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名片】李志梅:官渡古镇妙湛寺金刚塔的形制特点及抢救保护历程

2023-08-18 21:38 文物鉴定与鉴赏杂志  主页 > 名片 > 美丽国土名片 > 滇字号 > 线上官渡 >

打印 放大 缩小





官渡古镇妙湛寺金刚塔的形制特点及抢救保护历程

 
文物鉴定与鉴赏杂志 2019年1期 

 

李志梅

摘 要:文章首先对妙湛寺金刚塔的形制特点进行探析,说明妙湛寺金刚塔布局匀称,造型古朴典雅、稳重雄浑,结构精巧,雕刻精湛。覆钵式塔的构造特点和所雕刻的内容表现了佛教密宗金刚界的内容,堪称国内金刚宝座式塔中之上品,是古代佛教文化的一座艺术丰碑,是我们研究佛教密宗历史、建筑、艺术等极为宝贵的实物。其次介绍了金刚塔保护的几个重要阶段,从最初的外围环境整治到金刚塔整体顶升,再到现今地下监测空间的回填,金刚塔走过了不寻常的抢救保护历程,说明文物保护管理工作任重道远,永远在路上。

关键词:全国重点;功德宝塔;覆钵式塔;佛教文化;顶升;回填

妙湛寺金刚塔位于昆明市官渡区官渡古镇,全用砂石砌成,原为佛教寺宇妙湛寺建筑群落的组成部分,故旧称妙湛寺石塔,是官渡古镇标志性建筑。又因塔的基座四面皆有券洞可穿塔心而过,俗称“穿心塔”。金刚塔的名称是1965年公布其为云南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开始使用的。妙湛寺金刚塔形制独特,雕刻精美生动,堪称国内金刚宝座式塔中之上品。在我国现存的10余座金刚塔中,它是建造时间最早、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1996年国务院公布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妙湛寺金刚塔始建于明天顺元年(1457),至今已有560多年的历史。史料记载,此塔是在特进荣禄大夫镇守云南总兵沐璘的倡导下,由镇守云南大监罗珪出资兴建。建塔的目的在《新建妙湛寺石塔记》中有记载:“余奉命继镇云南,壬申,公(罗珪)亦奉命同镇是邦,政□人和,边镜无虞,乃即寺之前辟地复造浮图一规……盖因俗为化,而□不治治之也。……以兵平南,而凡塔庙丛林悉仍其旧,废者兴之,坏者葺之,是亦因俗为化之意也。”这里的“浮图一规”就是妙湛寺金刚塔。从记载可以看出,建造石塔的主要用意在于顺应民意,崇尚佛教,因俗为化,而以不治治之,祈愿政通人和,亦有标榜政绩的意思。四小塔上墓表式的纪念性石柱和基座券门上端嵌砌“功德宝塔”四字,均可证明建塔的目的确为“造功德”。

1 妙湛寺金刚塔的形制特点

妙湛寺金刚塔高16.05米,可分为两部分:下部是高大的基座;上部矗立五塔,主塔高大居中,四座小塔小巧玲珑,分立四角。

基座,方形须弥座式,边长10.4米,高4.7米,下部中空。四面各辟有一券门,呈十字形相通,可过行人车马。基座中心顶端嵌一铜质金轮,上铸佛像9尊,一尊居中,其余环列,每尊以菩提树相隔。

主塔居基座正中,由塔座、塔身、相轮和塔刹组成。塔座呈正方形须弥式,边长5.5米,高2.7米。四角各雕力士像一尊,東、南、西、北四面都有雕刻,每面3幅,共12幅。两侧为金刚界“五部佛”之佛座,东狮、南象、西孔雀、北伽楼罗。每面正中分别雕刻“五部佛”之念珠宝珠、莲子、金刚子等。须弥座之上是塔身,依次往上是七重莲瓣形制的覆莲座、覆钵式塔肚,塔肚四面正中各辟一龛,内供佛像一尊。相轮部分包括塔肚以上的平台、小覆钵、仰莲和由十三层圆盘堆叠的“十三天”,再上还有铜制的圆柱形华盖,华盖上有四天王小铜像,分立于东西南北四方,华盖沿垂铜制镂空的流苏和小铎八件。再上为塔刹,由宝座、覆、仰莲、塔肚、摩尼珠和宝瓶组成。由以上结构可以看出,妙湛寺金刚塔是据佛经金刚界之五部而建造,主塔实际上就是一座小型喇嘛塔。

四座小塔形制一致,都由须弥座、塔身、相轮和塔刹组成。小塔下为方形基座,边长1.4米,高0.75米,基座上为方形须弥座,其上为三层方涩,方涩之上依次为覆钵、仰莲、八角形石板、八面形石柱,柱顶上置一平板,板上置一座小巧的石雕庑殿,殿顶安葫芦形宝瓶。

主塔与四座小塔比例协调,但形制有别,且富于变化。主塔采用的是覆钵式塔(俗称喇嘛塔)式样,小塔则采用了类似墓表的纪念性石柱式样。在佛塔建筑上采用纪念性石柱,并将其与喇嘛塔式样结合起来的做法,确属少见,这是妙湛寺金刚塔的独特之处,对研究云南佛教传播史有极高的价值。总的来说,妙湛寺金刚塔布局匀称、造型别致、结构精巧、雕刻精湛,无论是主塔须弥座上的坐骑动物,还是金刚大力士、佛龛中的佛像,雕刻得都极为精细。铜铸华盖上手持各种法器的四大天王和塔基顶部中心嵌砌的铸有九尊佛像的铜质金轮,铸刻也极为精美,这些雕刻所表现的正是佛教密宗金刚界五部的内容。可以说,妙湛寺金刚塔既表现了佛教密宗的内容,又保留了早期喇嘛塔的特点,是古代佛文化的一座艺术丰碑。

2 妙湛寺金刚塔抢救保护历程

岁月流转,沧桑变迁,文物古建筑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金刚塔也不能幸免。历史上,妙湛寺金刚塔曾多次修治,基本上仍保持着原状。清朝初年的一次地震,四小塔被震落,受损严重。康熙三十五年(1696),由当时的昆明县令罗国珍重修。

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滇池水位不断下降,金刚塔又建在贝丘文化遗址之上,地层松软,下沉非常严重。到1980年,整座塔下沉已达1.6米。官渡区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加强保护,清除塔基的淤泥,疏通排水管道,加固塔基,浇筑水泥地坪,划定保护范围,修建保护围栏。1992年,在官渡镇的积极配合下,再次对金刚塔周边环境进行整治,拆除了旁边的饭店和部分民房。但这些措施仍难以阻止金刚塔继续下沉,此时的金刚塔已开始出现倾斜。2001年,金刚塔地基继续下沉,此时已达2.6米,塔基长期浸泡在积水之中,随时都有倒塌之险。为了彻底解决金刚塔塔基渗水,塔体沉降、倾斜、风化等问题,官渡古镇恢复建设指挥部采用了文物修复专家提出的基础托换、整体顶升的设想,委托河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河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进行实地勘查,编制了《昆明市官渡区妙湛寺金刚塔整体顶升方案》,上报国家文物局并获批准。2002年7月12日,在国家、省、市各级文物部门及官渡区政府的共同努力下,这座重达1350吨的石塔被成功整体顶升2.6米。整个顶升的过程,金刚塔丝毫未损,倾斜得到纠正,风化的外表也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得到修复。金刚塔从此获得新生,重现昔日风采。

金刚塔顶升到现在,10多年过去了,当初为了便于检测及方便参观古代如何设置金刚塔基础,留下了顶升后的地下空间并在四周做了止水帷幕。但由于塔基四周的排水管道埋于地下,日常检修难以进行。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止水帷幕老化,地下水压较大等诸多原因,2013年底地下通道墙体开始渗漏水。由于地下渗涌水日趋严重,抽排水设施无法及时排出,造成大量积水,严重时积水深度高达2米。

因长期处于淹积水中,潮湿的环境使金刚塔顶升地下监测空间承载金刚塔的混凝土厢梁结构受到侵蚀,局部出现开裂,而涌水还会造成基础掏蚀,最终将导致金刚塔基础及顶升厢梁结构发生沉降。妙湛寺金刚塔地下监测空间渗漏水抢险修复迫在眉睫,金刚塔又一次陷入危机之中。

2017年3月,在省、市文物部门的关心指导下,官渡区文物管理部门与江西省勘察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了《妙湛寺金刚塔地下渗漏水止水修复抢险工程勘察报告与设计方案》,并报请国家文物局,国家文物局2017年8月回复意见:“所报方案技术路线不合理,维修措施有待深化,暂不同意妙湛金刚塔地下渗漏水止水修复抢险项目。”2018年5月,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实地勘察妙湛寺金刚塔,并就金刚塔地下监测空间渗漏水抢修保护召开专家讨论会。经研讨,专家组肯定了妙湛寺金刚塔在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鉴于地下监测空间由来、渗漏水实际情况、抢修技术手段等,建议对其进行回填,并要求对回填方案进行修改完善。官渡区文物管理部门根据专家相关意见,指导江西省勘察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了《妙湛寺金刚塔及附属戏台楼地下空间土方回填工程设计方案》,并上报国家文物局。2018年6月,国家文物局下发了《国家文物局关于妙湛寺金刚塔及附属戏台楼地下空间土方回填项目的批复》(下简称《批复》),原则同意妙湛寺金刚塔及附属戏台楼地下空间土方回填项目,并进一步提出了修改意见。目前,官渡区文物管理部门正根据《批复》的相关要求,指导江西省勘察设计研究院修改完善设计方案,在方案中补充文物科技保护相关内容,完善施工过程中的文物安全预案,细化监测方案等。

妙湛寺金刚塔的修复抢险工程,无论是顶升还是回填,都严格遵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以工程质量为首位,坚持维修工程的科学性,每一次方案的设计都是在国家、省、市文物专家的多次调研指导,设计单位对金刚塔周边、地下的地质、水文开展详尽勘察的基础上制订的。维修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充分体现了国家、省、市文物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在维修保护工作上给了很多具体指导,在經费上也给予很大支持,才使这项工作能不间断地做下去。

妙湛寺金刚塔具有丰富底蕴和深刻内涵,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对其进行科学的有效保护、研究与管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永恒的责任。只有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探索,才能守护好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金刚塔保护工作任重道远,将永远在路上。

参考文献

[1]昆明市官渡区文物志编纂委员会.昆明市官渡区文物志[M].昆明:昆明市官渡区文物志编纂委员会,1983.

[2]王海涛.昆明文物古迹[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