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文化》的魅力
《大理文化》杂志 2018年1期
編者按:
《大理文化》始终坚持以发现和培养本土文学艺术人才为己任,以发掘和弘扬优秀历史文化为目的,使期刊更加突出了大理特色,彰显了地域文化,同时兼具开放性和包容性,刊物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因此得到不断提升。最近,两位云南省社科期刊的审读专家李光云和杜雪飞老师对《大理文化》的栏目设置、选发内容、编辑特色、装帧设计进行了深度精炼的点评,肯定了优点,指出了不足。让本刊全体编务人员深受鼓舞,对进一步办好《大理文化》充满了信心。
如何解决文学期刊与读者渐行渐远这一问题,众多文学期刊使出全身解数,试图通过更名、改版、名家压阵、内容添加等办法手段而突出重围,但效果依然不佳,最终还是回到了小说、散文、诗歌、评论的四大板块上来,原地踏步的状态未得到丁点儿改善。文学期刊缺乏个性的张扬和特色的展示,一度成为编者、作者、读者之间的热门话题。近日,笔者在阅读了《大理文化》月刊2017年第2期、6期、8期后,感觉到文学期刊所遭遇的困境并无束缚住该刊编辑的手脚,他们通过精心的策划,使栏目所承载的内容,变得丰富而厚实,让所刊发的作品释放出文学的思想和文化的涵养,从而抵达读者的心灵。
十年前,笔者针对《大理文化》,曾写过一篇《大理文化的品位》的阅评短文,言说了《大理文化》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严格遵循办刊宗旨,立足本土、深挖本土,源源不断将大理悠久的历史,绚丽的自然风光,多彩的民族文化充分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得到了学界的认可和读者的喜欢。
时过境迁,如今的《大理文化》已由当年的双月刊变为月刊,以文学为主要内容取代了原本以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全新变化。在变化的过程中,无论是开本的形式、版面的铺陈以及页码增添。还是纸张选择和印装质量都有了明显的提升。特别是精当的栏目设置,使刊出的作品与栏目要素虚实结合、内容紧贴。如2017年第2期“开篇佳作”中的《植物书》,第6期“开篇佳作”中的《村庄在上》,第8期“开篇佳作”中的《随笔二题》,三篇文章均出自女性作者之手。习习的言物咏志,左中美的记事抒怀,杨海蒂的写人论道,都使散文、随笔这种读者喜爱的文体变得更加灵动鲜活。三位作者将细腻的情感揉进行文流畅的叙述中,使散文回到真实的状态中。这是因为散文最根本的要素就是真实,而不是胡编乱造。以上三篇作品装入“开篇佳作”一栏,其实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小说平台”一栏中的《我们的唐克妮》《山行》《823的阴影》《爸爸去哪里》等篇什,是传统意义上的短篇小说。几位作者在小说创作中都显露了文学才华,无论是故事讲述、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细节描写、语言对话都有较为全面的掌控。只是短篇小说的精致和唯美的表达,是需要长时间的生活积累及千辛万苦的磨炼才能实现的。于是创作出具有时代特征,地域特色和真情实感的短篇小说,成了众多小说家乃至名家追求的梦想。“散文空间”和“诗歌广场”的设置,无疑为该刊增添了光彩。如果从当今读者阅读文学作品的拥有率来看,散文当首,小说、评论次之,诗歌基本无人问津。原因是散文书写的广度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且行文的自由观照了万事万物,所以“散文空间”的设置,就显得十分重要。而诗歌的滑落,是因为一些所谓的诗人不知晓诗歌所具有的特征,陷入了无病呻吟、随心所欲的泥潭,败坏了传统的诗风,难怪读者感叹,写诗的人比读诗的人多。而《大理文化》则不然,通过“诗歌广场”一栏推出一大批讴歌时代、赞美生活的诗歌作品。无论是状物抒怀、寄情山水、吟诵乡愁还是关注社会热点以及风土民俗的诗歌都充满了浓浓的诗情。而那些浅薄的、东拼西凑的、晦涩难懂的、沉迷文字游戏的“诗”,统统被“诗歌广场”的编辑弃之。这也许是“诗歌广场”受到读者关注的原因吧。
笔者在阅读“诗歌广场”一栏的诗歌作品时,也注意到了一些生硬直白,缺少诗意和诗句太长的诗,特别是句子长的诗,不利于阅读和传播。然而存在的不足之处,丝毫影响不了“诗歌广场”的存在。
除以上言及的,《大理文化》的封面设计及内文中的图片使用,颇具匠心,恰到好处。笔者最倾情的是该刊独具特色的“编辑手记”,之所以独具特色,是因为众多文学期刊未曾有过这种做法。“编辑手记”的设置,一是保障了刊物的整体质量,因为质量是一份期刊的生命线,包含了精心造稿,精心编辑、精心校对的全过程。二是编辑在读稿、选稿中提高了判断、取舍的能力。三是通过对一个栏目或一篇文章精准的评介,为读者起到了阅读的引领作用。四是每个栏目及其文章的责任编辑通过言简意赅、行文精炼的文字表述,既练就了编辑的写作能力,也实现了编辑素质的全面提高。
“大理旅游”“大理记忆”“大理艺苑”“大理讲坛”等栏目的设置,还原了当年《大理文化》办刊人的初衷,显得各有千秋,所刊发的文章凸显了魅力大理所应有的本色。
鉴于笔者看到的只是《大理文化》2017年的第2期、第6期及第8期,虽不能窥见该刊全貌,但那些感人的作品依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也许就是《大理文化》的魅力所在。于是写下这篇短文,愿与《大理文化》编辑同仁共勉,并盼得到指正。
【作者简介】李光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云南省社科期刊审读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