新团队搭建载体,为高校开展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攻关提供有力支撑。

  新华社:

  主持人好,新华社记者提问。我们关注到,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明确的“六个龙江”奋斗目标之一,就是“着力建设创新龙江”。请问全省工业领域在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方面有哪些工作思路和举措?谢谢。

  官英敏: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作出“创新龙江”战略部署,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龙江振兴发展的基点在于创新。全省工业领域聚焦我省“4567”产业体系,认真落实党和国家科技发展战略部署和省科技振兴行动计划,以创新驱动作为塑造振兴发展新优势的战略支撑,以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主线,以服务工业振兴为主攻方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引导创新资源向产业集聚,使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成为振兴发展的“最大增量”。重点通过“五个加力”抓落实、求突破。

  一是加力推动企业研发能力提升。加大惠企政策力度和服务指导力度,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支持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催生一批有科技含量的龙头骨干企业,形成行业示范效应和科技辐射能力。鼓励和引导产业链重点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各类创新机构,为产业发展实施科技赋能。

  二是加力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产业发展,以市场为导向,针对产业链重大技术需求,采取“揭榜挂帅”等方式,推进技术研发。聚焦航空航天、新材料、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等重点产业,依托我省科教资源优势和企业研发优势,加快突破一批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瓶颈,强化源头技术供给,通过科技赋能推动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是加力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实施企业科技成果产业化专项行动,打造军工企业、驻省央企科技成果转化策源地,形成一批原创性科技成果。建立协同推进工作机制,推动成果在我省优先转化落地。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建立产学研用联盟和产业技术研究中心。实施省重点新产品开发计划,支持企业研制首台(套)产品,填补国内空白、替代进口,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维护国家产业安全。

  四是加力培育打造创新型企业。发挥产业链“链主”企业带动作用,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融通发展。引导“链主”企业整合创新资源,集聚创新人才,系统布局创新链,开展前沿技术攻关,在知识产权、技术标准、供应链保障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支持中小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培育一批国家级和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五是加力推动各类创新平台建设。推动建立以产业创新平台为核心、公共服务平台为支撑、企业创新平台为补充的制造业创新网络,构建梯次结构布局合理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推动各类研发机构提质增量。推动发电装备、石墨新材料创新中心建设,为产业和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整合创新资源,建设各类创新平台、服务平台,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我们将按照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的部署,牢记总书记嘱托,大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以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实现我省由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奋力跑出创新引领工业振兴加速度!

  吴晶晶:

  谢谢刚才这5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同时,也感谢几位嘉宾的情况介绍,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答问环节就进行到这里。我们真诚地欢迎记者朋友生动呈现“非凡十年”间,龙江的砥砺奋进和累累硕果,也真诚欢迎大家深度聚焦新征程上,龙江的勇毅前行和创新突破,让我们共同为龙江开创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新局面凝聚正能量、传递好声音。

  本场发布会的相关素材我们将在会后通过二维码的方式提供给大家,供大家参考。最后,再次感谢出席本场发布会的各位嘉宾和记者朋友,感谢13家中央媒体和省直媒体的网络直播团队以及全国各地在线观看的广大网友。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